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勿看
第四百六十章.勿看
太子弘死後,天皇、天後於上元二年(675年)六月立雍王李賢為皇太子。李賢是高宗的第六個兒子,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這一年他20歲。
李賢與哥哥李弘的性格大不一樣,他弘像父親高宗,而李賢卻很像母親武則天。李賢性格剛強猛烈,舉止活潑好動,處理果斷有膽識,而且不為舊禮所拘。如果走了正道,也可能會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
李賢少年時的確是個好皇子,他聰明好學,舉止端雅。喜歡讀《尚書》《禮記》《論語》等儒家經典,也喜愛古詩古文。他的聰明也極像母親,詩書文章讀過了就記得很清楚,師傅們便向高宗稱揚他「過目成誦」,老臣李勣稱讚他「夙敏」,高宗和武后都很喜愛他,史書也一直稱頌他「容止端重」,「讀書一覽輒不忘」,是個頗賦天資的少年。新舊《唐書》還引一個他少年讀書的例子:當他讀到《論語》中「賢賢易色」一句話時,就反來複去地詠誦。高宗問他原因,他回答:「性實愛此。」[《新唐書》,卷81,《三宗諸子傳》。]就是說:「我心性原來就喜愛它」。「賢賢易色」這句話出自《論語》的《學而》篇,全文是子夏說的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是儒家教人孝父母、事君主、交朋友的原則,如果做到了,就是賢臣孝子信友了。而賢者見到賢,就格外地敬佩、親切。所以,開頭一語領題,曰:「賢賢易色。」
這個讀一句書的小事情,為什麼官書竟醒目地都寫在《李賢傳》的開篇(《舊唐書》也如此)?這麼小的事是否就有史料供史撰者引用,這是很難說的。我想,大約是史撰者因李賢的名字,使他們引發了感想,才編出李賢幼年讀書的小故事的。
為什麼引用或編造這麼個小故事寫在文字不長的小傳里?顯然是針對武則天的。就是說這麼一個賢良的太子,竟被武則天廢掉了,可見武則天為奪取李家天下,該多麼不擇手段了。讓人注意的是,那個李賢讀書的小故事強調的是李賢「性實愛此」,《舊唐書》曰:「此言。」就是說李賢的本性就是「賢」,「本性難移」,以後他也沒變壞,武則天說他變得壞了,才廢掉他,是武則天在造謠,故意編造廢他的理由。
既然李賢聰明好學,不斷加封他的官銜和爵位。永徽六年封潞王;顯慶元年授歧州刺史,又加雍州牧、幽州都督;龍逆元年徒封沛王加楊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二年加楊州大都督;麟德二年加右衛大將軍;咸亨三年徒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其它封爵、封邑皆如故,實封一千戶,上元二年六月立為皇太子。
李賢被立為太子后,因多年來帝后多在東都洛陽處理軍國大事,同李弘一樣,被留在長安監國。武則天對兒子寄予的期望很大,因二兒子同大兒子不同。武則天認為二兒子有這種能力、氣魄和資質,身體條件也可以承愛重負。
當然,他還需歷練。太子監國等於當皇帝的實習歷練。實習就得有好的指導老師,就像如今的大學生實習一樣,配備一些好的指導老師,對將來實際工作頗為重要。為監國太子配備師傅自然比大學生實習重要多了,二者天壤雲泥。
武則天和高宗對朝中要員和監國屬官作了統一安排,朝中的重臣和能臣幾乎分了一半為太子監國和屬國,或說朝中的頂尖要員兼任監國太子的師傅和屬官。這種安排自然是有深意的,其意再深也很好懂:讓這些大臣把洛陽的朝廷和長安的實習朝廷看得一樣重要,把李賢看作未來的、甚至不久的皇帝,因為高宗的身體已遭透了,誰都能得出離「龍馭上賓」已在旦夕之間了。
