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擊破
阿雷和朱瞻基兩人說服家長的「武器」不同。
阿雷曉得論講道理,能夠講的過胡善圍的人還沒出生,她也曉得自己沒道理,就動之以情,靠感情取勝,一聲「娘」就能攻下胡善圍。
作為一個人形馬蜂窩,朱瞻基知道冷靜詮釋利害關係永遠比「我不喜歡秀女我就喜歡她一人求母親成全」的熱血感情表白更有效果。
動之以情一點用都沒有,還會起反面作用。所以朱瞻基一上來就向母親說明了厲害關係。
太子妃一想到自己精心培養的「童養媳」居然是太子的人,對孫氏的喜愛和信任立刻蕩然無存。
太子妃甚至覺得娘家彭城伯也不可靠了。
還有親娘彭城伯太夫人……她老人家一手將孫柳依養大,她是不知,還是也被矇騙了?
太子妃被朱瞻基一句話弄得懷疑人生。
儲秀宮的秀女,除了孫柳依,還有誰是太子的人?
太子妃覺得每個秀女都很可疑,恨不得推到重選!
全靠競爭者的襯托,胡尚宮的親妹妹胡善祥就顯得鶴立雞群,好得太突出了。首先,胡善祥絕對不是太子的人——太子沒有那個膽子把手伸到三朝尚宮的家裡去,除非他不想當太子了。
其次,胡善祥很得永樂帝欣賞。
最後,胡善祥其實是豪門閨秀,她的隱藏身份是黔國公府嫡出的大小姐。她的父母都是狠角色,背後的勢力強大。
有這麼個背景深厚的兒媳婦,豈不比父親是永城縣一個主管稅務的小吏的孫氏強得多?
這是長子將來的一大助力。
在丈夫和兒子之間,太子妃肯定偏向長子,這個孩子從小就過得艱難,成熟得令人心疼,有了胡善祥這個幫手,將來長子的路或許好走些。
畢竟胡尚宮在大明政權更迭中從未失敗過。
太子妃決定站在長子這邊,為他出謀劃策,娶到阿雷。
可問題是,皇太孫妃已經內定,阿雷都沒參加選秀,如何說動皇上答應?還有,胡尚宮夫妻未必同意啊!
面對太子妃的擔心,朱瞻基為母親答疑解惑,「胡小姐既然答應我的求婚,她肯定有法子說服胡尚宮他們。至於皇上那邊,由我去說。只是婚姻大事,到底要問過父母。母親如果歡迎胡小姐,太子也不好說什麼,畢竟在眾人看來,孫氏來自彭城伯府,都以為是母親的人。」
朱瞻基就是瞅准了這一點,借用太子妃的力量讓太子自食其果。
太子妃一聽孫氏和彭城伯府,心下就膈應。孫家看起來老實,暗地裡野心勃勃,表面對我稱臣,背後和太子暗通款曲,倘若孫氏為皇太孫妃,我這個太子妃只是擺設嗎?
還沒上位呢,就把我踹開,另攀太子的高枝了!孫家吃相真是難看!
