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踏莎行草過春溪」出自誰手
[筆下文學Www.bxwx.net]
「踏莎行草過春溪」的詩句究竟出自韓翃還是陳羽
--兼析詞牌名《踏莎行》
在宋詞中,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是我的最愛: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是1097(紹聖四年)作者因捲入黨爭被貶謫到郴州時寫的。全詞充滿了失路無望的迷濛情緒,極易引起命運相同者的共鳴,蘇軾特別激賞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在秦觀去世之後,將這兩句詞寫在扇面上,嘆息說:「少游已死,就算一萬人也贖不回他一個啊!」蘇軾並不是容易被消沉意緒所擊垮的人,但秦觀的凄傷,卻帶著那麼強烈的感染力,使一生曠達樂觀的坡翁也為之惻然不能自已。
《踏莎行》,人們普遍將「莎」讀為「shā」,而這裡應該念「suō」。這個詞牌名,據清朝舒夢蘭在《白香詞譜》中說:「《踏莎行》本名叫《柳長春》。」《湘山野錄》記載說:「萊公(寇準)在早春季節宴請客人,自撰樂府詞,讓樂工演唱。」而《詞律》則在《江南春》詞條註釋得很詳細:「這是寇準的自度曲,沒有其他人寫過這個詞牌名。」由此可知,寇準在當時能自創作詞調。這首詞所吟詠的是暮春時節,莎草離披,踐踏尋芳,寫景抒情,正相切合,可以斷定《踏莎行》這個詞牌名的創始者是寇準。據《藝林伐山》記載,「踏莎行」這三個字則出自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詞牌名《踏莎行》的來歷於此,是寇準取韓詩取名的。《詞律發凡》認為:《踏莎行》、《御街行》、《望遠行》等的「行」,是行步之「行」與樂府「歌行」之「行」是不同的,希望大家有所辨別。
而據我考證:「踏莎行草過春溪」這句詩不是出自韓翃,而是陳羽寫的,現在能查找到的是出自《全唐詩》卷348第36首陳羽的《過櫟陽山溪》:
眾草穿沙芳色齊,蹋莎行草過春溪。
閑雲相引上山去,人到山頭雲卻低。
因賀鑄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之句,故名《芳心苦》。又名《平陽興》、《江南曲》、《芳洲泊》、《度新聲》、《思牛女》、《惜餘春》、《喜朝天》、《陽羨歌》、《暈眉山》、《踏雪行》、《踏雲行》、《題醉袖》、《瀟瀟雨》。添字體名《轉調踏莎行》,見宋晏殊《珠玉詞》。《詞譜》卷13以晏殊「細草愁煙」一首為正體,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又列別體二種,其中曾覿「翠幄成阻」一首即《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韻,是攤破句法,添入襯字,轉換宮調,自成新聲。陳亮「洛浦塵生」一首同曾詞,唯上、下片第五句各減一字異。
秦觀(1049年-1100年),初字太虛,后改字少游,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少年的時候,到徐州拜謁蘇東坡。蘇東坡很欣賞他的才華,視他為座上賓,並鼓勵他去參加鄉試考舉人。1085年(元豐八年)進士及第。元祐初,除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聖初,因黨爭被貶為處州的酒稅官。之後,黨爭加劇,又被流放到郴州,再流放到雷州。徽宗朝赦還,死在回京途中的藤州。
