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位蘇聯軍官的自述(上)

第八章 一位蘇聯軍官的自述(上)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的精髓。但是在開戰三個月之內,我們對蘇軍的了解都是很膚淺的,蘇聯就像一個籠罩在迷霧之中的國家,誰也不知道它的戰爭潛力究竟有多強。蘇聯士兵作戰非常勇敢,雖然有時會出現慌亂潰逃的現象,但很少被俘虜。自從調到第5裝甲集團軍以來,我經常聽到身邊的軍官們說:「我真不知道那群法西斯匪徒是怎麼想的,如果能夠多搞到一些他們日常訓練和作戰的資料就好了。」

隨著戰局的不斷深入,被俘的蘇軍越來越多,被繳獲的重要資料也可以堆成一座山了。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一些普通蘇聯士兵和軍官的日記,大部分日記是從國內開始記錄的,它們真實的再現了蘇軍官兵對這場侵略戰爭的看法和精神狀態,給我軍提供了實施攻心戰的良好材料。

被繳獲的蘇軍高級軍官日記很少,大部分都是絕密,直到戰後很多年還塵封在歷史檔案館中,按照法律規定是五十年以後才能解密;但是中下級軍官乃至士兵的日記就很平常了,戰爭的第一年就繳獲有1000份以上,保密措施並不嚴格。下面的文字援引自一位參與進攻大同的蘇軍少尉的日記,於1933年9月11日在大同被繳獲;我想,如果要研究蘇軍在戰爭初期的精神狀態,沒有比這些第一手資料更可靠的了。

日記的作者為弗拉基米爾•約瑟夫維奇•別里亞耶夫,蘇聯步兵少尉,生於1911年,戰爭爆發時已經為蘇軍服役三年之久。這本日記是從1933年3月開始的,但是其中也隱約提到作者的家庭出身和政治背景——生於一個城市小職員家庭,父親曾在沙皇時代當過公務員,俄羅斯革命成功之後,又很快與新成立的蘇聯政府合作,不但沒有受到懲處,反而爬到了中級幹部的位置。當時蘇聯人對軍人是非常仰慕的,中等以上家庭都非常支持子女參軍,既能有遠大的政治前途,又能有豐厚的薪水和津貼,比普通工人和農民的待遇高的多。別里亞耶夫在1933年第一季度一直在中亞的哈薩克服役,據他的記錄:「在哈薩克,軍人的食宿條件和薪金比老百姓強了不止十倍,在大街上,只要你身穿蘇聯軍服,每個人都向你投來羨慕的目光……作為軍官,我們可以享有20平方米的單間住房,中尉以上軍官就有自己的勤務兵,老百姓則只能擠在非常殘破的窩棚里,每個城市都是一座巨大的貧民窟。」這也證實了外界對蘇聯的看法——蘇聯經濟發展迅速,重工業非常發達,可惜大部分資金都投入了軍火工業,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蘇聯的老百姓都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盧布來支持軍隊。尤其是像哈薩克這樣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蘇聯當局的剝削更是毫不留情。別里亞耶夫寫道:「在俄羅斯,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很不好,但哈薩克的情況還要更差,相比之下,莫斯科簡直就是天堂。在阿拉木圖(註:哈薩克首府),道路兩旁連起碼的下水道都沒有,大街小巷都散發著腐爛的惡臭,人們把糞便和髒水直接傾倒在街道上,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活下來的!」

為什麼蘇聯城市的衛生狀況都那麼差勁?簡單的說是沒錢,錢又到哪去了?當然是支持軍隊了。外界估計蘇聯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是軍費開支,事實上這個估計可能太保守了,在1930-1933年的戰備階段,蘇聯恐怕花了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軍備競賽。看看別里亞耶夫少尉是怎麼形容他所在的步兵師的:「我們第39步兵師比任何一個同類步兵師都毫不遜色,能夠為這樣一支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部隊服役,我深感自豪。根據今年年初傳來的新消息,所有士兵的每月津貼將從30盧布上漲到45盧布,每年夏天的消暑費和冬天的取暖費也會有提高。有小道消息說,最高蘇維埃會通過一項新的優待軍人法案,凡是在軍隊服役滿五年、沒有重大過失的蘇聯軍人,每年還會被額外獎勵400盧布。」相比之下,蘇聯當局公布的蘇聯公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可憐巴巴的180盧布,還比不上一個普通士兵4個月的津貼。至於蘇軍的武器裝備、作訓服裝和其他雜項供應,不用說,都是按照最高水平進行的。在2月到5月的日記中,別里亞耶夫一再吹噓「按照我的看法,沒有人能阻擋這支強大的蘇維埃軍隊」,聲稱蘇軍步兵每個人都配備有半自動步槍、衝鋒槍和加重手雷,在反坦克作戰中可以做到人手一把反坦克槍,至於槍榴彈和加重燃燒瓶更是司空見慣的東西。衝鋒槍這種短距離突擊兵器,最早就是由俄國人和德國人發明的,在中國受到的爭議很大,許多兵器專家認為衝鋒槍的實戰作用遠遠低於威嚇作用,瞄準精度很低,射程又太近,純粹是浪費錢財。戰爭爆發前,在中**隊中佔上風的觀點是:「衝鋒槍是一種沒有經過大規模實戰驗證的武器,它的作戰效率幾乎肯定低於半自動步槍。除了在極少數需要近距離高強度火力支援的場合,如城市巷戰、陣地坑道爭奪戰之外,沒有必要使用衝鋒槍。」結果就是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前,我軍步兵裝備衝鋒槍的比例只有12%,蘇軍卻至少達到了50%。前三個月的實戰很快證明衝鋒槍在步兵衝鋒中具有半自動步槍無法替代的作用,再也沒有人胡說什麼「衝鋒槍效率低下」了。蘇聯人在步兵武器裝備問題上的見解遠遠強於我軍,我軍因此付出了相當沉重的代價。

