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第四百六十五章
武氏享先廟樂章
先德謙冠昔,嚴規節素超今。奉國忠誠每竭,承家至孝純深。追崇懼乘尊意,顯號玷徽音。既迫王公履請,方乃俯遂群心。有限無由展敬,奠醑每闕親斟。大禮虔中典冊,蘋藻敬薦翹襟。[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第二編,第二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上述詩篇仍反覆感謝上天對她的寵遇,虔誠祭祀,以表對天帝的忠心。同時祈求她的軍隊神武,武功達四境,狼煙不起,人民得到和平,「遠安邇肅」。還求上帝保祐年年五穀豐登,「紅粒方殷歲稔」,百姓幸福。還向上帝表達她的改元維新主張,以為因循守舊沒有出路,她的新政令可以「宏規則天地」。祈望改元維新后,能「君臣德合」、「千官肅事」,就可以達到「萬國朝宗」,「永昌帝業」了。
不幸的是,這年正月底留守西京的老臣劉仁軌辭世。他是個忠厚、正直、勤勉的人。他出自貧寒,做了高官從不傲貧,與舊時故人仍交好如初。他的忠厚質樸受到了武則天的倚重,所以那次他同樣以呂后之事勸諫太后,她知道是他真心為自己著想,才虛心接受勸告。因此,挽留他,讓他留在宰相的行列中,並讓他留守京師,十分信任。他死時年已八十四歲。武則天為他廢朝三日,令百官赴吊。冊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賜其食邑三百戶。
從武則天對劉仁軌等人的態度看,如果眾臣接受武則天,拋除「母雞司晨」的成見,真誠待她,虛心服務。武則天就不會成為後來被迫誅殺反對派的女皇帝,她執政中的悲劇也不會一演再演了。
武則天洛水受典和明堂朝賀等大張旗鼓地宣傳,完全以當今天子的身份出現,文武百官也把她當成皇帝去朝賀。然而,她到底還不是皇帝。宣傳到該有結論時,她仍歸結到繼承高祖、太宗、高宗的遺志治理天下,「永昌帝業」是昌盛的李唐皇帝的「帝業」。就是說,她如真當皇帝,是武姓新皇帝,而不是李氏的第四代皇帝。但如果是武姓開國皇帝,那又何解決她和唐朝三代皇帝的關係呢?是篡奪帝位嗎?這個問題,她到死也未能說清楚、未能解決。第二個問題,是繞了一大圈又繞了回來的問題,即女人到底能不能當皇帝?她自認為能當,而且更相信自己有能力。但是,如果真宣布自己是個女皇帝了,天下到底會怎麼對待她?這,她心中真就沒有數。
總之,還得找些更好的理由,明正言順地做個女皇帝。光靠瑞石不行,人家大多知道那是一塊人造石;光靠建明堂也不行,明堂只不過是個偉大的建築物。而且,當明堂建好后,百官參觀完畢后,並不是都讚揚。侍御史王求禮就公開上書說:「古之明堂,茅茨不翦,采椽不砍。今者飾以珠玉,塗以丹青,鐵(zhu,音濁,鳳凰)入雲,金龍隱霧,昔殷辛瓊台,夏癸瑤室,無以加也。」[《資治通鑒》,卷204,垂拱四年十二月。]這話意思嫌武則天把明堂修得太富麗,違反的古制。而且公然又把武則天比作商紂和夏桀。當時,由於武則天正風風火火準備明堂朝會大典,沒有答理他。再說,她的確也不知道古時的明堂到底是啥樣,明堂修好了是個大喜事,也怕答理他弄出亂子攪了局。
過去總拿她當呂后、褒姒等女禍來咒罵,如今又拿她當滅國的男皇帝比喻。武則天知道敢如此不要命的胡說,公然給她上書,說明大臣們跟著吃喝,心裡仍不買她的賬。所以,還得努力找理由,總不能把剛蓋好的明堂拆了吧?反正,皇帝她是決心做,費些功夫找根據,堵住這些頑固派的嘴巴。
此時,武姓的外戚們也開始活動,為武則天當皇帝繼續找根據。
先是有人建議改改皇曆,讓全國老百姓都知道改朝換代的事。於是,武則天於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廢去正用著的夏曆,改用周曆,把夏曆的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