當時的重位安排是:戴至德為右僕射,同時任太子賓客;張文為侍中,也兼太子賓客;郝處俊為中書令,同為太子左庶子;李義琰為同中書省門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薛元超為同中書省門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高至周為同中書省門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同時還為太子配備了一大批下層屬官,如太子洗馬劉納言、司議郎韋承慶、太子典膳丞高政等,及當時的兩館學士來教導、陪伴太子讀書者,要麼是唐初名臣之後,要麼是學富五車的宏儒。
總之,太子李賢所監之國,就是一個不久的朝廷,陪伴他的人多是朝中的宰輔重臣,他們對唐室忠心耿耿,同時德才兼備;伴他讀書的人也皆具德才學識。
如此安排,哪裡能看得出武則天當時已有奪他兒子天下的想法啊那時高宗行將就木武則天已完全可以控制局面,這些安排顯示出她之想。那時她就可以抓住權柄,冷落太子,不可能把朝中重臣同時派給太子,讓太子執住牛耳、培植支柱的。
她這麼做正是把高宗的政權向太子過渡的表示,她要自然地、穩妥地做到「和平過渡」。同時讓李賢在接替「實習」期間,做篇高水平的「畢業論文」,以便將來做個卓越的皇位繼承人,做個唐朝的好皇帝。
開始時李賢監國頗具皇帝風範,在眾臣的幫助下也做出了成績,何況李賢本人也具備一定資質。所以,輿論甚佳。消息傳到高宗和武后那裡,甚為快慰,便優詔表揚,說:
皇太子賢自頃監國,留心政要。撫字之道,既盡於哀矜;刑綱所施,務存於審察。加以聽覽餘暇,專精墳典。往聖遺編,咸窺壺奧;先王策府,備討菁華。好善載彰,作貞斯在,家國之寄,深副所懷。可賜物五百段[《全唐文》,卷14,《褒皇太子手敕》;《舊唐書》,卷86,《三宗諸子傳》。]。
意思是說,太子賢剛監國,就能留心政事。治理國事,嘔心瀝血。處理刑訟,力求準確。在聽政覽表之餘,攻讀先賢遺作,都能理解其深意,先王的治國之道,也能夠取其精華。向善守貞,堪為家國重寄,讓我們甚為放心。
李賢受到表揚甚為高興,又召集身邊的輔官如太子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洛州司戶格希元和學士許叔牙、成元一、周室寧等,註釋范曄的《後漢書》。注書成功后交給天皇、天後過目。天皇、天後又賜物三萬段,讓他獎勵那些輔官,使他們盡心輔佐。武則天見李賢這麼努力,甚為滿意,以為高宗繼位有人、唐朝繼統有人了。
然而,李賢其人本性好動,他耐不住這種循規蹈矩的生活。有了一點成績,又得到了父母的褒獎,便開始放浪起來。他或率身邊的武士跑到長安四郊縱馬遊獵,或與東宮奴僕、樂優們日夜遊樂,或沉湎於,縱而無度。這一切尚不滿足,還寵幸孌童趙道生,搞同性戀。經常賞賜給他們金錢貴物。
對太子的荒唐行為,大臣們多緘口不諫,怕壞了太子的名聲;也怕太子不聽,遭到意外屈辱。只有司議郎韋承慶打消了顧慮,上書給太子,勸諫其行為[《唐會要?左春坊?司議郎》,卷第1170頁。]。但太子並不理睬,仍然我行我素。一些下級臣屬不諫,反而迎合太子的惡行,討其歡心。如太子洗馬劉訥言,本是儒學大師,注《漢書》的骨幹。他不再規範太子的禮儀行為,反而撰寫《俳諧集》等下流文品,供太子讀閱調趣。弄得監國太子府烏煙瘴氣,監國太子成了惡行昭著的無賴。
太子的行為被武則天知道后,她先是把北門學士所著《少陽正傳》《孝子傳》等書頒賜太子,「又數作書誚嚷之」。李賢受到母親的責備心懷不滿,嘖有煩言。
因怨成仇,因仇生嫌。本來宮中的一些秘密,李賢不太願聽,聽了也不相信,尤其關於他**的那些謠言。但是,如今他對母親銜有恨意后,他便從頭去尋思、去打聽關於他**的那些傳言了。因為他是監國太子,想打聽點他**的事不太困難,因為前來輔佐他的大臣中,對他**有成見的大有人在,只因他的態度不明朗,他們不敢向他透露罷了。如今,監國太子明顯在怨恨她母親了。於是,那些搬弄是非的長舌便開始搖動。
太子*中的典膳丞高政是長孫無忌的親戚,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舅,那麼也就成了太子的遠親。在長孫無忌關隴集團遭到太后清算的過程中,高政一家也遭到了打擊。所以,高政本就對武則天懷仇恨,如今太子仇恨武則天,他正好從中點撥。於是,武則天如何害死太子的大姨韓國夫人、害死的表姐魏國夫人、害死他哥哥前太子李弘等,點點滴滴,慢慢透露給一葉障目的監國太子。還說,天後把持朝政,控制高宗,目的就是奪李家天下。一番撥弄之後,李賢再回頭想想這些年母親的嚴厲態度,一點當母親的親情也覺不到,便認定母親是怎麼回事了。
