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制弓術
生在一旁說:「我們可以造最簡單的弓,但威力小多了,而且很不耐用。」歸通說:「我看找城裡的其他工匠造一些。萬一弓不夠,或者損壞了,用它們代替。大不了多掛一些,弄成二十弓車弩。不耐用沒關係,能打一戰就行。」江海濤想問問這簡單的弓到底是怎麼回事,能不能管用,但是看到其他人都同意生和歸通的建議,只好暫時放下這個疑問。
隨後養敖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人員。大家認為20名瞄準手要從射術不錯、體格魁梧的甲士、弓手中挑選。本來有人建議挑選最好的射手,但被養敖否決了,理由是還需要那些好射手用普通弓箭攻擊「揭露」出來的楚軍弓手。最後大家決定,扳機手要挑選一些小巧機靈的人擔任。弩長,這是新確定的一個職務名稱,負責把銅鉤掛到弦上,然後指揮後面的人拉弦。其他所有人的動作,都要在他的監視、指揮下協調。拉弦的人最多,但也簡單,從步卒中挑選那些力氣大的人就行。有人提出步卒本就不多,乾脆把以前一些因為身體不靈活、空有蠻力,結果沒入選成步卒的人找來,反正他們現在都在干一些搬東西的活。歸豹一聽大喜。20輛十弓車弩,至少需要160名拉弦手,不從步卒中選可以大大節省兵力。然後有人又進一步提出,未必全都要力氣大,力氣小點也行,大不了多幾個人。反正城頭上很寬,後面排上十幾個人拉弦都夠。最後居然有人提出,乾脆直接徵召300名普通國人,每車15人。這個主意很不錯,大大緩解了歸豹現在兵力不足的困難。但這同時也讓第三個問題更加突出。
訓練和戰術。拉弦、掛弦、放箭、瞄準、擊發等等,這眾多步驟需要十幾個人協同完成。配合好,射速就快;配合不好,不僅射速低,還可能出亂子。如果再用普通國人,訓練問題就更突出了。江海濤皺起了眉頭,心說這事怎麼越整越麻煩,看來就算抄襲後世的「先進」武器,也不容易啊!有沒有原料、工藝,需要考慮,否則你有原子彈的圖紙也沒用;有沒有需求,也要考慮,否則你能造凱夫拉防彈衣也沒用;造出來后能不能用,也要考慮,難道指望一幫文盲去敲鍵盤打信息戰?
不過周圍的卒長們對這個問題倒不擔心。他們都很熟悉軍中事務,立刻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江海濤借這個機會悄悄地問生,他那個造簡單的弓是怎麼回事,好弓又是怎麼造的。經過生的詳細講解,再結合自己昨天從井、生那裡問到地一些東西,江海濤終於明白了:現在春秋人使用的弓可以分成三種。
--------------------------
最簡單的弓就是江海濤在歐美電影中見過的,羅賓漢那種英國俠客們使用的,叫做「單體弓」[注011801]。它一般是用一整根木條或者竹條製成。柘木最好,然後是桑木。生在附近找到幾根樹枝給江海濤看。桑樹枝一看,江海濤就有了點印象,似乎在生物課本、課外書或者電視上見過,葉子有點像心形,邊緣有齒,但不尖利,葉面上還有一點小絨毛。柘樹的葉子則像小船,兩頭都是尖的,而且邊緣是光滑的。這根柘樹枝上還有幾個小紅果,看起來像幾十顆紅色的米飯粒團成的一個小球。
雖然是頭一次見到真正的桑樹、桑葉,但這玩意能變成絲綢,江海濤可是如雷貫耳,於是他問生:「這樹的葉子是不是用來養蠶的。」「嗯,所以我們輕易不用它來制弓。」「那柘木用得多?」「也不多。它長得慢,而且也要用來養蠶。」聽到這,江海濤有點不太明白,因為柘樹葉子可跟桑葉大不一樣[注011802]。不過現在對他來說,這玩意能不能養蠶無所謂。
「砍幾根樹枝,應該沒多大關係吧?」「那可不行,只有木心才能造弓,像這種小樹枝根本不能用。最好是從樹榦里裂出的木條,顏色看起來深,木質堅實。哦,對了,現在用公子你發明的框鋸,我們可以在同一根樹榦上鋸出更多的木條,不像過去,經常裂壞了。」「那樣是不是很浪費?」「那當然了。」生用雙手比劃了一個像腰那麼粗細的尺寸:「一根這麼粗的桑樹榦,用鑿斧裂解開,只能得到十來根好用的木條。現在嘛,只要按照木料的紋理鋸,再用刨子修一修,我估計至少能得到二三十根好用的木條。我們以後可以用柘木造更多好弓了。」
