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進步的敵手

第187章 進步的敵手

城外明軍的炮擊準備沒有在臨近黃昏的時候才開始進行。在六月末中午剛過的時候就開始展開了。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接連不斷展開試炮的兩個方向上的二十四門紅夷大炮沿著城牆的方向展開的開火,似乎並不是很密集。只是在紅夷大炮完成裝葯標準的試射之後,似乎其他至少百餘門大將軍炮也推了過來並展開了猛烈的開火測試。測試的時候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很有次序的進行。很顯然,那些跟隨明軍的西洋傳教士們絕對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城防和強敵,僅僅依靠集中起來的二十四門紅夷大炮是不夠的,還必須至少集中起上百門三五百進攻左右規格的大將軍進行不惜透支壽命的開火,並且按照最認真的原則確定好每一組炮隊開火攻擊的大致方向。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拋射兵器殺傷效率比較低的白天給城角處的守軍以最大限度的威脅。

城外明軍部署的炮兵陣地也不僅僅是沿著城牆的方向進行開火的重炮兵陣地,還有一些以一定角度大致順著或者呈現一定程度夾角的方向展開猛烈開火的二將軍、三將軍火炮炮陣。這些最大射程也不過一里左右,頂天一里半左右的火炮就算因為誤差跨越過城牆一些,似乎也不會給自己的炮兵陣地甚至是出發陣地帶來太大的威脅,卻可以有效的從兩個方向上打出一個「窩彈區」。

很顯然,似乎經過之前一夜的交鋒,還有之前李自成等人乃至自己展現出來的一些戰術,此時明軍在火器運用的技戰術水平上明顯比想象中的高了不少。這也更加重了蕭軒從內心中的一些憂慮。穿越者最大的優勢往往有二,走文官官場向的在於對歷史事件乃至歷史人物的了解,走軍閥軍武向的在於超越時代的一些見識和知識。至於金象腿爽文那暫且不論,可是自己這個位面,似乎對手們不論建奴還是明軍,都有著遠超自己所預期的學習能力。如果是這樣,那麼就算自己憑藉並不算有多大的「先發優勢」贏得幾場勝利,又有多大的意義呢?自己真的有資本同全天下的豪強們較量么?唯一讓蕭軒的心中能有所安危的,就是算自己最終失敗了。或許也可以成為這個時代和國家很好的一位「教練」。至少,能夠在攻城戰中擊敗自己和自給所率領隊伍的對手,蕭軒相信這樣一個明廷或許最終會限於分裂之中,但應該不會給關外的建奴以多少機會了吧。。。

並不算太過密集的試射持續了大概不到一個時辰,發射的炮彈雖然不少,可火力也不算有多密集。可是未時剛過,火炮在經過短暫的低谷和停歇之後突然間猛烈起來。二十四門紅夷大炮、一百六十餘門大將軍炮、四百門二將軍乃至三將軍炮分別從四個方向上利用城角對安定門至東直門之間的城角展開了猛烈的夾攻。紅夷大炮和大將軍炮都是以發射封口實彈為主,不那麼可靠和標準化怎樣都不符合要求的二將軍炮乃至三將軍炮在這個時候以發射重霰彈為主。採用西洋海外黑火藥外加半裝葯標準的情況下似乎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火炮的射速,僅僅不過幾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就將兩千多發重彈砸在了角處兩個方向的城頭內範圍不超過十米左右的距離之內。而二三將軍炮門也打出了數萬發重霰彈,直接襲擊到了不少內城城牆的側后位置上。

猛烈的炮火掩護之下,整個遼東軍集中起來的六千餘名能開的七斗弓以上的強攻手在連綿東北角東面和背面各一里左右的範圍內逐漸在車盾與重盾手的掩護之下逼近到了一百五十步左右的距離上,並接連不斷的展開了密集的拋射,幾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以近十萬支箭插慢了城頭。緊接著,二將軍三將軍炮開始用細小霰彈結合實彈的方法接連不斷的把炮彈砸在了城頭城面、城牆內測之上。利用城牆的弱點,幾乎從各個方向上形成了幾乎沒有多少死角的開火。

這樣猛烈的火力準備持續了大概一刻鐘左右的時間,判斷幾乎沒有多少守軍能在這樣的炮火襲擊之下逼近到城東北角附近一里以內的範圍之後,明軍準備了將近一天時間的突擊也終於展開了。

這將近一天的時間裡,利用大軍中同樣還算豐富的匠人資源,同樣趕製了兩萬多枚黑火藥手榴彈,還有幾千枚夜戰當中收繳過來的投擲在城外的黑火藥手榴彈。只是因為遼東軍中很少有人能徒手將一斤重左右的黑火藥手榴彈投擲到十幾丈的距離上,故而

抗戰、解放戰爭長達十幾年的戰亂造成的。很快就在1952年恢復;而印度1949年則是長期和平的正常狀態,它與中國的人均農業產量差距幾乎有一倍。毛時代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和出口創匯取決於勞動力投入,背後是脫產資源。60年代人均農業匱乏發展就慢,50年代和70年代後期人均農業良好,發展就快

當代中國能源消耗44億噸,國內資源產出30多億噸;印度當代能源消耗6億噸就要大量進口石油,很快石油進口就會超過中國。改革開放后,印度在國內資源潛力上就沒有中國的水平。此外還有其他種種差距:沒有二戰帶來的合法五常地位和大國對中國炮灰資源的重視、國民教育傳統不同等(中國家長會額外投資)

糧食從不到3億噸增加到4億噸應該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那些化肥廠帶不來1.2億噸增產。第三世界熱帶國家農業普遍不行,猛降雨會沖走土壤肥力,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耕種。當然人文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北方很多田地比如水澆地意外的小麥,確實只有50多千克甚至不好的時候30多千克。古代最好的蘇松地區,畝產米3-4石;這個石是60公斤,600克的舊斤;要是按稻算得300-400公斤。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中興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末中興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7章 進步的敵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