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折--新明帝國編年史(下)
19世紀初,廣東商人和福建商人已經成為帝國最強大的經濟力量,他們通過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本,又接觸到了西方的啟蒙思想,將其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結合,建立了獨特的「新儒家」思想。「新儒家」思想鼓吹自由、民主、平等,主張實施政治經濟全面改革,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對於掌權的帝國議事會來說,無疑是一個恐怖的挑戰!廣東商人還上書帝國議事會,要求將西方啟蒙運動的經典著作《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論政府》等書列入科舉考試書目,這當然遭到了議事會的斷然拒絕。掌權的江南商人、山西商人頑固地反對政治改革,更反對建立資本主義的共和國,企圖把古老的帝國政體永遠維持下去。
但是,古老的帝國政體在世界浪潮的衝擊下,已經不可能永遠維持了!1820年,西方工業革命開始影響中國,福建商人和湖北礦業主合作在湖北大冶開設了中國的第一家現代大型工廠——「大冶鋼鐵廠」,與之配套還開發了江西萍鄉的煤礦,並於1832年正式組建「冶萍煤鋼聯合公司」,年產鋼8萬噸,生鐵達到21萬噸。此後,遼寧、安徽的礦業主也建立了自己的鋼鐵廠、機械廠,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全國。中國雖然不是工業革命的發起者,但還是做到了緊跟世界潮流,沒有被甩的太遠。
1848年,江南商人建立了中國第一家輕工業工廠「江蘇棉紗廠」,這也是江南地區第一座現代工廠,它標誌著中國的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就連一貫守舊的江南商人,也開始參加工業革命了!到了19世紀中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現代工業已經相當發達,成立了「安慶機械製造廠」「馬鞍山鋼鐵廠」「黃石機械紡織廠」「上海鋼鐵公司」「上海寶山船舶工廠」等一批大型工業企業(其中有的企業,甚至在全世界都居於領先地位),每年的工業產值突破1000萬兩白銀,雇傭工人數量達到40萬。遼寧鞍山的煤礦、鐵礦也開始開發,東北地區逐漸成為中國的另一個重工業基地。1856年,明帝國議事會撥款建立了第一條鐵路——江西萍鄉到安徽安慶的鐵路,用來運輸煤炭、鐵礦石等工業資源,這是當時亞洲最先進的鐵路,從此,鐵路開始深刻地影響中國,它完全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形態!同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造船廠「旅順造船廠」成立,中國造船工業迅速發展,是當時亞洲第一、世界前五的水平。中國的海軍實力,也隨之大幅度提高了。
不過,中國的工業革命雖然發展迅速,但大部分先進技術都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中國自身的科學技術實力,還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正在興起的德國,對中國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向中國輸出了許多人才和設備,中國的工業革命也因此打上了深刻的德國烙印!