遺憾的是,作為一名步兵少尉,別里亞耶夫很少在日記里提到蘇聯裝甲部隊的信息。他親熱的稱呼裝甲兵為「我們的坦克兄弟」,但這些「坦克兄弟」的訓練、待遇和戰術思想如何,他一點也沒有透露。值得注意的是,從1933年2月到6月,別里亞耶夫記載了4次中等規模的戰術演習和2次大規模實戰演習,其中只有一次演練了正規的步坦協同作戰內容,其餘5次演習要麼根本沒有坦克兵參加,要麼就是步兵和坦克各管一攤,互不合作。在4月下旬的大規模實戰演習之後,別里亞耶夫寫下了對坦克兵的抱怨之辭:「在某些人眼裡,步兵就是用來給坦克兵當炮灰的。他們明裡喊著『步兵是軍隊的基礎』『我們要善待步兵』,暗地裡卻根本不把步兵當回事。事實很清楚,炮兵自從建軍以來,一直享有著諸兵種之王的美譽,沒有任何兵種能夠和炮兵爭奪資源;坦克兵雖然組建的比較晚,發展速度卻最快,被大人物視為蘇維埃安全的基礎。夾在炮兵和坦克中間的就是可憐的步兵,最不值得一提的步兵,打仗的時候沖在最前面,也死在最前面,功勞全被偉大的坦克兵和尊敬的炮兵搶去了。我就知道結果是這樣!」這段簡短的記載暗示著蘇軍各兵種的矛盾——「大炮兵主義」是蘇軍一貫的傳統,蘇軍對坦克兵的火力支援不是以戰術空軍為主,而是以炮兵為主,所以炮兵和坦克兵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結成了「同盟」。被排除在這個同盟之外的,除了可憐的步兵,還有曾經輝煌一時的騎兵,當年俄羅斯革命的勝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騎兵,據說蘇聯現在還保留著「騎兵集團軍」的編製!不過德國對波蘭的閃擊戰早已證明騎兵徹底出局了,我不知道這是否會促使蘇聯當局重新考慮騎兵的地位問題。在日記中,別里亞耶夫很少提到騎兵,或許蘇聯騎兵很少駐紮在哈薩克。

根據目前的實戰經驗,別里亞耶夫抱怨的「步兵當炮灰」是蘇軍進攻的慣例,甚至成為了某種例行公事的現象。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把坦克當成現代戰爭的長矛,攻破對方主要防線的任務應該由坦克和自行火炮完成,步兵則跟在坦克的後面,負責支援坦克、清剿敵軍步兵及反坦克炮。但是蘇軍的作戰觀點卻不同,在擁有強大坦克兵力的情況下,他們仍然讓步兵沖在最前面,用步兵的血肉之軀為坦克鋪平道路!在密山、牡丹江、呼和浩特、哈爾濱和長春,都出現了蘇軍步兵為坦克開路的奇怪現象。遼河集團軍群司令王澍上將曾經總結過蘇軍的進攻規律:「首先是炮火準備,主要是大口徑榴彈炮,有時候還有超大口徑的攻城臼炮,炮轟過程一般持續30-45分鐘,對某些重要目標甚至持續60分鐘以上,整個防禦地段都被炮彈犁成了平地。最後一顆炮彈剛剛落下,你就能聽到幾公裡外傳來此起彼伏的衝鋒號和『烏拉』的歡呼聲,那是可惡又可憐的俄國步兵在衝鋒了。說實話,第一批衝鋒的俄國步兵簡直是找死,我軍殘餘的機槍、步兵炮和迫擊炮足夠把他們殺的落花流水,但是一浪一浪湧來的步兵很快會淹沒我軍的孤島,我軍反坦克炮陣地是他們攻擊的第一目標。等到反坦克炮被肅清了,我軍陣地被撕的七零八落了,蘇軍坦克才會大搖大擺的衝上來,穿過步兵剛剛建立的戰線,碾著敵我兩軍的屍體向戰線深處前進。說的好聽點,這種戰術是『步兵搭台,坦克唱戲』;說的難聽點,這叫做草菅人命,寧可死上一堆步兵,也不願損失一輛坦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共和國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共和國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章 一位蘇聯軍官的自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