行政中心進入舊城(2)

行政中心進入舊城(2)

第三,對古建築的處理。有人認為古建築(正陽門、中華門)和我們新時代的偉大建設比較起來是渺小的,在相當時期后,必要時它們應當讓位給新的高大的足以代表社會主義、**的新建築;有人認為古建築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應當保留。第四,關於廣場的大小問題。有人認為**廣場是我國人民政治活動和群眾遊行、集會的中心廣場,應當比較大,比較開闊(三四十公頃左右);有人認為從建築的比例上看廣場不宜過大(20至25公頃即可)。1955年成立北京市都市規劃委員會以後,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北京市又編製了10個方案,與前一輪方案相比,比較注意新舊建築體量尺度的協調;廣場中間類似「蘇維埃大廈」的高大建築取消了,廣場中的建築高度一般不超過**;**與正陽門都保留了下來。其中5個方案廣場寬度大體保持在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之間的距離(500米左右),長度為**南牆至正陽門北牆(860米左右),北部為遊行集會廣場,南部為綠化廣場,在兩個廣場的結合部安排大會堂、博物館等公共建築,辦公樓安排在廣場兩側。其中一個方案在廣場內搞一個三合院柱廊,向**開口,正陽門方向封閉,把**與正陽門之間的視線切斷。另外5個方案除了集會廣場外把綠化廣場縮窄,中間除安排文化建築外還安排了辦公樓。跨正陽門護城河的橋,有的是一橋方案,把橋放在軸線上;有的是兩橋方案,把橋放在軸線兩側。這些方案在1956年與總體規劃初步方案同時展出,各方面意見不盡一致,多數認為,廣場要開暢一些,大體保留「T」字形廣場的形式。**一語了結爭論。在**城樓上,他向彭真指示,**廣場要從原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處一直向南拓展,直抵正陽門一線城牆。按照這一指示進行的**廣場改建,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60米,最終實現的面積達到44公頃。另一個原則也被確定下來,廣場兩側分別建萬人大會堂和革命歷史博物館。北京市經過反覆篩選,選定了7個代表性的方案供中央審查,即陳植方案、趙深方案、劉敦楨方案、戴念慈方案、毛梓堯方案、張博方案,另還有第10號方案,出自誰的手筆已無從考證。這些方案仍有廣場南部收縮較小與較大的區別,劉敦楨方案則把正陽門城樓與箭樓加以擴建聯成一體。萬人大會堂是**廣場建設的重頭戲。這是一個典型的「**工程」。「萬」是**最愛用的數量級,如他的詩詞中「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百萬雄師過大江」,「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等。他的詩人般豪情體現在他的建築觀上,也是以「萬」論之。如進城后不久,他就提出建設「百萬人廣場」的指示,而萬人大會堂之容萬人,也是他確定的。1959年9月,**視察這個工程時,向萬里詢問:「你們現在怎麼叫這座建築呢?」萬里答:「施工中叫人大禮堂工程,有人提議叫人民宮。」**說:「有些封建。」萬里接著說:「還有人說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聽后打比方說:「我們的總路線前邊應有主語,但把它省略了,就是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人們要問老百姓,你到哪裡去了?老百姓一定說,到人民大會堂去,就叫人民大會堂吧。」從此,這座建築有了正式名稱。對於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建築師們傾盡全力。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先後由北京34個設計單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建築工作者和學校師生們提出84個平面方案和189份立面圖。經過反覆評比,終於1958年10月16日採用了現在的這個從廣場規劃到個體設計孕育著各種方案優點的綜合性方案」。時任北京市規劃局技術室主任的趙冬日與總圖室副主任的沈其,受**北京市委委託,對「十大工程」及**廣場規劃徵稿全面把關,人民大會堂的設計為重中之重。當時中央提出的設計條件很簡單:人大會堂的條件是由一萬人會場、五千人宴會廳兩部分組成。後來,又提出增加人大常委會樓。至於為滿足這三部分的需要,還應該有些什麼附屬要求,則完全由設計者自己設想,不受任何約束。人民大會堂最初確定的建築面積是5萬平方米,後放寬至7.5萬平方米。但是,**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到**廣場進行步測后,認為7.5萬平方米的方案不夠宏偉,沒有很好地體現**、周恩來的批示精神,就提示北京市規劃局加以擴大。之後,北京市規劃局提出了17萬平方米的方案。而其他參加設計競賽的單位,並不知劉仁的指示,仍是大體按照7.5萬平方米的要求進行設計的。1958年10月14日,當夜從外地返京的周恩來,連夜審閱人民大會堂方案,送上去的方案共3份,是由萬里、齊燕銘、趙鵬飛3位選定推薦,經劉仁批准上報的。它們一是清華大學方案,二是北京市建築設計院方案,三是北京市規劃局方案。最後,周恩來選定了採用歐洲古典立柱造型的北京市規劃局方案。對於**確定的**廣場規模,梁思成表示反對。他說,這不符合人的尺度,是人掉到沙漠里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上一章下一章

行政中心進入舊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