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蘇軍與日軍的挫折(上)
7月17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向《真理報》總編輯下達指示,要他們留出頭版頭條位置,隨時準備刊登蘇軍攻陷哈爾濱、長春的消息。對哈爾濱和長春的大包圍圈已經完成,阻斷哈爾濱與長春聯繫的第二層包圍圈眼看也要合攏,遠東第1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大將樂觀地估計:「中**隊將很快意識到他們已經陷入絕境,並在24小時內放下武器投降。」包圍圈內有30個正規師和15個民兵師的師部,以及一些零散的團級、旅級部隊,總人數超過40萬人,可以說是現代戰爭史上最大的包圍圈之一。
由於一切道路交通都被切斷,因此包圍圈內嚴重缺乏糧食、飲水、彈藥、醫藥和燃料供應,在巷戰階段,所有的兵工廠幾乎都被炸成廢墟,因此也不可能生產新的槍支彈藥了。許多市民主動在火線上加入了民兵隊伍,他們的戰術經驗非常薄弱,只能完全依靠一腔熱血與蘇軍拚命,傷亡率非常驚人。長春的防禦兵力比哈爾濱薄弱的多,但進攻長春的蘇軍步兵數量明顯不足,因此陷入了更漫長的苦戰。直到蘇軍通過緊急運輸和空降的方式向長春增援了6個師的步兵和傘兵,長春的主要街道才終於淪陷。在這兩座英雄城市受到圍攻的日日夜夜裡,松花江集團軍群司令陳興潤、參謀長塗舜德、第13集團軍司令靳成亮和第22集團軍司令張浩而等人一直不肯離去,他們坐在市中心的司令部里親自指揮巷戰,直到最高統帥部於7月21日下令「哈爾濱-長春包圍圈內的高級軍官一律撤離」,他們才奉命乘坐飛機離開。乘坐飛機突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民用機場和軍用機場都已經被蘇軍奪取,靠近市中心的小型機場也已經千瘡百孔,運輸機不得不在空蕩蕩的城市大街上降落,然後在蘇軍猛烈的防空炮火之下冒險起飛,送走了近10位將軍和30多名校級軍官。陳興潤大將堅決拒絕撤離,聲稱「戰役失利都是我的責任,我寧可留在長春以一死報國」,最後被參謀人員強行架上飛機。在最後一架飛機起飛之前,松花江集團軍群參謀長塗舜德中將看著滿目創痍的長春街景,感嘆到:「我們欠這個城市一筆債,欠這些人民一筆債,我發誓將來一定會償還的。我要讓法西斯匪徒用鮮血償還。」
在所有高級將領離開之後,已經被分割成零碎的守軍仍然堅持了三天,直到7月24日,蘇軍才宣布佔領哈爾濱,次日凌晨宣布佔領長春。包圍圈內的40萬將士大半陣亡或被俘,許多士兵都是在彈盡糧絕而且負傷的情況下才被俘虜的,零星的戰鬥一直持續到7月26日。英雄們的頑強抵抗也給蘇軍造成了嚴重傷亡,蘇聯最高統帥部宣布的數字是陣亡2萬多人,負傷3萬多人,但實際損失數字至少高出三倍。整個戰役**有820輛蘇聯坦克被擊毀或重傷,其中近一半是在巷戰中損失的;伊爾-2和「施圖卡」轟炸機在對城市街道進行低空轟炸時,也經常遭到守軍的步槍、機槍襲擊,因此墜毀40多架,受傷超過100架。雖然蘇軍一貫以善於打硬仗、惡仗著稱,但哈爾濱和長春巷戰損失慘重也使蘇聯最高統帥部意識到,必須加強巷戰戰術和武器的研究,否則總有一天蘇軍會在巷戰上栽跟頭。蘇軍一貫依賴的大口徑火炮、重型突擊炮雖然在野戰中能對步兵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但用在城市街道戰中就太過笨重了。
奪取哈爾濱、長春、松原、吉林、牡丹江等重要城市之後,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實際上已經完全淪陷,只剩下吉林第三大城市四平仍然在中**隊手中,四平也是通向遼寧的門戶。現在,整個東北大地只剩下王澍上將指揮的遼河集團軍群仍在巍然屹立,扼守著北到四平、南到旅順、東到撫順、西到葫蘆島的廣闊戰區,這個戰區以瀋陽為中心,以旅順和營口的軍港為補給通道,依靠瀋陽、鞍山、撫順、本溪和阜新的強大工業實力,不斷補充著武器彈藥和技術裝備,抗擊著日軍和蘇軍的兩面夾擊。