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誘敵深入再深入
「啊!你還要把楚軍放到城裡來?」薳書驚訝地問。要不是這幾個月姜海濤為他們發明了那麼多新奇有用的東西,這老頭恐怕要以為他到是楚國派來害人的。
「您別著急。」姜海濤趕緊安慰了對方一下,然後接著說:「我這段時間經常出城,發現城裡的道路還是很規整的,還有幾片比較大的空地。比如宮城南門外就有一大片,是嗎?」歸豹看了另外兩人一眼:「嗯,那又怎樣?」「我的想法是,把楚軍放入城門,引誘他們到宮城南門來。路的兩邊有很多房子,楚軍的戰車只能從一些小路穿出來。我看過那些路,一般三五米寬,只能讓一輛戰車通過。如果我們事先在這些小路上挖一些陷阱,設立一些木柵欄,土袋也行,再用步卒、踏張弩守著,就可以讓楚軍無法從小路出來。後面的城門那,派人突然奪回城門,關上,就可以包圍楚軍了。這時候再用弩射他們。空地上的用砲弩射,一大群人,正是好目標,砲弩放在宮城裡。道路上的用踏張弩,弩手可以事先藏到房頂上。」
三個人聽後半天沒說話,最後還是養敖首先開腔:「這辦法聽起來好像可以。楚軍如果進了城門,應該不會攜帶梯子,所以不容易攻入宮城、爬上屋頂。我們主要是守路口,需要的兵力可以少點。不過要是他們直接推倒房屋的牆呢?」「我們可以事先把這些地方的房屋加固。比如在房屋後面堆上土石,或者用木板、樹樁擋上。或者乾脆在房屋裡放很多東西,讓他們進不去。再說,楚軍入城后應該會一直往宮城這裡沖,不會注意到兩邊。」
養敖皺了皺眉:「從南門到宮城南門這條大路,大概700米,寬10米,只能讓兩三千楚軍進來。再算上宮城前面的廣場,一千多人。」薳書點點頭:「對呀,城裡雖然看起來大,可是除去房屋后,街道、空地可並不大。」
姜海濤這時發現自己先前忽略了面積這個問題。要想包圍更多楚軍,一是增加密度,讓楚軍擁擠到一起,二是增加包圍面積,這樣就得把兩側的一些道路、街區也包圍進來。這時薳書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這條路的兩旁,可有不少章、欒、向幾家的房屋,他們會答應嗎?」
姜海濤不禁也搖了搖頭,然後提出了另外一個方案:「如果我們把楚軍從北門放進來呢?」薳書說:「啊,那裡可是百工之地!」姜海濤很理解他的驚訝,因為在這個手工業就算高科技產業的時代,手工作坊區可是很寶貴的。城北那裡集中了胡城最主要的手工業作坊,特別是木、梓、裘、陶、紡織、畫、繢、筐、雕等工種。和兵器有關的冶鍊主要集中在東北角,函、廬等工種集中在西北角。那些作坊也涉及到各家,不僅僅是歸豹這方的。
不過姜海濤也曾經考慮過這問題,認為那裡也有一些優點:「可是那裡相對來說,人口、房屋密度都比較小,空地多一些。我們如果只在宮城北牆的東西兩側伸開,守住那一條橫線,是不是能把很多楚軍包圍在裡面?」最後這句話他問向了養敖。對方立刻睜大了眼睛:「那麼大地方!兩三萬楚軍都可以。」姜海濤發現自己這次又把地方畫大了,趕緊修正:「好像是大了點。這樣,我們沿著宮城東西牆往北,一直到北城牆,那樣就有500多米寬,200多米長,10萬平方米,應該能包圍一兩萬楚軍了吧。」
養敖似乎慢慢對這個計劃有點贊同:「嗯,不少了。不過作坊里的那麼多東西怎麼辦?」「我們提前搬走唄。」在姜海濤的印象中,現在的手工業很少有什麼大型設備,基本上都不如他「發明」的磨床大。金那個行當里倒是有些大型的煉爐、橐,還有燒陶的窯,肯定是搬不走的。現在手工業里最主要的還是熟練工匠。於是他接著說:「我們只要在開戰前,把那裡的工匠們,還有能搬走的東西都轉移到其它地方,應該就可以了。」
薳書還是不太捨得:「作坊里的東西可不少啊。」姜海濤立刻開始給他打保票:「不就是房子嗎?我們現在伐木、鋸木板的速度都快多了,那些工坊事後再重建也不難。我看那裡的房子,好多連牆都不用呢。至於窯爐,我們正在試驗新型窯爐,肯定能燒更好更多的陶器,正好重建。」
歸豹聽著大家的討論,逐漸被姜海濤的計劃打動了。
