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晨議交鋒(上)
自十常侍之亂后,董卓把握機會,順利入主洛陽,陸續收並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等人的部眾,勢力漸豐,在擊殺執金吾丁原之後,終於將京都兵權盡數收於麾下。而在官爵上也是先代劉弘為司空,又遷太尉,掌假節鉞虎賁,最後納李儒之策,一舉廢少帝而改立陳留王為帝,將大漢帝室控於掌中,遷升為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並悉數據武庫甲兵,國家珍寶為己有。一時大漢朝政隨其左右。
關東諸侯聯軍的討伐,讓董卓在權位的顛峰嘗到了成為天下共討之敵的味道,也使其對權勢有了更強烈的**,以西遷至長安為契機,大肆清除朝中異己,縱然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也難逃被清洗的下場,先後貶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等重臣為庶民,又殺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為首等數十位朝中文臣武將,又在這些要職上安插自己的親信,將大漢名義上的朝廷軍政大權集中攬於一身。
所以眼下在長安,朝廷的廷議由原先的一日一朝該為三天一朝。而每十次廷議只有一次會有皇帝親臨,更多的是尚父董卓全權處理朝政。
今日又逢朝廷廷議之日,群臣涌往長樂宮的主殿,那裡是朝廷舉行廷議的地方。桓飛已得到正式升遷的文函,所以穿著都尉的軍服也有幸參與這重臣雲集的重要會議。
由於董卓強令將洛陽人丁全數遷入長安,所以朝中官員也無一缺席在眾鐵甲羽林一路的安全「護衛」下被請進了長安。
此刻朝堂之上文武官員一個不缺,整整齊齊的排成兩班分立左右,黑衣錦袍的武將站在左邊,而紅色錦袍的文官則站在右邊。一隊如狼似虎,全副披掛的宮中禁衛正從偏門進入殿內,他們在殿門內外布下了防衛,肅立鼎盛的軍容似乎展示著漢朝精銳的威儀,只不過在群臣和桓飛看來,那雪亮的刀槍展示的更多的似乎是董卓武力的威脅。
昨晚的司徒府晚宴上桓飛覺得去的還是很有價值的,現在他已經認出了那個長相不怒而威的尚書僕射士孫瑞、御史中丞皇甫嵩和他的侄兒皇甫酈,還有他那個令人討厭的兒子皇甫堅壽。
出乎意料的張溫居然也在,看來呂布手的那封信還沒起作用。
伴隨一串清脆的鐘聲,董卓在李儒和蔡邕的左右陪同下從屏風後走出,來到殿中。董卓在正中處那高高的軟席上坐下,李儒與蔡邕則各自站回自己的班列。
廷議終於開始。
最先的政情,其實也就是隴右與涼州的民政,還有就是三輔地區的秋收情況。桓飛聽了聽,大致聽懂了一些。由於隴右、武威等地前些時日的民亂,民間作物幾乎全數毀壞導致大量的流民產生,這些流民開始移往西涼。
而羌胡等部落的陸續叛變,使牲口的進貢也缺失了很大一部分。雖然沒有危急軍中戰馬的供應,但如不想辦法解決,長期以畜牧為主的隴右河西地區,糧荒將勢必產生。
至於三輔地區,雖然遭兵災不大,相對來說還比較穩定,但因為山多地少,糧食產出有限。雖然從洛陽帶來了很多的糧食,但同樣也從洛陽等地一下遷入數十萬居民,加上正在開築郿塢的二十萬民夫和囤守各處的十數萬軍士。糧食日耗之大簡直到了難以按時供給的地步。
所以九卿之一的大司農提出暫停郿塢的開築,將二十萬民夫轉入田間從事生產。
董卓沒有回答,倒有一旁的李儒代答,一是郿塢開築絕不能停下,二是各地守軍的糧食供給不能斷。其他百姓、民夫的日用糧食可盡量減少。
大司農似乎早料到是這樣的局面,反正盡了自己的責任,於是不發一言的退回到自己的班列。
接著內政之後,便是軍中的調動與升賞。就聽董卓終於起身,接過蔡邕手中的聖旨,開始宣讀起來,第一個點到的竟然是皇甫堅壽。一番讚揚之後,竟然升其為奉車都尉。這可是非同小可的官職,屬光祿勛轄,是漢武帝時所設的奉車、駙馬、騎三都尉之一,皆比二千石俸祿。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是個極靠近皇帝的要職,昔日的漢名臣霍光就拜此職。董卓之弟董旻也曾拜此官職。皇甫堅壽原本的官職是議郎,是郎中令的屬官,掌顧問應對,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但品秩不過僅六百石。如今一下成為比二千石的重臣,而他的父親皇甫嵩不過是御史中丞,秩千石而已。
看著皇甫堅壽得意洋洋的謝恩起身,桓飛暗嘆人世不公,李肅在沙場上浴血拚殺,也不過是個騎都尉,而皇甫堅壽無赫赫之功,卻與之同起平坐。
其實他不知道到這個時期的漢朝官職的高低早以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靈帝時就允許牓門賣官,太尉段熲、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張溫,皆是出錢五百萬至千萬不等,各自買到了三公的爵位。
到了董卓入京亂權,漢家帝室幾於被毀,所以與皇室有關、掌管皇室事務的職位也全成了虛銜。如負責徼巡宮中的衛尉、宿衛宮殿門戶的光祿勛以下的各級官職被隨意拿來封賞。所以雖有品秩,但卻無實權,拿皇甫堅壽來說,此時皇帝等若被軟禁,還需要什麼御乘輿馬?至於兩千石的品秩也不過是個虛頭。
等皇甫堅壽退回班列,董卓拿起第二封聖旨,終於點到了李樂,桓飛急忙出班跪倒,「臣李樂接旨!」
董卓眯著眼睛看了看桓飛,臉上的肥肉抖了幾下,終於大笑起來。
歡迎您訪問君子堂,7×24小時不間斷超速小說更新,首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