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渡海準備(二)
?泰西的冬天並不結冰,而且也並不缺乏湖泊和內水,不少地方因為水力機械的需求還修有很多水庫,則讓船隻的測試工作終究沒有遇到太大的難題。春季漸漸臨近的時候盧瓦爾河的一處方圓數十里之內都被清場的秘密測試地點,針對第一批船隻的測試也有效的展開了。
新製成的五十人車輪舟之上,平均至少安裝了兩門千斤火炮,船隻的最大載重量也達到了兩萬斤上下的規模,這讓在攜帶五十名全副武裝官兵的同時還能夠擁有足夠的運力來安裝必要的火炮。而在至春季的這些日子裡,很多官兵也都完成了從步兵到炮手的轉變。
利用在整個泰西繳獲而來的兵工資源,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裡,至少千餘門十八磅或者十三斤彈丸左右的火炮被試製了出來,而且很容易確定在準備展開登陸作戰的時候,可以投入的新炮將增加到兩千門之多,如果算上備用的陸路火炮,五萬人左右的隊伍將要攜帶三千五百多門各種火炮投入戰鬥,很大意義上,投入進攻的五萬左右準備登陸的部隊將完全是一支由炮兵和爆破手組成的隊伍了。
在從歐洲繳獲了不少質量還算像樣的火炮乃至水力鏜床之後,特別是還包括很多優良的鐵礦和金屬資源,這讓新制出來的火炮在效率上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大概六百公斤身管左右的火炮在開火的時候就似乎能夠把十三斤的彈丸估算以一倍半左右的初速發射出去,趕超很多末代滑膛火炮的效率。當然這樣做也是有很大代價的,特別是在這個即便歐洲也在軍工工藝上無法和南北戰爭時代相提並論的。代價當然就是將火炮的極限安全壽命透支到大概僅僅只有百發左右的水準。
當然,這種透支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用千斤左右的身管就能發射出明顯比紅夷大炮還要威力略大的炮彈之後,即便向一些這個時代主力海上戰艦的龍骨在近距離上展開開火,似乎也能夠發揮巨大的破壞作用,而不用擔心在遇到真正像樣的敵軍海船的時候火炮無法對對方的海船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威脅。在以鐵制的霰彈進行陸上攻擊測試的時候,幾乎一輪開火平均每門就能打出三百發對於半里左右距離上的全身甲目標仍然具有相當殺傷力的霰彈,可以說在以這樣的重炮兵部隊在陸上作戰的時候,雖然在機動性上也會產生很大的局限,可通過透支身管壽命還有廣泛使用鐵芯銅炮複合技術的情況下,卻能夠提前打造出一支在火力上很大程度上超越時代的隊伍。
在集中起來的工匠乃至船工們進行著認真的備戰的時候,漸漸雲集在法國境內的十多萬遠征部隊主力的海訓也漸漸展開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西歐海上力量的強大面貌和陣容才開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為此,蕭軒不得不在諾曼底及以東海域修建了幾處裝備有大量新炮的築壘地域才算能夠真正應對部隊海訓的時候很可能遇到的敵軍海上干擾危險。
田秀英當然也跟隨蕭軒一起經歷過一次英國與荷蘭臨時聯合艦隊從數里的距離之外展開的猛烈炮擊。當時進攻在前沿構築了比較完備的坑道,可是敵軍艦炮竟然不顧浪費的以幾千門主力艦炮發射超過十萬計的實彈展開了猛烈的轟擊,依舊造成了上千人的傷亡損失。很多官兵被從天而將的重彈連同土木一起埋葬在坑道內。
英國人乃至荷蘭人海上力量的強大也在這個時候開始讓包括田秀英和周大勇在內對於渡海行動十分有信心的人變得猶豫不決起來。
「整個歐陸都已經被大軍拿下了,除了奧斯曼人還有向我們最終妥協的瑞典人之外只剩下一個英吉利,英吉利人的威脅真的有那麼大么?」在這個時候,周大勇也多少有些疑惑的詢問道。
如果是以前,蕭軒或許會覺得在自己已經改變了這個時代也改變了東方的情況下,沒必要「宜將剩勇追窮寇」留下一個還算像樣的西方文明,或許還能夠有效保持政權的活力。不過在經歷了西班牙一帶的征戰之後,蕭軒則開始漸漸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這個時代至少擁有四五百萬人口的英倫三島從軍事組織意義上並不是個小國。英國的農業要比其他地方發達很多,而且在擁有海權的情況下還能夠隨時隨地得到美洲資源的支持,即便只有數百萬人口的實力範圍,在戰爭全面動員,貴族們重新軍事化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最多維持四十萬兵力左右還算像樣的陸海軍,只是以前英國人並沒有這種需求罷了。如果英國成為第二個西班牙或者法國,隨時隨地可以投入十萬到二十萬兵力展開襲擾攻擊,我軍究竟要在歐洲駐軍多少,花費多少額外的成本呢?而且不用忌諱:在進攻西班牙的時候,隊伍的戰鬥力或作戰表現就似乎有一絲下降,前不久又是罕見的在志願部隊中也開始出現了逃兵的現象。以前還年輕的我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這足夠的自信的,但是現在看來:我完全沒有把握讓大軍的熱情和進取心長期保持下去。說不定僅僅數年到十年之後,我們的隊伍就會變得如同敵人一樣雖然還擁有一定戰鬥力,但在火力和裝備之外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加成了。正如那歌聲唱到的:趁熱打鐵才能成功,如果和平競爭,我對所謂的革命紅利則沒有不應該有的信心,也不想留下一個不可控的隱患。。。」臨近夏季的軍議上,蕭軒直言不諱的說道。並告訴所有的官兵們:除了先頭先鋒部隊之外,船隊航渡的主力,蕭軒也打算親自參加,如果開路成功的話。這一戰,很有可能是歷史上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戰,也是遠征部隊的最後一役,不願意參加行動,缺乏犧牲精神而有其他想法的人要儘早退出,不要影響了整個大軍在行動中的質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