按照他們先前的討論,楚軍大概會派一萬多人來攻擊。雖然整個楚國的人口、兵力都不少,但經過吳國的幾次打擊后,軍力已經不如從前了。另外,楚國和北方的晉國一直關係不好,必須留下不少兵力防備北方。這樣算下來,實際參加攻城的應該只有七八千人。姜海濤設想的包圍圈如果可以實現,還真有可能讓楚軍的攻城部隊全軍覆沒,留在城外的再派戰車去追上、包圍、消滅,那即便損失些房子也值了。薳書雖然還是心疼作坊區的破壞,但此時對楚國的仇恨開始佔了上風。如果真能在城裡包圍近萬楚軍,那基本上可以做到無一漏網,可要比在城外打敗一萬楚軍痛快多了。小理
於是有關胡城戰役最後一場戰鬥,城內戰鬥的總體計劃確定了。
隨後四個人討論作戰細節,也就是如何包圍入城的楚軍。
姜海濤建議首先對城內北部地區,最好是包括其它地區的所有街道、房屋都進行仔細測量,繪製一張精確的胡城地圖。然後,養敖可以根據這些地圖,還有城北的道路寬窄、房屋結構等情況,選擇一些路口作為防禦重點,形成東西兩道防線。
如何引誘楚軍從北門攻入,姜海濤也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城內北門附近來幾次演習,讓人們都以為胡軍打算從這裡悄悄出城,殺楚軍一個措手不及。胡城內肯定有楚國的間諜,而且歸豹認為,歸章等人說不定還會向楚軍通風報信,因此這個舉動肯定會傳到楚軍耳朵里。
歸豹第二天把歸章、章通、欒元、華梁等人召集過來,告訴他們自己打算在楚軍攻擊胡城時,悄悄派隊伍從北門出城,繞到楚軍後面夾擊;為了這個目的,北門附近需要清理一下,到時候好作為隊伍的集結地。
這個計劃遭到了章通的反對,歸章等人反倒有點不置可否。歸豹於是向大家解釋,現在只是在北門附近區域作點準備,等到楚軍攻城時,也只是提前把那裡的工匠、器物搬走,不會給大家造成什麼損失。章通不太在意這個,他主要是認為這樣的反擊只能是在城外白白消耗兵力。第二次會議上,歸章、歸貝、欒元等人贊同了歸豹的建議,章通只好憤憤不平地接受了。
隨後的7月上旬,姜海濤、養錡立刻帶領一批甲士開始對宮城北部的整個城區進行測量。這批甲士,也正是砲弩的第一批觀察、指揮人員,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測量技術,這次也算是另外一種訓練。到7月14日立秋時,他們不僅完成了北部城區,還有東西部城區的測量,轉移到最大的南部城區。姜海濤對養敖說,雖然計劃是在北部城區包圍楚軍,但有備無患。
作坊區里的四條封鎖線也規劃好了,東西各兩道,盡量利用了已有的房屋、街道。為了不引起歸章等人的懷疑,養敖他們沒有對這裡的房屋和街道進行改動,但悄悄進行了仔細測量,比如房屋寬度、土牆厚度、街道寬度長度等。小理
街道不能完全堵上,因為胡軍自己還需要利用它撤退和進攻。如果楚軍入城后看不到一個敵人,肯定會有所懷疑,放慢進城腳步。因此包圍圈裡肯定要留一些部隊誘敵。砲弩殺傷密集敵人很有效,對付小股敵人就不行了。因此包圍並用砲弩重創楚軍后,還得逐步縮小包圍圈,胡軍這時候就需要利用這些街道出擊了。為了在街道里攔截楚軍,姜海濤又開始在記憶里尋找有用的辦法。
他首先想起了鐵絲網,一戰的明星。但現在只能造銅絲網,那可太軟了,肯定沒戲。
不過在現代、古代戰爭中都不缺乏鐵絲網以外的障礙物,木欄杆、拒馬就是很常見的。姜海濤讓工匠們利用木杆、木矛,製造了幾個型截面的拒馬,然後在宮城裡進行了一次小規模演習。它們的阻礙效果很不錯,但稍微重了點。隨後有工匠用竹竿代替木料,製造了一種輕便一些的拒馬。不過這些拒馬不能只準備一層,因為演習中扮演敵人的甲士也找到了一種破解方法,就是用一排厚木盾掩護幾名斧手上去砍斷木頭、竹竿。拒馬排列幾行,雖然能讓敵人花費更多時間,但守軍也由於距離遠而無法直接攻擊對方,只有弓箭可以攻擊敵人,而敵人的厚木盾又只有平射的砲弩可以穿透。[注030901]
於是姜海濤和養敖發動工匠、甲士們在這種對抗演習中想各種辦法對付對手。
此時有一批步卒已經集結到一起開始第二次軍事訓練,生就在其中。他參加過演習后提出了一個更簡便的方法:把一些竹矛綁成一排,平放在地面,然後在它們的後面挖一條20厘米深的v形橫溝;敵人衝來時用繩索拉起竹矛的前端,它們就可以頂著後面的橫溝斜支起來。這套東西在隨後的試驗中表現很好,扮演敵人的甲士在衝到跟前時突然被第一排竹矛擋住,幾個沖得快的還「犧牲」在竹矛上。當「敵人」掩護斧手破壞竹矛時,發現它們比木竹拒馬更不結實,但是竹矛後面就有守軍用戈、矛、鈹甚至劍攻擊自己,不僅僅是弓箭了。在破壞那排竹矛后,更多甲士可以衝過去,但此時守軍也已經後退,前面又豎起了一排竹矛。
