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未來遊樂園空間站

第274章 未來遊樂園空間站

如果是觀眾們只是看了渲染圖,覺得新空間站巨大無比而驚訝的話,那麼等楊總師介紹完畢,他們就驚的說不出話了。

如果說增加停泊模塊還算正常,那麼後邊的兩個「大輪子」就開始在一條岔路口上狂奔了。

有的觀眾猜出了「大輪子」的用途,但經過楊總師的親自證實,那又是另外一件事。

模擬重力啊,這就真是科幻領域的東西了。

不管是「遠未來」的反重力模擬重力還是「近未來」的旋轉模擬重力,都是在科幻作品里才能看到的東西。

雖然航天歷史上有類似的研究計劃,但因為從來沒有實施過,又被科幻作品搬運了過去當素材設定,那它就是科幻!

而今天,科幻就要成真了!

哪怕不是100%的地球重力,只有差不多火星重力的程度,但也差不多了。

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了,不是嗎?

而後邊的「工業區」,那給觀眾們的驚喜就更大了。

人類的製造業發展很快,但因為地球的天然物理環境,很多材料和製造方法都遇到了瓶頸。

但是太空環境,有很多材料的製取和製造方法帶了新突破。

人類利用零重力、高真空的空間環境,生產地球上急需的優質大型單晶體、火箭和航天用器的高強度複合材料、光學儀器用高級玻璃、原子反應堆用的耐高溫金屬材料及高純度藥品等。

如干擾素。

二十多年前自由聯邦是利用遺傳工程技術由生物細胞製取,純度很低,因為要把它從100多種其他生物細胞產生物的混合體中分離出來,操作要非常小心,速度很慢。

否則溶液中的混合物容易上升或下沉。

太空中由於沒有重力,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科學家相信,在太空中製造的干擾素純度是地球上製造的100~400倍。

還用空間實驗表明,在軌道上生產的單晶體可比地面上的大10倍!

在零重力條件下,晶體的晶格排列整齊,晶體生長均勻,大大提高晶體的完善性,採用無容器的懸浮生長還能避免容器污染,可獲得高純度晶體。

用這種大型、高質量的單晶體,可在單片晶體上實現一個子系統,比如存儲系統。

或者製作成單片晶體的計算機,有利於提高計算機的可靠性、存儲容量和運算速度。

而且大型高質量單晶體用於固體激光器中,還能大大提高功率。

另外還有一種名為「超純氟化物」的特殊光纖,這種材料具有比硅更高的紅外透射性,主要用於高端激光器、光纖電纜、醫療產品等領域。

在地球重力環境下,生產這種材料的傳統方法通過高溫融化后,讓其從高處滴落過程中拉伸成型。

但問題在於這種材料中包含的不同成分密度是不同的,因此材料在冷卻過程中會形成微晶體,這會影響材料在通信等領域中的應用。

而且材質較「脆弱」,效果還不盡人意,價格還非常昂貴,目前還未能被投入商業市場。

但在太空中製造就不一樣了,在太空廣袤的空間里,可以使用更大的玻璃塊,輕易就能拉扯出幾千米長的光纖。

另一方面,沒有了重力的影響,光纖中就不再輕易出現沉澱或結晶。

從成品上看,太空製造的光纖更長,內部也更清澈,通訊質量以及效果會大幅度提升。

這還僅僅是材料方面的優勢,等把各種材料製造優勢結合一下,人類就可以直接在太空里生產航天器了。

就拿衛星來說吧。

目前所有的航天器都是在地球上完成製造,然後安裝在火箭頭部的整流罩內,最終發射進入太空軌道。

這樣從製造到發射流程,使得衛星的體積和結構極大地受限於火箭頭部這個狹小的空間。

為了把衛星塞進火箭頭部直徑大概2~5米的圓柱體空間內,大部分現存的衛星都被做成了「胖盒子+摺疊翅膀」的結構設計。

但這種「胖盒子+摺疊翅膀」的單一結構,很多情況下並不是衛星執行任務的最佳幾何結構。

比如,一些遙感、通信衛星所用到的天線往往需要巨大的空間延展範圍。

而這種巨大的機械結構一定要摺疊在狹小的火箭頭部,技術上會帶來極大不便。

其實,太空工程師曾經設計出很多富有想象力、功能更強大的幾何結構的衛星,都因為無法被摺疊到火箭里而「胎死腹中」。

在「太空工廠」生產衛星,便可以把衛星的幾何結構從發射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由於太空軌道空曠的微重力環境,衛星的結構在理論上可以是任意的。

