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西歐 河畔聚會

第三卷 西歐 河畔聚會

一路行來,最可愛的城市還是巴黎。

它幾乎具有別的城市的一切優點和缺點,而且把它們一起放大。你可以一次次讚歎,一次次皺眉,最後還會想起波德萊爾的詩句:「萬惡之都,我愛你!」

它高傲,但它寬容,高傲是寬容的資本。相比之下,有不少城市因高傲而作繭自縛,冷眼傲世,少了那份熱情;而更多的城市則因寬容而擴充了污濁,鼓勵了庸俗,降低了等級,少了那份軒昂。

一個人可以不熱情、不軒昂,一座城市卻不可。這就像一頭動物體形大了,就需要有一種基本的支撐力,既不能失血,又不能斷骨,否則就會癱成一堆,再也無法爬起。熱情是城市之血,軒昂是城市之骨。難得它,巴黎,氣血飽滿,骨肉勻停。

它悠閑,但它努力,因此悠閑得神采奕奕。相比之下,世上有不少城市因閑散而長期無所作為,連外來遊人也跟著它們困倦起來;而更多的城市,尤其是亞洲的城市則因忙碌奔波而神不守舍,失去了只有在暮秋的靜晤中才能展現的韻味。巴黎正好,又閑又忙,不閑不忙。在這樣的城市裡多住一陣,連生命也會變得自在起來。

巴黎的種種優點,得力於它最根本的一個優點,那就是它的聚合能力。不僅僅是財富的聚合,更是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

法國人,從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到一般市民,多數喜歡熱鬧,喜歡顯示,喜歡交匯,喜歡交匯時神采飛揚的前呼後擁,喜歡交匯后長留記憶的凝固和雕鑄。結果,不管在哪兒發達了,出名了,都想到巴黎來展現一下,最好是擠到塞納河邊。

這情景,我覺得是法國貴族沙龍的擴大。當年朗貝爾侯爵夫人和曼恩公爵夫人的沙龍,便是一種雅人高士爭相躋入的聚會,既有格調享受,又有名位效應,又有高層對話。馬車鈴聲一次次響起,一個個連我們都會一見臉就知道名字的文化巨人從凄風苦雨中推門而入。女主人美麗而聰明,輕輕撿起貴族世家的舊柴火,去加添法蘭西文明的新溫度。

這種沙龍文化,提升了法蘭西的集體心理,從人的聚合變成了建築的聚合、歷史遺迹的聚合,熱熱鬧鬧地展示在塞納河畔。聖母院、盧浮宮、協和廣場、埃菲爾鐵塔都是這個龐大「沙龍」的參加者。因而連路易王朝每一位君主的在天之靈,包括那個最愛出風頭的路易十四,也都想爭做這種聚合的主持人,讓挑剔的巴黎市民有點為難。正在這時,從遙遠的海島傳來一個聲音:

我願躺在塞納河邊,躺在我如此愛過的法蘭西人民中間……

這是拿破崙的聲音。柔情萬種的巴黎人哪裡受得住這種呼喊?他們千方百計地把呼喊者遺體從海島運回塞納河邊。當拿破崙落腳住下,塞納河畔反倒安靜了,因為這個龐大「沙龍」不會再有第二個主人,不必再爭。

面對精彩的聚合,巴黎人一邊自豪一邊挑剔。挑剔是自豪的延伸。

當年埃菲爾鐵塔剛剛建造,莫泊桑、大仲馬等一批作家帶頭怒吼,領著市民簽名反對,說這個高高的鐵傢伙是在給巴黎毀容。這相當於沙龍聚會的參加者,受不住新擠進來一個瘦骨伶仃的胄甲人。

想想也有道理,聚會講究格調和諧,當埃菲爾鐵塔還沒有被巴黎習慣的時候,無論在造型還是在材質上都顯得莽撞和陌生。但它偏偏賴著不走,簡直有一點中國「青皮」的韌性。一會兒說它是世界博覽會的標誌,等到世界博覽會閉幕後又說要紀念一陣,不能拆;一會兒說是戰爭需要它發射電波,戰爭結束后仍然會有戰爭,還是不能拆。磨來磨去找借口,時間一長竟被巴黎人看順眼了。

它剛順眼,又來了新的怪客,蓬皮杜藝術中心。揭幕那天巴黎人全然傻眼,這分明是一座還沒有完工的化工廠,就這麼露筋裸骨地站著啦?從此哪裡還會有巴黎的端莊!