從來謠言就是這樣,它像長翅膀的地魔,一旦你信了,再伏地側耳,就如魔咒一樣往你耳朵里鑽。這不,又來了:謠言說太子李賢不是武后的親兒子,而是「天後姊韓國夫人所生」。這個謠言太可怕了,武后能親后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子和親姐姐韓國夫人,再殺一個不是親生的太子還有什麼可以顧忌的。
李賢的性格正像他親生母親武則天,敢怒敢恨,膽大包天,喜怒皆形於色。於是,他開始讓自己的心腹準備武器,刀槍甲胄,準備一旦情況緊急,或抵抗,或進攻。武器準備了數百套,藏在東宮馬坊里。同時又歪著腦袋寫打油詩,讓樂工配曲傳唱,這是他故意讓武后聽到,刺傷她的心。打油歪詩很快就寫就,其詞是:「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就是給武則天寫的,就是讓她知道,一顆瓜曼,結了四個瓜,一摘二摘三摘便只剩下瓜蔓了。望著剩下的空瓜蔓,種瓜人、摘瓜人只能獨自傷悲。你武則天不是能殺嗎?殺到自己的兒子頭上來。就這麼幾個兒子,殺完了剩下一個孤老太婆,讓你傷心去吧。起個名字吧,《黃台瓜詞》,先叫這個名,先讓武則天明白是「黃台」。樂工唱熟,再改通俗一點,就叫《摘瓜歌》。讓樂工唱,讓東宮中的下層閑人到處傳唱,他要把凄婉的歌變成利劍,刺痛武后做母親的心。
這首歌果然被天後聽到了,也聽懂了真正的意思。聽懂了意思,武后才知道她的二兒子是多麼恨她,把她當成殺人的鄶子手,殺自己親生兒子的魔鬼,當做了他永遠不能和解的敵人。武則天的心確實被李賢刺傷了,她先是無比傷心,再是氣惱:親生兒子用歌聲到處宣傳,讓人都知道她的殘忍,殘忍到一摘二摘三摘,把親生子殺光的地步。她清楚而明白:自己親生的李賢已無法同她和解了,永遠地失去了,站在敵人那面向她衝鋒了。
她傷心極了。她想起了明崇儼,想起了明崇儼不久前為她的三個兒子的未來預測。他是洛陽城外偃師縣的巫師,本來唐宮已禁止巫師行巫術,王皇后、蕭淑妃都是因為信巫術被廢的。但是,這個明崇儼憑著他正諫大夫的五品官銜,打著醫道的幌子混進後宮。皇上身體太壞,病重亂投醫,御醫治不了皇上的病,便把治癒痼疾的希望寄托在這個類似氣功大師的巫士身上,才讓這個騙子得以呼風喚雨,得到皇上入閣供奉的旨意。
如果他僅止於為皇上治病,騙點什麼也無傷大雅。但是他卻出了大格,偏偏還要對她嫡生的幾個皇進行評價和預言,參與確立繼承皇位這個你死我活的嚴肅爭鬥中。有一次謁見皇后時,他突然煞有介事地要對皇后所剩的三個兒子提出判斷和預測。他那極為神秘的神情,不能不讓人感到極大的興趣,武則天自然還不是如今說的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何況她也真想聽聽自己兒子的未來前途。於是,在明崇儼的神情示意下,她令左右退下,就要聽這個巫師的天機透露了。武則天先是耐著性子聽他一頓侃談,無非是說他對皇后的兒子都毫無偏見,只憑神相術的客觀推斷,見出端倪。皇后信與不信,一切留待日明證明。然後便自鳴得意地公布了他預測的結果:現為太子的李賢終究是繼承不了皇位的,他滿面的怨氣必然毀掉前程,遲早罷了;英王李哲貌像先皇太宗,但卻又不似有大作為的樣子;而相王李旦,相貌極貴,有天子之氣,日後很可能就……明崇儼說完之後,便大搖大擺走出後宮,把一個極為費解的謎團丟給了武則天。
明崇儼飄然而去,武則天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反覆掂量了很久。其實武則天是一個極有主見的女人,她並沒有輕信明崇儼的胡說八道,更認為他這種人自作聰明,敢在如此重大問題上亂下斷語,正說明他們的幼稚而無稽,也不怕惹出是非。只因不明崇儼的點撥和提醒,才讓她把三個兒子綜合起來比較。她沒有認定明崇儼的結論,而自己卻認定最有出息的,還是當今這位監國太子李賢。她是三個兒子的母親,誰能有母親對兒子了解得更清楚呢?