她從姐的兒子宗秦客,是鳳閣侍郎,更有點小聰明。他建議姨媽給自己起個做皇帝用的好名字,不能光是叫「武氏」(當時無論太后、皇后都是稱某氏)。再把詔書、祭祀中常用的字改一改,給朝臣改朝換代的新感覺。於是,武則給自己起名「武照」。宗秦客認為照字莫如它的同音字「曌」好,是「日月當空」之意,武則天拍案叫絕:那些看不起女人的官員儒士們,總把女人放在陰位,陰位和陽位相反,如太陽表示男人,太陰(月亮)表示女人。陰位的女人是不能當皇帝的,那好比把月亮作了太陽,是陰陽易位,極不吉利。如今她起了個「曌」字為名,這個字里既有月(為陰),又有日(為陽),合在一起便是陰陽交和、日月合璧,再吉利不過。太陽白天升空、月亮夜晚相照,正是天下的主宰。那些經常用的字,如:天、地、日、月星、君、臣、人、年、正、載、初、聖、證等,也都改個新字,大家見了也都有個新朝代產生的感覺[《資治通鑒》,卷204,永昌元年十一月。]。
武則天這麼做只能向大家表明,她要改朝換代自己做皇帝,和明堂朝會、洛水受圖一個意思,一個效果。對真正解決朝野自覺擁護她做皇帝差得很遠,連自欺欺從的效果也達不到,如果一個心眼反對她,她這麼做騙不了人,只能激起更大的反感和仇恨。對那些可以追隨她、接受她的人來說,她這麼做這些人也知道她是在弄玄虛、玩邪的,知道她的真正目的,她不這樣這些人也能追隨她。總之,作用不大。從最終效果看,她做的玄虛宣傳沒解決根本問題,到她死前和死後余年也都沒解決問題。直到今天,傳統的史學家和傳統思想的大眾仍未接受她,仍頑固地認為她是篡奪了李唐天下,頑固地認為她是女人不該做皇帝,是個怪物,把她做皇帝哪段歷史看作是一段邪僻的歷史,是作為反面教訓解釋的。
最終,有人認為是佛幫她解決了女人做皇帝的問題。實際上也沒有,只是表像,是自欺欺人,也未能達到欺人效果,誰都明白是怎麼回事。近年來有的學者專門研究武則天和佛的關係,如果作為學術去研究,探討佛教和佛文化在武則天那一段的消長、與武則天的關係等,都是滿有價值的。但是,如果用玄機、玄虛去說武則天由於佛緣才當上了女皇帝,似乎是佛讓她當了皇帝,或說代表佛當了皇帝等,那也真的太玄了。
其實武則天並不信佛,對「三教」她都不信,只拿來當工具用。她是個非凡的政治家,不是個「三教」的信奉者,也不是「三教」學者,只是拿它們做某種對自己都有利的宣傳,以達到政治目的。從認知的角度看,武則天對「三教」文化都能達到一定水平。她聰明、好學,也有條件學到。幼年讀書,在後宮的文學館讀書,那裡有的是書,一泡十幾年,多是儒家的書。她讀的儒學書,用來考個進士估計沒啥問題。她、徐惠、長孫皇后、上官婉兒等,都是唐代著名的文人、詩人,都有作品傳下來。武則天自己撰寫文稿、詩稿、詔書,數量很大。她組織編寫的書更多,「三教珠英」、「弘文尚藝」,於斯為盛。她自撰《垂拱集》百卷、《金輪集》六卷,雖難考訂她自己親筆者數量,有些是元萬頃、崔融等人代筆,但總數一定不少。這些作品多是儒家內容的,就是詩文也算儒家的,因為儒學是取仕的基本教科,包括詩賦寫作。所以,說她是個大儒學問家都不為過。但是,她不是儒學家,雖然也拿自撰的、組織人撰的《臣軌》《烈女傳》《女則》等教育別人,但是她對傳統儒家信條格格不入。她一生都同儒家作爭鬥,朝中大臣、諸儒正是用傳統儒學和儒家傳統整治她,扼殺她。她也能用儒家經典、信條當工具反擊他們、保護自己,玩假正經,她也不亞於那些道學先生。但,她不是儒家代表和儒學大師,她是利用儒學為自己的政權和政治服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東漢產生后一開始就附會從事,文化蘊涵頗低。創教人張道陵、張角本性張,卻拿先秦老聃,即老子《道德經》為經典。連這位相師爺的姓名也搞不清楚,其道義玄而又玄,以後走向讖緯、陰陽、符示、服丹等迷途中。對道教的一套,武則天更是運用自如,泰山封禪迴鑾途中拜老君廟,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那裡附會老子李姓,和李唐是一個姓的原因,想以此取得李氏宗室和朝野的信任。她做女皇帝的宣傳,拜洛受典、稱符瑞、走明堂、尊謝昊天等等,全是藉助道家的符瑞、讖語。她雖然因弄不明白(誰也弄不明白)或許也相信一些,她也在後宮搞過「求巫祝厭勝」。但是,她對道家那套騙人的法術把戲主要還是利用,沒有真正陷進去成為法師或信奉者。
