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八 漢紀四十(公元92年一公元105年,共14年)
卷第四十八漢紀四十
(公元92年一公元105年,共14年)
主要歷史事件
竇憲父子等人謀逆,竇氏骨幹被逼自殺
漢和帝開宦官用權之始
護羌校尉鄧訓去世,燒當羌再叛
班超征討焉耆得勝
竇太后崩,皇帝得知宮廷冤案真相
班超終得徵召還朝,返鄉後去世
漢和帝崩,幼子劉隆即位,是為漢殤帝
主要學習點
為何你提出的建議總有人反對
學習就是要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孝和皇帝下
永元四年(壬辰,公元92年)
1春,正月,派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予北匈奴於除鞬單于印綬,派中郎將任尚持節護衛,屯駐伊吾,和南匈奴單于待遇一樣。
當初,廬江人周榮在袁安的司徒府供職,袁安舉奏竇景,以及為立北單于的事和竇憲爭論,都是周榮起草文件。竇氏賓客、太尉掾徐齮,對他深為痛恨,威脅他說:「你作為袁公心腹謀士,排擠彈劾竇氏,竇氏悍士、刺客滿布城中,你小心點!」周榮說:「周榮我不過是江淮之間一個孤單的書生,有幸在司徒府服務,縱然被竇氏所害,我也甘心!」於是回家對妻子說:「我如果遭到飛來橫禍,你不要給我收屍,希望以我腐爛的屍體,來讓朝廷覺悟!」
2三月十四日,司徒袁安薨逝。
3閏三月初九,任命太常丁鴻為司徒。
4夏,四月十八日,竇憲回到京師。
5六月初一,日食。
丁鴻上書說:「當初諸呂擅權,皇室正統幾乎轉移,到了哀帝、平帝末年,皇家祭廟,香火斷絕。所以,就算是有周公那樣的親屬關係,但是沒有品德,也不能讓他掌握權勢。如今大將軍竇憲,雖然能自我約束,不敢僭越,但是天下遠近,都惶怖逢迎,沒有敢不聽他話的。刺史、二千石官員得到任命之後,都到他那裡拜謁辭行,通名報姓,等待指示。雖然奉著皇上給的符節印璽,拿著尚書台簽發的委任狀,卻不敢直接去上任,要到竇憲府等待指示,時間長的甚至要等幾十天。背著王室,投向私門,這是皇上的威嚴受損,而下臣的權力鼎盛。人道悖亂,就會發生天變,人間有陰謀,上天就會揭露,以日食天象,警告人君。一件事在它還很細微的時候,容易處理;到了末期,就不可收拾。但是,人們總是在細微的時候不去處理,一定要讓它發展成大事變。恩情太重不忍教誨,仁義太深不肯割捨,到了大事發生,才發現這一切一直就昭然如明鏡。天不可以不剛,不剛則日、月、星都不能明亮;王不可以不強,不強則大小官員都縱橫不法。皇上應借著這天象大變之際,改變政治,匡正過失,以回報天意!」
6六月十九日,十三個郡國發生地震。
7發生旱災、蝗災。
8竇憲父子兄弟並為九卿、校尉,充滿朝廷,穰侯鄧疊,鄧疊的弟弟、步兵校尉鄧磊,他們的母親元氏,竇憲的女婿、射聲校尉郭舉,郭舉的父親、長樂少府郭璜(長樂宮為太后寢宮),相互交結,元氏、郭舉都能出入禁中,郭舉又得寵於太后,於是他們就一起密謀,要殺害皇上謀逆。皇帝也知道了他們的陰謀。當時,竇憲兄弟專權,皇帝與內外臣僚都沒有直接聯繫,跟他在一起的只有宦官而已。皇帝認為,朝廷上下沒有一個不依附竇憲的,只有中常侍、鉤盾令(掌管京城附近皇家苑囿的宦官)鄭眾,謹敏有心機,不阿附豪黨。皇上於是與鄭眾密謀定議,要誅殺竇憲。但是因為竇憲在外帶兵,怕他叛亂,所以隱忍未發。正在這時,竇憲與鄧疊都回到京師。
當時清河王劉慶,尤其得到皇上優厚的恩遇,經常在宮中留宿。皇上將要採取行動,想讀一讀《外戚傳》,怕左右走漏消息,不敢使喚他們,就讓劉慶私下裡找千乘王劉伉(皇上的哥哥)要。一天夜裡,劉慶把書帶入宮中。皇上又讓劉慶傳話給鄭眾,問之前文帝誅殺薄昭,武帝誅殺竇嬰等故事。
六月二十三日,皇帝行幸北宮,下詔命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關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全部下獄處死。又派謁者僕射收繳竇憲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與竇篤、竇景、竇瑰都遣返自己的封國。皇帝因為太后的緣故,不想公開誅殺竇憲,只是選擇嚴厲能幹的人擔任封國宰相,督察他們。而竇憲、竇篤、竇景等抵達自己封國之後,就全部迫令他們自殺。
河南尹張酺,當初數次以法律懲治竇景,等到竇氏敗亡,張酺上書說:「竇氏寵貴之時,群臣都阿附唯恐不及,個個都說竇氏受先帝顧命之託,懷有伊尹、姜子牙那樣的忠心,乃至於把鄧疊的母親也比作文母。如今嚴威既行,又都說竇氏當死,而不去仔細考察他們前後的表現,推究他們真正的思想,臣看見夏陽侯竇瑰,一向忠心善良,之前與臣談話,也常有盡節之心,能約束自己的賓客,從未犯法。臣聽說,王者對自己的骨肉親人用刑,有赦免三次之義,寧可過分寬厚,不可過分刻薄。如今參與決策討論的官員,都說要為竇瑰選擇嚴厲能幹的國相,恐怕也是要逼他自殺吧!應該加以寬免,以崇厚皇上的恩德。」皇帝被他的話感動,於是唯獨竇瑰得以保全。
【柏楊曰】
皇帝的親娘梁貴人被竇太后陷害致死,梁家放逐九真,即今天的越南清化市。竇憲既死,六年後,梁姓家族從九真召還,路過長沙,仍逼竇瑰自殺。
竇氏宗族賓客,凡是因為走竇憲的門路做官的,全部免職回鄉。
當初,班固的奴僕曾經醉罵洛陽縣令種兢。種兢於是逮捕拷問竇氏賓客,收捕班固,班固最終死在獄中。班固曾經著《漢書》,當時還未寫完,皇上下詔,讓班固的妹妹、曹壽的妻子班昭將《漢書》完成。
【華嶠曰】
班固敘事,不偏激,不詆毀,不虛譽,豐富而不雜亂,翔實而又能把握主題,讓讀者手不釋卷,久讀不厭,這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不過,班固譏刺司馬遷,說司馬遷的是非觀念與聖人不同(意思是說司馬遷走黃、老路線,不是儒家正統思想,輕仁義而賤守節),但是班固自己呢,他的議論,常常排斥死節之士(如惋惜龔勝不能終其天年),輕視正直之人(如譏刺王陵、汲黯不識時務),對殺身成仁之士,不加以表彰(不立《忠義傳》)。所以啊,班固比司馬遷更加輕仁義,賤守節。
【王夫之曰】
中國歷史上「朋黨」這個概念,大概就從竇憲一案開始。當初霍氏敗亡,只是誅殺他的家族和同案犯,並不涉及其他人。王莽篡而伏誅,王閎及其家族都沒事,更不用說其他人。到了竇憲一案,竇篤、竇景、郭璜、鄧疊等同案犯,誅殺他們是可以的。宋由以大臣身份與他們勾結,罷免就可以了。班固仗勢橫行,流放就行,都沒有死罪。但是,將他們的宗族和賓客全都命名為一黨,收捕拷問,這朋黨之名一立,則黨禍就延之於後世,君子以之窮治小人,小人也以之反咬君子,一黨廢,則一黨興,法律就聽任人情之報復,而君王也無法控制了。漢、唐之後,國家危亡而不能救,都是朋黨之禍,豈不悲哀!
