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過年(上)
張曉冬看到張曉也在是,趕緊跑過來湊到她的臉前,說道:「妹妹你要不要豬腮泡?這個豬殺了就該咱家的豬了,等會兒哥哥給你搶過來吹個大大的球。」
張曉冬的眼睛亮亮的,村裡的孩子沒什麼玩具,每到過年殺豬時那豬腮泡就是小孩子爭先恐後要搶的東西了,鄉下養豬殺豬的人家兒並不多,因此這豬腮泡也是少的很,稀奇的緊。
張曉並不知道豬還有什麼好玩的,她也好奇得緊,就點了點頭,張曉冬一雙明亮的小眼神有一瞬間的失望,但很快就又重新染上了喜悅,神采飛揚的跟張曉說著這豬腮泡有多好玩。
那頭豬的毛很快就被退掉了,一把長長的殺豬刀,將裡面的內臟給掏了出來,將一個白白的東西單獨扔出來,張曉冬見狀趕緊湊到那裡去,還是晚了一步,被人搶了先。
倒也沒有人再去爭奪,都圍著那個搶了豬腮泡的小男孩身邊,張曉冬帶拉著耳朵走到張曉身邊,張曉趕緊安慰道:「哥哥,等會兒俺的給你玩。」
張曉冬狠狠地點了點頭,那方張曉虎已經飛快地跑回家了,已經十六歲的他此時完全沒有了平日里的穩重,從那飛快的步伐便可以感覺到他心裡的喜悅。
張曉看著一群將那白白的東西洗乾淨之後吹死了一個大泡泡便沒了什麼興趣,這不就是一個氣球嗎?
那隻被處理好的豬此時已經被抬了下去,剩下盆子里的豬的內臟,豬舌頭、豬心、豬肝、豬大腸什麼的全都被扔了。
張曉看的一陣心痛,前世里,她最喜歡吃的就有豬心和豬大腸,這些有的可都是好菜啊,飯店裡一盤豬大腸老貴了。
她伸手拽了拽看著那豬腮泡看的目不轉睛卻依舊緊跟在自己身邊的張秋月,道:「那個也好吃。」
張秋月順著她的手指看過去,發現是一堆不要的豬下水,揮了揮手道:「那不好吃的,難聞得很。」
這麼一說張曉也不敢肯定了,她不記得古代的灌腸和豬內臟都是在哪個朝代開始有的,也不知道在這個貧窮的村子里能不能完全去掉那一股子味道,便打住了這個心思,只好心痛地瞅著那些東西被浪費了。
很快,張曉虎便喊來了張三山和張四山,關心了張曉幾句,又與殺豬匠打了招呼,便又開始了。
一頭豬很快便殺好了,讓人將豬肉兩半分開,一半賣到作坊去,另一半抬回了家裡。
張四山正準備把豬下水給倒掉,猶豫了許久的張曉還是想試一試,便過去道:「爹爹,俺想要這些。」
張三山聽到道:「曉曉要這些幹啥,臭的很,回去給你煮肉吃。」
張四山瞧著閨女一臉期盼,有些不忍心拒絕,聽了三哥的話也跟著道:「這個不好吃的很,沒有啥用,還恁臟。」
張曉撒嬌道:「俺有一些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俺想試試。」
張四山實在擋不住閨女的要求,想著不過是副豬下水,雖然是髒了一點兒,可也木啥大礙的,便說道:「行,那你先回家去,爹喊你哥給你拿。」
「冬子。」
張曉冬聽到爹喊,拿著鼓鼓的豬腮泡跑了過去,瞅到張曉便依依不捨地將手中洗乾淨吹起來的豬腮泡遞給她。
張四山很滿意自家小子的這個舉動,說道:「你找個東西把這副豬下水裝了帶回家,你妹妹想要哩。」
等回到家,灶房裡的東西都準備的差不多了,肉一拿回來,張於氏便做主割了兩大塊,讓張李氏拿灶房裡去做飯。
還對著張秦氏喊到:「二媳婦兒,今兒晌午煮的菜多油水足,把前兩日蒸好的高粱饅頭熱熱,再去屋裡弄一點兒白面,稀稀的攪個麵疙瘩湯。」
張秦氏高聲應了一聲,白面貴的很,家裡買的也不多,往常里都是給曉曉吃的,就連公公張富貴都沒得吃。
說完這些,張於氏便拉著張曉的手進堂屋裡去,遇到聞聲出來的張孟氏,趕緊道:「讓你給曉曉煮的雞蛋湯煮了沒?快點兒端過來讓曉曉喝點兒,暖和暖和身子。」
一碗放了白糖黃橙橙的雞蛋湯端了過來,張曉瞅著關心自己的張於氏,便推到:「奶,你也喝點兒,俺喝不完咧。」
張於氏連忙哄到:「奶的乖孫女兒真孝順,奶不好喝,你喝吧,快些,不然就涼了。」
被堵了嘴的張曉:……
吳春花見沒人搭理自個兒,心裡不痛快的很,外婆兩個閨女,統共就自個兒一個外孫女,往常里對自個兒可是最好的了,就連那些小子們都沒得喝的糖水都能喝的上,今日里白說糖水了,連個瓜子飴糖都沒見到影兒。
瞅著張曉那丫頭一臉享受的樣子,她就想流口水。只聽得『咕咚』一聲,吳春花忍不住開口道:「外婆,曉曉表妹喝不完讓俺也喝點兒嘗嘗味兒,俺還沒喝過雞蛋湯呢。」
張大姑拽了拽她衣服,責怪道:「春花,那是你曉曉表妹的,你咋能喝呢?木看你秋月表妹都木說喝。」
一碗雞蛋湯也沒有多少,總共就打了一個雞蛋,怕添的水多了會減少效果,張孟氏可是就熬了一碗湯,連一點兒多的都木有,張於氏也是知道的,這也是她為啥每次都讓張孟氏去熬的原因。
畢竟是親娘,總歸比別人上心一些。
張何氏看到這更是不滿,自個兒的木頭才六歲的奶娃娃,還木有張曉那個丫頭大咧,連一口雞蛋湯都木有分到過,一個不值錢的外孫女兒還想分一口,想的倒是美。
想到自個兒那焉巴巴的寶貝兒子,心裡便一陣心疼,因著才被教訓過不久,也不敢再鬧啥幺蛾子,只告了退,起身去屋子裡看自個兒兒子。
到底也是自個兒疼的外孫女,張於氏想起前幾日辦年貨時幾個媳婦兒也買了不少的飴糖,便對張孟氏說道:「前些日子置買的飴糖呢?拿出來給每個小子丫頭分兩顆,也高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