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盟軍的反擊(一)

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盟軍的反擊(一)

在李國耀所部整編集訓的這段時間,不管是歐洲戰場還是亞洲戰場的局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1944年6月6日,根據盟國德黑蘭協議。艾森豪威爾指揮下的200多萬盟軍在法國諾受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

由布萊德雷指揮的美國第一軍、巴頓的第三軍和,哥馬利指揮的英一加第二十一軍團,像兩把利劍,直擂法國內地。

希特勒派隆美爾和克盧格指揮反擊,也未能有效地阻擋盟軍的前進。

隨後巴黎人民起義,流亡在英國的戴高樂和盟軍一道回到了闊別4年之久的首都。

9月3日,盟軍解放了布奮塞爾,抵達德國的西部邊界。

東線蘇軍這時也發動強大攻勢,進入波羅的海、波蘭、巴爾幹和匈牙利。處在東西兩線夾擊中的德國,已滾臨絕境。

儘管希特勒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但仍企圖冒險。

他啟用富有經臉的老元帥倫德斯泰特,經過周密策劃,選擇阿登地區作為突破點,作最後的反撲。

1944年12月16日,20多個師撲向阿登地區,打了艾森滾威爾一個措手不及。盟軍在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戰線很快就動搖后擻,敞開了一個「凸出地帶」,烏雲籠革粉巴黎和布奮塞爾的聖誕節。

丘吉爾急忙向莫斯科方向求援,要求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以減輕對西線盟軍的壓力。

1月12日,東線蘇軍全線出擊,配合盟軍。

艾森豪威爾從南方調來援軍,經過近一個月苦戰才把德軍逐出凸出地帶,穩定了戰線,但盟軍向第三帝國進軍的時間表卻完全被打亂了。

但整體上德軍卻處決絕對的劣勢,戰線也不可避免的向著德國本土推進,德國敗亡幾乎成了定局。

隨著盟軍對德國本土逐步逼近,關於怎樣處理被解放的歐洲國家的形形色色問題,也亟需盟國解決。

儘管蘇聯和英美口頭上都宣揚民主原則,並且聲稱在適當的時候應讓獲得解放的人民自由選擇自己熱愛的政府,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涉,

但這樣說是容易的,大家都贊成這些準則。可是眼前還得打仗,能不能保證這些還真不大確定。

畢竟軍事交通不可避免地要經過這些新解放的地區,周圍是貧困、混亂和政治動蕩的環境。必須採取臨時性措施以維持秩序、恢復交通和滿足基本的民用需要,而臨時措施向來容易在社會和政治領域裡固定下來。

因此,軍事事態的進展在歐洲造成了兩個不同的勢力範圍。

東面,紅軍在作戰中一路經過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南斯拉夫、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和芬蘭的部分地區。這一事實使俄國人在這些國家的政治和民政安排方面取得了主要的發言權。

西面,英美軍隊同樣地在作戰中一路經過法國和比利時,以及義大利和荷蘭的部分地區。

此外,一小隊英軍於1944年10月5日在希臘登陸,並在月底以前,由人數極少的幾支分遣隊向北推進,追擊潰退的德軍,直到希臘全境都被解放為止。

英美兩國的軍事行動十分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因而從軍事發展中沒有形成明確的各自的勢力範圍,可是兩國政府之間的非正式協議使英國人在希臘、義大利、比利時和荷蘭居於主導地位,而法國,至少從經濟和軍事補給的觀點來說,主要是在美國的影響之下。

緊接著波蘭民眾在華沙發動起義,與此同時紅軍迅速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

在匈牙利,1944年10月15日,當攝政海軍上將霍爾蒂公開宣布他打算向紅軍投降后,發生了決定性的動亂。德國人得以在這一決定全部實行前就完成了一次武裝政變,霍爾蒂遭到逮捕,被送往德國,德軍接管了布達佩斯和匈牙利西部。

可是一部分匈牙利軍隊,在米科洛斯將軍領導下,根據霍爾蒂的聲明採取行動,投奔到俄國人這一邊。

12月23日,米科洛斯將軍在俄國的保護下,成為臨時政府的首腦,盟國開始和這個新政權談判訂立停戰協定。根據這份停戰協定,匈牙利要為追隨德國發動侵略戰爭而賠款三億美元,分六年以商品償付。其中一億美元指定給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兩億美元給蘇聯。

與此同時,芬蘭也順利地和蘇聯人談妥了條件。芬蘭政府於8月25日請求停戰,戰鬥於9月5日停止,停戰協定於1944年9月19日簽字。

停戰協定的條款和對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的條款很相似,除了在遙遠的北方,把包括佩特薩莫的重要鎳礦在內的一個地區割讓給蘇聯外,其餘則恢復了1940年的邊界。

同時成立了一個盟國管制委員會,對蘇賠款規定為三億美元,蘇軍最高司令部的無上權力規定得非常明確。有一點是不同的,芬蘭被迫把某些軍事基地永久割讓給俄國。

放眼整個歐洲,德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敗局,戰線也正在以超乎希特勒預料的速度向德國本土蔓延。

當德國人在歐洲的處境極度糟糕的時候,對日戰爭在三條主要戰線上——中國、緬甸和太平洋三大戰場有了不平衡的發展。

在中國,日軍於1944年4月發動的攻勢不斷取得進展,為了轟炸日本而費力建成的美國空軍基地一個個被敵侵佔,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桂林的基地,它於1944年9月14日放棄給了日本人。

此後不久,日本深入中國內地的進攻暫時停止。

美國人認為,中國軍隊之所以無力保衛這些空軍基地,主要是由於蔣把他的軍隊的很大一部分駐紮在華北,以防備延安方面。

補救的方法看來很明顯,把重慶和延安的軍事力量聯合起來,再加上這兩個敵對的黨在政治上達成協議,這似乎是可以使中國對戰爭作出重大貢獻,或者在戰後有和平與民主發展希望的唯一辦法。

結果,從1944年夏天起,美國在中國的政策開始越來越有意識地把政治目的置於狹義的軍事方面的考慮之上。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中國在軍事上有助於抗日的信心逐漸減少,由於這樣,美國人原先設想要進行緬甸戰役的根本理由也不存在了。

但是,對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的指示並未變更。他的首要任務仍然是重新打通經過緬甸到中國的陸上交通,同時防衛印度境內作為飛越「駝峰」航線基地的一些機場,因此反攻緬甸的戰役在緬北的叢林中打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盟軍的反擊(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