在哈爾濱-長春戰役如火如荼的時候,蘇聯蒙古方面軍也已經完成了鉗型攻勢,兩個機械化突擊集團在山海關實現會師,切斷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聯繫。華北集團軍群司令黃文德中將想盡辦法挽救山海關和秦皇島,但他手頭所有的機動兵力(加上民兵)也不到10個師,只能依靠秦皇島的城市地形進行巷戰,竭力拖住蘇軍的步伐。秦皇島的巷戰持續到7月20日結束,包圍圈內的中**隊5個步兵師、4個民兵師和1個裝甲師一部基本被殲滅,華北集團軍損失超過8萬人。雖然失去了長城以北的所有戰略據點,但華北集團軍群的主力仍然保存著,謹慎地扼守在張家口、北京、唐山和天津一線,不分晝夜的建設著縱深防禦體系,準備在蒙古方面軍進攻京津時給予其重大打擊。蒙古方面軍固然打贏了這場戰役,但僅僅憑這場戰役還不足以令遼寧和河北的中**隊崩潰。
現在,蒙古方面軍的近50個師分佈在從內蒙古西部到遼寧西部的1800公里戰線上,尤其是在承德-山海關一線形成了巨大的戰略突出部,這個突出部雖然阻斷了華北集團軍群和遼河集團軍群的聯繫,卻也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後勤負擔,而且要隨時提防中**隊對自己的側翼進行反突擊。蒙古方面軍司令員馬利諾夫斯基上將感到自己的戰線實在太長,後勤補給系統已經不堪重負,方面軍直屬航空部隊也無法保證廣闊空域的安全,遂在7月21日主動向最高統帥部提出把蒙古方面軍分割成兩個部分。7月23日,最高統帥部同意了馬利諾夫斯基的請求,將原蒙古方面軍分割為「華北方面軍」和「蒙古方面軍」兩部分,其中華北方面軍仍由馬利諾夫斯基指揮,以赤峰為司令部,下轄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的35個師;蒙古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以呼和浩特為司令部,下轄內蒙古中西部的14個師,這是蘇軍開戰以來第一次更改方面軍編製。馬利諾夫斯基由於攻克山海關的功績,於7月24日被授予大將軍銜和「蘇聯英雄」稱號。
現在對於蘇軍來說,整個東北戰局剩餘的任務就是奪取遼寧中部和西部,因為遼東半島已經被劃為日本勢力範圍,主要由日軍進攻。但是日軍的進攻效率實在太低,從6月下旬開始,13個日本陸軍師團一直被遲滯在撫順、本溪一線,既無法向西進犯瀋陽,又無法南下進攻遼東半島。日軍之所以遲遲無法推進,與帝國大本營的策略也有關係,因為按照《柏林-莫斯科-東京軸心條約》,撫順、本溪一線以西地區(遼河河口的營口港除外)都是蘇聯的勢力範圍,日軍即使提前進佔了這些地區,也無法將其劃歸日本領土。日本陸軍部希望繞開撫順、本溪和鞍山等中國重兵把守的據點,沿著千山兩側的公路直接進攻遼東半島;但是中國遼河集團軍群始終威脅著日軍的側翼,襲擾其交通線,使之不敢抽調主力部隊南下。撫順和本溪兩個工業城市的巷戰打的異常艱苦,戰鬥剛剛打響的時候,守軍總共只有6個正規師和3個民兵師,可是一個月之後中**隊反而越打越多,增加到15個正規師和8個民兵師,至於整個遼河集團軍群的兵力更是已經增加到29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步兵師和18個民兵師。日本帝國大本營也曾考慮抽調一些機動兵力,沿著遼東半島的東海岸一路南下,從側翼奇襲旅順,但是這個計劃很快也失敗了,因為中**隊在遼東半島的東西兩個海岸都設置了層層防禦工事。日軍一個裝甲師團和兩個步兵師團從7月6日開始,對遼東半島東海岸的重鎮——大孤山進行了瘋狂圍攻,日軍一口氣投入了300輛「九七式」坦克和600多門野戰火炮;但事實證明「九七式」坦克的裝甲在中國反坦克炮面前像紙一樣薄,有的反坦克槍都能貫穿其正面裝甲。守衛大孤山的2個步兵師、1個民兵師和1個高射炮團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形優勢,多次在幾百米的近距離大量殺傷日本步兵,一個日軍師團幾乎完全喪失戰鬥力,坦克的損失也高達120多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