江海濤接著問:「那你們已經派人去砍柘樹了?」「砍樹?」江海濤對生的奇怪感到疑惑:「是啊?好造弓啊。」生笑了:「公子,這制弓的木材要在冬天砍,因為那時候木頭最干。其它時候砍,特別是春天,木頭裡會有水,彈性不好,而且容易長蟲。」「啊,還這麼講究呢。」「那當然了。而且不能選太靠近樹根的,也不能太靠上。只有樹榦中間那一段,木料的紋理最平直。所以別看一棵柘樹、桑樹很大,砍下來后可以制好弓的,只有中間那麼一小段。我們從來不用它們造單體弓,都是用竹子。」
對於這一點江海濤很容易理解,因為竹子長得快。而且他已經發現,胡國這地方也盛產竹子,種類很多,隨處都可以得到。竹子還很有條理性,容易用斧鑿分解成所需粗細的竹條。江海濤詢問后得知,這也是生他們更多使用竹子造弓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生隨後告訴他,也不是所有的竹子都能用來制弓,必須是竹節比較長的品種。而且好弓要用長了四年的竹子。三年的竹子還比較嫩,彈性雖好,但不耐用;五年的竹子就比較老了,可以耐用,但彈性差了點。
用竹條造的單體弓,只要把竹子分成一兩指寬的竹條,彎曲后綁上生牛皮做成的弓弦,就可以完成了。用筋或者絲線代替麻線來做弓弦,可以提高射程,但不划算。因此這種單體弓一般只用竹和麻繩兩種材料,很容易造。但因為竹片的厚度有限,只能造拉力比較小的弓,射程不過40步左右,大多只能用於打獵、學習。更重要的是,這種單體竹弓用不了幾個月,彈力就會明顯下降,影響準確性。時間再長點,射程也開始大大降低。而且碰上潮濕天氣,特別是下雨,竹條的彈性會大大降低。給竹弓表面塗上漆,可以比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但漆可是貴重物品。
所以生提議造的「簡單的弓」,雖然準備採用竹材,但不是單體弓。為了達到一石多拉力,必須得造「加強弓」。
--------------------------
江海濤感覺這加強弓也可以叫做「多體弓」,因為它的弓干是由幾段竹片疊加、拼合起來的。這樣它在材料上就至少得增加兩種:膠和麻線。
在胡國,膠的原料是魚皮和魚脬。把它們放到水裡徹底煮爛,然後過濾掉雜質,再繼續蒸干大部分水分,就變成濃濃的膠了。生還告訴江海濤,有些工匠會往水裡加一點石灰,但到底加多少、什麼時候加,屬於秘方。聽到這裡,江海濤忍不住問生:北方魚不多,那該怎麼辦。生告訴他,用鹿、馬、牛,甚至老鼠的皮、筋,也可以熬膠,但它們都不如魚膠好用。胡國這裡也用牛皮熬膠,但只用在一些簡單的弓上,或者是不受力、不重要的地方,當做表面塗料。
江海濤聯想到造弓用的木材、竹材都要在特定季節砍伐,於是問生:這剝魚皮、熬膠是不是也要在特定時間。生告訴他,秋天、冬天得到的魚皮、魚脬最好,但和其它季節相比差別不明顯,而且原料太少,所以捕魚不分季節。至於北方什麼時間殺動物、取皮筋最好,生就不知道了。影響膠質量的關鍵還是什麼時間熬制,二月、三月、十月最好。江海濤追問原因,生說這是幾十輩工匠總結下來的,大概是因為這三個月份里天氣不冷不熱;其它月份熬膠會怎樣,他不清楚,豫是造弓箭的,沒準干過。
江海濤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深究,因為他感覺這裡面的道道恐怕太深,涉及到什麼生物學、有機化學、蛋白質什麼的,自己根本不可能搞明白。反正從生的介紹中他已經知道,胡國這地方湖泊、河流眾多,魚膠熬制水平和產量都很高,所以制弓水平才比較高。
膠可以把竹片粘在一起,但不能只靠膠,還得用麻線在外面纏繞。所以加強弓至少由三種材料組成:竹片或木片,膠,麻線和麻繩。有時候,工匠會混合採用竹片和木片,把彈性好的竹片放在弓乾的前側。