同樣是在1856年,中國的近鄰——日本也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日本德川幕府將軍經過長期思考,毅然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建立「日本帝國議會」,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明治維新」運動!1860年,日本參考了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的憲法,制訂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並通過了一系列鼓勵資本主義發展的法律,日本基本完成了政治改革,經濟也迅速發展起來。日本政府花費200多萬兩白銀從美國、德國購買先進工業設備、工業技術乃至武器裝備,全世界都感覺到了日本強大的擴張野心。雖然此時日本的國力還不能和中國相比,但中日衝突的一天已經越來越近了。
正當中國和日本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西方列強的魔掌也已經伸向中國附近。到19世紀中期,法國殖民者侵佔了越南南部、寮國、柬埔寨,英國殖民者侵佔了緬甸,德國殖民者侵佔了琉球群島。越南、緬甸、琉球等國的國王,向他們的宗主國——明帝國求救,但帝國議事會卻害怕惹怒西方殖民者,不敢出兵救援,中國的國際威望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明帝國議事會倒不是膽小怕事,實在是當時中國的海軍實力與西方國家差距太遠,打擊日本還夠用,打擊英國、德國就是天方夜譚了。)
為了防止西方殖民者進一步侵略中國沿海,明帝國開始在各大造船廠製造2500噸級驅逐艦,同時向英國購買6000噸級的巡洋艦,加強自身的海軍建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明帝國海軍終於成為遠東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不僅讓新興的日本不敢造次,更讓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也畏懼三分。由於中**隊的保護,越南北部以及朝鮮保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沒有受到歐洲國家的入侵。中國、日本、朝鮮三國,成為當時亞洲唯一沒有受到歐洲列強入侵,得以保持獨立的三個國家。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中國要想超過歐洲先進國家,非得進行徹底的政治改革,實行西方的民主與法制不可。1875年,廣東、福建商人成立了明帝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立憲同盟」。立憲同盟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改革原則」——以民主選舉方式產生帝國各級行政官員,在整個明帝國範圍內實行三權分立、司法獨立原則,制定《大明帝國憲法》,這其實就是要把中國從一個半封建的君主立憲國家,變成一個現代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國家。結果,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帝國議事會的堅決否決,因為議事會成員(尤其是那些保守的江南、山西商人們)害怕失去自己的權力,中國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遭遇了第一次挫敗。於是,立憲同盟開始向海外購買大量武器,準備武裝鬥爭;他們到處印刷各種傳單、書籍,號召人民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新明帝國,成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一個大革命的時代開始了!
1880年3月,立憲同盟經過長期準備,發動了震驚世界的「1880年中國革命」,革命以廣東為中心,波及福建、湖南、四川等省,革命者要求廢除帝國政體,建立民主共和國。起義者一度控制了整個珠江三角洲,並佔領了湖南、福建、廣西的許多城市,儼然有與帝國政府分庭抗禮之勢。在危急的局勢下,明帝國議事會出動了25萬大軍鎮壓革命,並用從英國買來的新式鐵甲巡洋艦艦炮轟立憲同盟的基地——廣州,甚至不惜要求英國出兵幫助鎮壓革命!經過2個多月的浴血奮戰,立憲同盟雖然多次挫敗明帝**隊的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廣州城被明軍攻克,轟轟烈烈的1880年革命只能以失敗告終了。立憲同盟的成員遭到了血腥屠殺,倖存者也被迫轉入地下活動;明帝國議事會為了防止革命重演,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軍事管制,嚴厲禁止傳播民主主義、資本主義改革的言論,南方各省陷入了長期的白色恐怖之中!中國的資本主義政治改革,就這樣再次遭遇挫折,中途夭折了。但是帝國議事會的血腥鎮壓並沒有達到目的,在廣大的中國內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農民暴動此起彼伏,明帝國的聲望已經降到了幾百年來的最低點!
