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的起源
牙刷的起源
《唱經堂水滸傳》七十一回,是金聖嘆假造的本子,說是施耐庵原本;有施氏自序一篇,也是他的假託。但裡邊有幾句話,很有意思,可見在金聖嘆的時候已是有的:「朝日初出,蒼蒼涼涼,裹巾幘,進盤餐,嚼楊木,諸事甫畢,起問可中,中已久矣。」這裡的所謂「嚼楊木」,就是現在的刷牙漱口,大約是唐時的佛教習慣。由中國流傳到日本,現在牙刷仍有「楊枝」之稱,卻把剔牙籤叫作「小楊枝」了,在當初大概是兼有此用的。公元十世紀中源順編纂《和名類聚抄》,引用《溫室經》云:「凡澡浴之法,用七物,其六曰楊枝。」由此可見,「楊枝」之名其來已古了。但是這個名稱顯然是有錯誤的,正當的應當叫作「齒木」。唐朝義凈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內有說明道:
每日旦朝,須嚙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漱清凈,方行敬禮。其齒木者,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一頭緩須熟嚼良久,凈刷牙關,用罷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條截為,近山莊者則柞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預收備擬,無令闕乏。少壯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頭使碎。其木條以苦澀辛辣者為佳,嚼頭成絮者為最,粗胡葈根極為精也。牙疼西國迥無,良為嚼其齒木,豈容不識齒木,名作楊枝。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輒傳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柳,那爛陀寺目自親觀,既不取信於他,聞者亦無勞致惑。
照嚴格的宗教規矩來講,這區別確實應當訂正,但是在日本中國通俗用,楊枝楊木的名稱,也就可以了吧。佛教法「過午不食」,所以要使口中不留殘食,故有此習慣。金聖嘆說「進盤餐」之後,才嚼楊木,深得此意。後世的刷牙漱口,只是為清潔,因了牙粉的發明,刷牙剔齒的器材亦因之改變了。就文獻上記錄看來,在三百年前即是明末清初,似乎木製牙刷還是存在(但也說不定只是文人弄筆,偶用故典罷了),但近六十年的記憶,就不甚明了。我記得刷牙的習慣還是在庚子的次年,進學堂時才學得的。這其時「齒木」的舊習大約已斷,故而改稱牙刷,純從衛生上著眼,並無別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