對於佛和佛學,她涉獵得多一些,但沒有儒學多。她的母親信佛,對她幼年有一定影響。後來感業寺中被迫落髮為尼,為打發時日讀了不少佛典。以後做了女皇帝,重修白馬寺,組織譯佛學經書,都和唐代佛教在中國的興盛有關,她的行動又進一步促使佛教的進一步興盛。尤其是她做女皇帝在佛經里找到的根據較多,她得益於佛教經典。但是她自己知道,她以佛典里的某些東西作為女人當皇帝的根據,是藉助、是附會,別人也知道。所以,她不信佛,也沒代表佛來統治天下,只是利用。
利用佛經上的某些東西暗示她是轉輪女身,就是說她原本是佛,是佛轉化而成的女身,就是佛祖派她到人間稱帝的。她讀過不少佛經,記得有這樣的記載。於是,她讓大和尚薛懷義去找。
這個薛懷義此時已經是好幾重身份了,應該介紹他幾句了。武則天受益於薛懷義,但也受害於薛懷義,人們辱罵她,其中主要是和薛懷義「」。這個問題很複雜,極難說清楚,男女的事都極難說清楚,尤其對那些真假道學先生。
薛懷義,原名馮小寶,是陝西雩縣(今陝西戶縣)人,多才多藝。是一個精通建築和雕塑、醫術,並會武功的人。垂拱二年(686年)《資治通鑒》記載:「太后託言懷義有巧思,故使入禁中營造。補闕長社王求禮上表以為:『太宗時有羅黑黑善彈琵琶,太宗閹為給使,使教宮人。陛下若以懷義有巧性,欲宮中驅使者,臣給閹之,庶不亂宮闈。』表寢不出。」[《資治通鑒》,卷203,垂拱二年四月。]
這個記述的背後已大有文章。文章在於王求禮已知道薛懷義同武則天的關係,仍公然上表給武則天,要把薛閹為給使(即太監),從而說明宮中大臣、後宮人等已無不知太后與薛懷義之間的事,已是公開的秘密。那麼王求禮還要把薛懷義閹割,而武則天竟也容忍了王求禮,把他的上表留中不發就完了。王求禮若是換個年代,如換到宋朝以後,他膽子再大也不敢上這樣的表,比如換上慈禧太后,他是活不過當天的。這再一次告訴我們,唐代的開放、女人的開放、男女關係的開放,已達到相當的程度。高祖、太宗的公主跑到社會上找男朋友、養男寵已不在少數。因此,王求禮才敢上表;武則天也能容忍。
薛懷義(當時還叫馮小寶)就是高祖的女兒千金長公主給武則天介紹的,許多小說、故事之類寫得風風云云,情節隨意設想,其實在唐宮已不算個事。現在的作者抓住這些事努力去寫,以為怎麼樣,不過是對唐朝社會風氣不了解,少見多驚而已。所以,有人想像既然是千金公主介紹的,那麼千金公主怎麼樣呢?千金公主同馮小寶的關係又怎麼樣呢?管他們怎樣幹啥呀,反正千金公主把馮小寶介紹給了武則天,武則天也看好了馮小寶,武則天很感謝千金公主,把自己的寶貝讓給了自己。差一些的千金公主不敢介紹,武則天也不能要,她是實際的女皇帝,什麼樣的男人找不到?所以,馮小寶是個出類拔萃的男人。
從薛懷義後來的表現,先說好的表現。前面介紹的設計、監理、實地參加修建的明堂,就已說明他是個了不起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當時宮裡是找不到的,明堂不是一般宮殿設計師可以設計出來的。他的醫術也很高明;還會領兵打仗,他曾受派為大元帥出征殺敵。
武則天很喜歡他,賜其名懷義。讓他與駙馬薛紹合族,薛紹和太平公主就給他叫「季父」,就是叔父的意思。於是,馮小寶就成了薛懷義。
認識過程中,武則天知道這個馮小寶善「巧思」,當時的文人是看不起「巧思」者的,歷史文獻若遇到會發明創造的技藝者,就用「巧思」這兩個字。但武則天不在乎,就讓他主持重修洛陽白馬寺,修好后就讓他剃度為僧,讓他做了白馬寺的主持,宮中的一些建築設計等,也都交給他去負責進行。直到委他負責建明堂,更表現出他超凡的科學藝術才能,讓群臣大為吃驚,更讓武則天心花怒放,給他大將軍、梁國公的封賞。
薛懷義凈是在關鍵時刻幫了她。如今她又要薛懷義到佛典上為她找女人做皇帝的根據,她告訴了薛懷義的大體方向。於是薛懷義回白馬寺,組織最有學問的高僧查找,找不到編也得編出來。