時光就這樣進入了20世紀初,中國的工業化程度已經達到俄羅斯的水平,成為中等資本主義國家,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還是太少,人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強烈呼喚著政治改革!新明帝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中,眼看支持不了多久了。1902年,又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中國和德國的聯合探險隊在黑龍江發現了大慶油田,這是當時世界上探明儲量最大的油田之一。中國東北地區立即引起了西方列強的關注,尤其是俄羅斯帝國對東北更是垂涎三尺,隨時準備全面入侵中國,奪取石油資源。大慶油田的石油,竟然成為後來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正當俄國將擴張的重點再次轉向中國東北時,1905年6月,震驚世界的俄國革命爆發了。數十萬工人和市民在聖彼得堡街頭遊行示威,要求縮小貧富差距,結果遭到沙皇軍隊的血腥鎮壓,一天之內就有5000人遇難。這一慘重災難引起了人民對腐朽沙皇**政體的怒火,俄國國家社會黨(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托洛茨基立即發動武裝起義,利用工人武裝奪取了聖彼得堡。沙皇尼古拉二世急忙逃離聖彼得堡,調動波蘭、烏克蘭、莫斯科的俄軍向聖彼得堡前進,但一路上俄軍不斷嘩變,軍中的國家社會黨分子甚至公然打出了紅旗,宣布俄軍改編為「國家社會軍」。7月29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宣布支持革命,發出通電建議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尼古拉二世只得倉皇逃往國外。持續數百年的沙皇**制度終於結束了,這對於俄國來說,與其是一個災難,不如說是一個機會。
俄國革命成功之後,革命領導人托洛茨基迅速解散了國家杜馬,決定成立「蘇維埃政權」,建立國家社會黨的獨裁統治,凡是反對國家社會黨的黨派都被勒令解散,其領導人也被逮捕併流放海外。蘇維埃政權雖然建立,但忠於沙皇的「白軍」仍然在各地活動,國家社會軍進行了兩年多的內戰,才將這些白軍基本殲滅。1907年,托洛茨基宣布建立「蘇維埃國家社會主義聯盟」,簡稱「蘇聯」。蘇聯秉承德國宰相俾斯麥創立的「國家社會主義」理論,鼓吹國家對經濟的全面控制,並大肆宣揚「俄羅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等種族主義言論,大力發展軍備,隨時準備發動侵略戰爭。受到蘇聯的影響,德國、義大利也產生了國家社會主義勢力,「國家社會主義」逐漸發展為「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
此時,歐洲列強已經分裂為「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國家集團,明帝國陷入了協約國的包圍之中——北方有俄國,南方有法國的殖民地越南,東方還有日本虎視眈眈,它們都是協約國集團的成員,也都對中國的富饒領土垂涎三尺……為了對付俄國、法國、日本的軍事威脅,打破三面受敵的不利局面,明帝國開始主動和德國走近。德國不僅向明帝國出口了大量新式武器,還向明軍派遣了大批軍事顧問,幫助中國建立強大的現代陸軍。1905年,中國與德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正式加入了同盟國的行列,一起對抗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協約國。世界大戰的陰影,隨之降臨到了中國頭上!
1909年,圍繞俄國殖民地波蘭的歸屬問題,德國與蘇聯爆發了武裝衝突;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向蘇聯遞交了最後通牒,要求蘇聯立即割讓波蘭西部地區,遭到了蘇聯的斷然拒絕,德國隨即向蘇聯宣戰。根據同盟國與協約國的軍事條約,兩大國家集團隨即互相宣戰,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中國、羅馬尼亞為同盟國一方,英國、法國、蘇聯、日本、保加利亞為協約國一方,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在長達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明帝國海軍多次擊敗日本海軍,差點在日本本土登陸;明帝國陸軍也擊敗了法國陸軍,並與蘇聯陸軍在北方邊界對峙,互有勝負,陷入了長期的陣地戰。但是自從1912年美國加入協約國后,形勢大變,協約國一方佔據了明顯優勢。明帝國艦隊主力在舟山群島被美英聯合艦隊擊潰,中國的各大港口都陷入英美艦隊的封鎖。英法聯軍也於1913年初在海南島登陸,明軍雖然勉強維持住了戰線,但損失非常慘重,全軍士氣動搖。德國雖然在東線戰場取得了勝利,從俄羅斯手中奪取了波蘭、芬蘭,但在西線也遭遇了慘敗,戰爭的天平慢慢向協約國一邊傾斜,明帝國的前途越來越暗淡了……
