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232.備戰
新官上任三把火,當皇帝也不例外。
福王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百官親自下基層視察農耕,視察的地點就定在了玉米基地青源村。
去年秋上,青源村的玉米大豐收,顏傅派人將所有收穫的玉米都運到了府城,哦,現在改叫南京了。
李康華將這份大禮送給了福帝,民以食為天,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同時也是青源政權穩健的根基。
當然,這份大禮不是白送的。福帝為此掏了很多錢,幾乎把他從京城帶來的錢都花光了。
李康華要的就是這筆錢,有了錢才能擴充軍備,兵強馬壯才能更好的守護青源,青源穩固,福帝和他屁股下面的椅子才穩當,所以儘管這筆錢數額巨大,但福帝掏不能不掏。
這筆錢李康華一分為二,一部分以每斤上等小麥的價格返給了青源村的村民,另外一部分以官府的名義買下青源地區無主的荒地,佃農開墾種植。
宜縣的縣令吳大人就是栽在了這上頭。
當初兆筱鈺為了讓趙小曼和關祥順利歸家,她做了兩手準備。一是送關家族中的後生來青源村讀書,二來就是她打聽到關家村和鄰村之間有六百餘畝荒地的齟齬。
兩個村的村民都認為這地應該屬於自己的村子,這麼多年來一直爭鬥不休,這地也就一直空著。
宜縣的縣令吳大人是個貪財的主兒,他悄悄把這地劃歸到自己外甥名下,實則就是貪了這六百餘畝荒地。
有句老話說得好,民不跟官斗,不過大多數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二是官不與民爭,當官的不跟百姓爭,爭得便是這利。
兆筱鈺早就知道李康華有收購荒地的計劃,所以她才讓郭揚出面,假借兩縣并州,重新劃分區域一事套出了這荒地的實情,等李康華派人收地時,將此事往外一捅...
不用別人,兩個村的村民就先鬧起來了,吳大人因此被擼,郭揚順利成了虹州的知府。
今年春耕,青源全地都種上了玉米,雖說比起麥子,玉米算是粗糧,但眼下大家也顧不得粗糧細糧,只要百姓們餓不死,還能有餘糧供給軍中就行。
原因無他,新帝已與西越結成同盟,眼看就要跟青源開戰了。
倒不是新帝有多喜歡西越,之所以他會許諾娶西越的公主為皇后,實屬無奈之舉。
別看他坐鎮京中,百官也照舊上朝,可他指揮不動勛貴,動不了軍隊,說白了就是一個擺設。他又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福王登基,青源變成國中國。
是以,新帝以聯姻為代價,換取了阮經唐的軍事支持。如果阮經唐能拿下青源,他願意割讓青源一半兒的城池來當做求娶西越公主的聘禮。
阮經唐覺得這買賣不虧,不過他也有條件。
首先,他的兵是從西越帶過來的,對大龘環境不熟,他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勘察熟悉地形。
其次,他這次攻打青源算是孤軍深入,一旦兵敗,新帝必須給予後援支援。
第三,打仗所需的一應輜重糧草必須由大龘提供。
第二條和第三條還好說,新帝覺得一點兒糧草他還是供得起的,但第一條...
每個國家的地勢地形都屬於這個國家的軍事機密之一,誰能保證哪塊地下就是乾淨的,萬一有礦呢?萬一有墓呢?這都是錢啊。
朝臣們也紛紛反對,阮經唐不急,他知道新帝一定會答應的。
對大龘來說,福帝和新帝看似是兩個爭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實則是家禍,同室操戈。如果雙方擺開陣仗光明正大的嗑,那就是內亂,外人,尤其是北庭或其他周邊的國家就有可趁之機。
但是大龘又沒有絕對的把握和實力對抗北庭,關鍵是勛貴們不想摻和,你們叔侄倆斗去吧,誰贏了我們聽誰的。
這樣一來,新帝只能借用外援,且對外也只能說是平叛。
最後兩家達成協議,阮經唐的部隊只能在沂源附近活動,不能越過沂水以東。
這正中阮經唐下懷,他要的就是沂源。
他根本沒把青源放在眼裡,青源地偏多山,只有南安州府方圓幾百里的平原,而沂源不同,沂水以北是京城,東臨江南,西靠青源,再往南與東越和西越接壤,是褲衩(大龘疆域)的中心位置,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這些消息都是李康華和福王手下的探子陸續從京城傳回來的,除此之外,西北的孟義和北地的青檀也叫人捎來了密信。
孟義信中說他已經把西北軍整編的差不多了,新帝封他為鎮北大將軍,統十萬眾。說是十萬,其實正規軍不過五萬餘人,除了他的西北軍,還有西北侯和鎮西侯的兩萬人馬。
他最近在跟兩位侯爺密切接觸,希望能說服他們站福王的隊。
除此之外,他還需要大量的火彈,最近北庭那邊訂貨量大增,眼下又是特殊時期,他自己的軍中也要多備一些,以防不時之需。
再說青檀,他到北地已半年有餘,乾的還是自己的老本行——道士。
齊世軒將他安排在京城一處香火旺盛的道觀之中,方便他打探官家的消息。叔侄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見面交換信息,這一次青檀信中大部分篇幅是關於北庭的武將。
北庭的武將中,最得皇帝信賴、手握重兵的武將有兩位。一位是齊國公郭毅,號稱馬上夫子,祖孫三代鎮守北疆;另一位是武昌侯張朔,龘江天塹以北都是張家軍的地盤。
在信中,青檀還特地提到了張朔的嫡長子張揮。
原本張揮是個病秧子,太醫都說他活不過二十。兩年前,張揮病重,張朔怕長子斷了香火,就替他張羅了一門親事沖喜。誰知張揮竟因此漸漸好了起來,上個月已經隨父去軍中效力了。
「你們也看看,」李潛招顏傅和季亮到軍中議事,將青檀的密信遞給他倆覽閱。
張揮,顏傅默默記住了這個名字。誰能想到有一天他二人相見之時,竟是那般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