找了好幾天她未找見。薛懷義又以白馬寺主持、大將軍、梁國公的赫赫身份,命令各地的僧人全部投入查找工作。後來是魏國東奪天智(提雲般若)譯場的法明和尚,在北涼曇無讖所譯的《方等大雲經》中,發現兩段關於女人當國王的**。這部經書又稱《大方等無相經》《大雲無相經》《大雲密藏經》。
該經書關於女人當國王的**共有兩處,一處是第四卷的《大雲初分和來涅槃健度第三十六》,那段**是這麼寫的:
宣說如是大雲經典,時彼城中有王名曰火精進龍王,王有夫人名曰護法。……爾時佛告凈光夫女:「且待須臾,我今先當說汝因緣。」是時凈光天女聞說己,即生慚愧,低頭伏地。佛即贊言:「善哉善哉夫慚愧者,即是眾生善法衣服。天女,時王夫人即是汝身,是汝於彼佛暫得一聞大涅槃經,以是因緣,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復聞深義,舍是無形,即以女身當王國土,得轉輪王所統領處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作優姿夷,教化所屬城邑聚落男子女人大小。受持五戒,守護正法,摧伏外道,諸邪異見。汝於爾時,實是菩薩,為化眾生,現受女身,是時王者。
這段**大意是佛祖告訴凈光天女,王的夫人就是你的前世。因為你聽過《大涅槃經》,你才能成為天女,又學到了很多佛法,才轉世為王,得轉輪王四分之一的國土。你儘管是女身,但已是菩薩,可以稱王了。
這段**說的還很隱晦,經書的第六卷《大雲初分增長健度第三十七之餘》,說的就更直接明白了。說南天竺有個叫無明的小國,王城叫熟谷,國王叫等乘。等乘的女兒增長,聰明美麗,又遵守佛律、精心修養,受到人民的尊重。正因為有了增長的禮佛,所以全國年年五穀豐登,人口繁盛。國王死後,人民便擁載增長為國王。佛祖釋迦牟尼對凈光天女說,這增長女王就是你的身,你數度輪迴得到了最上乘的佛法,故讓你以女身王國土[參見:王志平、吳敏霞:《武則天的佛緣》,第229—230頁。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薛懷義把找到女人當皇帝的佛經根據呈給武則天。武則天當然高興,比東都出現個明堂還高興,什麼女人不能當皇帝?都是儒學經典在欺負中國女人,她治國實已三十多年,成績這麼大,諸儒們仍說女人不能當皇帝。現在,就拿佛經當經典,進一步解釋出中國的女人,就是她武則天這個女人,是佛祖讓她做女皇。
《大雲經》就那兩段話,哪有武則天的名字?北涼譯出的《大雲經》,那時武則天還沒出生呀於是,薛懷義找到法明等高僧,重新釋注《大雲經》,在釋文中加上疏解,把經和疏混在一起,重新排版印刷,為武則天問鼎社稷做篇大文章。
法明等高僧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完成《大雲經》新版經疏合編整理本。於是,此後中國佛典里出現了又一個版本的《大雲經》。有些後世史籍發現了這個問題,便說《大雲經》是一班和尚為武周**而偽造的佛典,直市得經書佛典版本官司打不清。
法明上表進呈新版《大佛經》,呈表中直接說武皇太后是彌勒佛轉世,轉世目的就是來世間做「閻浮提主」(即大地的主宰)。新版《大雲經》中還出現許多關於武則天做皇帝的讖語,如「火德王,王在上戈」,意思是火德為王,而王是「止戈」,止與戈合起來就是個「武」字,即武(則天)就是王。還有:「武興聖教,國之大珍」等等,都暗示武則天是當今天子。
武則天終於在佛典里找到了女人做皇帝的根據。她把《大雲經》頒行天下,並敕兩京及各州興建寺院珍藏《大雲經》,使高僧登座講解。參與註疏的法明等人。皆賜縣公爵位,賜尊貴的紫袍袈裟。於是,兩京和全國各地修建大雲寺一時成風,武則天為佛祖派遣、由彌勒佛轉世的神話傳布到全國各地。她應天之命、應佛之命做女皇的時機成熟了。
