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智囊――蔡申熙(9)
「我的意見早在幾個月之前就提交軍事委員會了,四個字:向西轉移。」蔡申熙解釋道說:「請大家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鄂豫皖蘇區本來空間就十分狹小,迴旋餘地有限,現在主要據點丟失,交通要道被占,中心區一下子湧進了幾十萬敵軍,我軍多達數萬人,運動得開嗎?當今之計,唯有向外線轉移,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向外線轉移的最佳方向不是東出,而是西進,潛太地區不如京漢鐵路以西的應山、隨縣、棗陽一帶有利,根據我前期調查的情況,那裡有黨的組織基礎,賀龍領導的紅三軍也在那裡活動過,那裡地處鄂豫川陝四省邊境,南靠桐柏山,地形條件比較有利。」
軍隊和地方幹部被蔡申熙說服了,放棄了東出潛太和堅守內線的主張,同意經英山轉往黃麻老區,然後留一部分部隊保衛根據地,主力向西轉移。
會後,紅四方面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張國燾、蔡申熙帶領,一路由徐向前、陳昌浩帶領,分道向鄂豫邊轉進,10月初在新洲會合,幾天後抵達黃安的高橋河、河口鎮一帶。
為了準備即將進行的西征,部隊進行了精簡和調整。鄂豫皖軍委為此發布了紅四方面軍編製問題的決定,任命蔡申熙為紅四軍軍長兼第十師師長。
河口之戰是紅四方面軍西征前的最後一仗。10月8日,追蹤窮追的胡宗南第一師、俞濟時第八十八師與紅軍主力相遇,遭到蔡申熙部的反擊,傷亡二千餘人,退入河口鎮。第二天,蔣介石加派整編第二師從馮壽二方向投入戰場,準備與河口之敵構成東西夾擊之勢。蔡申熙又率部前往馮壽二禦敵,在仙人洞一帶激戰兩晝夜。10月10日中午,援敵不斷加入戰鬥,從南、北、西三個方向構成對蔡部的包圍之勢。蔡申熙果斷命令部隊后移,向新陣地轉移。
蔡申熙有個習慣,衝鋒時將指揮位置前移,撤退時與殿後部隊一同撤離戰場。這次也不例外,他的指揮所與負責斷後的部隊邊打邊撤。敵軍從三個方面合圍,試圖截下這段「尾巴」。
眼看敵人就要撲到面前了,警衛員勸說不動,就動橫的,架著蔡申熙往下撤。
「放手!」蔡申熙怒吼著掙脫出來,堅定地說:「隊伍還沒全部撤到安全地帶,我不能走!」
就在這時,尾追的敵軍衝鋒槍射中了蔡申熙的小肚。他咬著牙,一手捂著肚子,一邊揮槍還擊。鮮血噴涌而出,不到一會,整個腹部都被染紅了。由於失血過多,他昏迷過去。
等到他醒來時,已經隨部隊撤到安全位置。當時衛生條件極其簡陋,藥品奇缺,連最普通的麻醉劑都沒有。蔡申熙的肚子被子彈打得稀爛,軍醫一無藥品二無設備,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死去。
聽說蔡申熙的情況后,徐向前、王樹聲、曾中生等戰友前來探望,感到非常難過。徐向前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
(河口)戰鬥中,紅十一師政委甘濟時同志犧牲了,紅二十五軍軍長蔡申熙負重傷,第二天也犧牲了。犧牲前,我去看了他。那天正下雨,他躺在床上,疼得沒辦法,要人補他一槍。我對他進行了安慰,就急忙指揮部隊去了。蔡申熙同志是(原)紅十五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對鄂豫皖紅軍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具有戰略家的膽識和氣度,而且在歷次戰役戰鬥中機智果敢,勇猛頑強,因而在紅四方面軍中有很高的威信。在河口鎮地區作戰中,他身負重傷后躺在擔架上仍指揮戰鬥,直至堅持到勝利,充分體現了一個傑出紅軍高級指揮員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他的犧牲,是紅四方面軍的重大損失,大家都很難過。
彌留之際,蔡申熙深情地望著淚流滿面的妻子曾廣瀾,艱難地說:「廣瀾!別難過,你……要永遠跟黨走,……堅持下去!」
當晚,蔡申熙閉上眼睛,時年僅為二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