孔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只有智慧最高的和最愚蠢的,這兩種人,不會改變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一般人,都是會移動改變的。什麼也不向慕,就向慕為善;什麼也不厭惡,就厭惡不善,全部身心,就安居於仁義,不動如山,這樣的聖人,天下或許就只有一個吧!大多數人呢,出來想要做官,做官想要陞官升得快,他並不能看出誰是惡人要遠離他,或者專門去找誰是善人再跟著他。皇上不能正身於上,大臣不能持守於下,把奔走天下的權柄授於姦邪之手,讓他越來越惡,這是誰的責任?難道皇上和大臣們就沒有一點內疚嗎?那些投靠竇憲的官員,忘記廉恥,看不見禍敗,為了一時的利祿,陷身於水火之中,仁人君子看見他們,就沒有一點同情嗎?把他們全部打成一黨,流放遠方,永世不得翻身,他們呢,就聚集一族,伸長脖子,盼望國事反覆,他們再能翻身吧!到了後來,憤毒越積越深,好人的生死也掌握在得勝當權者手中,任人宰割。國要亡人,人要亡國,臣子之間生死惡鬥,而國君也無可奈何,這真是讓人痛哭!
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錯是把一個東西放到另一個東西上面;諸就是之於。舉直錯諸枉,就是把正直的君子地位置之於姦邪的小人之上;能使枉者直,就是能讓小人也變好了)。」那麼,把正直的人提拔到領導崗位就是了,還會有什麼朋黨呢?讓那些中等人才,不用斷絕他追求利祿的路徑,又洗刷了他的奸黨之名,他還不改過自新,努力工作嗎?
君失道於上,大臣失制於前,讓人心搖動不定,行不顧言,言不顧心,就像你把狂葯餵給他,又斥責他的瘋狂,他的瘋狂,確實可惡。但是,葯是你下的呢!下藥的人能沒有責任嗎?君子應該好好想想這個道理,一人定國,能安邦定國的,就是國君一個人,天下人自己是定不了天下的。如果君上因為姦邪橫行而憤激,快意於誅戮滿朝,以搏流俗之踴躍稱快,反過來,也是自戕以戕國。打鐵的人最忌諱反覆,治國的人,難道愛國還不如那鐵匠愛鐵,要反覆摧折嗎?
【華杉講透】
王夫之是明朝人,又趕上亡國之痛,深感明朝朋黨之禍,所以發了這篇議論,把竇憲一案,稱為中國歷史上「朋黨之興」第一案。
竇憲一案,確實是開了兩個不好的先例,一是朋黨,二是宦官專權。小皇帝和大臣沒有聯繫,就靠宦官發動政變。東漢的宦官時代,也從此時拉開序幕。
9當初,竇憲娶妻,天下郡國都有送禮致賀。漢中郡也要派官吏去送禮。戶曹李郃進諫說:「竇憲是皇親國戚,不修德禮,而專權驕恣,他的危亡之禍,很快就要到了,希望明公您一心一意侍奉王室,不要和外戚交通。」太守堅持要派人去,李郃勸阻不了,就請求派自己去。
李郃一路磨蹭,走走停停,拖延時間,以觀其變,到了扶風(陝西,還不到一半路程),竇憲就被遣返封國。所有和竇憲交通往來的官員都被免職,唯獨漢中太守沒事。
皇帝賜給清河王劉慶奴婢、車馬、錢帛、珍寶,把他家裡房間都塞滿了。劉慶身體偶有不適,而皇帝朝夕問候,送飲食,送醫藥,周到備至。劉慶知道自己是被廢的太子,尤其畏事慎法,小心恭孝,所以能保全他的寵祿。
【華杉講透】
中國歷史,有一種智慧,叫「免於禍患」。有一種對人生常態的描述,叫「暫時免禍」,不管你現在多麼飛黃騰達,或者明哲保身,都是一個狀態,叫「待罪之身暫時免禍」。因為可加之罪,人人都有,隨時可能禍從天降。出事兒是必然,一生平安是偶然。你看《資治通鑒》的記載,就是這些事,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那樓塌的時候,賓客奴僕也都壓死了。這時候,就要點檢一下,看在這一場大禍裡面,有沒有人能免於禍患的,把他的免禍經驗記下來,這就有了李郃的故事。
兵法追求不敗,人生追求免禍,這是很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
《論語》里有這樣一段話: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是孔子的弟子,非常有才幹,又非常謹慎。孔子很欣賞他,說如果國家有道,南容一定能出人頭地,得到重用。國家無道呢,他也能明哲保身,進退自如,不會招禍被殺。所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南容。
孔子對侄女說,南容這人不錯!以後不會被判死刑,你就嫁了吧!
10皇帝賞賜袁安的兒子袁賞為郎,任隗的兒子任屯為步兵校尉。鄭眾擢升為大長秋(皇后近侍,職掌宣達皇后旨意,管理宮中事宜)。皇帝每次論功行賞,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所以皇帝認為他賢德,經常和他商議政事,宦官用權,就從這時開始了。
11秋,七月二十三日,太尉宋由因為是竇氏一黨,被免職,自殺。
12八月十五日,司空任隗薨逝。
13八月十七日,任命大司農尹睦為太尉。太傅鄧彪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交還掌管樞機的錄尚書事兼職,皇帝同意,命尹睦代替鄧彪兼任錄尚書事。
14冬,十月,任命宗正劉方為司空。
15武陵、零陵、澧中蠻夷叛亂。
16護羌校尉鄧訓去世,官吏、百姓、羌人、胡人早晚前來哭靈的每天都有數千人,羌人和胡人有的用刀來割自己,又刺殺自己的犬馬牛羊,說:「鄧使君死了,我們也都要死了!」之前鄧訓任烏桓校尉時手下的將士,也奔走於道路,前往奔喪,以至於城池為之一空。官吏抓捕他們,他們也不聽,官吏把情形彙報給校尉徐傿,徐傿嘆息說:「這是為了義啊!」下令把他們都釋放了。於是家家戶戶都為鄧訓設立神位,每有疾病,就請禱求福。
蜀郡太守聶尚接替鄧訓為護羌校尉,聶尚希望以恩義懷柔諸羌族部落,於是派翻譯官招撫迷唐,讓他居住在大、小榆谷。迷唐回來后,派他的祖母卑缺來見聶尚。聶尚親自送到塞下,並且擺設送行酒宴,然後令翻譯官田汜等五人護送她回到羌人駐地。迷唐最終還是造反了,與其他部落一起,將田汜等人殘忍殺害,以鮮血盟誓,再次起兵,攻打金城寨。
聶尚因此被免職。
【華杉講透】
聶尚有點冒失,他從蜀郡遠來,新官上任,到這樣複雜的地方,應該蕭規曹隨,繼續鄧訓的政策,因為鄧訓過去的政策本來是成功的。但是他下車伊始,就想比鄧訓做得更好,馬上做出更大政績!
鄧訓懷柔,是拉一批,打一批,迷唐就是打擊對象,是漢朝的敵人,也是周圍大小月氏等部落的敵人。當年正是迷唐攻打大小月氏,鄧訓保護了他們,打跑了迷唐,才和周圍各部落建立了信任和同盟關係。聶尚把迷唐請回來,不僅其他部落心裡不踏實,迷唐也不知道你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你可能確實一片真心,但是他不敢相信,還是選擇先下手為強,再說過去那麼多血海深仇,哪裡是這樣輕易就能解開的呢?