自《大雲經》頒行天下,全國上下皆以武則天和彌勒佛轉世為話題,充溢著神秘的頌揚聲。武氏外戚們更加緊活動,網羅賞羽擁戴武則天做女皇。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丙子,有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彙集神都洛陽,叩闕向武太後上表,請武則天當皇帝,改國號為周,賜皇帝武姓。
估計是人數太少的原因,還不像個請願的樣子,幾百人請願,哪能推舉一國之君呢。所以,請願的結果是「太后不許」。但傅遊藝馬上被提拔為給事中,由從六品升到正五品,升了一級半。這已表示出,太后「不許」是假,而暗示要搞出個規模來。很快,大型請願活動果然出現了。朝中百官、在野官宦、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僧人、尼姑、道士如潮水般湧進洛陽、涌往宮門,一下子彙集了六萬餘人,都一起請求太后登基做皇帝。皇帝李旦一看這個形勢,也上表請太后賜姓武,不僅自己的皇位不要了,連李姓也不要了
第二天,群臣上朝,都齊說新皇帝登基的瑞兆。許多人說,有大鳳凰從明堂飛到上陽宮,立在宮旁的梧桐樹上,很久才向東南方飛去。有更多的大臣隨聲附和,有幾萬隻赤雀聚集在朝堂上。表明真命天子應天命,請太后登基,接受天帝之命。武則天明知朝臣在說謊,她也在心中替這些人可憐,讀聖賢之書,光天化日之下,造出這等謊言,也不知害羞。然而,曾幾何時,他們還攻擊女主臨朝,為禍國家,如今齊聲捧她,要求她登基坐朝,又爭著喊這是天意既然大家一致請求,那就不客氣了。本來么,她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九月庚辰,武則天表示接受群臣的請求,群臣歡聲雷動,似乎他們久盼的皇帝終於要臨朝了。九月壬午,秋高氣爽的神都洛陽,迎來了新皇武則天的登基日。
清晨,晴空萬里。在萬眾的歡呼聲中,武則天登上了則天門樓,她戴上皇帝的冠冕,穿上龍袍,迎著初開的朝陽,向萬民頒詔,自己正式登基,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尊號為「聖神皇帝」[頒文見《全唐文》,卷第2673—2674頁。]。同時宣布:以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遞轉為皇孫。
宣布完畢,歡呼的聲浪再起。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登基儀式,隆重而輝煌,永載史冊。至此,武則天終於一步步登上了皇權的頂端,成為中國的第一女皇。武則天仍高高地站在則天門上,向激動的萬民揮著手,金風撫著她,不斷吹動著她的寬大龍袍,朝陽映著她激動的面龐,仍然是美麗而生動。有誰能相信,他們歡呼的女皇帝,已是六十七歲高齡了,望著她仍然挺拔的身材,沒有人相信。
九月丙午,武則天在神都立武氏七廟,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作為自己最早的祖先,她姒氏為文定皇后;以周室四十代祖周平王的少子武為睿祖康皇帝;妣姜氏為康惠皇后。原來,古史記載:周王朝乃姬姓建立,至周平王時,其最小的兒子出生時,手掌心的紋路極像個武字,故平王賜幼子武姓。所以,武則天以平王幼子為自己的始祖,自然文王又是更早的始祖。始祖武姓繼承的周朝,故應改唐為周,史稱武周王朝。接下去追封自己的五代先人皆為皇帝和皇后。
追封祖先之後,又立侄兒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寧為建昌王。立從侄攸歸、重規、載德、攸暨、懿宗、嗣宗、攸宜、攸望、攸緒、攸止千人皆為郡王。另立兄長的六個孫子為郡王,諸如姊皆為長公主[《資治通鑒》,卷204,天授元年九月。]。
