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蘇軍與日軍的挫折(下)
為了儘快拿下大孤山,打開進軍旅順的門戶,日軍甚至動用了「鳳翔」號航空母艦上的俯衝轟炸機,對大孤山主要陣地進行連續三天的轟炸,然而這樣的空中支援仍然無法為他們帶來地面勝利。最後,帝國大本營不得不從朝鮮抽調了號稱「日本第一強兵」的海軍陸戰隊第一旅團參與大孤山作戰,終於在7月19日迫使中國守軍退卻到大孤山西南約20公里的花院、菩薩廟防禦陣地。日軍雖然在名義上取得了大孤山戰役的「勝利」,卻付出了比中**隊慘重的多的代價,而且短時間內無法發動新的攻勢。這一戰充分證明了日本陸軍的無能,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不得不在備忘錄中寫道:「今後關鍵的作戰任務,不得不請求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的支持,才能做到穩妥;雖然這對陸軍來說是非常丟臉的,但也沒有其他辦法。」
日軍在遼東遲遲沒有進展,與日本陸軍與海軍的明爭暗鬥有很大聯繫。以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為首的「陸軍派」和以阿南惟幾、山本五十六為首的「海軍派」一直在不停地爭奪戰爭資源和政治資源,早在對華戰爭爆發前,就發生了「海軍制勝論」和「陸軍制勝論」的衝突。山本五**將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遠在日本之上,如果日本想奪取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戰略要地,就必須強調突然性,利用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的速度優勢,在中**隊還沒來得及設置防禦體系之前,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登陸。事實上,山本五十六的戰略是非常高明的,如果日本在開戰的第一周就用海軍陸戰隊襲擊旅順、威海、煙台和其他港口城市,中國根本沒有足夠兵力來抵擋,也來不及修築防禦工事;但是,這樣一個高明的戰略,最終還是被日本陸海軍的矛盾葬送了。掌握實權的首相近衛文麿、陸軍大臣東條英機都是陸軍的堅決擁護者,他們一定要把佔領遼東和山東的榮譽留給帝國陸軍,決不允許海軍到處插手。包括裕仁天皇在內的大部分日本少壯派軍官都認為,過去二十年海軍的發展已經過於迅速了,陸軍受到了壓制,現在該輪到陸軍為自己爭取榮譽、寫下光輝一筆了。結果日本陸軍不僅沒有贏得榮譽,反而被佔據劣勢的中**隊狠狠扇了兩耳光,所謂「一個月內攻取旅順、威海」的諾言也成了千古笑談。
進入7月下旬,日軍在遼寧的數量優勢已經不復存在,遼河集團軍群每天都在擴大,除了空軍和大口徑火炮趕不上日軍之外,其餘每個方面都趕上甚至超過了日軍。日本海軍雖然加強了對渤海海峽的封鎖,但要控制整個渤海灣仍然非常吃力,中國可以從渤海灣內側向遼河下游運送物資,以小型艦隊尋找日本封鎖線中的空隙,然後伺機登陸。運送到遼寧的後勤物資損失比例很高,平均每1萬噸物資中有4000噸沉入大海,3000噸不得不運回出發港,只有30%能夠順利登陸,但這30%的物資已經足夠供應遼河集團軍群繼續作戰。為什麼日本海軍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完全封鎖渤海灣呢?主要還是因為海軍「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眼睛早已盯向長江口、舟山群島、台灣海峽乃至珠江口、北部灣等廣闊海域,大部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都在執行封鎖長江口和浙江沿海的任務,還有兩支分艦隊游弋在馬里亞納群島和菲律賓群島附近,既是為了保護日本的石油貿易通道,又是為了向美國、英國炫耀武力。日本帝國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將雖然出身海軍,卻對陸海軍明爭暗鬥的局面深惡痛絕,他曾親口對天皇說:「日本帝國根本沒有什麼統一的長遠戰略,陸軍有陸軍的戰略,海軍有海軍的戰略,總參謀部和外交部也有自己的戰略,簡直是一盤散沙,捏不成團。綜觀帝國這幾個月的戰爭部署,真是越打越糟,這樣下去總有一天要輸掉戰爭。」然而裕仁天皇還是很樂觀,他認為:「當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中國很快就會在蘇聯的壓力之下輸掉戰爭,我們的陸軍穩紮穩打,稍微慢一點也無所謂,反正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舟山群島已經被划入日本勢力範圍,蘇聯不會違背條約的。」
在消滅哈爾濱和長春兩個包圍圈之後,蘇軍本來應該趁勢南進,一舉攻克瀋陽,並與華北方面軍會師,然而此時蘇軍糟糕的後勤補給已經無力支撐他們繼續前進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蘇聯空軍此前對東北各大鐵路線的狂轟濫炸,現在反而成為阻止蘇軍前進的重大障礙,每一處被炸毀的橋樑、隧道和車站都必須由工程兵搶修才能恢復使用,某些關鍵地段的鐵路路基已經完全塌陷,工程兵不得不在附近鋪設複線,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從中蘇邊境到長春,蘇軍的補給線平均延長了500公里,最多的甚至延長1000公里,超過了德國進攻波蘭時的補給線總長度;雖然蘇軍後勤部隊的效率一直很高,鐵路運輸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這樣長的補給線也實在夠他們受的了。
