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佛道
大學三年級的暑假,子文一個人跑到一個大山裡面。
一個寺廟裡的老僧跟子文一見如故,說子文有悟性、與佛有緣。老僧慈眉善目、象一尊羅漢,舉手投足間無不流露出佛的從容大度和平和淡漠,對禪學有極透徹的感悟。
能遇上如此的高僧子文深感幸運。
老僧允子文留宿寺廟三天,同吃同住。
暮色籠罩的廟宇在雲層的縫隙中灑出的一縷夕陽照射下金碧輝煌。淡藍的霧靄繚繞其中,旁邊凈一色暗綠、廣袤的森林,更襯出廟宇的神聖莊嚴,並透著神秘和悠遠,木魚聲聲和彷彿來自遠古的佛音縈迴耳邊。
這一切給子文心靈上極大的震撼以至終身難忘。
吃的是和尚們自己種的疏菜,油鹽極少更無其它佐料,真的是清心寡欲。
現代研究證明,食物對生靈性格的影響極大。素食的牛羊性情溫和,吃肉的虎豹品格兇猛,並且兩者身體所生疾病也有較大差別。
素食正好順應了佛家無憶無念莫妄的寧靜、淡泊。想來高僧體內的舍利子應是素食物質和平和佛性的結晶。
得到老僧的教誨,子文是首次認識了禪宗的哲理和高深。
「風幡之爭」在禪史上很著名。
思考能力的第一層是所有正常人能看到的:風吹幡動。
第二層凡夫們能想到卻分不清的,是風動還是幡動?幡無風不動,因風吹才動,此乃風動也。但同樣的風,幡動而山不動,可見是幡動也。
第三層是高僧才能悟到的,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第四層是佛悟的也可說是深奧虛無的,其實連心也不動。佛法人心,是無所謂動還是不動的。他宛如高山風吹不動,又如四海不生不滅。本性真心,原本純潔無瑕,火燒不化、風吹不動。如此何來心動呢?
北禪大師神秀堅持「漸修」方式領悟佛法,強調「以坐禪為業」.寫有詩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開始的北禪勢力明顯大於南禪,這與各自推崇的修鍊方式有關。北禪主張漸修的方式,按戒、定、慧的程序,以戒為本,由定發慧,有照有證、體用結合、循序漸進,可操作性強。直至今天,一般的出家人都是按此而修行。
南禪大師惠能則憑豁然開朗的「頓悟」方法感悟佛性,摒棄清規戒律。對神秀的詩回應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看了惠能的詩,禪宗第五代祖師(五祖)弘忍暗自稱讚,並把衣缽和佛法秘密的傳給了惠能。
傳說一天午齋后,眾僧都在自己的寮房休息,惠能獨自在後院舂米。弘忍悄悄地走過來想說話,又向外面望了望,彷彿有人走動,便用拐杖在舂碓上敲了三下,然後頭也不回的走了。惠能心領神會,是夜三更時分,便悄悄來到弘忍房裡,行三拜之禮后侍立一旁。弘忍忙將窗戶關閉、遮嚴,拿出《金剛經》從頭至尾念讀,並不時加以解釋。如此的秘而不宣,是因為許多五祖的高徒包括神秀等人,都想坐六祖的寶座。六祖職位搶奪之兇險,不亞於宮廷你死我活的權力爭鬥。
南禪崇慧禪師深諳人生奧秘。把人與事、人與自然分為三種境界:
落葉空山,何處尋蹤。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後世禪師們則把「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推崇為禪者所追求和體驗的最高境界。
常人往往認為僧佛是逃避現實、四大皆空,能想到他們競然對世間人事有如此苦苦的追索探究嗎?
未待子文開口時老僧已是洞悉了子文的心思,兩種極端的、天生的對人生虛無的感悟及同時存在的對世俗名利誘惑的心神不定。
子文問老僧:佛家淡化功名利碌,不屑爭權奪位,可為何有些高僧卻對長老、方丈、主持的職位耿耿於懷呢?
老僧淡淡一笑:正說明成佛之艱難。
子文釋然,專業於看破功名的僧佛尚且如此,更何況浸淫於利碌的凡夫俗子呢?