1913年4月,由於前線戰事接連失利,明帝國首都南京終於爆發了革命,來自廣州、福州、武漢、上海的數千名「立憲同盟」成員包圍了帝國議事會所在地,要求明帝國立即結束戰爭。起義群眾高呼「共和國萬歲」「解散議事會」的口號,皇帝和議事會成員被迫倉皇逃離南京。起義的第二天,最後一代明朝皇帝下詔退位,乘坐軍艦前往荷蘭避難,「立憲同盟」經過長期的地下鬥爭,終於奪取了政權。立憲同盟主席李光永在皇宮廣場宣布成立「中華共和國臨時政府」,自己出任政府總理,臨時政府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就是與協約國媾和,結束這場漫長的戰爭。
聽說南京爆發革命,前線的中**隊士氣低落,幾乎陷入崩潰,蘇軍趁機佔領了蒙古、滿洲的大片土地,一直推進到中國境內幾百公里;日本這個協約國的小夥伴,也趁機在中國的附屬國朝鮮登陸,想把朝鮮變成它的殖民地。不久,同盟國的主心骨——德國也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蘭,德意志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並立即與協約國媾和(這與中國發生的事情幾乎如出一轍)。在兩個月之內,全部同盟國都向協約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1913年9月,戰敗的中華共和國臨時政府與戰勝的協約國代表團在朝鮮首都漢城舉行了和平會議。這場和平會議,將決定中國未來的命運——中國會被瓜分嗎?中國究竟要割讓多少領土、損失多少主權?每個中國人都惴惴不安,誰也不知道戰勝的協約國會怎麼處置中國。
此時,蘇軍已經佔領了整個外蒙古,並佔領東北的哈爾濱、長春,新疆的烏魯木齊等重要城市;法國的陸軍進駐廣西、雲南,海軍則封鎖了珠江口和海南島;英美聯合艦隊不僅封鎖著長江口,而且用海軍陸戰隊佔領了上海;日軍沒有進駐中國本土,卻已經控制了朝鮮全境,海軍也逼近渤海灣。蘇聯、日本想趁機瓜分中國,奪取遠東的戰略霸權;但英國、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持遠東的戰略平衡,主張寬大對待中國,維持中國的強大和統一(一個強大穩定的中國,能夠牽制蘇聯和日本的野心,對美英是非常重要的!)。經過激烈的爭吵,和平會議終於在10月通過了《漢城和約》,對中國的命運做出了裁決,也對遠東地區的政治版圖做出了分配。
《漢城和約》規定,中國的主權統一應該得到尊重,唐努烏梁海、烏蘇里江以東、新疆北部地區割讓給俄羅斯,外蒙古被獨立出來,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作為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其餘領土則保持原狀。中國的兩個附屬國則被協約國瓜分——朝鮮被劃為日本的勢力範圍,越南被劃為法國的勢力範圍,兩個國家都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地位。此外,中國還必須向戰勝的協約國大約300億美圓戰爭賠款,削減軍備,不製造3萬噸級以上的戰列艦,不研製作戰飛機、潛艇和裝甲車,軍隊總人數必須限制在50萬人以內——這實際上是要剝奪中國發動戰爭的能力!
對於太平洋上的德國殖民地,《漢城和約》把它們分別送給了美國、英國和日本,其中美國獲得了關島、塞班島兩個重要島嶼,英國獲得了俾斯麥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日本則獲得了琉球群島(沖繩群島)、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等大量島嶼,海上勢力得到了明顯擴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使德國、中國都受到明顯削弱,日本卻日益強大起來。
《漢城和約》雖然使中國喪失了外蒙古的160萬平方公里領土、烏蘇里江以東的2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新疆北部的40萬平方公里領土,但至少保住了國家的主權和獨立,尤其是保住了滿洲、內蒙古、新疆和西藏,中國的主體並沒有受到損失。中華共和國雖然必須承擔300億美圓戰爭賠款,但是英國、美國很快宣布減免大部分賠款,法國也減免了1/2的戰爭賠款,中國實際上負擔了不到100億美圓賠款,其中大部分還可以從國外銀行貸款支付。比起德國負擔的巨額賠款(2萬億馬克!),簡直不值一提!中國的軍事發展雖然受到了很大限制,但由於協約國內部的矛盾,這些限制實際上是一紙空文。僅僅兩年後,協約國駐中國的軍事代表團就撤回國內,從此中國的軍隊建設就沒有任何限制了,飛機、戰列艦、航空母艦、潛艇、坦克、大口徑火炮都大量研製並裝備部隊,陸軍人數也從50萬人飛漲到300萬人。蘇聯、日本對中國違反和約的行為感到「深惡痛絕」,但英美兩國卻予以默許,因為他們希望中國能夠牽制蘇聯、日本,維持遠東地區的戰略平衡。很快,中華共和國就重新作為一支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屹立在東方。
