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長城線上千里無人區的由來(2)
在談判時,日本絕不示弱,海軍兩艘驅逐艦朝顏號、夕顏號停泊在塘沽港,將炮口對準會場,以示威脅。日方代表岡村寧次(日本關東軍參謀副長)拿出一份印好的《停戰協定草案》,鐵板著臉說:「這是關東軍最後方案,一字不能變更,中國代表團應在一小時半以內(上午十一時以前)作允諾或不同意的答覆。」中方代表熊斌(國民黨北平軍分會總參議)也拿出一份事先準備好的意見書。不料,岡村寧次大怒,叫喊起來:「對於停戰協定案,只能有『諾』和'否』的回答,不能有其他的表示!」
熊斌一下子透不過氣來,沒法吭聲了。他拿起筆來,緩慢地劃上恥辱的一筆。
日軍在長城沿線劃定偽滿洲國「西南國境線」標誌之一。
《塘沽協定》終於在1933年5月31日上午10時簽訂。長城抗戰徹底失敗。
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的簽定,在祖國大地上劃出了兩條「屈辱線」。
一條是盡人皆知的《塘沽協定》中明文規定的所謂「軍事分界線」,西起延慶,經由昌平、順義、通縣、香河、寶坻至蘆台。從「軍事分界線」至長城線內的冀東地區,成為所謂的「軍事緩衝區」,中國、日本軍隊都撤出「軍事緩衝區」。這條「軍事分界線」的劃定,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中國東北三省及熱河的佔領。所謂的「軍事緩衝地帶」的冀東,實際上成為偽滿洲國的一道屏障,又是日本擴大對華北侵略的「灘頭陣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對華北以至全中國侵略戰爭的擴大,這條「軍事分界線」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只在萬里長城這歷史長卷上留下了一筆屈辱債。
再一條「屈辱線」是鮮為人知的偽滿洲國的所謂「西南國境線」。這條線的劃定,沒有經過中日協商談判,也沒有寫進任何協定條款,而是由日本單方面劃定的。
《塘沽協定》中含糊其詞地規定日軍「回到大致長城一線」,日本侵略者卻毫不含糊地沿著長城,從山海關到獨石口一線,劃定為偽滿洲國「西南國境線」,把新佔領的熱河省正式划入偽滿洲國版圖,而且「順手牽羊」,將長城外側原來歸屬華北的興隆、青龍兩縣及密雲、懷柔、延慶、赤城各縣的部分地區,一古腦地划入偽滿洲國。行省已任人宰割,又何惜這縣、區之地,國民黨政府對入侵者搶佔領土的強盜行徑未置一詞。這條「國境線」也就成為後來製造「無人區」的中心軸線。
日本國策所系的「生命線」
萬里長城,華夏古老文化的象徵,卻被隔海而來的侵略者當作什麼「國境線」,是有深刻歷史淵源的。
這要從日本所謂的既定「國策」即「大陸政策」說起。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這就是其「大陸政策」的基調。而首先征服滿蒙,是其「大陸政策」的先決條件。據《日本近代史資料》記載,日本軍本部曾作過這樣的分析:「從戰略上來觀察,它(指滿洲)本身就形成一個戰略關鍵據點,在這裡形成帝國國防的第一線」,是「日本的生命線」,是「戰略樞紐之地」。所以日本侵略者侵佔了中國東北四省,就形同吞到肚裡的一塊肥肉,是至死也不肯吐出來的。在其侵佔了東北的14年過程中,始終將滿洲與日本本土視為「一個整體」,完全置於其絕對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