臨走的時候,老僧送了子文一紙忠告:勿過分,隨緣去。
子文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凡世上的宗教都是為了解決人面對人生時的空虛無奈而產生的。宗教應該是給人類帶來了好處,使人活著時有一種精神奇托、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可為之奮鬥,賦人生予意義。信仰的缺失估計會更加導致**裸的物慾橫流、弱肉強食。
許多宗教都有相似之處。
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經典《聖經》,信仰上帝,人有原罪,博愛,禁慾,升天堂或下地獄。
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信仰安拉,人要贖罪,寬恕,戒欲,信前世後世,入天堂或入地獄。
佛教教義《四諦說》《十二因緣說》《三法印》,信神四大天王、佛、菩薩、羅漢,人生是苦,戒欲,向善,前世今世來世輪迴,最高無苦境界涅槃。
做為東方人,子文更傾向於佛教。只是子文有點怪,從來不燒香拜佛。要是信佛,心中有佛、心誠是最重要的,有的高僧還呵佛罵祖呢,多一把俗香就能禱求佛祖更多的保佑你嗎?
曲凡認為宗教純粹是騙人。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就應該面對苦難,並去征服他。用虛構的後世來逃避今生只是一種軟弱、一種自欺欺人,甚至是一種病態。誰真正的見過上帝、上過天堂、下過地獄?要是我做了皇帝、當了國王,我也會誘騙或強迫百姓信仰宗教,這樣百姓就會變得溫順、服從、有所畏懼,而我則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了。
安其對宗教抱無所謂態度。信則有,不信則無。不過安其對來世沒有什麼興趣,管它天堂還是地獄,今生快樂是最重要的。
大學三年級的暑假,子文一個人跑到一個大山裡面。
一個寺廟裡的老僧跟子文一見如故,說子文有悟性、與佛有緣。老僧慈眉善目、象一尊羅漢,舉手投足間無不流露出佛的從容大度和平和淡漠,對禪學有極透徹的感悟。
能遇上如此的高僧子文深感幸運。
老僧允子文留宿寺廟三天,同吃同住。
暮色籠罩的廟宇在雲層的縫隙中灑出的一縷夕陽照射下金碧輝煌。淡藍的霧靄繚繞其中,旁邊凈一色暗綠、廣袤的森林,更襯出廟宇的神聖莊嚴,並透著神秘和悠遠,木魚聲聲和彷彿來自遠古的佛音縈迴耳邊。
這一切給子文心靈上極大的震撼以至終身難忘。
吃的是和尚們自己種的疏菜,油鹽極少更無其它佐料,真的是清心寡欲。
現代研究證明,食物對生靈性格的影響極大。素食的牛羊性情溫和,吃肉的虎豹品格兇猛,並且兩者身體所生疾病也有較大差別。
素食正好順應了佛家無憶無念莫妄的寧靜、淡泊。想來高僧體內的舍利子應是素食物質和平和佛性的結晶。
得到老僧的教誨,子文是首次認識了禪宗的哲理和高深。
「風幡之爭」在禪史上很著名。
思考能力的第一層是所有正常人能看到的:風吹幡動。
第二層凡夫們能想到卻分不清的,是風動還是幡動?幡無風不動,因風吹才動,此乃風動也。但同樣的風,幡動而山不動,可見是幡動也。
第三層是高僧才能悟到的,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第四層是佛悟的也可說是深奧虛無的,其實連心也不動。佛法人心,是無所謂動還是不動的。他宛如高山風吹不動,又如四海不生不滅。本性真心,原本純潔無瑕,火燒不化、風吹不動。如此何來心動呢?
北禪大師神秀堅持「漸修」方式領悟佛法,強調「以坐禪為業」.寫有詩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開始的北禪勢力明顯大於南禪,這與各自推崇的修鍊方式有關。北禪主張漸修的方式,按戒、定、慧的程序,以戒為本,由定發慧,有照有證、體用結合、循序漸進,可操作性強。直至今天,一般的出家人都是按此而修行。
南禪大師惠能則憑豁然開朗的「頓悟」方法感悟佛性,摒棄清規戒律。對神秀的詩回應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看了惠能的詩,禪宗第五代祖師(五祖)弘忍暗自稱讚,並把衣缽和佛法秘密的傳給了惠能。
傳說一天午齋后,眾僧都在自己的寮房休息,惠能獨自在後院舂米。弘忍悄悄地走過來想說話,又向外面望了望,彷彿有人走動,便用拐杖在舂碓上敲了三下,然後頭也不回的走了。惠能心領神會,是夜三更時分,便悄悄來到弘忍房裡,行三拜之禮后侍立一旁。弘忍忙將窗戶關閉、遮嚴,拿出《金剛經》從頭至尾念讀,並不時加以解釋。如此的秘而不宣,是因為許多五祖的高徒包括神秀等人,都想坐六祖的寶座。六祖職位搶奪之兇險,不亞於宮廷你死我活的權力爭鬥。
南禪崇慧禪師深諳人生奧秘。把人與事、人與自然分為三種境界:
落葉空山,何處尋蹤。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後世禪師們則把「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推崇為禪者所追求和體驗的最高境界。
常人往往認為僧佛是逃避現實、四大皆空,能想到他們競然對世間人事有如此苦苦的追索探究嗎?