所以,在未來發生的不幸事件上,是李賢大錯特錯了。如果李賢同母親多一些溝通,通過溝通得知母親的內心愿望就好了。但李賢沒有,他只是愈來愈不想聽母親心中的願望,只是病態地把自己封閉起來,封閉在不利於他們母子溝通的環境中,偏聽偏信,一意孤行,把事情弄得愈來愈糟,弄到明崇儼胡說的結論之中,最終把自己毀掉了,反而應了明崇儼的話。
宮中所以謠言多,是因為傳謠之人多,又因為串通消息者多。串通出來的消息或許有那麼點真實性。但傳到六個耳朵中以後,就快進入謠言的領地了,所以才有「話不傳六耳」的俗語。很快,明崇儼在武則天那裡大放厥辭的事便傳到了東宮太子李賢的耳朵中,而且不僅是第六隻耳朵了。其中又增加了許多的枝蔓,再摻進於是李賢害怕了,他神經過敏,認為明崇儼的預言就是武則天的決定,甚至認為明崇儼同武則天在秘謀廢太子,認為自己會像哥哥一樣被武則天殺掉。於是才有了他準備甲兵武器的行動,和《摘瓜歌》的四處傳唱。
接下去,那是調露元年(679年)五月發生的事,明崇儼自洛陽赴京師辦事,路途中「為盜所殺」[《資治通鑒》,卷202,調露元年五月。]。天皇、天後又驚又怒,令三司查究兇手,抓了不少嫌疑人,就是查不出真兇。高宗曾想讓人司把可謙者殺死,為刑部部中鄭仁恭勸止。查案期間武后心中納悶,但並未懷疑到太子身上。
又過一段,武后命太子李賢去洛陽隨駕,李賢更加害怕了,以為是武則天要處理他了,因此他遲遲不肯動身。果然疑心生出暗鬼來,這次他前往東都真就出了大事。或者是他心中有鬼神情不寧,讓武則天看出破綻來;或者是武則天在長安本就有人監督太子;或者聽到《摘瓜歌》及太子的行為後,武則天派人進行的暗訪。不管是什麼原因,李賢的所有事都一下子被揭露。
史書記載,李賢的敗露先從他和戶奴趙道生等狎昵的事開始的。史書上說:「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等押昵,多賜之金帛,司議郎韋承慶上書諫,不聽。天後使人告其事。詔薛元超、裴炎與御史大夫高智周等雜鞫之,於東宮馬坊得皂甲婁百領,以為反具;道生又款稱太子使道生殺崇儼。」[《資治通鑒》,卷202,永隆元年八月。]
這簡短的記述概括了好些事件,概括了案子處理的過程。其過程是:武則天首先發現了太子狎昵男寵胡作非為的事,便告知了高宗。當即追問太子的宮臣,太子在東宮監國時行為到底如休,太子的那些屬慮不敢再隱瞞,便把他那些壞事,尤其是狎昵男寵的惡行詳細告訴了高宗和武后。然後由高宗下詔,派薛元超等人去查辦這件事。不僅查出了太子在長安的一系列沉湎聲色的惡行,又在太子*里搜出了數百套武器甲胄。而在審問眾從犯時,那個趙道生還交待了是太子派他殺了明崇儼。
殺人、謀反,人證、物證全在。按照大唐法律和宮中的家法,「太子不德與庶子謀嫡並棄之。就是說對德行欠佳或庶子陰謀奪嫡,都要被廢。如今李賢既不德,還殺了唐室命官,並且陰謀反叛,罪大了。
病重的高宗得李賢殺人、謀反的事,他幾乎承不住這個打擊。不管李賢認為他是哪個母親的兒子,但他都是自己的兒子。他偏愛這個聰明機智、身體強壯的兒子,由李賢接替他的皇位,他死也能瞑目了。他看出武后處理這件事的情緒是不想放過李賢的,但是他不能讓李賢死。所以,他只好拖著病重的身子去找皇后。
他看到皇后因過份氣急而泛紅的臉,遲疑地說:「真的沒想到……但是,你打算怎麼處置賢兒?」武后看著重病的李治,也有些遲慮,但還是堅定地說:「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救也」高宗以為皇后要處死太子,激動地說:「但,但是賢兒是你的兒子啊」武後知道了丈夫的意思后說:「你不必說了,詔書按照我的意思派人起草了,李賢將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他從此不再是太子,也不再是我的兒子了……」,武后說地這裡已是淚流滿面,接著說:「從小咱們那麼愛他,賺了個謀反的結果,現在不加懲罰,以後會怎麼樣?後世又怎樣看待我們」
