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控制亂局
反對的理由一是夏平身體還未恢復,二是這是不是陷井還不確定,應該先派出偵察人員,察明情況后再過河。
「謝謝你們對我的關心,但現在是刻不容緩,遲一息時間都可能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己沒時間了。我現在做如下決定:
一,石洪飛和石洪川立即隨我過河。一個負責偵察,一個負責安民。
二,通知土改工作組做好準備,準備奔赴富林和萬工工作。
三,令況大山做好準備,一但接到命令,從紫打地強渡大渡河,打通從紫打地到富林的通道。」
說完出門騎馬來到渡河點,自己先過河與龐二隊伍匯合,隊伍折返富林,先去渡口看看情況,沒想到又得一驚喜。
大樹唯一的一隻船開船過來被扣了,大樹己沒有船了,意味著來自大樹的攻擊不存在了。
保險起見,眾人齊心把船抬得遠離岸邊,徹底絕了偷船的可能。另外派人在河邊加強巡邏,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現在富林的萬工人己沒有了,再來,就要挨打。
萬工人,有收穫的人趕緊把收穫帶回家,沒收穫的人跟著王宜山追了下去。
富林和萬工的矛盾暫時擱置,現在最主要的是安撫人心。
現在富林街上哄搶漸有擴大之勢,對牛義店鋪的搶劫更引起幾起鬥毆,傷了幾人。甚至有一好人家也遭到搶劫。
夏平暗叫好險,自己來得正及時,再遲點大好機會很可能就消失了。
他用話筒招集所有仁義社兄弟到牛府開會。
這時富林人才發現,原來仁義社早有人埋伏在身邊。
經過與潛伏者了解,夏平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必須快刀斬亂麻:「現在我宣布,以你們為基礎成立保安團,轄二個大隊,萬工為一大隊,富林為二大隊,現立即展開召兵工作,安家費銀子每人50兩。」
「大家以為聽錯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銀子50兩,怎麼可能?這樣招人真是聞可未聞。」
夏平不管,能用錢擺平的就不叫事,現在這種局面,只有儘快拉起武裝,控制局面。
牛義全的打手護院們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任他們在外晃蕩,這些人一但生活不下去流浪在鄉里就會成為不安定因素,甚至挺而走險。
不能讓他們流入鄉里,得把他們圈起來。
招聘啟示張貼出來,夏平讓富林的仁義社人′先去找自己的好友。
重賞之下不愁招人,50兩啊,可以買十幾二十畝好地了。於是乎牛府前擠滿了應招的人。
「我們入了伙,啥子時侯能拿到銀子呢?」有人問出大家想問的問題。
「問得好,」夏平回答:「銀子我們有的是,只是在黃田壩的庫房裡,封鎖一解,立即付給大家。」
「這麼說,平哥兒是空手套白狼。」
「銀子就在那裡,怎麼是空手?我曉得你是怕健字營,但他就是秋後螞蚱,還能蹦躂幾天?」
為了增強大家信心,夏平決定給大家科普,大門上畫上簡易圖形。
「大家看,這是萬工,這是富林,就像健字營兩隻腳,現在被我們砍了。白沙壩我們拉到他左手,小堡我們拉到他右手。」夏平用身體做了個可憐巴巴的形體動作,惹得下面一陣鬨笑。
自從來到富林,聽了各種彙報,才了解被分割的各部情況。
夏平太高興了,各部各自為戰,信息不通,卻打得這麼好。
夏平做出武術動作繼續搞宣傳:「你們看這兒,健字營的頭想往清溪峽竄,結果被一頓暴揍,還被來了個黑虎偷心,糧草被燒光了,洋槍的彈藥也被炸了,你們說,他這仗還怎麼打。」
外行都看得懂,健字營完了。以仁義社的信譽,不愁拿不到錢。
一面報名,一面出征。每湊好十名隊員,左臂上系塊紅布,立即在一名仁義社成員帶領下奔向所控街道。
富林的局面迅速得到控制。
……
富林與九襄之間,有一個地名叫唐家壩,唐家壩以北是清溪縣上半縣,以南是下半縣。
上半縣文風較盛,讀書人多,民風要溫順一些。
下半縣民族雜居,爭鬥不斷,民風要剽悍一些。
這半年在大渡河畔各種勢力的爭奪,對下半縣經濟影響很大,相對來說上半縣好得多。
當起義的洪流穿街而過,追擊清軍而去時,九襄,清溪的人們心裡惶恐不安。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
好在王宜山真有本事,那麼多人硬是被他組合成各個小隊,沒有出現大的亂子。
轉字營收刮糧捐的被抓獲,收繳大量糧草,沿路架起大鍋,熬粥供追擊的人吃食,避免騷擾民眾。
己累得夠嗆的龐二追到了王宜山,帶來了夏平的指示:一,保護好縣衙和知
縣,控制縣裡糧倉,不得哄搶。二,起義隊伍不得騷攏民眾,三,找到收刮糧食的清軍,保護好糧食,四,成立核心武裝維持秩序等待大部隊到來。
接到指示王宜山壓力山大。好在寵二還帶了十來個骨幹,由這骨幹開始找到各村領頭的,抽出人員進行巡邏,並解決產生的矛盾。
王宜山去拜訪當地舵爺趙連榮,趙連榮驚得不知從哪兒跑回府,親切地挽著王宜山的手往府里走。
王宜山也親切地拍著趙連榮的手臂同他寒暄,使趙連榮放心不少。
上完茶,王宜山開門見山,介紹了現在的情況,道明自己是仁義社的人。
趙連榮吃驚不少,沒想到王宜山本身就是仁義社的人,可見仁義社的勢力有多大。
然後王宜山就向趙連榮提出合作共保地方平安,趙連榮正怕起義群眾做出出格的事。兩人合作正是求之不得之事。
兩人合作,效果立顯,這些地頭蛇為大家找了住宿的地方,還熬了粥做了玉米饃,起義群眾追了一天也疲憊之極,吃完躺下就睡了。
第二天早上,起義群眾醒后就聽到有人用話筒喊話:萬工的群眾吃完早飯後領四個玉米饅快快回家,因為家裡馬上就要分田分地,大家回去后要合計一下怎麼分。
聽說要分田地,人們哪還坐得住,喝了粥,領了饃,一眨眼就跑得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