未待子文開口時老僧已是洞悉了子文的心思,兩種極端的、天生的對人生虛無的感悟及同時存在的對世俗名利誘惑的心神不定。
子文問老僧:佛家淡化功名利碌,不屑爭權奪位,可為何有些高僧卻對長老、方丈、主持的職位耿耿於懷呢?
老僧淡淡一笑:正說明成佛之艱難。
子文釋然,專業於看破功名的僧佛尚且如此,更何況浸淫於利碌的凡夫俗子呢?
臨走的時候,老僧送了子文一紙忠告:勿過分,隨緣去。
子文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凡世上的宗教都是為了解決人面對人生時的空虛無奈而產生的。宗教應該是給人類帶來了好處,使人活著時有一種精神奇托、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可為之奮鬥,賦人生予意義。信仰的缺失估計會更加導致**裸的物慾橫流、弱肉強食。
許多宗教都有相似之處。
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經典《聖經》,信仰上帝,人有原罪,博愛,禁慾,升天堂或下地獄。
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信仰安拉,人要贖罪,寬恕,戒欲,信前世後世,入天堂或入地獄。
佛教教義《四諦說》《十二因緣說》《三法印》,信神四大天王、佛、菩薩、羅漢,人生是苦,戒欲,向善,前世今世來世輪迴,最高無苦境界涅槃。
做為東方人,子文更傾向於佛教。只是子文有點怪,從來不燒香拜佛。要是信佛,心中有佛、心誠是最重要的,有的高僧還呵佛罵祖呢,多一把俗香就能禱求佛祖更多的保佑你嗎?
曲凡認為宗教純粹是騙人。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就應該面對苦難,並去征服他。用虛構的後世來逃避今生只是一種軟弱、一種自欺欺人,甚至是一種病態。誰真正的見過上帝、上過天堂、下過地獄?要是我做了皇帝、當了國王,我也會誘騙或強迫百姓信仰宗教,這樣百姓就會變得溫順、服從、有所畏懼,而我則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了。
安其對宗教抱無所謂態度。信則有,不信則無。不過安其對來世沒有什麼興趣,管它天堂還是地獄,今生快樂是最重要的。
大學三年級的暑假,子文一個人跑到一個大山裡面。
一個寺廟裡的老僧跟子文一見如故,說子文有悟性、與佛有緣。老僧慈眉善目、象一尊羅漢,舉手投足間無不流露出佛的從容大度和平和淡漠,對禪學有極透徹的感悟。
能遇上如此的高僧子文深感幸運。
老僧允子文留宿寺廟三天,同吃同住。
暮色籠罩的廟宇在雲層的縫隙中灑出的一縷夕陽照射下金碧輝煌。淡藍的霧靄繚繞其中,旁邊凈一色暗綠、廣袤的森林,更襯出廟宇的神聖莊嚴,並透著神秘和悠遠,木魚聲聲和彷彿來自遠古的佛音縈迴耳邊。
這一切給子文心靈上極大的震撼以至終身難忘。
吃的是和尚們自己種的疏菜,油鹽極少更無其它佐料,真的是清心寡欲。
現代研究證明,食物對生靈性格的影響極大。素食的牛羊性情溫和,吃肉的虎豹品格兇猛,並且兩者身體所生疾病也有較大差別。
素食正好順應了佛家無憶無念莫妄的寧靜、淡泊。想來高僧體內的舍利子應是素食物質和平和佛性的結晶。
得到老僧的教誨,子文是首次認識了禪宗的哲理和高深。
「風幡之爭」在禪史上很著名。
思考能力的第一層是所有正常人能看到的:風吹幡動。
第二層凡夫們能想到卻分不清的,是風動還是幡動?幡無風不動,因風吹才動,此乃風動也。但同樣的風,幡動而山不動,可見是幡動也。
第三層是高僧才能悟到的,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第四層是佛悟的也可說是深奧虛無的,其實連心也不動。佛法人心,是無所謂動還是不動的。他宛如高山風吹不動,又如四海不生不滅。本性真心,原本純潔無瑕,火燒不化、風吹不動。如此何來心動呢?