對於這種演習,歸豹和養敖已經很熟悉。一些新的城防設施就是在這種對抗演習中發明出來的。薳書一開始不太願意,因為那需要佔用不少時間和人力,而胡國現在可以說並沒有嚴格的「正規軍」。大諸侯國倒是有些「常備軍」,可是人家養得起。胡國人口少,要不是那些風車、翻車節省的一點人力,這些演習根本組織不起來。不過在看到每次演習后都能弄出點新玩意,讓他們戰勝楚軍的希望更大一些,薳書也開始支持這種演習。
姜海濤那句「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名言成了激勵士卒們認真演習的口號。《我是一個兵》被重新填詞,成了胡軍,或者說歸豹軍隊的第一支軍旅歌曲。養錡率領的100多名精銳甲士總是扮演楚軍,被姜海濤稱為「藍軍部隊」。在他們得到一批專門製作的藍底旗幟后,「藍軍部隊」的名稱就在歸豹集團中正式普及開了。
反覆演習,特別是對抗演習,讓養敖及時發現了一些威脅。比如拒馬、竹矛排雖然有效,但總有可能在某一處被敵人突破。在幾次失敗后,藍軍部隊就在一次演習中集中兵力,靠近一半總兵力的「傷亡」強行打通了一條街道,然後橫向突擊兩側守軍的側翼,結果守軍全面潰敗。姜海濤一方面告訴養敖要保留足夠的「預備隊」,另一方面帶著工匠們琢磨如何重新封堵街道。
除了投入兵力,再次設立障礙也非常重要,而且需要一種能把敵人趕回去,恢復防禦狀態的障礙。十來天後,他們在軫老頭和豫的帶領下設計出了一種新的街道防守器械,並且利用了神臂弩上的那種棘輪結構。姜海濤看后覺得自己在電視上似乎見過。演習中這種器械非常有效,不過成本高了點。於是姜海濤又讓他們設計了一種簡化版,分別造了一些。
雖然街道是防禦重點,但和房屋比起來,它們所佔的寬度比例還是比較小的。
東西防線都長200多米,每一道防線上比較寬的道路有4條,小路有10來條,總寬度也不超過50米,另外150多米就是各種房屋、作坊了。姜海濤和養敖仔細選擇了防線,讓它盡量經過堅固的房屋,但不可避免地仍舊存在一些薄弱處。比如西線有一個只有頂的工棚,東線有一個漂洗的水池。繞過它們,會讓防線加長,或者在其它地方碰到類似的情況,只能在這裡想辦法加固。
東線的水池還比較好辦。他們準備造一些木釘板投到池底,阻止楚軍過來,池這邊再多派人手防禦。西線的工棚就麻煩點了。於是姜海濤讓人根據這些工棚的尺寸準備了一些木板,到楚軍攻城時立刻拼接固定到木柱上,並在附近儲備一些石塊、土筐,投放到木板中間,組成一個臨時的木土牆。
為了模擬城牆上的垛口(也就是俾倪),工匠們還用竹竿造了一些門板一樣的東西,2米來高,1米多寬,叫做「竹立牌」,準備插到這個臨時土木牆中。在牆的前面還準備了一些竹矛排。
包圍圈內的房屋也被用來幫助防守,具體方法是戰前在木柱、土牆上拴一些繩索,誘敵部隊撤出時拉倒,一方面掩護自己撤退,另一方面讓楚軍行動更困難,還不容易找到躲避砲弩的地方。
緊挨著東西兩側的第二道防線之後,有北城區少見的幾個台榭作為指揮點,砲弩將部署在宮城內,由台榭上的甲士指揮射擊。
為東西防線發明的拒馬、竹立牌等器械,也在外城城牆上準備了一些。
既然要誘使楚軍進城,北城牆上的一部分地段肯定是要「失守」的。這時為了防止楚軍沿著城牆展開后威脅到城內的東西防線,甚至繞到東西兩側,自然要在城牆上建立橫向的防線。姜海濤想起長城上好像有一種橫向的小牆,就是防止敵人登城后沿城頭推進。老電影《地道戰》上似乎也有類似的東西。於是他讓人在北城牆的兩個位置上夯築了幾道矮牆,形成一條曲折的通道,阻止敵人沿城頭推進。
準備好這些后,時間已經到了7月底,夏天完全結束了。按照歸豹他們的估計,楚軍有可能出兵來搶奪即將成熟的糧食。薳書此時也開始召集部分國人,準備組成部隊及時前往蓼城搶收糧食。可是沒想到一直到了8月份,收糧隊伍該出發了,楚國還沒有任何動靜。
[注030901]:拒馬、拒馬槍是在漢唐時期出現的,春秋時肯定沒有。隨後提到的竹立牌,在戰國時已有類似器械,用木板制,唐宋時就很成熟了,主要是用來修補損壞的俾倪、垛口。其它防禦器械將在後面打仗時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