八月甲子,詔書下達:太子賢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從此,一個聰明機智,滿可繼位的李賢,因縱情放欲被押解囚於蜀地巴州,再敢沒能離開那悶熱潮濕的地方。直到他32歲死在那裡,又到神龍二年(706年),又重開墓室,遷回長安,安葬於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陪伴著他地下的父親和母親。唐中宗追封他為章懷太子,他的陵墓也被稱為章懷太子墓。
在李賢被押回長安,離開洛陽那天,同他一起縱慾的黨羽,全被斬殺。最先被拉出問斬的,是李賢變成寵愛的那個戶奴趙道生。
在太子*起出的那數百套兵器,盡數運到洛陽的洛河南天津橋邊焚毀[《唐會要?儲君》,卷第42頁。]。這是燒給老百姓看的,也是燒給那些敢於企圖謀反的人看的。
太子洗馬劉訥言為李賢特撰的《俳諧集》也被搜了出來。太宗一見怒髮衝冠地說:「以六經教人,猶恐不化,乃進俳諧鄙說,豈輔導之意也」於是把劉訥言流放到海南島最南端的振州。高政向李賢散布謠言,鼓動他仇視皇后,罪不容誅,但造謠蠱惑畢竟不犯死刑,加上他是皇親國戚,高宗就把個交給其父、高士廉之子高真行管教。而高真行一怒之下,用私刑把高政弄死。而且殺得特別慘烈:高政剛進門,高真行把早已準備好佩刀刺進喉嚨里,因他在左衛將軍,刀法一定很好的。高政的伯父戶部侍郎高審行也拿刀剌他的肚子;高政的侄子畢竟年輕力大,跑上前把他頭砍下來,氣得直扔到大路上。高宗聽了這件事很生氣,把高真行貶為睦州刺史,高審行貶為渝州刺史[《資治通鑒》,卷202,永隆元年八月。]。
那些未獲罪的太子*屬官們,一個個高興得手舞足蹈,唯右庶子李義琰引咎哭泣,認為太子遭到如此下場,全是自己的責任,被時人美譽。
被守舊大臣期望的太子賢,卻讓當今皇上和皇后廢掉了,當時誰的心裡都不好受。然而,那些守舊的大臣們卻又對準武則天大加議論。以為是她故意捏造太子的犯罪事實,廢太子,為她的取得執政權搬開攔路石。唯有薛元超、裴炎等人無話可說。因為太子案由他們一手辦下,太子的無德等情確是實情,內幕清楚。
武則天一直遭到非議,她已經習慣了被人議論,既無所謂,也無可奈。為緩和一下氣氛,也是安慰病重的高宗,她上表高宗,免除了杞王李上金和鄱陽王李素節的罪行,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岳州史。(李上金是後宮楊氏所生,封杞王,后因犯罪被免官,禁於澧州。李素節是蕭淑妃生,幼時為高宗喜愛封雍王,后淑妃失寵,被貶為申州刺史,降封鄱陽郡王,軟禁於袁州。)義陽、宣城二公主被武后指婚給下級衛士官,也被放於外地。武后也請高宗下詔召回,封給官職。如此一做,議論稍為平息。
在廢棄李賢的第二天,即永隆元年(680年)八月乙丑日,立英王李哲為皇太子(即位時改李哲為李顯),改調露年號為永隆,太赦天下。陰謀和恐怖的血腥。
自李賢被廢,立李哲為太子后,唐廷的暫告停息。此後,高宗皇帝又活過三年零四個月的最後時光。
