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鹹淡兩由之
人生鹹淡兩由之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顧愷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李叔同)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其間,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夏丏尊實在於心不忍,便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夏先生有此一問,那是因為作為故交,他知道弘一大師年少時也曾是個風流倜儻的才子,也曾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後來,夏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寫道:在弘一大師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百衲衣、破卷席和舊毛巾一樣好,青菜、蘿蔔和白開水同樣好。咸也好,淡也好,樣樣都是好的;能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歡愉的心情觀照出人生的本來面目,這種自在的心性,宛如一輪明月,是何等空靈的境界。
諸事俱疏,心境難捨,清靜似水,恬淡自如。其實,人生鹹淡,有時可以看作人生的輝煌和淡出,由在俗世時的絢爛到脫俗后的平淡,是需要修心的。好的結果,是心靈境界的升華,所謂大智若愚;壞的結果,自暴自棄,憂鬱不樂。清逸的心境泯滅不了個性,是禪心的跡化,是期於一種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恆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極致;浮躁的心境張狂自己個性,「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而藝術家有時會像屈原,你看那顧城與海子。
但是人們每每都拗不過這個彎子,他們總想在頂峰停留時間長一點,他不知道有的時候在頂點呆長了,會使光輝暗淡,雪山頂上滯留長了,意味著死亡!絢麗至極歸於平淡,其實人人都是這樣。佛教偈云:「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人間滋味,原本就是苦辣酸甜的融合。苦中有甜、甜中有苦,鹹淡相依、甘苦共存;沒有品嘗過苦澀的滋味,又如何體味香甜的美妙?
想起顧愷之的《四時詩》:「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看四時之景,忘凡塵俗事,你會感嘆: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常言道:景由心生,境由心造。如此,面對並不完美的人生,少一分掛礙,便多一分自在;少一分苛求,便多一分安詳;而多一分寬容,自己便也多了一分轉圜的餘地。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自己努力過了,對得起那份心血,也就罷了。對生活不能太挑剔,它給了你什麼,你就得接受什麼,就像過日子少不了一日三頓飯菜,鹹淡恰恰合適的時候是很少的。有時咸,有時淡,你都得吃下去,不必說咸道淡,賭氣餓肚皮。
然而,鹹淡兩由之,並不是簡單地隨遇而安、不圖進取。豐子愷先生曾評價弘一大師:當教員,是個好老師;做名士,是個真名士……做一樣,像一樣,就因為他做事一切事都心無旁騖、認真投入的緣故。試問,一個嫌淡怕咸、心存掛礙的人,能有如此修行嗎?
滿足是由淡到濃的思念,聰明的人藏在心底,不起波瀾。他用平靜的人生態度連接著起點和終點。因為淡然,所以更容易放棄,從而更容易得到。對比得到的,別嫌咸,也別嫌淡,要知道:人生本如此,鹹淡兩由之。
這也實在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無論快樂或者痛苦,同樣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就像枯葉上的一滴水,可以看作自傷身世的眼淚,也可以看作滋潤新生的甘露。猛虎歸山,蛟龍入海,燕雀啄食,蚊蠅嗡嗡,各自有各自的樂趣。而這快樂,一切源於本性,源於自然。滾滾紅塵,本已不易,又何必再輜銖必較於世俗之累呢?豁達了,也必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