聶尚犯了一廂情願的幼稚病。一廂情願的原因,一是不服氣,他對鄧訓不服,不僅不頂禮膜拜,還想馬上就超過他,俗話說「不服高人有罪」,這就是聶尚的罪;二是貪功,人一貪巧求速,就容易輕信,或輕信他人,或輕信自己這事兒能成。人性的輕信是沒有限度的,只要符合他的期望,他啥都敢信。
永元五年(癸巳,公元93年)
1春,正月十一日,皇帝在明堂祭祀,登上靈台,大赦天下。
2正月二十四日,千乘貞王劉伉薨逝。
3正月二十七日,封皇弟劉萬歲為廣宗王。
4二月二十一日,太傅鄧彪薨逝。
5二月二十五日,隴西地震。
6夏,四月二十日,封已故阜陵殤王劉沖的哥哥劉魴為阜陵王。
7九月初一,廣宗殤王劉萬歲薨逝,無子,封國撤除。
8當初,竇憲立於除鞬為北匈奴單于,準備護送他回到北匈奴王庭,結果竇憲被誅,這事也就停止了。於除鞬自己叛變北歸。皇上下詔,派將兵長史王輔率騎兵一千餘人,與任尚一起追討,斬於除鞬,消滅他的部眾。
9耿夔破滅北匈奴之後,鮮卑人就轉而填補了匈奴人留下的土地。匈奴人留在故地的還有十餘萬人,也自稱鮮卑人。鮮卑由此就強盛起來。
10冬,十月辛未日(十月無此日),太尉尹睦薨逝。
11十一月初六,擢升太僕張酺為太尉。張酺與尚書張敏等上奏說:「射聲校尉曹褒,擅制漢禮,破亂聖術,宜加刑誅。」前後上書五次,皇帝知道張酺墨守家學,不知變通,對他的奏書不予理會。但是,曹褒所制定的漢禮,從此也不再實行。
【王夫之曰】
漢章帝命曹褒制定漢禮,不要大家參與討論,而由皇上獨自裁決。曹褒雜引五經,旁及讖緯以成之。和帝加元服的成人禮,就是採用了曹褒所定的禮儀。因張酺的反對而被廢除,實在是可惜了!曹褒之禮,雖然也有瑕疵,但是,也必有可取之處,如果能傳下來,辨其失,存其得,考其異,驗其同,後人還有個參考啊!張酺自以為他是專家,就把曹褒的成果堙沒,這真是古今之大缺陷啊!
【華杉講透】
這是一個管理學的基本現象,就是無論你提出任何新的建議,都會遭到強烈反對。反對的原因很多,一是沒判斷,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辨別能力。但是,沒判斷不等於沒意見,他要說出自己的意見。而意見一旦說出來,就需要捍衛,最終就發展成強烈的反對。實際上他的意見看法一點意義都沒有,但是領導者又不一定能判斷和辨別這一點。二是人性本能的惰性,不願意走出舒適區,不願意做任何改變。三是新的建議必然給大家帶來新的工作任務,你給他增加了工作,他不想干,他就從「專業角度」來反對你,或者找到任何角度來反對你。四是嫉妒,這建議不是他提的,是你提的,他不能讓你成功。
領導者如果不知道這些戲碼,他就幹不成任何事。
「帝知酺守學不通,雖寢其奏,而漢禮雖不行。」皇帝知道張酺守學不通,守學,是守著他的家學,不通,是不能變通。實際上,他不是不能變通,而是沒交給他,你交給他辦,他比誰都能變通。王夫之說他是「屈公義以逞私說」,一語中的。
和帝的領導力,遠遠不如他的父親章帝。當初章帝讓曹褒制定漢禮,連「力排眾議」都不需要,他不搭理那些吵嚷就行,根本不需要用力去排他們的眾議。和帝呢,他明明知道張酺是守學不通,真正其心可誅的不是曹褒而是張酺,所以上書五次他都不回復。但是,他也讓父皇留下的禮制,在他自己成年禮時已經實施過的禮制,不了了之地廢除了。
和帝明明知道張酺是假公濟私,張酺也知道和帝知道他是假公濟私,和帝也知道張酺知道自己知道他是假公濟私,但和帝還是被張酺阻攔住了,張酺掩耳盜鈴,和帝也假裝沒聽見,沒看見,這就是和帝意志力的薄弱。意志力薄弱的人,就算掌握著最高權力,他也會被下屬欺負和脅迫,性格弱點是沒得救的,別說幹不成事,已經干成的事兒也會被人廢掉。
這也是我們今天企業里每天都在發生的事。
哈佛商學院DavidA.Shore教授說:
如果你想製造一個敵人,就做出一點改變,任何一點小改變都行,馬上就會有一大堆人,像快閃族一樣冒出來,用各種理由反對你的建議。
一個方案通不過,往往和方案的好壞沒有任何關係,反對的人各有理由或情緒,大都是「屈公義以逞私說」。方案能夠通過並推行,完全在於領導者的判斷和意志力。領導沒有判斷力,或者有判斷,但是意志力不夠,那任何方案都不會得到通過執行,組織只靠慣性前進,隨著摩擦係數的增加,也就走不動了。
12這一年,武陵郡軍隊擊破澧中蠻夷,澧中蠻夷投降。
13梁王劉暢(和帝叔父)與從官卞忌祭祀求福。卞忌等人諂媚說:「神說大王當為天子。」劉暢就此和他們有所問答,被有司舉報,要求將劉暢逮捕到京師詔獄。皇帝不許,只是削減了他的封地成武、單父兩個縣。劉暢慚愧恐懼,上書深刻檢討說:「臣天性狂愚,不知防禁,自陷死罪,應當誅殺示眾。陛下聖德,違背法律,赦免微臣,為臣所污。臣自知,如此大恩,不可再得,自願立誓,約束自己和妻子兒女,不敢再有過失。臣的租賦收入有餘,請求再將睢陽、谷熟、虞、蒙、寧陵五個縣交回朝廷。所余的四個縣足夠我的開支。臣的姬妾三十七人,其中還沒有生孩子的,願意放她們回自己娘家。臣自己選擇留下奴婢二百人,其餘所受朝廷賞賜的虎賁衛士、騎兵儀仗以及諸工匠、吹鼓手、奴僕、婢女、兵器、馬匹,全部送回他們原來所屬單位。臣劉暢以皇上骨肉近親,擾亂聖化,污穢清流,既然得以保留性命,實在也沒有心情和臉面居於巨大的宮室,擁有廣大的封國,設置官屬,享用財物。懇請陛下加恩批准!」
皇上優詔撫慰,沒有批准他的請求。
14護羌校尉貫友派翻譯官到各羌族部落挑撥離間,以財貨引誘,讓他們分崩離析,然後再遣兵出塞,攻打迷唐於大、小榆谷,斬首及俘虜八百餘人,繳獲麥子數萬斛。於是,在黃河逢留段兩岸修築城塢,又建造浮橋,準備大軍渡河,攻擊迷唐。迷唐率領部落向遠方遷徙,到達賜支河曲。
15單于屯屠何死,單于宣的弟弟安國即位。安國當初是左賢王,沒有什麼稱譽,做了單于之後,單于適的兒子右谷蠡王師子按次序轉為左賢王。師子一向勇黠多智,前單于宣和屯屠何都喜愛他的氣度和果決,數次派他帶兵出塞,掩擊北匈奴,回來則接受賞賜,皇上也對他特別厚待。因此,匈奴人都敬重師子,人心不歸附安國。安國想殺掉師子。那些新近歸降的北匈奴人,在北部時經常被師子所驅逐搶掠,都怨恨他。安國就和這些人同謀商議,想利用他們殺掉師子。師子察覺了安國的陰謀,於是離開,居住在五原界,每次龍庭會議,師子就稱病不來。度遼將軍皇甫棱知道這件事,也保護他,不讓他去。單于對此越來越懷恨在心。
永元六年(甲午,公元94年)
1春,正月,皇甫棱被免職,任命執金吾朱徽代理度遼將軍。當時單于與中郎將杜崇有矛盾,上書告杜崇的狀。杜崇指使西河太守,將單于的奏章在中途扣留,單于於是失去了向上溝通的渠道。杜崇則與朱徽聯合上書,控告說:「南匈奴單于安國,疏遠南匈奴人,親近新降的北匈奴人,想殺死左賢王師子以及左台且渠劉利等人。而右部投降過來的人,又密謀脅迫安國起兵背叛。請下令西河、上郡、安定等地,動員戒備!」