北禪大師神秀堅持「漸修」方式領悟佛法,強調「以坐禪為業」.寫有詩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開始的北禪勢力明顯大於南禪,這與各自推崇的修鍊方式有關。北禪主張漸修的方式,按戒、定、慧的程序,以戒為本,由定發慧,有照有證、體用結合、循序漸進,可操作性強。直至今天,一般的出家人都是按此而修行。
南禪大師惠能則憑豁然開朗的「頓悟」方法感悟佛性,摒棄清規戒律。對神秀的詩回應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看了惠能的詩,禪宗第五代祖師(五祖)弘忍暗自稱讚,並把衣缽和佛法秘密的傳給了惠能。
傳說一天午齋后,眾僧都在自己的寮房休息,惠能獨自在後院舂米。弘忍悄悄地走過來想說話,又向外面望了望,彷彿有人走動,便用拐杖在舂碓上敲了三下,然後頭也不回的走了。惠能心領神會,是夜三更時分,便悄悄來到弘忍房裡,行三拜之禮后侍立一旁。弘忍忙將窗戶關閉、遮嚴,拿出《金剛經》從頭至尾念讀,並不時加以解釋。如此的秘而不宣,是因為許多五祖的高徒包括神秀等人,都想坐六祖的寶座。六祖職位搶奪之兇險,不亞於宮廷你死我活的權力爭鬥。
南禪崇慧禪師深諳人生奧秘。把人與事、人與自然分為三種境界:
落葉空山,何處尋蹤。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後世禪師們則把「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推崇為禪者所追求和體驗的最高境界。
常人往往認為僧佛是逃避現實、四大皆空,能想到他們競然對世間人事有如此苦苦的追索探究嗎?
未待子文開口時老僧已是洞悉了子文的心思,兩種極端的、天生的對人生虛無的感悟及同時存在的對世俗名利誘惑的心神不定。
子文問老僧:佛家淡化功名利碌,不屑爭權奪位,可為何有些高僧卻對長老、方丈、主持的職位耿耿於懷呢?
老僧淡淡一笑:正說明成佛之艱難。
子文釋然,專業於看破功名的僧佛尚且如此,更何況浸淫於利碌的凡夫俗子呢?
臨走的時候,老僧送了子文一紙忠告:勿過分,隨緣去。
子文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凡世上的宗教都是為了解決人面對人生時的空虛無奈而產生的。宗教應該是給人類帶來了好處,使人活著時有一種精神奇托、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可為之奮鬥,賦人生予意義。信仰的缺失估計會更加導致**裸的物慾橫流、弱肉強食。
許多宗教都有相似之處。
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經典《聖經》,信仰上帝,人有原罪,博愛,禁慾,升天堂或下地獄。
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信仰安拉,人要贖罪,寬恕,戒欲,信前世後世,入天堂或入地獄。
佛教教義《四諦說》《十二因緣說》《三法印》,信神四大天王、佛、菩薩、羅漢,人生是苦,戒欲,向善,前世今世來世輪迴,最高無苦境界涅槃。
做為東方人,子文更傾向於佛教。只是子文有點怪,從來不燒香拜佛。要是信佛,心中有佛、心誠是最重要的,有的高僧還呵佛罵祖呢,多一把俗香就能禱求佛祖更多的保佑你嗎?
曲凡認為宗教純粹是騙人。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就應該面對苦難,並去征服他。用虛構的後世來逃避今生只是一種軟弱、一種自欺欺人,甚至是一種病態。誰真正的見過上帝、上過天堂、下過地獄?要是我做了皇帝、當了國王,我也會誘騙或強迫百姓信仰宗教,這樣百姓就會變得溫順、服從、有所畏懼,而我則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了。
安其對宗教抱無所謂態度。信則有,不信則無。不過安其對來世沒有什麼興趣,管它天堂還是地獄,今生快樂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