更糟糕的是,蘇軍賴以生存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現在也陷入了危機,因為西伯利亞的夏天終於姍姍來遲,融化的凍土和此起彼伏的暴雨給鐵路路基造成了嚴重影響。過去半年多的時間裡,西伯利亞大鐵路經常是超負荷運轉,所有的路基和橋樑都急需維修,然而在緊張的戰爭中實在抽不出人手進行維修。於是,當夏季的洪水爆發時,早已搖搖欲墜的橋樑很快被沖毀,路基在被雨水浸泡之後出現大面積沉陷,鐵軌枕木坍塌和糟朽的比率達到25%。據蘇聯武裝力量後勤部部長安東諾夫中將估計,至少有100萬根枕木和800公里長的鐵軌需要更換,15%的路基需要重新修築,30%的路基需要進行嚴格保養。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西伯利亞鐵路在大部分路段已經修築了複線,這些複線可以為主線分擔40%的運力,但許多複線路段也需要維修。1933年6月,西伯利亞鐵路每天平均經過106列軍車,但是到了7月底,這個數字一下子降低到58列。安東諾夫中將聲稱,如果不立即進行搶修,到8月底這個數字還會降低到40列以下。
在西伯利亞鐵路不能發揮全部作用的時候,蒙古和中亞境內的鐵路也可以為蘇軍輸送一些物資,但這些鐵路的運輸容量和技術水平都無法與西伯利亞鐵路媲美;再說,即使全部軍用物資都能從中亞和蒙古輸送,整個補給線的長度也超過了4000公里。車裡雅賓斯克和新西伯利亞是蘇聯最東方的兩個工業重鎮,這兩個城市離瀋陽的平均距離是3000公里;蘇聯首都莫斯科離瀋陽有近5000公里,聖彼得堡、基輔和哈爾科夫這三大工業城市離瀋陽則有近6000公里之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支軍隊能夠在這樣漫長的補給線的另一端長期作戰!截止目前,蘇聯似乎一直吉星高照,元帥和將軍們的心情也很輕鬆,但包括科涅夫大將、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和羅科索夫斯基上將在內的一批蘇軍高級指揮員已經產生了深刻的憂慮。馬利諾夫斯基大將私下對自己的參謀長說:「我們每天收到的補給物資都在減少,壓縮餅乾被雨水浸泡發霉了,彈藥經常不能滿足定額,新來的坦克也只能勉強彌補以前的損失。當年拿破崙侵略我國的時候,我國的對策是誘敵深入,迫使拿破崙將其補給線延長到1000公里,然後就贏得了勝利;今天,中國人會不會對我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願我只是杞人憂天。」
為了了解前線部隊的實際情況,促使各方面軍儘早開始新一輪攻勢,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從7月29日開始了「飛行巡迴視察」,在一個星期之內依次視察了中亞方面軍、蒙古方面軍、華北方面軍、后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2方面軍和遠東第1方面軍的司令部,與司令員和參謀長們進行了坦率的交談。幾乎所有的方面軍司令員都指出了以下困難:第一,戰鬥減員嚴重,其中損失最慘的遠東第2方面軍已經減員16萬人,損失最輕的蒙古方面軍也減員6萬人以上,補充進來的新兵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第二,坦克和裝甲車損失嚴重,沒有一個坦克師或機械化軍是滿員的,大約1/3的坦克師或機械化軍已經減員一半,急需補充;第三,彈藥、醫藥和食品供給嚴重滯后,大部分野戰師只能保持一到兩個彈藥基數,前線急需的麻醉止痛劑和止血劑都已告罄,至於食品的質量,不用說,也是越來越低;第四,經過兩個月的迅速推進,以及最近半個月的高強度戰鬥,所有士兵都疲勞不堪,因為體力透支而生病喪失戰鬥力的士兵累計超過25萬人,基層官兵普遍渴望休息。朱可夫將這些意見總結為一句話:「前線什麼都缺,最缺的是休息。建議全線休整十天。」
斯大林原先以為,在日軍的幫助之下,瀋陽幾乎是不用動手就可以拿到的,但現在日軍的表現令他傷透了心。他對前任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說,看樣子日軍不是無能,而是想保存實力,他嚴重懷疑這個所謂的「堅定盟友」是否誠實。莫洛托夫也贊成斯大林的看法,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從來不相信,小日本會全心全意的與我們在一個戰壕里作戰,他們只要有機會就會漁翁得利,讓我們拋頭顱灑熱血去爭取他們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日本人的表現讓我想到了德國人,這也是一個需要警惕的民族,他們總有一天會掀起一場新的『東進運動』。那麼,誰才是俄羅斯最忠實的盟友呢?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