皇帝將奏章交給公卿們商議,眾人都認為:「蠻夷反覆無常,雖然不知道他們到底想怎樣,但是,只要我們大兵壓境,他們也不敢有什麼動作。如今應該派遣有方略的使者到單于王庭,與杜崇、朱徽及西河太守并力,觀其動靜。如果沒有其他變故,可以下令杜崇等人督促安國單于集會其左右大臣,看誰的部眾橫暴為害邊境,共同審判,該誅殺的就誅殺。如果安國單于不接受這個安排,再授權使臣隨機應變。事情結束之後,再論功行賞,這也可以威示百蠻了。」
於是,朱徽、杜崇發兵直指匈奴王庭。單于夜裡聽說漢軍到了,大驚,拋棄營帳逃去,於是舉兵要去誅殺師子。師子事先接到消息,捲起營帳進入曼柏城。安國追到城下,城門已經關閉,進不去。朱徽派手下前往調解,安國不聽,又進不了城,於是屯兵在五原郡。杜崇、朱徽徵發諸郡騎兵緊急向五原集結。匈奴人大為震恐,安國的舅舅骨都侯喜為等人,擔心被連累誅殺,於是格殺安國,立師子為亭獨屍逐侯鞮單于。
2正月二十一日,司徒丁鴻薨逝。
3二月二十日,任命司空劉方為司徒,太常張奮為司空。
4夏,五月,城陽懷王劉淑薨逝,無子,封國撤除。
5秋,七月,京師旱災。
6西域都護班超,徵發龜茲、鄯善等八國兵一共七萬餘人,征討焉耆,到了焉耆城下,將焉耆王廣、尉犁王汎等引誘到陳睦故城,斬殺,首級送到京師,然後縱兵進擊搶掠,斬首五千餘級,俘虜一萬五千人,改立焉耆左侯元孟為焉耆王。班超在焉耆逗留半年,撫慰人民。於是西域五十餘國全部送人質到洛陽,歸附中原,一直到西海(裏海)之濱,四萬里以外的國家,都經過幾重翻譯,前來進貢。
7南匈奴單于師子即位,新投降歸附的五六百人夜襲師子,安集掾王恬率領護衛士兵與之作戰,將他們擊破。於是新投降的人互相驚動,十五部二十餘萬人全部造反,脅迫前單于屯屠何的兒子薁鞮日逐王逢侯為單于,於是殺掠吏民,焚燒郵亭、廬帳,帶著輜重向朔方前進,想重新渡過沙漠向北。
九月癸丑日(九月無此日)派光祿勛鄧鴻代理車騎將軍,與越騎校尉馮柱、代理度遼將軍朱徽率領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以及郡國弓箭兵、邊境民兵,烏桓校尉任尚率領烏桓、鮮卑的士兵,合共四萬人征討。當時南單于師子和中郎將杜崇屯駐牧師城。逢侯率領一萬餘騎兵圍攻。冬,十一月,鄧鴻等人抵達美稷,逢侯於是解圍而去,向滿夷谷方向撤退。南單于派兒子率領一萬騎兵與杜崇所領四千騎兵,加上鄧鴻所部,在大城塞追上逢侯,斬首四千餘級。任尚率鮮卑、烏桓的部隊攔擊逢侯於滿夷谷,再次大破逢侯部,前後斬首一萬七千餘級。逢侯於是率眾出塞,漢兵因無法追擊而返回。
8任命大司農陳寵為廷尉(掌刑獄),陳寵的性格,慎重而有同情心,多次審理疑案,每每引用經典和案例,務從寬恕,從他之後,司法界的苛刻風氣,有所改變。
9皇帝任命尚書令、江夏人黃香為東郡太守,黃香推辭說:「主掌一方政事,我沒有這種才幹,希望能夠留任閑散的官職,給我一個督察的小職位,從事一些宮中和尚書台的瑣碎事務。」皇帝就讓黃香仍舊留任尚書令,增加俸祿到二千石(尚書令俸祿是一千石,黃香在這個位置已經做了很久,又推辭不到地方做太守,所以讓他以太守的俸祿,留任尚書令),對黃香十分親近看重,黃香也勤勤懇懇,憂慮國事,就如自己的家事。
永元七年(乙未,公元95年)
1春,正月,鄧鴻等軍隊還朝,馮柱率領虎牙營留駐五原。鄧鴻被控逗留不進,延誤軍機,下獄處死。後來,皇帝知道朱徽、杜崇因為和單于有矛盾,截留單于的上書,以致匈奴造反,將二人都徵召回洛陽,下獄處死。
2夏,四月初一,日食。
3秋,七月二十六日,易陽地裂。
4九月二十五日,京師地震。
5樂成王劉黨被控買兇殺人,皇上削減了他封國的東光、鄡縣兩個縣。(法律規定,皇宮宮女出宮可以嫁人,但不得嫁給諸侯。宮廷歌舞藝人哀置出宮,嫁給男子章初。劉黨將哀置召入王府,與她私通。章初想要告狀,劉黨買通哀置的姐姐,殺死章初,又一連絞死三個內侍滅口。)
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
1春,二月,立貴人陰氏為皇后。皇后是陰識的曾孫女。
2夏,四月,樂成靖王劉黨薨逝。子哀王劉崇立,很快也死了,因為沒有子嗣,封國被撤除。
3五月,河內(河南武陟縣)、陳留髮生蝗災。
4南匈奴右溫禺犢王烏居戰叛變出塞。秋,七月,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擊破之,將他的殘部及投降的胡人一共兩萬餘人遷徙安置到安定、北地。
5車師後部王涿鞮造反,攻擊前王尉畢大,俘獲了尉畢大的妻子兒女。
6九月,京師發生蝗災。
7冬,十月二十三日,北海王劉威因為不是敬王的兒子,又被控誹謗,所以自殺。
【柏楊曰】
劉威是劉縯的曾孫,是敬王劉睦的庶子,原封斟鄉侯,公元90年繼承王爵,於今突然被指控不是劉睦的兒子,內幕不詳。
8十二月初十,陳敬王劉羨薨逝。
9十二月十六日,南宮宣室發生火災。
10護羌校尉貫友去世,以漢陽太守史充接任。史充到任之後,徵發湟中羌族、胡人出塞攻打迷唐。迷唐迎擊,擊敗史充,殺數百人。史充因罪被召回,任命代郡太守吳祉接任。
永元九年(丁酉,公元97年)
1春,三月初十,隴西地震。
2三月二十三日,濟南安王劉康薨逝。
3西域長史王林攻打車師后王,將他斬首。
4夏,四月二十八日,封樂成王劉黨的兒子劉巡為樂成王。
5五月,封皇後父親、屯騎校尉陰綱為吳房侯,以特進身份返回家宅。
6六月,旱災、蝗災併發。
7秋,八月,鮮卑進攻肥如,遼東太守祭參因怯懦無能,作戰失利,被下獄處死。
8閏八月十四日,皇太后竇氏崩逝。當初,梁貴人死後,宮廷事情機密,沒有人知道皇帝是梁貴人生的。舞陰公主的兒子梁扈,派他的堂兄梁□(舞陰公主嫁給梁松,梁貴人是梁松的弟弟梁竦的女兒。梁貴人小時候母親去世,由伯母舞陰公主撫養長大。竇太后在世,他們不敢揭露真相,竇太后一死,就沒有禁忌了),分別向三府(司徒府、司空府、太尉府)奏報說:「漢家舊典,崇貴母氏,而梁貴人親育聖躬,不蒙尊號,請求申議!」太尉張酺把事情告訴皇帝,皇帝感懷傷慟良久,說:「您的意思是怎麼辦?」張酺請求為梁貴人追上尊號,並尊崇在世的諸位舅舅。皇帝聽從。這時,梁貴人的姐姐,嫁給南陽人樊調的梁嫕上書說:「我的父親梁竦冤死牢獄,骨骸至今不能掩埋。母親年逾七十,與弟弟梁棠等被流放,遠在絕域,不知死生。請求能將父親朽骨收葬,並讓母親、弟弟能夠回到故鄉。」皇帝引見梁嫕,才知道了梁貴人當年冤死的真相。三公上奏,說:「請依照光武帝罷黜呂太后的先例,貶黜竇太后尊號,並且,不宜讓她與先帝合葬。」百官也多有上言附議的。皇帝手詔說:「竇氏雖然不尊法度,但太后卻時常自己克制減損,我侍奉太后十年,深知大義,按禮制,臣子沒有貶黜尊上的規矩,於恩不忍分離,於義不忍虧待。按前世案例,上官太后也沒有被降黜,你們不要再說了!」閏八月二十九日,安葬竇太后,謚號章德皇后。