可外頭都以為孫氏是我的人,真是吞了個活蒼蠅,噁心人還沒辦法吐出來。
太子妃冷笑道:「在我面前耍花招,不把我這個太子妃放在眼裡,真以為塵埃落定,我捏著鼻子也要認下嗎?我偏不要她,我有更好的選擇。你放心,我支持你和胡小姐。」
朱瞻基搞定了太子妃,順便搞定了太子,接下來要說服皇上同意阿雷空降太子妃的寶座。
所謂對症下藥,面對永樂帝,朱瞻基用的策略是動之以情,他太清楚永樂帝和仁孝皇后的往事了。
「……事情就是這樣。」朱瞻基跪在地上,「孫兒與阿雷青梅竹馬,但胡尚宮反對阿雷嫁入皇室,沒有給她報名參選秀女。阿雷本想遠遠的離開這裡,跟著鄭和太監下西洋,沒想到半路遇到倭寇,和孫兒重逢,她善良勇敢,救了孫兒兩次,患難見真情,除了她,孫兒覺得和誰共度一生都是在虛度年華,孫兒懇請皇上為我們賜婚。」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嫌,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從此患難與共,夫妻同心,男出征,女守城,互相守望。
這是永樂帝和仁孝皇后的前半生。
永樂帝聽著孫兒的講述,腦子裡卻是自己和仁孝皇後過往的點點滴滴。仁孝皇后的機智、勇敢、強悍、深情,阿雷都有。
甚至兩人的出身也有相似之處,都出身高門,仁孝皇后是魏國公徐達的嫡長女,阿雷是黔國公沐春嫡長女。
也不知過了多久,到了整點,書房報時的木船準點出發,甲板彈出一對木雕小人,依稀是帝后少年時期的模樣,他們攜手船頭,乘風破浪。
這是阿雷的作品。
這姑娘,配得上我的大孫子。
成全這對年輕人吧,就像當年我和皇后一樣。
永樂帝說道:「宣胡尚宮夫妻進宮,縱使我們皇家,也沒有不經過人家父母容許,強搶民女的道理。」
胡尚宮和沐春進宮了。
這對夫妻看起來就不情願,說道:「微臣只有一個女兒,從小就是她自己做決定。微臣年少時經歷過婚姻巨變,吃過不少苦頭,因而在婚姻大事上,微臣早就對女兒說過,尊重她自己的選擇,嫁或者不嫁,嫁給誰,我們都不會幹涉。」
「唯獨嫁入皇家,是微臣夫妻所不許的。皇家富貴,卻也難為,她從小自由自在慣了,微臣是父母,擔心孩子將來吃苦不說還會闖禍,所以沒有給她報名參加選秀。」
「然而,姻緣自有天定,她和皇太孫在孤島的奇遇,互相拯救,同心協力度過難關,我們夫妻雖對她未來是否適應皇室生活存疑,但,年輕人自有他們的想法,既然他們做出決定,微臣只能選擇成全和祝福。」
永樂帝問沐春,「黔國公的意思呢?」
沐春看了看胡善圍,「胡尚宮剛才說的都是微臣的心裡話,微臣祝福這對年輕人,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選擇婦唱夫隨。
永樂帝遂賜婚皇太孫和阿雷,原來定下的皇太孫妃孫氏變成了側妃。
由於阿雷半路空降,不是秀女,為了避免不好的謠言,永樂帝還把張貴妃娘家侄女——英國公張輔的小女兒張氏指給了太子當側妃!
為什麼永樂帝會這麼做?
各位看官應該還記得,英國公張輔是漢王朱高煦的堅定支持者,有靖難之役同生共死的革命友誼,當年永樂帝剛剛登基,要冊封太子,英國公就上書請求封漢王為太子。
之後還是朱高熾以嫡長子身份得封太子,英國公和漢王一樣不服氣,只要有機會,就上書廢太子。
所以東宮和英國公府是不和的。
漢王因謀反案而倒台,雖在太子的苦苦求情下得以保住爵位,但也徹底喪失了問鼎儲位的機會,英國公因和漢王府交好多年,而被人彈劾是謀逆的同黨。
英國公連忙上折自辨,永樂帝表示相信這個靖難第一功臣,君臣之間有足夠的信任,但是英國公和太子的關係依然僵持。
如今,永樂帝賜婚,把英國公的小女兒(大女兒張氏賜婚給黔國公沐英的嫡長子沐斌,嫁過去不久就死了。沐斌續娶了魏國公的女兒徐氏。沐斌的姐姐沐氏就是趙王休妻續娶的趙王妃)指婚給太子當側妃。