《冷齋夜話》記載:蘇東坡和秦觀兩人,起最初並不認識。秦觀聽說蘇東坡將要路過揚州,就以蘇東坡的文風筆調、字體寫了一首詩,題在一座山頭寺廟的牆壁上。蘇東坡看了以後,連自己分辨不出,十分驚訝。後來,孫莘老拿出秦觀數十篇詩詞,請他斧正時。蘇東坡讀後,深有感嘆地說:「那天我在廟裡牆壁上的詩,肯定是這個人的。」蘇東坡與秦觀在揚州的高郵飲別時,寫了一首《虞美人》: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其實,秦觀最初拜謁蘇東坡實在1078年(元豐元年),當時蘇軾正在徐州任上治理水患,修築了一座鎮堤的黃樓,秦觀為其作《黃樓賦》。蘇東坡讀後稱讚他有屈宋之才,推賞備至,兩人生死之誼自此奠定基礎。後來蘇軾徙知湖州,秦觀與之同行。蘇軾因「烏台詩案」得罪下獄,被貶黃州,秦觀親自到吳興探聽消息,又寫信到黃州慰問。蘇軾對秦觀也極為關照,被貶黃州的任上,還寫信鼓勵他應舉,並以自己的遭際出發,勸他別涉及新舊黨爭的時事,以免風波牽連。秦觀連試不第,蘇軾替他到處延譽,包括向政敵王安石推薦,王安石也欣賞秦觀的才華,稱譽他「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有了前宰相的推譽,1085年(元豐八年),秦觀終於進士及第,這時他已經「淹留場屋幾二十年」,少年銳氣消磨得差不多了。
秦觀在政治上有點幼稚單純。元祐年間,他一再遭到來自洛黨的攻擊,因為執政范純仁(范仲淹之子)相援,才勉強保住仕籍。後來范純仁推薦他入秘書省,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推薦者是御史中丞趙君錫。不久,洛黨的首領程頤指使門人賈易上奏攻擊秦觀,說讓他任職秘書省是對文館的一種污辱,趙君錫受到洛黨壓力也倒向程、賈一邊,自責推薦不實,為自己開脫。奏章已上而事情尚未公布,擔任尚書右丞的蘇轍知道了,告訴了蘇軾,蘇軾又轉告秦觀。秦觀憤而去找推薦自己的趙君錫,希望他能站在自己一邊彈劾賈易,蘇軾也派了親戚王遹去向趙君錫關說,一是指責趙君錫薦舉了秦觀而又攻擊他,未免出爾反爾,一是兩浙救災的事被賈易等人攔阻不行,希望趙向朝廷提出。誰知趙君錫已經完全傾向於洛黨,反而在次日奏章里將秦觀與王遹來找自己的事全部揭發,並與賈易一起攻擊蘇轍泄露朝章機密,說蘇軾才是背後的指使者,意欲逼迫言臣,離間諫官,掌控朝廷云云。蘇氏兄弟也上奏自我辯護,雙方交訐,事情鬧得越來越大,直至蘇軾離朝之後,糾紛尚未平息。
《續資治通鑒長編》里,可以看到當時連篇累牘互相攻訐的情景,在這件事里,趙君錫等人的小人表現固不足提,但秦觀輕率的去找趙君錫,希望他能為自己出頭,反不幸遭到對方的出首,還連累到蘇轍被指控泄露機密,在政治上卻也是極其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他過於單純,過於衝動,也過於信任別人,實在不是混跡官場的料子。
洛黨與蜀黨的紛爭未了,高太後去世,哲宗開始親政,重新起用###人物,於是內部還爭吵不休的舊黨一起再次失勢。蘇軾作為保守黨的知名人物自不能倖免,身為蘇軾門客的秦觀更加首當其衝,頭一個被出調杭州,尚未趕到任上,已經被指控和黃庭堅一道修《神宗實錄》失實,罪貶處州,從此開始了一再貶謫,流離至死的坎坷命運。
[筆下文學Www.bxwx.net]
「踏莎行草過春溪」的詩句究竟出自韓翃還是陳羽
--兼析詞牌名《踏莎行》
在宋詞中,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是我的最愛: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是1097(紹聖四年)作者因捲入黨爭被貶謫到郴州時寫的。全詞充滿了失路無望的迷濛情緒,極易引起命運相同者的共鳴,蘇軾特別激賞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在秦觀去世之後,將這兩句詞寫在扇面上,嘆息說:「少游已死,就算一萬人也贖不回他一個啊!」蘇軾並不是容易被消沉意緒所擊垮的人,但秦觀的凄傷,卻帶著那麼強烈的感染力,使一生曠達樂觀的坡翁也為之惻然不能自已。