9燒當羌迷唐率眾八千人進攻隴西,脅迫塞內諸羌族部落合步騎兵三萬人擊破隴西兵,殺死大夏縣縣令。皇帝下詔,派征西將軍劉尚為將,越騎校尉趙世為副將,率領漢兵和羌、胡兵共三萬人征討。劉尚屯駐狄道,趙世屯駐枹罕。劉尚派司馬寇盱徵調各郡部隊,四面向戰區集結。迷唐恐懼,拋棄老弱,逃竄進入臨洮南山。劉尚等人追擊到高山,大破迷唐軍,斬首俘虜一千餘人。迷唐逃走,漢兵死傷也很多,不能再追,於是回師。
10九月二十四日,司徒劉方被免職,自殺。
11九月二十八日,追尊梁貴人為皇太后,謚號恭懷皇后,為她補行喪事。冬,十月十九日,改葬梁太后和她的姐姐梁大貴人於西陵。擢升樊調為羽林左監。追封梁太後父親梁竦為褒親愍侯,派使者迎接他的屍骨,葬於恭懷皇后陵墓旁。徵召梁竦妻子兒女回來,封他的兒子梁棠為樂平侯,梁棠的弟弟梁雍為乘氏侯,梁雍的弟弟梁翟為單父侯,都加位特進,賞賜以巨萬計,寵遇光於當世,梁氏家族,自此興盛。
清河王劉慶,這時候才敢上書請求到母親宋貴人的陵墓祭奠,皇帝允許,下詔太官供給四季祭祀的祭具。劉慶流淚說:「母親在世的時候,雖然不能供養,死後終於能夠供奉祭祀,我的心愿也足矣!」又想為母親修建祠堂,但是擔心有自比梁太后的嫌疑,於是不敢再說,時常向左右哭泣,認為這是終身之憾。後來他上書說:「外祖母王氏年老,請求能回到洛陽治病。」於是皇帝下詔,允許宋氏家族全部回到京師,任命劉慶的舅舅們,宋衍、宋俊、宋蓋、宋暹,都做郎官(宮廷禁衛)。
【華杉講透】
皇帝不知道他的身世,養母死後,才知道自己生母是誰,以及生母家族遭遇的家破人亡的迫害。皇帝給梁貴人平反,梁氏家族興起,以後又成為國家一大禍害。借著平反昭雪的春風,廢太子劉慶才敢請求去給與他有同樣遭遇的母親宋貴人掃墓,宋氏家族重新回到統治階層的政治生活中。劉慶的兒子後來做了皇帝,宋貴人也追封為皇后。這些人遭遇人生的悲劇,雖然處於最高統治階層,也都是可憐人。
中國歷史上的權力鬥爭,總是零和博弈,一家興,必有一家亡,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和平共處的安全機制。所以,免禍就成了人生智慧,平安落地就是成功人士。基於免禍的需求,剋制就成了最重要的美德,自己克制減損,克己復禮。竇太后不是皇帝的生母,她奪了梁貴人的兒子,又害死梁貴人,養育了皇帝。皇帝不過是她謀求自己權勢的工具。但是,她能剋制自己,沒有其他什麼惡行,皇帝被他養育長大,這種恩遇,也形成了一種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殺母之仇,反而恨不起來了。
12十一月初八,任命光祿勛、河南人呂蓋為司徒。
13十二月初一,司空張奮被免職。初七,任命太僕韓稜為司空。
14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派他的掾(副官)甘英出使大秦、條支,抵達西海,都是前代之人所沒有到達過的地方。甘英考察他們的風土人情,取得他們的奇珍異物。到了安息西邊邊界,遇到大海,他想渡海繼續前行。船夫對甘英說:「海水廣大,遇到順風,也要三個月才能渡過去。如果遇到逆風,也有耗時兩年的。所以,要渡海的,須準備三年糧食。在大海里,容易讓人犯思鄉病,經常有人死亡。」甘英這才作罷。
【柏楊曰】
大秦,是羅馬帝國;條支,是敘利亞;安息,在伊朗。有人認為「西海」是波斯灣,但波斯灣即令有強大的順風,三個月也到不了羅馬,因為那時還沒有蘇伊士運河,要繞道好望角,而好望角當時還沒有發現。西海應該是地中海較為合理,而西海之濱就是巴勒斯坦。如果這個判斷正確,那甘英的報告並不可靠,巴勒斯坦和羅馬之間,交通頻繁,甘英絕不會躲在旅館里,只聽船夫一面之詞,自己到碼頭去看一看,看見繁忙的碼頭,就會知道去大秦並不困難。班超似乎是選錯了人。
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
1夏,五月,京師大水。
2秋,七月己巳日(七月無此日),司空韓稜薨逝。八月十五日,任命太常、太山人巢堪為司空。
3冬,十月,五個州雨水不止。
4代理征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被控畏敵懦弱,被召回,下獄免職。謁者王信接管劉尚的部隊,屯駐在枹罕,謁者耿譚接管趙世的部隊,屯駐在白石。耿譚懸賞招降,諸羌族部落很多都來歸附。迷唐恐懼,於是請降。王信、耿譚接受投降,撤軍。十二月,迷唐等率領族人到洛陽朝見進貢。
5十二月十九日,梁節王劉暢薨逝。
6當初,居巢侯劉般薨逝,兒子劉愷應當嗣位。但劉愷自稱父親的遺願是讓他的弟弟劉憲嗣位,於是自己遁逃。有司奏請撤銷劉愷的封國。漢章帝讚賞這種義行,特別優待寬限日期,但劉愷還是不出面。過了十幾年,有司再次上奏此事。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能以禮讓精神來治國嗎?如果能以禮讓精神來治國,那還有什麼困難呢?)有司不能推究劉愷為善之心,反而要繩之以循常之法,這樣做,不能鼓勵禮讓的風氣,形成恢宏寬厚的教化。」皇帝採納他的意見,下詔說:「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就讓劉憲嗣爵吧!事屬特殊,下不為例!」於是徵召劉愷,任命為郎官。
7南匈奴單于師子死,前單于長的兒子檀即位,為萬氏屍逐鞮單于。
永元十一年(己亥,公元99年)
1夏,四月初九,赦天下。
2皇帝在朝會的時候,召見諸儒,讓中大夫魯丕和侍中大夫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互辯論經義,皇帝讚賞魯丕的學說,罷朝之後,特別賞賜給他衣冠。魯丕上書說:「臣聽說,講說經義,不過都是轉述自己老師教的道理,不是自己的發明,所以不能相讓。如果相互謙讓,那道理就不能辨明,就像方矩、圓規、秤錘、尺子的標準,不能隨意改變。提出疑問的人,必須說明其依據;答覆疑問的,也要說明他的立場,浮華無用的話,就不要說,所以不會越說越糊塗,而道理越來越彰明。觀點不一致的人,不過是各自闡述他的老師教給他的東西(漢儒重視學術門第,各自執守自己老師的學問),陛下能遍覽各方觀點就行了,如果唯獨讓我這個鄉野村夫說的話得到陛下的重視,那反而是我的罪了,因為這會讓其他人幽遠深刻的道理被遺漏啊。」
永元十二年(庚子,公元100年)
1夏,四月十六日,秭歸發生山崩。
2秋,七月初一,日食。
3九月初九,太尉張酺被免職。九月十七日,任命大司農張禹為太尉。