這三年發生在唐宮和李治家庭間的較大事情,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出嫁。太平公主生於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到開耀元年(681年)七月嫁人,她是十七周歲。太平公主的性格同二哥李賢相近,但她更似母親,酷似母親武則天。她自幼聰明敏銳,學習經史過目成誦,年齡少長就多謀善斷。她活潑開朗、大大方方,敢想敢為,不願受人約束。
因唐朝風氣開放,加上武則天的關係,太平公主幼年便得到了與王子們相同的受教育權力。她的封邑也不菲薄,與她的四哥相王李旦相同。武則天對她的五個子女,最喜愛的是二兒子李賢和小女兒太平公主。她是武則天唯一的女兒,在子女中年又最小,女孩子在母親身邊的機會多,受母親的影響大,而對母親也就更體貼、理解和慰藉。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在吐蕃逝世,吐蕃仍想與唐續親,不遠萬里派來使者,請求唐庭把太平公主遠嫁吐蕃。高宗和武后自然不願將唯一的愛女遠嫁,然而唐廷與吐蕃的關係時好時壞,吐蕃要求娶唐朝公主以和親,理由堂堂正正,不好拒絕。最終想了一個拒婚的辦法:武則天自接見了吐蕃求婚使者,告訴他們,太平公主的外祖母太原王妃在七年前去世時,太平公主為報答外祖母的慈恩,已入道觀為道士,立誓不再嫁人。為讓吐蕃使者相信,武後下令把公主府第改築為太平觀,同時還把高祖第十子,於咸亨三年死去的元禮王王府改建為女觀,也命名為太平女觀,讓公主搬進去住,命為觀主。因屬改造建築,工程不大,立馬完成。吐蕃使者見此,也無可奈何,只好向唐廷告辭,回國復命[事見《資治通鑒》,卷202,開耀元年五月。]。
舊時十六七歲的女子是出嫁年齡了,閨秀女兒的婚姻全聽父母的,本人既不能自主,也羞於啟齒,而太平公主所為也非一般女兒。當她思嫁時,她穿上武官官服,頭戴巾幘,身穿紫袍,腰系玉帶,邊歌邊舞來到父母面前,如同男官一般向父母行大禮。天皇、天後見了大笑不止。武后問:「兒非武官,何著此服飾?」公主嬌笑著說:「何妨轉賜駙馬?」高宗和武后聽了,知道了女兒的心意,就為太平公主擇配。
武后便讓內外命婦留心,為公主選個好婿,時過不久便選出了合適的人家,乃三品光祿卿薛家。祖籍山西汾陰,光祿卿曜娶太宗女城陽公主,其子薛紹是高宗的外甥,與太平公主是姑表兄妹。門當戶對,親上加親,薛紹其人也英俊瀟洒,與太平公主甚是匹配。
但是議婚時卻出了個波折。薛紹的哥哥薛顗以為太平公主是武后的獨生女,寵得厲害,怕是不相和睦。薛紹也有此感,便同戶部郎中克構商量這件婚事。克構說:「皇帝的外甥娶皇帝的女兒,這是國和家的事了,只要恭謹行事,沒有什麼毛病但諺語云:『娶婦得公主,無事取官府。』是令人畏懼的事啊」
這件事傳到了武則天的耳朵里,心說:我就這麼個寶貝女兒,下嫁你薛家,還排三挑四,真不知好歹便也傳出話去:「薛顗的妻蕭氏和他弟弟薛頊的妻成氏都是平民百姓,我的女兒怎能與田舍女做妯娌」此話一出,薛家就緊張起來了,趕緊如背家譜一樣,找到媒人向武則天小心說:「皇后應該知道啊:蕭氏是蕭的侄孫,蕭子蕭銳娶的前皇太宗女襄城公主啊成氏祖也是前朝的貴族呢,太平公主怎麼會同平民百姓結親呢。」武則天聽了微笑著說:「我怎麼會不知道,只要他薛顗不挑我就成了。他就真是個田舍郎,只要人好,我也不去管他們的,祖宗八代再高貴又有何用啊」[事見《資治通鑒》,卷202,開耀元年七月。]
婚事既定,擇日成禮。同年七月初八,太平公主出嫁。皇帝的女兒、皇后的獨生女兒出嫁,自是婚禮盛況空前,武則天自從高宗頒行《十二事》之後,生活起居刻意節儉,但女兒出嫁,又想慰籍病中的高宗,因此婚禮特盛。據史書上說,自興安門至宣陽坊,張燈結綵,日夜喧闐,燎炬相屬,就連路面兩邊的槐樹多被燎炬烤焦而死了。這種記載自然是非常誇張,不知當時的婚禮儀式,用的是什麼「燎炬」,能把活樹烤死,怕是難以考為信史的。