1913年10月,在漢城和會結束后,中華共和國臨時政府隨即宣布召開「共和國制憲會議」,由來自立憲同盟、社會民主黨、立憲改革黨等12個黨派的代表。立憲同盟主張採取美國式的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建立聯邦共和國;社會民主黨則主張採取英國的議會制,由議會選舉行政首腦,反對實行聯邦制;立憲改革黨甚至主張把皇帝請回來,繼續實行君主立憲制。經過一個月激烈的辯論,在群眾和輿論的廣泛關注下,制憲會議代表們達成了妥協方案:實行美國式的總統制,但不實行聯邦制,總統和國會都由廣泛的選舉產生,司法部門則獨立行使司法權;明朝皇帝復辟的可能性被完全排除。11月10日,制憲會議投票表決《中華共和國憲法草案》,絕大部分代表都投票贊成,只有極少數保皇派代表堅決反對。11月17日,憲法草案被提交新成立的各省議會表決,到12月5日,包括新疆、西藏、海南、內蒙古在內的各省議會都投票通過了《憲法草案》,憲法正式生效。立憲同盟主席李光永表示,制訂民主共和憲法的任務已經完成,立憲同盟今後的任務是保衛共和制度,因此宣布立憲同盟從即日起改名「共和同盟」。
1913年12月12日,中國舉行了第一次全國範圍的總統-國會大選,結果共和同盟主席李光永獲得55%的普選票,當選中華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共和同盟還獲得了眾議院210個席位中的110個和參議院80個席位中的46個。共和同盟的執政期開始了,在它執政的十多年裡,中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的增長,憲政制度得到了鞏固,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工業國家,這段歲月也被後人稱為「共和同盟的黃金時期」。
對比協約國對德國的《凡爾賽和約》,中國受到的制裁簡直太輕了。德國在《凡爾賽和約》中被處以2萬億馬克的罰款,被迫接受12個國家的駐軍,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內,全國經濟瀕臨崩潰。不過蘇聯也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因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攻陷了波蘭和芬蘭,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波蘭、芬蘭兩國的民族主義者都要求獨立,拒絕回到蘇聯的懷抱之中。英法為了打擊蘇聯,趁機在《凡爾賽和約》中規定把波蘭、芬蘭從蘇聯領土中分割出來,成立獨立的波蘭共和國和芬蘭共和國。蘇聯領導人托洛茨基氣急敗壞地高呼:「我們被欺騙了!西方人利用了我們,然後又拋棄了我們!我們總有一天要奪回芬蘭和波蘭!」從此,蘇聯和英、法、美等西歐列強分道揚鑣,反而和德國越走越近,這兩國都認為自己是「世界大戰的受害者」,應該「向西方列強算帳」。蘇聯倡導的「國家社會」思潮也在德國愈演愈烈。
1923年,一個叫做希特勒的德軍退役下士組織了一個「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在慕尼黑髮動了著名的「啤酒館暴動」,由於德意志共和國政府的無能,希特勒竟然通過政變控制了全國,建立起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的統治,成為繼蘇聯之後,歐洲的第二個國社黨國家。從此開始,「國社主義」也被稱為「納粹主義」,成為侵略擴張的代名詞。
(對於納粹黨和「納粹主義」的內容,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就不用多介紹了吧?)
1926年,德國和蘇聯簽定了軍事合作條約,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建立了所謂的「柏林-莫斯科軸心」。歐洲的新戰爭策源地開始形成了,而中華共和國開始被英美視為遏止德蘇軸心的一個重要支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20年,戰爭的陰影再次籠罩在世界上空——德國和蘇聯組成了「國家社會軸心」,日本為了滿足自己獨霸太平洋的野心,也逐漸倒向了德國和蘇聯的陣營。這次獲勝的將是誰呢?是急於擴張的「柏林-莫斯科軸心國」,還是復興的中華共和國?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