生說的「簡單的弓」,就是這種加強弓,只需要竹、膠、麻線和麻繩。當江海濤問生,現在城裡是否有足夠的材料時,了解到秋天正好是造弓乾的最好時間,所以蓼城裡預先儲備了一些材料。把竹條用火進行烘烤,揉製成一個彎曲的形狀;然後在竹條上刷膠,互相疊上,用麻繩紮緊;等膠幹了后,把麻繩解開,修整弓乾的外形;一個弓干就成了。
江海濤聽到這段介紹時,還學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弓干在上弦之前,是向前彎曲的,像一個大大的字母「C」。這也就是把竹條烘烤揉製成彎曲形狀的原因。這個彎曲度越大,弓的拉力就越強,當然也就越難造。生找來一張弓弦損壞的弓,為它掛上新的弓弦,江海濤一下就看明白了。把字母「C」的兩端向左拉,最後用弓弦繃緊,就變成了字母「B」,一張可以向右射箭的弓。
以城裡現成的材料,完全可以造出幾十張簡單的加強弓。當然這些只是臨時用的,如果是真正給軍隊用的加強弓,一般會在外面再塗一層漆,防止雨水潮氣的破壞,增加弓的使用壽命。再好一點的,會用絲線代替麻線纏繞弓干,因為絲線要比麻線結實得多。生手上的那張弓就是這樣造的,在獵戶中算是很不錯了。
--------------------------
江海濤一邊仔細把玩生的弓,一邊問養敖的弓是怎麼造的。生告訴他,那才是真正的好弓,叫做複合弓。它不僅要用到竹材或木材,膠,絲線,漆,還要用角和筋。
柘木、桑木和竹,造複合弓時一般都會用到:把木材放後面,竹材放前面。膠自然是用魚膠。絲線不僅用來纏繞弓干,還用來製作弓弦。而且這個絲線,最好是夏天繅制出來的,要看起來光澤感很均勻的。漆呢,也是夏天制出來的最好,清亮乾淨。
角和筋,在複合弓里是僅次於木、竹的重要材料,因為它們將和木、竹一起組成弓干。
制弓主要用牛角,而且最好在秋天殺牛取角。老牛的角不行,病牛的也不行。牛角要根部白,中間發青,頂端豐滿。這麼一對牛角,因為是制弓的好原料,所以價錢幾乎和一頭牛一樣了。弓上用的角需要片狀的,因此要把牛角切割開,這個工作最好在春天進行。
筋,也是牛筋用得最多,但麋鹿的筋最好。什麼時候殺牛、殺麋鹿取筋,沒有特殊要求,只要圓潤成條就行。但處理這些筋必須在夏天。動物的筋本來是很有彈性,可是工匠們要先把它晒乾或者風乾,然後放到石板上,噴點水潤濕,用木槌反覆舂打,直到最後能把筋撕成一條條像麻線那樣的東西。經過這一道工序處理,筋都沒什麼伸縮性了。
木竹、角、筋、膠、絲、漆這六種材料,得在不同季節準備,所以得耗費一年的時間:夏天準備絲和漆,秋天殺牛取角,冬天砍伐木竹、製成條狀並干透,春天切割角片,夏天處理筋。然後才能開始製造複合弓,也就是前面說過的,秋天制弓干。
現在添加了角和筋后,弓乾的製作就更講究了。主體還是木條或竹條,也是先用火烤揉彎。角比木材、竹材還堅硬,所以放在弓乾的后側。角片首先用火烤軟,然後刷上魚膠,粘到弓幹上。為了讓它粘牢,自然要用繩索紮緊,等膠幹了后再解開,用刀削去角片兩側多餘的部分。筋則放到魚膠中浸透,然後一根根地鋪在弓乾的前面,壓緊粘牢。角片不需要覆蓋弓乾的全部,只需要在中間部分有,一般是一半的長度。筋則幾乎覆蓋了弓幹上下全部。
這樣造出來的弓干像一個大字母「C」,外側中部有角,內側一圈是筋,中間主體是木和竹。但這時的「C」還不能掛弓弦,要在冬天修整形狀。藉助一些專門的模具,還有火烤,可以把弓干彎曲成規定的形狀。一般的複合弓,此時看起來更像一個半圓圈,相當於180°弧線。拉力大的強弓,此時看起來就像大半圈了,幾乎相當於270°弧線。修整形狀,也是為了讓最後製成的弓看起來端正美觀。此時也會用小刀等工具削磨一下弓干,讓它的表面更光潔。
隨後的工序是在弓干外緊密地纏繞上絲線,然後塗漆,作為它的保護層。
這樣一個弓干要從冬天一直放到春天,然後再掛上絲制的弓弦。一把高級的複合弓就算完成了。