新王朝的中央中樞機構領導人以宗室和親信控制各首要位置,並按為登基立功大小安排座次,以保證新王朝的穩定。以武承嗣為文昌左相,岑長倩為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以司賓卿史務滋為納言,鳳閣侍郎秦客為檢校內史,給事中傅遊藝、岑長倩、右玉鈐衛大將軍張虔勖、左金吾大將軍丘神績、侍御史來子等皆賜姓武。其中,為武則天登基立功最大的傅遊藝,在一年中連升四輪六級,由九品的青衣或為七品的綠衣,再升為五品的緋衣,終升為三品的紫衣(以服飾色彩論品級),時人謂之「四時仁宦」。宗泰客也因勸武則天「武周**」,故首為內史。
在非常時期,為加強各地方的穩定,了解地方官員、民眾對「武周**」的態度和反映,武則天迅速派出史務滋等十餘人為巡撫道,前往各地,這是中國官制地方鑒察制度的開始。
為新政權的需要,武則天宣布科舉制度增加名額、破格提拔,並增加殿試製度,由她親自選拔,使科舉制度逐步走上成熟階段。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初一,武則天坐萬象神宮,正式接受聖神皇帝尊號,命國家旗幟易為赤色,正是奠都神都洛陽。把國家的象徵、帝王所祭的土地神和穀神的社稷由長安移至神都洛陽。又把武氏神主移於神都的太廟,在長安李唐太廟改為享德廟,四時祭祀高祖、太宗、高宗神位,其他各室閉不再祭。宣布完畢,聖神皇帝武則天率百官大享明堂,祭祀昊天上帝,百神從祀,武氏祖宗配享,李唐三帝同配。如此便解決了武家和李家祖宗的祭祀問題,表示武周**成功,改朝換代,但不忘李唐先祖,給人和平過渡感覺。這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時的唯一現象,是武則天的創造。
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就這樣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被永載於史冊了。中國的歷史,由男權主宰的歷史,像一列隆隆開動的機車,至此開出了它原來的軌道,真誠入了武則天鋪設的軌道,女人主宰的歷史軌道。這一段不同於常規的歷史篇章,由中國的非凡女政治家揮筆書寫,展現出特殊的歷史輝煌。
三十三女皇的選才盛舉
「武周**」成功,武則天的女皇時代開始了。新時代要有新人才為新政權服務,老一代的治世大臣或死或刑,餘下的雖然口頭上承認武周政權,但心裡頭並不自願,消報怠工。在特殊時期,政權中的不少新人因幫助女皇登基有功被特殊任用,但並無真才實學和治國本領。所以,要讓武周政權健康發展,必須採取各種方法和手段,破格選才、破格用人。
武則天沒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想法,只要官員們忠心耿耿、作風正派,即使能力有限也盡量任用。但是,對那些既無能力,又作風敗壞的小人,她是不用或不姑息的。以前李義府辦事很有能力,犯了許多錯誤她都盡量包容,但在實在無法諒解時則捨棄不用。如今,新政權里不得不任用宗秦客、傅遊藝等人,她心中有數,他們既無能力,品質也很差,如果他們不出大毛病,慢慢再調整下去,讓他們干力所能及之職,盡量不要傷害他們,別寒了下屬的心。但是,這些人本性決定,上台不久便惡性昭彰,貪臟枉法,影響了新政權的聲譽,她趁機儘快清除了他們。
宗秦客是她的親戚,又是最先幫她「**」的人。所以,臨時執政班子里,他的職位極高,武則天本想設法調整。但她即位未過一個月,被人告犯貪臟罪。武則天毫不客氣,把他下貶為尊化縣尉,他的弟弟同時因犯奸贓罪,被流放嶺外。而內史邢文偉誤解了武則天的意思,以為她被迫治宗秦客之罪,便想通過宗秦客掩臟,讓武則天召回宗秦客,順便又獲得女主好感。武則天馬上認為此人心術不正,不僅未接受他的好意,還下旨把他貶為珍州刺史。當他剛到珍州時,聽說奉敕使者下到州里來,以為武則天要殺他,他心中有鬼,便嚇得自殺身亡。
那個一年官位翻了四番的鸞台侍郎傅遊藝,自知無此能力,偏又驕傲自得,仍夢想陞官。有一次他做了個夢,夢見自己登上了湛露殿,以為是陞官的吉兆,便講給親信聽。親信立即上告武則天,武則天聽了很討厭,便把他投入監獄,他嚇得在獄中自殺。新任納言史務滋也因審案過程得罪了酷吏來俊臣,恐懼自殺。