英國公從來就瞧不起瘸子太子,覺得太子是躺贏,不如漢王有本事。但現在漢王謀反,朝廷中人人自危,紛紛和漢王劃清界限。
英國公也不想把嬌滴滴的小女兒嫁給不良於行的三百斤的大胖子,這個大胖子還是他的死敵。
但是英國公張輔沒有其他辦法。
自古以來,聯姻都是打破僵局、形成同盟關係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永樂帝的賜婚,是在給英國公和東宮修復關係的機會。
英國公同意了,小女兒哭得暈過去,卻也無可奈何。
倒是姑姑張貴妃把侄女小張氏召進宮去,住了幾天,勸了幾天,也不知張貴妃說了些什麼,小張氏回家之後,神態都變了,像是被奪舍,稚氣蕩然無存,十四歲的身軀,住進了四十歲的靈魂。
小張氏當了太子的側妃,嫁入東宮,那麼英國公和太子的關係就得以緩和。永樂帝已經老了,他不希望這時候太子和帝國最有作為的將軍搞得不愉快,這會影響大明江山未來的穩定。
張氏是名門貴女,不是平民,當然也沒有參選秀女,如此一來,半路殺出來的皇太孫妃胡善祥便不顯得那麼突兀了。
況且,就憑英國公府是洪武朝最受帝王器重的公爵府,旁人也不敢對兩個非秀女嫁入皇室有所非議。
面對絕對的權勢,大家好像集體失憶,忘記了永樂帝要求「選秀畎畝,聯姻民間」的婚姻法則。
所以,把張氏賜婚東宮,是一箭雙鵰之計,永樂帝真是一如既往的騷操作,手段變化萬千,又穩又狠,玩的一手帝王心術。
東宮即將迎來一位出身高貴的側妃張氏,郭良娣不再是唯一的豪門女了。
張貴妃是太子妃的半個婆婆,後宮之主,太子妃豈能忽視了張側妃?
更何況,因皇太孫和太子的矛盾,太子對太子妃表面依然親熱,實際上有所疏遠了,太子總覺得太子妃是偏向長子的。
故,郭良娣有機可乘,她原本出身就高,現在為太子生了三個兒子,兒子的數量和太子妃打平,郭良娣的三個兒子年齡又還小,對太子一心一意。
郭良娣的心意和付出,太子是看在眼裡的,心中原本太子妃和郭良娣打平,現在天平偏向郭良娣這邊,除了初一十五按照規矩在太子妃正房歇息以外,其他時間基本是郭良娣陪伴左右。
太子妃有了危機感,心中越發偏向皇太孫。
現在突然東宮裡多了一個出身高貴、年輕貌美的張側妃,太子妃頓時神清氣爽,特地把東宮最好的宮室騰出來,安頓張側妃。
太子呢,當然不介意宮裡多出一個小美人,何況,這個小美人背後是勢力強大的英國公府,於曾經的政敵握手言和,他的儲位越來越穩了,於是對張側妃越發溫柔小意,格外寵愛。
郭良娣的宮室驀地冷清起來,張側妃成了東宮第一紅人。
太子妃或成最大贏家。
不過,太子妃沒有時間享受勝利,她忙著張羅皇太孫的婚事。
皇太孫的婚禮規格在太子之下,親王之上。
永樂帝命西寧侯宋琥(也是安成公主的駙馬)為正使,隆平侯張信為副使,發布了賜婚文書:
「帝王主宰天下,必重嫡長,以隆萬世之本。比謹婚姻,以正王化之原,此天地之常,國家之大典也。」
「朕嫡長孫皇太孫,天資英明,孝敬仁厚,年長已冠,宜諧室家。」
「爾光祿寺卿胡榮之女,天作之合。茲特授金冊,立爾為皇太孫妃……」
※※※※※※※※※※※※※※※※※※※※
下一章直接三年後,永樂十八年,大明遷都北京,阿雷當媽媽,胡善圍當外祖母,沐春外祖父,輩分升級~~~
最近時間都會跳躍很快,修羅場即將開始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大大大咦35瓶;中二二二二二二二30瓶;vitty、橙葉子20瓶;本草19瓶;20206919、=①w①=、星星ovo、陌上咲、霓裳小妖兒10瓶;默、宋敏霞、吃唇膏的小女孩5瓶;要麼忍要麼狠要麼滾吧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