4燒當羌酋長迷唐入朝之後,他的部落人數已不滿兩千,飢餓窘迫,生存不下去,入塞居住在金城郡。皇帝命令迷唐率領他的部落回到大、小榆谷居住。但是,迷唐認為,現在黃河上已經有漢軍修建的河橋,軍隊可以隨時往來,大、小榆谷已經不再安全,不能再居住,於是推辭說族人飢荒,不肯遠出。護羌校尉吳祉等賜給迷唐金帛,讓他用於購買糧食牲畜,促使他出塞,迷唐族人更加猜疑驚懼。這一年,迷唐再次叛變,脅迫湟中諸胡人部落,大肆搶掠而去。王信、耿譚、吳祉等都因罪全部被徵召回洛陽。
永元十三年(辛丑,公元101年)
1秋,八月二十五日,洛陽北宮盛饌門(御廚房閣門)失火。
2迷唐又回到賜支河曲,率兵接近漢朝邊塞。護羌校尉周鮪與金城太守侯霸,率領諸郡兵和屬國羌、胡士兵合共三萬人,出塞攻擊,挺進到允川。侯霸擊破迷唐,迷唐部落瓦解,投降者六千餘口,分別遷徙安置在漢陽、安定、隴西。迷唐勢力從此衰弱,遠遁賜支河上游,依附發羌部落。多年以後,迷唐病死,他的兒子率領部眾來投降,已經只有數十戶了。
3荊州雨水不停。
4冬,十一月十四日,皇帝下詔說:「幽州、并州、涼州戶口稀少(幽州的大郡有十餘萬戶,小郡如玄菟只一千五百二十四戶;并州大郡三萬餘戶,小郡不滿兩千戶;涼州大郡不滿三萬戶,敦煌郡只有七百四十八戶),可是差役繁重,束髮自修的良吏上升通道狹窄。撫慰外族和接待夷人,人才最重要。現在下令:邊疆郡戶口十萬以上的,每年舉薦孝廉一人,不滿十萬的,每兩年舉薦一人,五萬人以下的,每三年舉薦一人。」
5鮮卑人進攻右北平,進而進攻漁陽,漁陽太守打敗了鮮卑軍。
6十一月二十六日,司徒呂蓋因年老多病退休。
7巫蠻(重慶巫山縣)酋長許聖因為郡官府稅收不公平,心懷怨恨,於是起兵造反。十一月辛卯日(本月無此日),進攻南郡。
永元十四年(壬寅,公元102年)
1春,安定原已歸降的羌人燒何部落造反,當地郡兵將他們擊滅。
這時,西海以及大、小榆谷地區,再也沒有羌寇。隃麋國相曹鳳上書說:「自從建武年間以來,西羌犯法的,總是從燒當羌開始,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居住在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有西海魚鹽之利,有黃河天險作為屏障。同時,又接近居住在邊塞的諸部落,容易為非作亂,難以攻伐,所以能強大,雄冠諸部落,仗恃他們的拳腳勇敢,招誘其他羌人、胡人。如今,燒當羌衰困,黨援斷絕,逃亡鼠竄,遠遠地依附發羌部落。臣愚以為,應該抓住這個時機,恢復西海郡縣,控制大、小榆谷,廣設屯田,斷絕羌族和匈奴之間的聯繫,遏制他們狂妄窺視的源頭。同時,發展農業生產,讓邊疆富足,即可省運輸徭役之費,國家又可以無西方之憂。」
皇上聽從他的意見,恢復建立西海郡,遷徙金城都尉前往鎮守,拜曹鳳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駐龍耆,後來又擴大屯田面積,在黃河兩岸,合共三十四部之多,即將大功告成,想不到永初年間(漢安帝時期),西羌叛亂,以至功敗垂成。
2三月二十七日,皇帝親自到辟雍(國立大學)出席宴會和射禮(射箭比賽),赦天下。
3夏,四月,遣使者督領荊州兵一萬餘人,分道討伐巫蠻許聖等人,大破之。許聖等人乞降,朝廷將他們全部遷徙安置在江夏。
4陰皇后多妒忌,慢慢失寵,心中常懷怨恨。皇后的外祖母鄧朱,出入內宮,有人舉報,皇后與鄧朱設巫蠱詛咒。皇帝派中常侍張慎與尚書陳褒調查,查實后以大逆之罪彈劾他們。鄧朱的兩個兒子鄧奉、鄧毅,皇后的弟弟陰輔都被拷打致死。六月二十二日,皇后因罪被廢,遷居桐宮,憂鬱而死。皇後父親、特進陰綱自殺。皇后的弟弟陰秩、陰敞及鄧朱家屬全部流放到日南郡比景縣(日南郡,正午時分太陽當在頭頂當空正中,而此地太陽已經偏南,所以叫日南,在越南東和縣)。
5秋,七月十三日,常山殤王劉側薨逝,無子,立其兄防子侯劉章為常山王。
6三個州發大水。
7班超久在遙遠的邊域,年老思鄉,上書乞求回到中原,說:「臣不敢指望能到酒泉郡,但願能活著回到玉門關。謹派我的兒子班勇跟著安息國進貢的使團入塞,在我死之前,讓班勇能親眼看到中原的風土。」朝廷久久沒有回復。班超的妹妹曹大家(班昭,因為嫁給曹壽,又博學高才,有節行法度,皇帝數次召她進宮,給皇后和貴人們做老師,所以尊稱為曹大家)上書說:「蠻夷之性,背逆而輕侮老人,而班超隨時都會死亡,如果不派人接替他,恐怕會打開姦邪的源頭,生出逆亂之心,而卿大夫們,把班超的職位當成普通職位處理,沒有長遠的眼光和考慮,如果突然發生事變,則班超氣力不能從心,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實在是令人痛心!班超在萬里之外,歸心似箭,自陳苦急,伸長脖子盼望,至今已經三年,沒有任何回復。妾聽說古人十五歲參軍,六十歲也讓他退役回家了,休息養老,不再擔任職務。所以妾冒死為班超哀求,趁著他的余年,能讓他活著回來,能再次看到皇家宮闕。讓國家沒有勞遠之慮,西域沒有倉猝之憂,班超也能夠得到文王葬骨之恩(胡三省註:文王修建靈台,挖出一副枯骨。左右的人說:『這是無主枯骨。』文王說:『怎麼無主,我是天下之主,就是他的主。』於是將枯骨安葬。天下人都說文王之仁,及於枯骨,何況對人呢)、田子方哀老之惠(田子方是魏文侯的國師,見魏文侯的老馬將被拋棄,說:『少盡其力,老而棄之,非仁也。』於是把老馬收養)。」
皇帝被班昭的話感動,於是徵召班超還朝。八月,班超抵達洛陽,拜為射聲校尉,九月,班超去世。
班超即將回國,以戊己校尉任尚代為西域都護,任尚對班超說:「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而我接替您的工作,任務很重,而我思慮淺薄,希望君侯教我!」班超說:「我年紀老了,智慧也沒了,您當然應該身當大任,哪裡是我趕得上的呢!非要我說,我就斗膽說幾句蠢話:塞外的將士,都不是孝子賢孫,全是因為犯罪被流放來邊疆屯駐抵罪的。而蠻夷呢,又常懷鳥獸之心,很難凝聚在一起,稍不注意就一鬨而散。如今您性格比較嚴苛急切,要注意水清無大魚,明察秋毫,什麼都看得一清二楚,就會失去下屬人心。最好是簡單隨意,寬容小的過失,只要總攬大綱就夠了。」
班超走後,任尚私下對自己親近的人說:「我以為班君有什麼奇策,聽他說的話,也不過平平。」任尚後來果然把西域帶入混亂,正如班超所言。
【華杉講透】
不服高人有罪,任尚又是一例。
什麼叫服?就是放棄自己的判斷,對高人所說的話,不作判斷,堅決執行。理解的就執行,不理解的,就在執行中學習,加深理解,絕不按自己的想法來辦!為什麼呢?因為高人已經機關算盡,你也想算一算,但是,你還不知道機關在哪兒,別人告訴你了,你也聽不懂,你就不要算!
