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起義

第十章 起義

早在乾隆初期,山東不少地方即連年發生水旱災害,大批民眾北走關東,南下江淮,「到處流亡,以四海為家」。用現代話說,這就是社會矛盾已開始尖銳起來。

至乾隆三十九年,壽張縣等地年歲欠收,壽張縣令沈齊義地方官妄行額外加征,在民眾中已普遍醞釀不滿情緒,以致零星的抗稅事件時有發生。雙方的「階級矛盾」是日益加劇。

王倫乘機加緊了起義的準備工作。這年春天他集全教財力,湊齊了三萬兩白銀在大秋島買來大批火器后,行事日益膽大。五月,當地四鄉即傳播著「清水教主招聚訓練,擇八月二十八日起事矣」。

那時壽張等縣每村有頭目數人教習拳棒,聲言:「飲水一甌可四十九日不食,因其教為清水教。」

六月間,王倫等人又開始傳稱:「今歲有四十五日人民屠戮劫數,隨我道可免」,使更多的民眾加入了清水教。

七月間,閻吉祥、閻吉仁、劉煥等介紹在壽張縣前開錢鋪的王維全入教。王維全拜閻吉祥為師,並進見過王倫。隨後,王倫與其他教中頭目李士傑、閻吉祥、閻吉瑞、閻宗禹、李贊一、李侗、艾得見、趙煥、梵偉、孫山、王士爵、王維全等集會商量,積極謀圖舉義。

王倫等曾與大秋島約定八月十五日起事,因過節人不齊,又改二十三日,旋因二十三日「日子不好」,遂索性定於九月十日起義。

同時,王倫還派國泰進京探聽動靜,以謀對付之策。並繼續宣傳「自八月至九月有三十餘日大劫數,從我者得免」。八月二十四日,王倫還自稱「真紫薇星」,梵偉亦復稱神仙託夢,遂開始協助王倫任置元帥、副元帥、宣行、國公等官,為籌建政權預作準備。

王倫等籌備起義的活動,逐漸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壽張縣知縣沈齊義訪聞王倫清水教要「謀逆」,遂當堂傳役諭拿,且有俟陽谷縣張令鄉試出闈之日,會同查辦,一個不饒」之言。

沈齊義:「方擬文移交陽谷縣協擒」,不意事為已入清水教之書吏曾盤佑、壯役王士爵、劉煥等所知,並立即設法向王倫等人報告,王倫遂更加緊了起義的準備活動,並進一步倡說:「八月以後,有四十五天大劫,從了我都可得免。」還通知各頭目加緊集合教徒。

堂邑縣小頭目吳天祿二十四日即約鄧家莊劉三「同到王經隆家起手」。二十五日,王倫密遣孟燦至堂邑張四孤庄王經隆處,令其抓緊「傳人起事」,並通知王經隆:「(八月)二十八日有風雨,是時正好動手」。

二十七日,王倫、王經隆「兩處(同時)傳人。」如當晚,王經隆(1)即著侄王宗義至宗家塘村,通知教徒劉見功等前往集合,說教主要起事,令眾人去幫助,劉見功、劉?、宗起祥、王永勛、王金石、孟有、孟禮德、劉銅等人先後到達張四孤庄集合。大家都稱王經隆為元帥;劉?亦被「王倫封為先行官,給有小旗一桿」,在張四孤庄相助王經隆起事。

這樣,王倫在後王莊、黨家店一帶很快聚集教徒五六千人,王聖如也在張四孤庄傳集教徒七八百人,俟機而發。二十八日,正當王聖如與骨幹「商量起手」時,還有堂邑宗家塘人劉三赴王聖如家,參與起義。一場大規模的革命風暴即將來臨了。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夜半,在王倫領導下,集結在後王莊、黨家店一帶的清水教徒發動起義。起義軍在梵偉、閻吉仁、李旺等人帶領下,「白布纏頭,各帶器械」,分路攻打壽張縣城。幾路義軍會於城南之南台寺,發動了總攻。

先有歸教之壯役劉煥率領敢死隊20餘人,黑夜爬城而入,與城內王維全開南門,迎接眾人入城。入城后,起義軍各舉火把,先赴游擊署,即焚西庫、軍器房。署壽張營游擊趕福急呼士兵「拿賊」,竟無一應者,乃單槍匹馬馳赴兗州求授。

起義軍又轉至縣署,由書吏冀盤佑抓住了知縣沈齊,令其投降,沈齊義不從,反辱罵義軍,遂為馬成龍等殺死。緊接著王倫下令開獄放囚,又將官府庫銀據為已有,放出被捕的清水教徒及其他群眾。就這樣,清水教起義軍初戰告捷,一舉佔據了壽張縣城。隨即,起義軍一面分守四門,一面將在後王莊坐鎮指揮的王倫接進縣城,住王維全家。

與此同時,王經隆也在堂邑縣張四孤庄宣布起義,手執器械,斬殺了與清水教為難的地主惡霸,還放火燒他們的房子,公開豎起了清水教的大旗。次日一早,這支起義軍也在王經隆領導下南赴壽張,與王倫部會合。

由於這兩日(八月二十八、九日)內適值風雨,所以人們更加信服王倫為「真紫薇星」轉世。因此,以後起義軍所過之處,歸服者日眾。

王倫攻佔壽張縣城后,立即派人把守壽城四門,其中郭延繼(后封紅袍將軍)把守壽張西門,和尚廣標等把守南門,王克爵、賈姓等三頭目則領人在東門看守。

同時,又正式設置官職,主要有元帥、將軍、軍師、參謀、宣行、總兵、國公等職,任命孟燦、王聖如為正副元帥,李國貞為參謀,國泰、閻吉仁、吳清林、李忠為將軍,趙傅、楊壘、林哲、張百祿為四路總兵,李旺為宣行,李貴、王維全等為國公。以紅藍綢及白布裹頭,為上下之別。義軍在壽張城休整三日,並在民間徵集車馬,裝著火炮彈藥積極準備北征。

ps:搞錯了,王經隆是堂邑縣張四孤庄村民,不過只能這樣了,改不了了。再說小說嘛,和正史有點出入也屬正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 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