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可以回過去說說楷書的產生了。

歷史上有太多的書**著都把楷書的產生與一個人的名字連在一起。這個人叫王次仲,河北人。《書斷》《勸學篇》《宣和書譜》《序仙記》等等都說他「以隸字作楷法」。但他是什麼時代的人?說法不一,早的說與秦始皇同時代,晚的說到漢末,差了好幾百年。

有爭論的,是「以隸字作楷法」這種說法。「楷法」,有可能是指楷書,也有可能是指為隸書定楷模。如果他生於秦,應該是後者;如果生得晚,應該是前者。

我反覆玩味著那些古代記述,覺得它們所說的「楷法」主要還是指楷書。但是,我歷來不贊成把一種重要的文化蛻變歸之於一個人,何況誰也不清楚王次仲的基本情況。如果從書法的整體流變邏輯著眼,我大體判斷楷書產生於漢末魏初。如果一定要拿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人做標杆,那麼,我可能會選鍾繇(公元一五一年至二三〇年)。

鍾繇是大動蕩時代的大人物,主要忙於筆墨之外的事功。官渡大戰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他支援曹操一千多匹戰馬,後來又建立一系列戰功,曾被魏文帝曹丕稱為「一代之偉人」。可以想象,這樣一位將軍來面對文字書寫的時候,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沙場。

他會覺得,隸書的橫向布陣,不宜四方伸展;他會覺得,隸書的扁平結構,缺少縱橫活力;他會覺得,隸書的波盪筆觸,應該更加直接;他會覺得,隸書的蠶頭燕尾,須換鐵鉤銅折……

但是,他畢竟不是粗人,而是深諳筆墨之道。他知道經過幾百年流行,不少隸書已經減省了蠶頭燕尾,改變了方正隊列,並在轉折處出現了頓挫。他有足夠功力把這項改革推進一步,而他的社會地位又增益了這項改革在朝野的效能。

於是,楷書,或曰真書、正書,便由他示範,由他主導,堂堂問世。他的真跡當然看不到了,卻有幾個刻本傳世,不知與原作有多大距離。其中那篇寫於公元二二一年的《宣示表》,據說是王羲之根據自家所藏臨摹,后刻入《淳化閣帖》的。因為臨摹者是王羲之,雖非真品也無與倫比,並由此亦可知道鍾繇和王羲之的承襲關係。從《宣示表》看,雖然還存隸意,卻已解除隸制,橫筆不波,內外皆收,卻是神采沉密。其餘如《薦季直表》《賀捷表》都顯得溫厚淳樸,見而生敬。

鍾繇《宣示表》

鍾繇《薦關內侯季直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極端之美——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極端之美——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