任尚的態度,是典型的有「勝心」,他雖然表面請教班超,實際上一心想勝過班超,不知道自己面前的,是五百年才出一個的高人!
跟師父學習,口訣是「守、破、離」。你先蕭規曹隨,一切按師父說的做,不要活學活用,而是要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把師父教的全都能不走樣地做到了,知行合一,爛熟於心了,你再去看自己能不能突破,最終才能離開師父的章程,有自己的風格。
鎮守西域這樣的重任,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不出事兒!
任尚輕佻,他以為會有什麼「奇策」,不懂得兵法不是戰法,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是不敗之法。從來就沒有什麼奇策,而是在複雜的博弈中尋找均衡。
8當初,太傅鄧禹曾經對人說:「我率領百萬之眾,未嘗妄殺一人,我的後世,一定有子孫興起。」他的兒子、護羌校尉鄧訓,有一個女兒叫鄧綏,性格孝敬友愛,喜歡讀書,經常白天從事女紅,晚上就誦讀經典,家人都叫她「諸生」。叔父鄧陔說:「我聽說,救活一千人的,子孫必有封爵。我哥鄧訓做謁者的時候,負責整修石臼河,每年都救活數千人,如果天道可信,家族一定有福報。」(當初,明帝時期,治理滹沱河、石臼河,計劃打通從都慮到羊腸倉,作為糧食漕運的水道。太原官吏人民苦於差役,數年不能完成,死者不可勝算。章帝時期,鄧訓被皇帝委派負責此項工程,他調查后彙報說工程不可行。皇帝下詔,停止該項工程,改用驢車運輸。每年節省的費用以億萬計,還保全了民夫差役數千人的性命。)鄧綏後來被選入宮為貴人,恭敬、嚴肅、小心,一舉一動都有法度,侍奉陰皇后,以及與其他嬪妃相處,總是克制自己,居於人下,就算對宮女奴僕,也和顏悅色,加倍厚待,皇帝對她非常嘉許。有一次她生病,皇帝特令她的母親、兄弟都可以入宮侍奉醫藥,不限日數,鄧貴人推辭說:「宮禁至重,而讓外面的人久在宮內,上令陛下有偏心的譏議,下令賤妾遭到不知足的批評,上下都受到損害,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皇帝說:「別人都以家人可以經常進宮為榮,鄧貴人反以為憂嗎?」
每次有宴會,諸姬都競相修飾,唯有鄧貴人素麵朝天,衣服有和陰皇后同色的,馬上換掉。如果一起覲見,從不敢與皇后並肩站立,也不敢並肩而坐,走路總是微屈上身,放低身段。皇帝每次問什麼問題,常常逡巡后對,不敢搶在皇后前面回答。
陰後身材短小,舉止偶爾有失禮儀,左右隨從都掩口而笑,唯獨鄧貴人愴然不樂,為皇后隱諱,就好像那是自己的過失。皇帝知道鄧貴人勞心曲體,嘆息說:「修德之勞,乃如是乎!」
後來,陰皇后不被寵幸,鄧貴人每次輪到皇帝要臨幸她的時候,就以生病推辭。當時皇帝好幾個皇子夭折,鄧貴人憂心繼嗣不廣,數次遴選才人進獻給皇上。
陰皇后見鄧貴人聲譽日隆,非常痛恨。有一次,皇帝生病,病情危急,陰皇后密言:「我若掌權,讓鄧氏斷子絕孫!」鄧貴人聽說后,流涕說:「我竭誠盡心以事皇后,竟然得不到保佑。我將跟隨皇帝而死,上以報皇帝厚恩,中以解宗族之禍,下不令陰氏受到再造『人彘』的譏議(人彘指當年呂后對戚夫人的迫害)。」當即準備服毒自殺。宮人趙玉堅決制止,又哄騙她說:「剛才有使者來,說皇帝的病已經好了。」鄧貴人這才停止。第二天,皇帝的病果然好了。
後來陰皇后被廢,鄧貴人反而為她求情,皇帝不準。皇帝想要冊封鄧貴人為皇后,鄧貴人更是稱病,深自閉絕。冬,十月二十四日,皇帝下詔,立貴人鄧氏為皇后。皇后辭讓,不得已,然後即位。各郡國的進貢,舊例是單獨有一份直接給皇后,鄧皇後下令禁絕,只要紙墨而已。皇帝每次要給鄧氏加官進爵,皇后都哀請謙讓,所以哥哥鄧騭終皇帝之世也不過虎賁中郎將。
9十月三十日,司空巢堪被免職。
10十一月初六,任命大司農沛國人徐防為司空。徐防上書說:
「漢朝立博士有十四家(光武中興,恢宏稽古,核定儒家五經標準,《易經》以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的解讀為準,《尚書》以歐陽高、夏侯勝、夏侯建的解讀為準,《詩經》以申培、轅固、韓嬰的解讀為準,《春秋》以嚴彭祖、顏安樂的解讀為準,《禮記》以戴德、戴勝的解讀為準,一共十四家),然後設定考試,評定甲乙等級,以勉勸學者(博士弟子,每年考核錄用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一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為文學掌故)。現在,我看太學里的學生,不認真學習自己老師的學問,不尊重標準解釋,相互包庇,各自發揮,開闢學術邪路,每次有策問考試,則相互爭論,議論紛紛,互相指斥是非。孔子都說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記述往聖先賢的話,並不敢自己發明創作,又說『吾猶及史之闕文』,讀史或記述時碰見有掉了一個字或一段話的,就把那空缺保留在那裡,不敢妄自猜測添補,以待後人考據。而今天這些學生呢,不依章句,妄自穿鑿附會,以照搬老師的話為恥,以創立自己的學說為榮,輕侮道術,浸以成俗,這不是陛下遴選人才的本意。改變淺薄的習俗,莫過於提倡忠心,這也是夏商周三代以來的大道(《史記》中司馬遷說:夏朝提倡『忠』,但『忠』使小人變得粗野;商朝提倡『敬』,但敬又讓小人崇尚鬼神;周朝提倡『禮』,但禮又讓小人變得虛偽,要救『禮』的弊病,就要用『忠』,三代之道,就是循環使用)。專精務本,是儒學的關鍵。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應該各自遵從各自標準文本,每次考五十道題,解釋得最多的為上等,引用原文最明確的為高級。如果不依從先師的學說,表達的意思與標準答案不同的,全部要求更正。」
皇上聽從了徐防的意見。
【柏楊曰】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了當時的學術自由。經過兩百年漫長培養,前有魯丕、後有徐防,竟然要求學者,不僅不可跳出儒家的大圈圈,更不可跳出「師承」的小圈圈。眼中只有師承,沒有真理。
【華杉講透】
這個問題很複雜,在魯丕的言論那一段,筆者已有評述,這裡再作一補充。
一個社會,必會誕生一種理論。孔子的《論語》是一種理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是一種治天下的理論;商鞅的《商君書》也是一種理論;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種城邦國家的理論;英國的《大憲章》是一種君主立憲的理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則開闢了現代國家的理論。
在古代,各個文明,各個理論,各自統治各自的國家,國家和國家的戰爭,主要是國王戰爭、貴族戰爭、民族戰爭,或者歷史上循環的改朝換代的戰爭,不涉及理論之爭。即使有宗教戰爭,也從屬於國王貴族之間的戰爭或民族之間的戰爭。
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歐洲從貴族戰爭,走向思想和思想的戰爭,理論和理論的戰爭,一步步形成今日之世界,人類從利益的衝突,走向思想理論的衝突,再走向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衝突」。
所以,思想和理論實為維繫一個社會的根本,漢武帝和漢和帝的考慮,也在於此。
在本系列第一冊的序言里,我說我不是要寫一部《資治通鑒》,而是要寫成一部《資「自」通鑒》,主要是看我們自己要怎麼做。因為在政治上,自然要依從自己本國的理論。沒有一個國家是憑空而來,都是帶著祖先傳下的一切政治文化遺產,我們必浸泡在這遺產裡面,個人之於社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可無不可,這是孔孟的思想。
從自己治學來說,要點在「知行合一」,學習往聖先賢的東西,關鍵是去實踐,學以潤身,切實篤行,這才是學習的意義。一個人選擇一種哲學,一定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那樣的人。是那樣的人,照那樣去做,就有那樣的學問。如果自己沒有去做,只是講說,而且一定要講出一點「不同的東西」「自己的東西」,不是為了學問,而是為了表現自己,那就是嘩眾取寵,就是玩物喪志,就沒有誠意正心。
太學的學生們不照老師教的學,各自發揮,不是真有真知灼見,只不過是表現自己的淺薄罷了。所以徐防有意見,皇帝也同意。
至於柏楊老師所論,又是一大話題,不是本書的任務了。如果對社會有不同看法,孔子的觀念是明哲保身。明哲保身,不是苟且偷生,明於事,哲於理,所保之身,不只是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而首先是保證自己不同流合污,所謂君子和而不同,道理也在於此。
學習的意義有兩條:一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二是也有知而不能行的,不歸你說了算的,也要學,學了,是為了免於愚蠢。
筆者看自己,一是缺德,好多事做得不對,處理得不好;二是太蠢,好多事不明白,所以要學習啊!
