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處羅可汗聽完了楊政道所說的話之後,當即便是意有所指地對楊政道指了指西面的方向,隨後說道:「可是這天下畢竟是有聰明人在的,愚昧無知的人雖然佔了多數,但並不是全部。我就聽說遠在西域的李文淵,在迎接了你叔父的兒子到西域之後,便是尊他為皇帝,追謚你的叔父楊廣為武帝。
由此觀之,李文淵對於你的叔父還是十分的有好感的。倒時長安的李淵,在你叔父殿下為臣的時候是百般的忠順。可是等到你叔父駕鶴西去之後,他竟然也是揭竿而起,自立為帝,甚至還稱你的叔父為隋煬帝。
我曾經向外逃到我們突厥的那些文官們打聽過,在你們中原有一本名為《謚法》的書,裡面曾經提到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所以這一個煬字,就足以見這天下所有關於你叔父的各種詆毀謠言,十有八九盡數是出自李淵的手的。
所以說這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就連那些逃到我突厥的文官們都要一起算上,在他們的身上我根本就看不到文人的傲骨,看到的只有他們想要活命所表現出來的趨炎附勢。所以這些人,楊先生你可以用,但是可千萬不要相信他們。」
處羅可汗自然是希望楊政道能夠在定襄郡為自己扛住來自中原地區的軍事壓力,但是他可並不希望楊政道和他的手下們一起同心合力的發展起來,那樣的話,處羅可汗真的就會替他人做嫁衣了,到最後來自中原的威脅,若不是那些混戰的軍閥中勝利出來的強者,而是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楊政道的話,那麼就十分的可笑了。所以即使那些文官們真的表現出了各種對於隋朝的忠誠,處羅可汗都要想盡辦法,捕風捉影乃至於編造一些不利於他們的話語出來的,更何況這些人真的做過此事。
有氣節的文官早在長安城被攻破的時候,就已經以身殉國了。能夠出逃的除了運氣好,在長安城破的時候恰巧在外面執行公務的少數幾個人之外,便都是想方設法的從長安城中逃出來的人了。他們之所以會來到突厥,也純是因為現在整個中原的各大勢力都在追殺隋朝的舊官,所以這天下之大,一時之間竟沒有他們這些人的存身之所,不得已才遠走他鄉,遠奔塞外,投奔原本是敵人的處羅可汗。
楊政道聽完處羅可汗的話之後,當即便是點了點頭,隨後對著處羅可汗說道:「感謝可汗的提醒,這些事情政道一定牢記於心。只是此處非是講話之所,不如咱們到這郡城中的郡府一敘詳情,可汗你看如何呢?」
聽了楊政道說此話,處羅可汗自然是喜不自勝,他一路急匆匆的趕來,一直是水米未沾,此事也是覺得有些睏乏了,於是便是從善如流地跟隨楊政道前往定襄郡的郡府之內了。
在前往郡府的途中,楊政道的心裡也是想了很多。他是地地道道的漢人,自然知道這隋煬帝的煬字是何等的貶低。區區一個煬字就凸顯出了楊廣三征高句麗,發動民夫開鑿大運河,西征吐谷渾,北征突厥所帶來的勞民傷財,所帶來的家破人亡。
可是卻沒有人再深入的思考過,如果楊廣不發動這幾次對於高句麗的戰爭,那麼隋朝要不了三代人,就會徹底變成關隴貴族們,這些已經漢化了的少數民族的傀儡皇帝了。到了那個時候,他楊家的人就成為了任人宰割的一條肥羊。只要關隴貴族們隨時都可能的不滿,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於楊氏家族的大清洗,將所有惹怒了他們的人盡數殺掉,不論是王公還是貴族,那不是立志想做千古一帝的楊廣想要的。
根本沒有人想過,正是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才將中央政權對於遙遠邊陲的江南的控制權強化到了極致。使得原本需要花費數個月,通過走官道繞過長江天險才能抵達的江南,現在只需要花生個把月便可以通過水路平穩的抵達了。而且江南這種富庶之地,一年甚至可以種兩次糧食,每年產出的大量糧食還可以運抵京師以平穩京師和北方各城的米價。
楊廣西征吐谷渾,將大隋的疆域正式擴展到了西域,將原本可能因為西域那些小國相互之間發生的戰爭而阻斷的絲綢之路變得暢通無阻。而且也通過將吐谷渾納入自己的版圖這個辦法,將北方這個產糧的重鎮河套地區徹底的變為了腹地,而不用擔心來自於西北方向的少數民族的劫掠。
至於北征突厥,那就是更簡單了。突厥人一向是善於遺忘,同時也是善於學習。他們知道自己和漢人差別在哪裡,也十分樂意去通過各種手段來縮短這份差距。每逢中原戰亂,從中原逃難而去的那些漢人們為他們帶去了耕種的技藝,夾雜在其中的漢人工匠們,則是給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藝。
所以中原發生戰亂一次,突厥人和漢人之間的文化差距便會大大的縮短一次。除非全部的殺掉所有的突厥人,否則這種文化的進步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被阻止和抹殺的。楊廣自然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他選擇了另一個辦法來限制突厥人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那就是通過戰爭來破壞掉突厥人的生產能力,消耗掉突厥的戰爭潛力,以及將突厥人的人口控制在一個無法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的程度。
只是可惜,在蓋棺定論之下,楊廣的一生都被釘上了暴君的名號,無論如何再也洗不清了。李文淵在當初上學的時候,也是相信教科書上所寫的楊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當時的歷史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隨著關於楊廣的出土文物越來越多,一個月發接近於真實的楊廣,逐漸的被披露在人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