甚至「太空工廠」可以像螞蟻築巢一樣,慢慢在太空中建築出一個比自身大得多、複雜得多的航天器,這將極大地解放太空工程師的設計想象力。

然後就是讓更低的衛星結構可靠性要求成為可能。

衛星在太空中的工作環境是真空+微重力,意味著不同零件之間並不會因為重力造成相互擠壓。

僅在這個意義上,衛星的力學結構不用再造得多麼「結實」。

由於衛星在火箭發射過程中要承受10~20倍的重力加速度衝擊,為了扛住這種強力衝擊,衛星從整體到零件都必須特別「結實」。

因此直到今天,不管是衛星的整體結構還是上面的零部件,發射升空前都必須要經過最苛刻的力學衝擊和振動測試,以確保整體結構能夠在「車禍」一樣嚴酷的衝擊+振動環境中完好無損。

這種對可靠性的超高要求,使得衛星所使用的零部件往往要經過千挑萬選,非常昂貴,提高了整體造價。

同時,很多性能優勢明顯卻唯獨不太結實的結構方案,無法被最終採用。

而在太空中直接製造衛星,則可以避免這些麻煩。

比如,可以把聚合物粉末打包發射到太空,再用太空中的3d列印設備列印出衛星的機械結構框架。

還可以模塊化衛星設計,提供敏捷的衛星修復能力。

所謂模塊化的設計理念,就是把衛星拆分成幾個標準化的功能模塊,就如同手機中的攝像模塊、電池模塊、天線模塊等等。

每一個模塊都可以獨立生產,並且可以隨時像搭積木一樣拼裝成完整的衛星。

這樣做的一個非常巨大的好處,是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對太空中的衛星進行維修。

現如今的很多衛星,經常由於動力模塊耗損或者天線損壞等局部小毛病導致整體報廢。

谷輚

如果在太空中能夠快速獨立生產出替換的功能模塊,再由太空維修機器人將全新的模塊進行更換,就可以大大提高衛星在太空中的使用壽命,提高維修速度,並且降低整個衛星系統的維護成本。

而且連製造資源都不用擔心,不說那些已經報廢的太空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太空本身蘊藏的資源的就極其豐富。

根據目前科國際科學團發現情況來看,經過地球周邊的就有幾顆很有價值的小行星,堪稱「飛行的財寶箱」。

有一顆被稱為m型小行星,這個星體的大部分組成物質都是金屬,其主要成分是鐵和鎳等,這都是地球上用途廣泛的金屬。

然後是一顆名為uw-158的小行星,它的基本組成物質是黃金,價值數萬億聯邦幣。

還有一顆名為bpm-37093的巨大宇宙鑽石,這是一顆白矮星的結晶,它基本上就是一顆四千米長的鑽石。

最牛批的是一顆被科學家稱之為16-psyche的行星,含有大量的黃金和鉑金,現在的市麵價值為10萬萬億聯邦幣。

當然,這些東西都太大了,還不是二期空間站能啃的動的,但至少二期空間站讓不少人都看到了未來。

「好傢夥,這空間站也太牛批了!」

「這空間站也太大了吧,一期的單獨艙室都比國際空間站的單獨艙室要大,現在更是有了直徑18米的單獨艙室,這也太猛了!」

「旋轉模擬重力艙才厲害,人類終於發展出模擬重力的科技了。」

「驚了,原來空間站能幹這麼多事!」

「那這還是空間站嗎,感覺都像是太空城市了?」

「說太空城市還早了點,哪有300米規模的太空城市?」

「但是從配置上來說,跟之前的空間站差距太大了。」

「其實也差不多,二期空間站還是以科研實驗為主,哪怕『工業區』也不是放開了乾的,大多還是測試性質。」

「城市不城市的先不說,你就說長度300米,太陽能板『翼展』400米,加上粗壯的艙室,質量超過了1500噸,內部加壓空間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萬立方米的二期工程大不大吧?」