中樞機構的新任官員或死或流,武則天便起用朝中和地方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入閣。天授二年六月,起用左肅政大夫格輔元為地官尚書、起用樂思晦、任知古為鸞台侍郎。九月,起用被貶為洛州司馬的狄仁傑為地官侍郎、起用裴行本為冬官侍郎。這些人的政聲都好,也非武則天的親信。武則天安慰狄仁傑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知譖卿者名字?」狄仁傑說:「陛下以君為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願知譖者名。」武則天知狄仁傑被濫殺豫州無辜的行軍大元帥張光輔所誣陷,想告訴狄仁傑,而狄仁傑卻不願知道。武則天見狄仁傑的磊落人品,乃「深嘆美之。」[《資治通鑒》,卷204,天授二年九月。]由此可見,武則天對官員的人品能力心中有數,她是一心想用這些人,讓他們為新政服務,任用親信,是她不得已而為之的。
武則天任用李昭德等人,也同樣說明她的用人風格。李昭德是京兆長安人,父親李乾祐在貞觀、永朝為官,做到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書),相貌魁偉、剛直有才,曾為褚遂良不容。李昭德很有父風,少年舉明經,累遷至至冬官侍郎。天授二年九月,朝中發生關於立皇嗣的爭議,鬧得很兇,實際是是武承嗣想接武則天的班,指使人上表立他為皇嗣的。武則天對立皇嗣拿不定主意,被弄得心煩意亂。一次,她找來積極主張立武承嗣的洛陽人王慶之,問他說:「皇嗣我子,奈何廢之?」意思是皇嗣李旦是我的兒子,為什麼要廢掉他而立武承嗣呢?王慶之也未能理解武則天的真正意圖,只想討好女皇,便慷慨激昂地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意思是說,神不享外人的祭祀,人也只祀自己的祖先。現在誰有天下呢?怎麼能用李姓人為皇位繼承人呢?武則天沒有聽他的,只命他直去。王慶之認為武則天不好明著廢李旦,便伏在地上用死來勸諫,就是不走。武則天便扔給他蓋有玉璽印的一張紙說:「欲見我,以此示門者。」王慶之如獲至寶,便拿上這張紙經常來求見。武則天被他纏的冒火,命冬官侍郎李昭德施行賜杖,即獎勵王慶之一頓棍打。李昭德早已把這種人恨透了,得到命令,故意把他拉到光政門外人多的地方,向大家高聲說:「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命令衛士拖倒他狠揍,大家也都齊聲說:「狠打打死他」於是,衛士們一擁而上,打打他耳眼出血,一直把他打死為止。
李昭德杖殺王慶之,向女皇復命,藉機向她說:「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資治通鑒》,卷204,天授二年九月。]女皇點頭稱是。過些日子他又密奏武則天說:「魏王武承嗣權太重。」女皇回答:「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德對曰:「侄之於姑,其親何如子之於父?子猶有篡弒共父者,況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為親王,為宰相,極侔人主,人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女皇聽了大吃一驚說:「朕未之思。」不久,武則天便罷免了武承嗣的左相官,武攸寧的納言官,連很有才學能力的楊柔也被罷了夏官尚書同平章事官,因楊柔是母親楊氏的親戚,另給他們安排,都離了中央樞要[《資治通鑒》,卷205,長青元年五月。]。
[www.bxwx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