《踏莎行》,人們普遍將「莎」讀為「shā」,而這裡應該念「suō」。這個詞牌名,據清朝舒夢蘭在《白香詞譜》中說:「《踏莎行》本名叫《柳長春》。」《湘山野錄》記載說:「萊公(寇準)在早春季節宴請客人,自撰樂府詞,讓樂工演唱。」而《詞律》則在《江南春》詞條註釋得很詳細:「這是寇準的自度曲,沒有其他人寫過這個詞牌名。」由此可知,寇準在當時能自創作詞調。這首詞所吟詠的是暮春時節,莎草離披,踐踏尋芳,寫景抒情,正相切合,可以斷定《踏莎行》這個詞牌名的創始者是寇準。據《藝林伐山》記載,「踏莎行」這三個字則出自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詞牌名《踏莎行》的來歷於此,是寇準取韓詩取名的。《詞律發凡》認為:《踏莎行》、《御街行》、《望遠行》等的「行」,是行步之「行」與樂府「歌行」之「行」是不同的,希望大家有所辨別。
而據我考證:「踏莎行草過春溪」這句詩不是出自韓翃,而是陳羽寫的,現在能查找到的是出自《全唐詩》卷348第36首陳羽的《過櫟陽山溪》:
眾草穿沙芳色齊,蹋莎行草過春溪。
閑雲相引上山去,人到山頭雲卻低。
因賀鑄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之句,故名《芳心苦》。又名《平陽興》、《江南曲》、《芳洲泊》、《度新聲》、《思牛女》、《惜餘春》、《喜朝天》、《陽羨歌》、《暈眉山》、《踏雪行》、《踏雲行》、《題醉袖》、《瀟瀟雨》。添字體名《轉調踏莎行》,見宋晏殊《珠玉詞》。《詞譜》卷13以晏殊「細草愁煙」一首為正體,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又列別體二種,其中曾覿「翠幄成阻」一首即《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韻,是攤破句法,添入襯字,轉換宮調,自成新聲。陳亮「洛浦塵生」一首同曾詞,唯上、下片第五句各減一字異。
秦觀(1049年-1100年),初字太虛,后改字少游,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少年的時候,到徐州拜謁蘇東坡。蘇東坡很欣賞他的才華,視他為座上賓,並鼓勵他去參加鄉試考舉人。1085年(元豐八年)進士及第。元祐初,除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聖初,因黨爭被貶為處州的酒稅官。之後,黨爭加劇,又被流放到郴州,再流放到雷州。徽宗朝赦還,死在回京途中的藤州。
《冷齋夜話》記載:蘇東坡和秦觀兩人,起最初並不認識。秦觀聽說蘇東坡將要路過揚州,就以蘇東坡的文風筆調、字體寫了一首詩,題在一座山頭寺廟的牆壁上。蘇東坡看了以後,連自己分辨不出,十分驚訝。後來,孫莘老拿出秦觀數十篇詩詞,請他斧正時。蘇東坡讀後,深有感嘆地說:「那天我在廟裡牆壁上的詩,肯定是這個人的。」蘇東坡與秦觀在揚州的高郵飲別時,寫了一首《虞美人》: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其實,秦觀最初拜謁蘇東坡實在1078年(元豐元年),當時蘇軾正在徐州任上治理水患,修築了一座鎮堤的黃樓,秦觀為其作《黃樓賦》。蘇東坡讀後稱讚他有屈宋之才,推賞備至,兩人生死之誼自此奠定基礎。後來蘇軾徙知湖州,秦觀與之同行。蘇軾因「烏台詩案」得罪下獄,被貶黃州,秦觀親自到吳興探聽消息,又寫信到黃州慰問。蘇軾對秦觀也極為關照,被貶黃州的任上,還寫信鼓勵他應舉,並以自己的遭際出發,勸他別涉及新舊黨爭的時事,以免風波牽連。秦觀連試不第,蘇軾替他到處延譽,包括向政敵王安石推薦,王安石也欣賞秦觀的才華,稱譽他「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有了前宰相的推譽,1085年(元豐八年),秦觀終於進士及第,這時他已經「淹留場屋幾二十年」,少年銳氣消磨得差不多了。