女兒出嫁之禮隆重,百官稱賀,確讓高宗興奮一番。但婚禮上的幾日應酬,也讓他為之勞累;天後是個愛熱鬧的人,她為女兒的婚儀操辦,與內外命婦一起臨床慶宴,一時對高宗照護不到。因此,婚禮過後,高宗又病倒了。
武后細心地照料他,朝中的政事她全部包下來了,特別重要的辦好后告訴一下,高宗也懶得聽了。政事之暇,武后趕緊回後殿陪伴丈夫,親自侍奉藥物湯水,希望高宗能多活幾年。
武后陪著高宗,高宗精神稍好一點,就同他慢慢地聊天,對高宗的提議,她也盡量去做,滿足丈夫的一切要求。高宗說,哲兒的事為他多做一點,他的兒子重照滿月了,就立為皇太孫吧。武后馬上同意,在朝堂上代高宗宣布,百官也都同意了。過了幾天,高宗又要為了這個剛出生一個月的皇太孫置府署和官屬。武后也想滿足他的要求,當詢問吏部時,郎中王方慶對曰:「惡惠帝和齊武帝都曾立過皇太孫,但是皇太子的官屬同作皇太孫的官屬的,沒有太子在東宮而另立個太孫宮府而先例啊。」武后把這話向高宗說了。不料高宗竟發急了,說:「難道我死了還不行嗎」其實,「三王不相襲禮」,即不能讓祖、父、孫三代王並列在一起同有屬官,高宗是清楚的。如今,他非要違背規制,為皇太孫李重照置府衙和屬官,武則天心裡是明白其中意思的,高宗是想把李家天下一直安排下去,使之代代相傳,永久不替,或者也有防備武則天的意思。但是,由於不合禮制,才作罷。
高宗身體愈來愈壞了,他已無法從床上坐起,全身疼痛,眩暈得眼睛近乎失明,御醫們束手無策。他已知道命之將盡了。但奇怪的是,一生平庸的高宗,越是在這日薄西山之時,越是萌發出一些極為古怪地想法。前些天非要為孫子設個衙門、弄一群官員陪伴,因不合禮制停止了。便生了好大氣,還要為那個剛過滿月不幾天的嬰兒先封一群師傅放著,官員們同意了,他自己又說:「算了,這麼樣也是非合禮法的。」現在,他又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讓武后找大臣們商量,他要去遍封五嶽,而先封嵩山。武則天溫婉地勸他,說他的身體不允許,等病好了再去。但他就是不同意,即使身體如何不允許,她要去嵩山,唯有去了嵩山他才能死而無憾
武則天又把他的想法找大臣商量,大臣們感到愕然,以為是武則天要去的。但大家一想不對,武后既提出封泰山,泰山為五嶽至尊,她不會再去封嵩山,這和她和性格不符。再說高宗身體這麼差,已很長時間不上朝了,武則天為朝中諸事及高宗的身體狀況,她不會在此時去嵩山。但不管是誰的主意,這時也不能再去嵩山山封禪。於是,監察御史李善感上疏說:「陛下封泰山,告太平,致群瑞,與三皇五帝比隆矣。數年以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災譴,乃更廣營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臣忝備國家耳目,竊以其為憂」[《資治通鑒》,卷203,永淳元年五月。]
這是一道十分嚴厲、尖銳的奏摺。在封建制度下,這樣的奏摺是少見的。奏摺揭示了現實的災害,並把災害的發生歸於朝廷的征戰和勞役,直說天下都感到失望,讓皇帝閉門思過,覺得遭到災難的譴責。所以,史書評價是自褚遂良死後的二十年來,沒有人敢這麼說話。稱這個奏摺是「鳳鳴朝陽」。
[www.bxwx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