「大!太大了!」

「國際空間站的加壓空間還不到1千立方米,你告訴我這個5萬立方米?」

「是啊,別看它才300米,但架不住國際空間站的110米水分太大了,其實把太陽能陣列和大桁架去了,國際空間站的加壓艙主體也不算太大。」

「嗯,繁星空間站二期就不一樣了,人家有那麼多十幾米直徑的巨大艙室,還有旋轉艙室,空間大是應該的。」

「如果它建成了,它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空間站!」

「這哪是空間站啊,這就是太空奇觀!」

「人類果然喜歡建奇觀!」

人們震驚的討論著這些東西,然後就看到楊總師下台換了李未來上來。

一老一少的轉換,連帶著網友們被震驚傻了的腦子也轉了一下。

前邊楊總師已經說了,繁星空間站二期工程是航天局和實用科技集團合作的,空間站倒是做過「太空製造」的前期實驗,比如3d列印之類的,太空維修和組裝更是經常讓航天員干,現在的「工業區」只是擴大化了,裡邊估計有不少航天局的技術和經驗。

但是旋轉模擬艙什麼的,還真沒聽說航天局有研究,看來全部是實用科技的技術。

還有超級火箭,也是實用科技的。

不過前邊楊總師已經講了,李未來不會上來講這些吧?

應該不會。

因為按照李未來以前開過的那些發布會來判斷,他都是長話短說,且不會講什麼重複內容,這次……應該也不會。

果然,李未來上來啥也沒說,甚至都沒走到展台中央,而是站在大屏幕旁邊先來了一段cg視頻。

視頻中,巨大的超級火箭從垂直組裝大樓里推了出來。

那種特殊的「短胖」造型,眾人一看就是實用科技正在研發的超級火箭,因為它還沒有正式的名稱,所以有愛好者給它取名叫「大胖」。

等它被推到發射平台上,伴隨著倒計時的聲音和導流槽里衝起的巨大蒸汽雲被送上天空。

飛到某個高度時候,助推器跟超級飛船分離。

「大胖」的助推器能降落復用,它也不降落在海上的回收船里,而是原路返回。

別說什麼浪費燃料,因為液態金屬氫的能力太強了,無所畏懼。

超級飛船輕鬆進入軌道,然後先打開了長達20米的巨大貨艙門,再打開頂端的三角門,釋放了長達25米的巨大空間站艙室。

這是視頻里標註的數據。

這個艙室看起來像是放大的天河核心艙,分為大柱段和小柱段,直徑最寬處僅僅比直徑20米的飛船縮小了一圈,所以人們想起來楊總師說了好幾次的「經典18米」。

果然,數據很快就標上了,就是它。

艙室的太陽翼跟天和核心艙一樣裝在小柱段兩邊,展開之後翼展能達到70米。

而這一個艙室的加壓空間就超過4000立方米,是國際空間站加壓空間的四倍,可謂是「一艙成站」!

這下人們知道了,這就是實用科技航天公司設計的商業空間站。

畫面轉到空間站內部。

作為商業空間站,它內部沒有科研型空間站的各種科研設備和雜亂電線,充分利用了實用科技的無線傳輸技術,不僅讓星空客棧里的空間顯得很寬敞,還很有檔次。

它中間是走廊,兩邊是客房。

說是走廊,其實位於中心部位的「大操場」,太空遊客們可以在這裡來一場太空排球。

客房裡有代表遊客的模型,能讓觀眾們清晰的對比出客房的大小。

相對於常規空間站里的睡袋和「睡艙」,這裡的標準客房層高都有2.5米,面積差不多6平米,還有單獨的衛生間、衣櫃、網路電視和舷窗等。

豪華客房更大,不會小於10平米。

除了私人的客房,裡邊還有公共區域,包括健身遊戲房、餐廳和擁有巨大觀景舷窗的觀景室等等。

最後鏡頭從艙室里出來,越拉越遠,定格在了空間站與地球的合影上。

空間站的名字從地球後邊轉過來,就是——未來遊樂園空間站!

7017k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黑科技就該這麼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黑科技就該這麼用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4章 未來遊樂園空間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