11這一年,封大長秋鄭眾為鄛鄉侯。(鄭眾因為誅竇憲的功勞封侯,宦官封侯,從此開始。)
永元十五年(癸卯,公元103年)
1夏,四月三十日,發生日食。當時皇帝按照漢章帝時代慣例,兄弟們都留在京師,有司上奏說:日食是因為陰氣太盛,奏請將諸王遣返各自封國。皇帝下詔說:「三十日的天變異像,責任在我一個人。諸王都還年幼,如果早早離開『顧復』(引用《詩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父親生了我,母親養育我,撫慰我,餵養我,讓我生長發育,照看著我,始終不讓我離開父母的視線,進進出出都懷抱著我),不能將他們撫育到成年,就會有《蓼莪》《凱風》之哀(《蓼莪》是《詩經·小雅》的篇名。此詩表達了子女追慕雙親撫養之德的情思。后因以「蓼莪」指對亡親的悼念。《凱風》出自《詩經·邶風·凱風》,感恩父母把子女撫養成人)。我硬不下心腸將他們送走,即便知道不符合國家法度,但還是讓他們留在京師吧!」
2秋,九月二十日,車駕南巡,清河王、濟北王、河間王三位親王跟從。
3四個州下雨不止。
4冬,十月十七日,皇帝抵達章陵。十月二十七日,進幸雲夢。當時太尉張禹留守京師,聽說車駕要去江陵,認為皇帝不宜冒險遠遊,驛馬送來諫書。皇帝回復詔書說:「祭祀了章陵,本來想向南觀禮長江,正好接到您的奏書,就在漢水,回輿而返了。」十一月二十三日,車駕還宮。
5之前,嶺南進貢鮮龍眼、荔枝,十里設置一個驛站,五里一個瞭望台,晝夜傳送。臨武縣令、汝南人唐羌上書說:「臣聽說,上不以能吃到美食滋味為德,下不以貢獻膳食為功。現在看到交趾七郡,進獻鮮龍眼等物,風馳電掣,把鳥都驚飛起來。南方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於路。傳送貢品的人一旦碰上,就有生命危險。死者不可復生,趁他們活著的時候,還可以拯救。這荔枝、龍眼送到金鑾寶殿,也未必能延年益壽。」
皇帝下詔說:「遠方珍饈,本來是用來祭獻宗廟,但如果因此讓人受到傷害,就不是先帝愛民的本意了。現在,下令太官,不再接受此類貢品!」
6這一年,首次下令各郡國可以從夏至日開始審理判決一些罪行輕微的案件。
永元十六年(甲辰,公元104年)
1秋,七月,旱災。
2七月初四,司徒魯恭被免職。
3七月十三日,擢升光祿勛張酺為司徒。八月二十二日,張酺薨逝。冬,十月初五,任命司空徐防為司徒,大鴻臚陳寵為司空。
4十一月己丑日(十月無此日,柏楊查證為十一月初十),皇帝行幸緱氏,登百岯山。
5北匈奴遣使稱臣進貢,願意和親,重修呼韓邪單于舊約。皇帝因為他沒有遵照過去的禮數,不同意,但是厚加賞賜,不派使節回訪。
元興元年(乙巳,公元105年)
1春,高句麗王宮侵入遼東郡邊塞,搶掠六縣。
2夏,四月庚午日(四月無此日),赦天下,改元。
3秋,七月,遼東太守耿夔進攻高句麗,破之。
4冬,十二月二十二日,皇帝崩逝於章德前殿(享年二十七歲)。當初,皇帝的兒子們總是夭折,前後有十幾個之多。後來,再生下皇子,就隱秘地養育在民間,群臣都不知道。等到皇帝駕崩,鄧皇后才將養在民間的皇子抱回。長子劉勝,患了頑固不治之病。幼子劉隆,才生下來一百多天,就被迎立為皇太子,當天晚上,即皇帝位。鄧皇后被尊為皇太后,臨朝稱制。這時候剛剛發生國喪,宮中禁衛還不嚴密,丟失了一箱珠寶。太后心想,如果拷問,一定會有無辜受難的,於是親自調查涉嫌宮人,察言觀色,結果偷珠寶的人當場承認服罪。再有,和帝所寵幸的宮人吉成,她的侍者聯合起來控告她行巫蠱事,被下掖庭拷問,證據確鑿,吉成也親口承認。但是,太后認為,吉成在先帝左右,先帝待她有恩,平時也沒有什麼惡言,如今反而行巫蠱要害死皇上,不合情理。於是親自召見吉成,詢問考察,果然是侍者們乾的。大家莫不嘆服皇太后的聖明。
5北匈奴再次遣使到敦煌進貢,解釋說因為國家貧窮,未能備齊禮物,請求漢朝能派出使節到北匈奴,單于將派兒子入朝為質。太后也不派使節回訪,只是加以賞賜而已。
6洛陽縣令、廣漢人王煥,居身平正,能以明察秋毫,揭發奸狀,外行猛政,內懷慈仁。凡是他所斷的案,無不悅服,京師人都認為他是神一般的存在。這一年,王煥死在任上,街市上的百姓,無不哀嘆流涕。王煥的靈車向西運回故鄉安葬,經過弘農,百姓都在道路上擺設祭案。官吏問什麼緣故。百姓們說:「以前我們到洛陽繳糧,總要被下面的吏卒搶去一半。自從王先生做洛陽縣令,再也沒有吏卒搶我們的米,所以我們來報恩。」洛陽百姓為王煥修建祠堂,創作頌歌,每當祭祀的時候,就奏樂歌唱這些詩篇。
太後下詔說:「忠良之吏,是國家治理的關鍵。國家不斷訪求這樣的好官,但是得到的卻很少!現在,任命王煥的兒子王石為郎中,以勉勵那些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