接下來的,是盧浮宮前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當時竟有那麼多報刊斷言,如果收留了這個既難看又好笑的怪物,將是盧浮宮的羞辱,巴黎的災難。

那麼多巴黎人,全都自發地成了塞納河畔這場聚會的遴選委員會成員,其情感強烈程度,甚至超過政黨選舉。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城市很少看到。

對此,我們有不少切身感受。

昨天下午,我們在盧浮宮背面的地鐵站入口處想拍攝幾個鏡頭,因為今年是巴黎地鐵的百年紀念。兩位文質彬彬的先生,站在不遠不近的地方看著我們,最後終於走過來,問清了我們的國籍,然後誠懇地說:「我們是巴黎的普通市民,懇求你們,不要再拍什麼地鐵了,應該讓中國觀眾欣賞一個古典的巴黎。」

我們笑著說:「地鐵也已經成了古典,今年是它百歲大壽。」

他們說:「中國應該知道一百年是一個小數字,巴黎也知道。」

這時,我們請的一位當地翻譯走了過來,告訴我們,巴黎有很多這樣的市民,愛巴黎愛得沒了邊,有機會就在街上晃悠,活像一個市長,就怕外來人看錯了巴黎,說歪了巴黎。

我覺得這樣的人太可愛了,便通過這位翻譯與他們胡聊起來。我說:「你們所說的古典我們早拍了,就是漏了雨果小說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個秘密角落。」

這下他們來勁了,問:「巴黎聖母院?」

我笑了,說:「這怎麼會漏?我說的是,巴黎的下水道。從小說里看,那麼多驚險的追逐竟然在市民腳下暗暗進行,真有味道。」

他們說:「其實只要辦一點手續,也能拍攝。」

我說:「現在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下水道的設計師。據說他們早就預見到巴黎地下會有一個更大的工程,竟然為地鐵留出了空間。」

他們有點奇怪:「你們中國人連這也知道?」

這麼一來他們就贊成我們拍攝地鐵了。

我想這就是我們一路見到的各種痴迷者中的一種。迷狗、迷貓、迷手錶、迷郵票、迷鑰匙掛件、迷老式照相機,他們兩位迷得大一點,迷巴黎。

但是他們沒有走火入魔,一旦溝通便立即放鬆。這歷來是巴黎人的優點,所以塞納河畔的聚會越來越密集,也越來越優秀。那些曾經抵拒過埃菲爾鐵塔、蓬皮杜藝術中心、貝聿銘金字塔的市民,並沒有失去自嘲能力。他們越是不習慣,越是要去多看。終於,在某一天黃昏,他們暗自笑了,開始嘲諷自己。

這種聚會也有毛病。

在塞納河畔,聚會得最緊密的地方,大概要數盧浮宮博物館了吧,我已去過多次,每次總想,這種超大規模的聚會,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保管也許是好事,對展現則未必;對觀眾也許是好事,對作品則未必;對幾件罕世珍品也許是好事,對其他作品則未必。

這雖然是說博物館,卻有廣泛的象徵意義,不妨多說幾句。

盧浮宮有展品四十萬件,色色都是精品傑作,否則進不了這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高門檻。但是,各國遊客中的大多數,到這裡主要是看三個女人:維納斯、蒙娜麗莎、勝利女神。宮內很多路口,也專為她們標明了所在方位,以免萬里而來,眼花繚亂,未見主角。

這並不錯,卻對四十萬件其他傑作產生很大的不公平。維納斯站在一條長廊深處,一排排其他傑作幾乎成了她的儀仗。蒙娜麗莎在一個展室里貼壁而笑,有透明罩蓋衛護,又站著警衛,室內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傑作,也都上得了美術史,此刻也都收編為她的警衛。

像維納斯、蒙娜麗莎這樣的作品確實有一種特殊的光芒,能把周圍的一切全然罩住。周圍的那些作品,如果單獨出現在某個地方,不知有多少人圍轉沉吟,流連忘返,但擠到了這兒,即便再細心的參觀者也只能匆匆投注一個抱歉的目光。

由此我想,這種超大規模的聚會得不償失。當年世界各地兵荒馬亂,由一些大型博物館來收藏流散的文物也算是一件好事。但這事又與國家的強弱連在一起,例如拿破崙打到義大利后把很多文物搬到了巴黎,引起義大利人的痛苦,這又成了一件壞事。時至今日,很多地方有能力保存自己的文物了,那又何必以高度集中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早已過時的權力象徵?

記得去西班牙、葡萄牙一些不大的古城,為了參觀據說是全城最珍貴的文物,我們轉彎抹角地辛苦尋找,最後見到了,才發現是三流作品。為什麼不讓這些城市重新擁有幾件現在被徵集到國家博物館里的一些真正傑作呢?當那些傑作離開了這些城市,城市失去了靈魂,傑作也失去了空間,兩敗俱傷。這事在我們中國也值得注意,與其集中收藏不如分散收藏,讓中華大地處處都有東西可看,而不是只在某個大型博物館里看得頭昏目眩、腰酸背疼。

文物是如此,別的也是如此。超大規模的高濃度聚集,一般總是弊多利少,不宜輕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行者無疆2019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行者無疆2019版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卷 西歐 河畔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