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民公社(1)
1959年,在白塔寺西北角,一幢巨大的「公社大樓」拔地而起,這幢住宅樓又被稱為**大廈。這幢8層高的大樓內,每家每戶沒有廚房,要吃飯,你就到公共食堂里去打。這個大樓,更像一個旅館,它與真正的旅館所不同的是它那巨大的集體概念,如此眾多的家庭擁擠在一幢大房子里,每一層40多戶。筆者訪問這幢大樓時,看到眾多人家都在昏暗的走道里搭建了小廚房,而筆者與一位老住戶在樓道里的交談,竟如此有趣:由於樓道內安裝的是聲控燈光,我們必須通過跺腳的方式獲得照明,燈一亮,看見彼此的都是那個大踏步姿勢……自從**1958年8月在河北徐水稱讚「人民公社好」之後,全國各地掀起大辦人民公社的**。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宣布「**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一條過渡到**的具體途徑」。僅幾個月的時間,人民公社的浪潮淹沒了農村,后又滾滾湧向城市,迅速完成了「包圍城市,奪取城市」的歷程。率先實行農村公社化的河南省,一鼓作氣,在城市建立了人民公社。到1958年9月底,河南全省9個直轄市共建立人民公社482個。1958年12月召開的**八屆六中全會,肯定城市人民公社是「改造舊城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城市的工具」,是「生產、交換、分配和人民生活福利的統一組織者」,是「工農商學兵相結合和政社合一的社會組織」。**中央要求各地放手發動群眾,組織試驗各種形式的城市人民公社。於是,城市人民公社浪潮興起。到1960年7月底,全國190個大中城市就建立了1064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人口達到5500多萬人,佔到這些城市人口總數的77%。人民公社及其向**過渡的**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它是真正的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全部被改為全民所有制,一切財產歸全民所有。在農村,房子姓了公,樹木歸了公,雞、鴨、豬充了公,鐵鍋砸了去煉鐵,家家戶戶不冒煙,全都去吃食堂。除了一雙筷子、一隻碗是個人的,還真沒有什麼私人財產了。吃飯不要錢,放開肚皮吃,是許多人的夢想。可是,徐水這個典型卻因此在1959年和1960年嚴重缺糧,甚至還餓死了人。不過三四個月,全民供給制就在這裡夭折了。與農村人民公社一樣,城市人民公社也刮「共產風」。城裡人有的興奮,有的恐慌,一些人向銀行提取大量存款,商店裡的手錶、金鑽戒指等商品迅速脫銷。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的一大特徵。到不到食堂吃飯被看成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1959年反「右傾」時,一些不願意去食堂吃飯的人,受到以「大辯論」為名的激烈鬥爭和斷糧等打擊,一些支持和同情不去食堂吃飯的幹部,被劃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受到批判。有些省還喊出了「食堂萬歲」的口號。當時全國農村有4億人口在公共食堂吃飯,占農村總人口的72.6%,一些省還實現了「食堂化」。1960年,為鞏固公共食堂,**中央發過一系列文件,認為公共食堂是「必須固守的社會主義陣地」,「農村中階級鬥爭尖銳所在」,要求各級黨委把安排生活和辦好食堂「提高到階級鬥爭的地位上來」。人們終於為違反客觀事物的規律付出代價。很快,因為飢餓而導致的水腫病,因為缺糧而出現的「瓜菜代」,成為難以下咽的苦果。在1959年至1961年出現的三年困難時期,人們必須為吃飯而奮鬥。那時,清華大學提出的口號是:「健康第一,是政治任務。」蔣南翔校長的號召是:「生活為基礎,爭取不浮腫」,「希望浮腫不再惡化……要配合起來,來個『保健大合唱』」。狂熱的向**過渡的浪潮,使一切尺度發生變化。在1960年4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城市人民公社好得很」成為代表們眾口一詞的稱讚。「許多代表在發言中熱烈歡呼這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革命群眾運動,認為城市人民公社運動的發展,必將進一步使我國城市的政治、經濟面貌和城市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深刻的變化。」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李頡伯發言說:「目前,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按照自願原則建立了一批城市人民公社,公社人口近二千萬人。河南、河北、黑龍江等省多數城市,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現在,城市人民公社正在迅速地大量地發展起來,已經開始形成洶湧澎湃、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可以預料,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全國城市將基本上實現人民公社化。「當我國人民正以歡欣鼓舞的心情慶賀我國城市人民公社運動**到來的時候,帝國主義者及其應聲蟲,又在像對我國農村人民公社一樣,對我國城市人民公社進行惡毒的攻擊和污衊,進行瘋狂的叫囂……讓他們悲泣叫囂去吧,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這一歷史車輪前進!」城市人民公社運動,被納入「大辦」之列。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在人大會議的報告中提出:「現在,全國各城市正在大辦人民公社,大辦街道工業,大辦郊區農業,大辦公共福利事業,大辦公共食堂,廣泛地組織居民的經濟生活,把城市人民進一步地組織起來,並且使成千成萬的城市家庭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參加社會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