--------------------------
聽完生的這些介紹,江海濤覺得有點頭暈:沒想到古代的一張弓還這麼複雜!什麼「冬木夏筋春角」的,聽起來簡直是物理課、生物課、化學課的大雜燴。他現在有點後悔自己當初怎麼沒好好學習。
這時候,卒長們也討論完畢了,確定了每一輛十弓車弩的人員搭配、射擊流程、組織指揮、選練方法,包括人員受傷后的替換,和普通弓箭的配合。江海濤聽著他們的總結,心裡只有「佩服、佩服」。唯一露臉的機會是一位卒長提出,為了防止敵人用重箭集中射擊十弓車弩,應該為弩長、瞄準手、拉弦手配備雙層竹盾。這一提,大家又都看了看雙層竹盾的發明者。
江海濤心裡有點得意,但隨即有人表示,200多個雙層竹盾造起來也不容易。江海濤心想,是不是提出加一個絞車,這樣沒準一兩個人就能上弦。但他隨後一想,這雖然可以把拉弦手減少五分之四,但上弦時間相應地要增加到五倍。現在十弓車弩本就嫌少,實在不能再降低射速。最後大家決定發動城裡人造盾,因為這裡竹子還是很多的。就算不能造200多個,也足以保證所有的弩長和瞄準手共用一個,十幾個拉弦手共用幾個。再說可以把十弓車弩分散配置,不會個個同時被楚軍的弓手壓制。
至此,有關這個扭轉戰局「法寶」的問題,幾乎都解決了,後面就是趕緊批量製造十弓車弩、硬木重箭,訓練射手。江海濤的大腦終於放慢了腳步。他不打算再想什麼新點子,因為即使想了,多半也來不及實現。僅僅這麼一個大弩,連滾帶爬地設計,居然也耗費了他們這麼多人,足足一天工夫!原先想到過的拋石車,那結構好像更複雜,需要的人手更多,還未必有效,省省吧。
不過他剛準備歇一歇,歸豹就又給他找事了。
--------------------------
[注011801]:本節中有關制弓術的描寫,以及隨後的註釋、有關中國古代軍事技術的描寫,主要參考了《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路甬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軍事技術卷》(王兆春著)、《中國歷代軍事裝備》(中**事史編寫組)。
無法了解春秋人怎麼區別稱呼單體弓、加強弓、複合弓、反曲弓,只能直接採用現代人的叫法。其實就算在現代的考古學家中,對於古代弓的分類和叫法,也還有一些不同意見。
複合弓,特別是複合反曲弓,在春秋時期的墓葬中有很多發現,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制弓術的高度發達。不過另外一個事實是,這些弓都是貴族的殉葬品,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肯定屬於高檔產品。東周時期的墓葬中還大量發現製作較為簡易的加強弓,採用干(木、竹、木竹合用)、膠、絲(或麻線)、漆製造。
很多網站、小說中對於中國古代弓的描寫,都是參照《考工記》寫的,比如「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凡取干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冬析干而春液角」,「角欲青白而豐末」,等等。但《考工記》提出的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它所體現出的技術水平明顯超出了當時的現實一般狀況。所以春秋時期的最主要的弓,特別是軍隊中所大量使用的弓,應該是在「六材」的基礎上進行了某些簡化。比如降低質量要求,用麻線代替絲線的複合弓,或者只用四材的加強弓。
[注011802]:雖然兩者外形差別很大,但柘樹也是屬於桑科的。我國古時桑拓並稱,因此它的用途不次於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