秦觀在政治上有點幼稚單純。元祐年間,他一再遭到來自洛黨的攻擊,因為執政范純仁(范仲淹之子)相援,才勉強保住仕籍。後來范純仁推薦他入秘書省,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推薦者是御史中丞趙君錫。不久,洛黨的首領程頤指使門人賈易上奏攻擊秦觀,說讓他任職秘書省是對文館的一種污辱,趙君錫受到洛黨壓力也倒向程、賈一邊,自責推薦不實,為自己開脫。奏章已上而事情尚未公布,擔任尚書右丞的蘇轍知道了,告訴了蘇軾,蘇軾又轉告秦觀。秦觀憤而去找推薦自己的趙君錫,希望他能站在自己一邊彈劾賈易,蘇軾也派了親戚王遹去向趙君錫關說,一是指責趙君錫薦舉了秦觀而又攻擊他,未免出爾反爾,一是兩浙救災的事被賈易等人攔阻不行,希望趙向朝廷提出。誰知趙君錫已經完全傾向於洛黨,反而在次日奏章里將秦觀與王遹來找自己的事全部揭發,並與賈易一起攻擊蘇轍泄露朝章機密,說蘇軾才是背後的指使者,意欲逼迫言臣,離間諫官,掌控朝廷云云。蘇氏兄弟也上奏自我辯護,雙方交訐,事情鬧得越來越大,直至蘇軾離朝之後,糾紛尚未平息。
《續資治通鑒長編》里,可以看到當時連篇累牘互相攻訐的情景,在這件事里,趙君錫等人的小人表現固不足提,但秦觀輕率的去找趙君錫,希望他能為自己出頭,反不幸遭到對方的出首,還連累到蘇轍被指控泄露機密,在政治上卻也是極其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他過於單純,過於衝動,也過於信任別人,實在不是混跡官場的料子。
洛黨與蜀黨的紛爭未了,高太後去世,哲宗開始親政,重新起用###人物,於是內部還爭吵不休的舊黨一起再次失勢。蘇軾作為保守黨的知名人物自不能倖免,身為蘇軾門客的秦觀更加首當其衝,頭一個被出調杭州,尚未趕到任上,已經被指控和黃庭堅一道修《神宗實錄》失實,罪貶處州,從此開始了一再貶謫,流離至死的坎坷命運。
[筆下文學Www.bxwx.net]
「踏莎行草過春溪」的詩句究竟出自韓翃還是陳羽
--兼析詞牌名《踏莎行》
在宋詞中,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是我的最愛: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是1097(紹聖四年)作者因捲入黨爭被貶謫到郴州時寫的。全詞充滿了失路無望的迷濛情緒,極易引起命運相同者的共鳴,蘇軾特別激賞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在秦觀去世之後,將這兩句詞寫在扇面上,嘆息說:「少游已死,就算一萬人也贖不回他一個啊!」蘇軾並不是容易被消沉意緒所擊垮的人,但秦觀的凄傷,卻帶著那麼強烈的感染力,使一生曠達樂觀的坡翁也為之惻然不能自已。
《踏莎行》,人們普遍將「莎」讀為「shā」,而這裡應該念「suō」。這個詞牌名,據清朝舒夢蘭在《白香詞譜》中說:「《踏莎行》本名叫《柳長春》。」《湘山野錄》記載說:「萊公(寇準)在早春季節宴請客人,自撰樂府詞,讓樂工演唱。」而《詞律》則在《江南春》詞條註釋得很詳細:「這是寇準的自度曲,沒有其他人寫過這個詞牌名。」由此可知,寇準在當時能自創作詞調。這首詞所吟詠的是暮春時節,莎草離披,踐踏尋芳,寫景抒情,正相切合,可以斷定《踏莎行》這個詞牌名的創始者是寇準。據《藝林伐山》記載,「踏莎行」這三個字則出自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詞牌名《踏莎行》的來歷於此,是寇準取韓詩取名的。《詞律發凡》認為:《踏莎行》、《御街行》、《望遠行》等的「行」,是行步之「行」與樂府「歌行」之「行」是不同的,希望大家有所辨別。
而據我考證:「踏莎行草過春溪」這句詩不是出自韓翃,而是陳羽寫的,現在能查找到的是出自《全唐詩》卷348第36首陳羽的《過櫟陽山溪》:
眾草穿沙芳色齊,蹋莎行草過春溪。
閑雲相引上山去,人到山頭雲卻低。
因賀鑄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之句,故名《芳心苦》。又名《平陽興》、《江南曲》、《芳洲泊》、《度新聲》、《思牛女》、《惜餘春》、《喜朝天》、《陽羨歌》、《暈眉山》、《踏雪行》、《踏雲行》、《題醉袖》、《瀟瀟雨》。添字體名《轉調踏莎行》,見宋晏殊《珠玉詞》。《詞譜》卷13以晏殊「細草愁煙」一首為正體,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又列別體二種,其中曾覿「翠幄成阻」一首即《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韻,是攤破句法,添入襯字,轉換宮調,自成新聲。陳亮「洛浦塵生」一首同曾詞,唯上、下片第五句各減一字異。
秦觀(1049年-1100年),初字太虛,后改字少游,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少年的時候,到徐州拜謁蘇東坡。蘇東坡很欣賞他的才華,視他為座上賓,並鼓勵他去參加鄉試考舉人。1085年(元豐八年)進士及第。元祐初,除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聖初,因黨爭被貶為處州的酒稅官。之後,黨爭加劇,又被流放到郴州,再流放到雷州。徽宗朝赦還,死在回京途中的藤州。
《冷齋夜話》記載:蘇東坡和秦觀兩人,起最初並不認識。秦觀聽說蘇東坡將要路過揚州,就以蘇東坡的文風筆調、字體寫了一首詩,題在一座山頭寺廟的牆壁上。蘇東坡看了以後,連自己分辨不出,十分驚訝。後來,孫莘老拿出秦觀數十篇詩詞,請他斧正時。蘇東坡讀後,深有感嘆地說:「那天我在廟裡牆壁上的詩,肯定是這個人的。」蘇東坡與秦觀在揚州的高郵飲別時,寫了一首《虞美人》: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其實,秦觀最初拜謁蘇東坡實在1078年(元豐元年),當時蘇軾正在徐州任上治理水患,修築了一座鎮堤的黃樓,秦觀為其作《黃樓賦》。蘇東坡讀後稱讚他有屈宋之才,推賞備至,兩人生死之誼自此奠定基礎。後來蘇軾徙知湖州,秦觀與之同行。蘇軾因「烏台詩案」得罪下獄,被貶黃州,秦觀親自到吳興探聽消息,又寫信到黃州慰問。蘇軾對秦觀也極為關照,被貶黃州的任上,還寫信鼓勵他應舉,並以自己的遭際出發,勸他別涉及新舊黨爭的時事,以免風波牽連。秦觀連試不第,蘇軾替他到處延譽,包括向政敵王安石推薦,王安石也欣賞秦觀的才華,稱譽他「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有了前宰相的推譽,1085年(元豐八年),秦觀終於進士及第,這時他已經「淹留場屋幾二十年」,少年銳氣消磨得差不多了。
秦觀在政治上有點幼稚單純。元祐年間,他一再遭到來自洛黨的攻擊,因為執政范純仁(范仲淹之子)相援,才勉強保住仕籍。後來范純仁推薦他入秘書省,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推薦者是御史中丞趙君錫。不久,洛黨的首領程頤指使門人賈易上奏攻擊秦觀,說讓他任職秘書省是對文館的一種污辱,趙君錫受到洛黨壓力也倒向程、賈一邊,自責推薦不實,為自己開脫。奏章已上而事情尚未公布,擔任尚書右丞的蘇轍知道了,告訴了蘇軾,蘇軾又轉告秦觀。秦觀憤而去找推薦自己的趙君錫,希望他能站在自己一邊彈劾賈易,蘇軾也派了親戚王遹去向趙君錫關說,一是指責趙君錫薦舉了秦觀而又攻擊他,未免出爾反爾,一是兩浙救災的事被賈易等人攔阻不行,希望趙向朝廷提出。誰知趙君錫已經完全傾向於洛黨,反而在次日奏章里將秦觀與王遹來找自己的事全部揭發,並與賈易一起攻擊蘇轍泄露朝章機密,說蘇軾才是背後的指使者,意欲逼迫言臣,離間諫官,掌控朝廷云云。蘇氏兄弟也上奏自我辯護,雙方交訐,事情鬧得越來越大,直至蘇軾離朝之後,糾紛尚未平息。
《續資治通鑒長編》里,可以看到當時連篇累牘互相攻訐的情景,在這件事里,趙君錫等人的小人表現固不足提,但秦觀輕率的去找趙君錫,希望他能為自己出頭,反不幸遭到對方的出首,還連累到蘇轍被指控泄露機密,在政治上卻也是極其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現,他過於單純,過於衝動,也過於信任別人,實在不是混跡官場的料子。
洛黨與蜀黨的紛爭未了,高太後去世,哲宗開始親政,重新起用###人物,於是內部還爭吵不休的舊黨一起再次失勢。蘇軾作為保守黨的知名人物自不能倖免,身為蘇軾門客的秦觀更加首當其衝,頭一個被出調杭州,尚未趕到任上,已經被指控和黃庭堅一道修《神宗實錄》失實,罪貶處州,從此開始了一再貶謫,流離至死的坎坷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