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大戰再起:大明絕唱,張居正之後,
第468章大戰再起:大明絕唱,張居正之後,再無張居正(三)
張居正是權臣,有野心有能力,也想一直幹下去。
但大明這個國家,越強盛內鬥越厲害,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終究自己會給自己搞崩潰的。
不止大明,縱觀華夏全歷史都是這樣。
而且,世祖皇帝給大明朝注入了詭異的血脈,明明一個封建王朝,愣是被他改造成了現代文明國家。
明明一個保守的霸權帝國,愣是被他改造成了半開明半封建的龐然怪物。
經常改革,卻從不徹底。
明明十分開明,卻殘留著封建思想。
明明是現代文明,卻充斥著儒家禮教的束縛。
明明一步步工業化,皇帝制卻穩如泰山。
可偏偏擰巴成一個國家,一個現代文明國家,一個世界霸主。
這是世祖皇帝給大明注入的能量,讓這個國家歷經風霜,卻能屹立不倒;讓這個國家烈火繁花,卻依舊龐大富強;讓這個國家在現代和封建中來回穿梭,也形成了今天的大明文化。
開放,又保守。
文明,又野蠻。
科技,卻又帶著濃郁的官僚思想。
現代社會,卻充斥著森嚴的等級階層。
新思想,中間總帶著封建毒瘤;新時代,卻充滿封建遺毒,官僚、封建、階層成為盤旋大明揮之不去的噩夢。
有人說這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無論如何都祛除不掉。
可是,為什麼那些人換個地方生存,這些東西就消失不見了呢?
這就是大明的規則,在大明就要接受這些規則。
擰巴、糾結、不正常,卻有繁榮、富強、強大。
而這兩面,中間就隔著一層窗戶紙。
烈火繁花。
正面是繁花,背面是烈火。
捅破窗戶紙,將會讓大明進入烈火煉獄,焚燒出來的是真金,還是一團廢墟呢?
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話題。
而這些東西,都是世祖皇帝注入給大明的。
一個充滿封建的國度,卻進化成了現代超級文明,還把其他文明消滅了,讓這種文明,成為全世界的主流。
沒有對比,就不知道自己多差。
就在大明權貴階級籠罩在光環之中時,民間已經有人發現了這個問題,並開始悄悄組黨,欲與天公試比高。
這些問題,張居正不懂嗎?
位居朝堂上的朝臣不懂嗎?
懂!
景泰帝制定這些核心政策,只圍繞著一件事做的,就是皇權。
而現在和張居正碰撞的,恰恰是皇權。
他想干到死。
他想用責任內閣制替代皇帝制,就是要碰撞皇權。
千萬別以為隆慶帝,放棄皇權,張居正就敢全要了,朱祁鈺才死六十多年,他的影響力還是無比龐大的。
最關鍵的是,現在大明用的政策,都是他制定的,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擁護皇帝。
皇帝才是大明所有政策的核心,只要沒了皇帝,大明所有政策都玩不轉。
這也是大明這麼擰巴的原因。
如果把皇帝丟出去,再看全局的話,一切就解釋開了。
的確,朱祁鈺制定所有政策的核心,就是為了自己屁股底下那把椅子。
所以,大明擰巴的政治生態,就和皇帝制有直接關係。
為了保證皇帝制順利傳承,朱祁鈺還留下很多後手:一、文武制衡、閣部制衡,軍機處和五軍都督府制衡;
大明勛貴勢力,在景泰朝得到最大,再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武將地位略微高於文官,這是事實。
所以,張居正當權,要拉攏勛貴,拉攏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蓋世名將,引為肱骨,不能當做門下走狗驅使了。
憲宗朱見漭更是擴大了軍機處權柄,將內閣部分權力收入軍機處,進一步降低閣臣的權力,同時削弱了朝中文武的權力,集權達到了頂峰。
二、輿論制度,從文官手中切分出來,由報紙、傳媒、乃至民間的聲音逐漸佔據主流,這就是朱祁鈺所說的參政議政制度;
皇帝是好是壞,就是所謂的身後名,以前完全掌握在文官手裡,文官吹捧說是好皇帝,那麼千古人都會吹噓這是一個好皇帝,否則就是個昏君、爛皇帝。
從景泰朝就開始變了。
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逐漸到了民間手裡。
文官對輿論的掌握逐漸下降。
等於說,現在掌握輿論權利的,在民間,很鬆散,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聲音。
有時候統一的聲音是好事,有時候雜亂的聲音也是好事。
得看怎麼玩政治,上面坐著的人是誰。
大明用輿論削弱文官的權柄,再用文官壓制武將,再把勛貴當成皇帝的基本盤。
所以,輿論就是越分散越好,越亂越好,說什麼的都有的才好,皇帝的位置才穩,皇帝才能放心大膽的用文官壓制武將,武將呢,只能乖乖給皇帝當狗,這就形成了閉環。
這就是景泰朝塑造的政治形態的核心。
三、教科書的編纂權,在宮中。
這一點非常刁鑽,到現在張居正都佩服老皇帝,因為這麼多年,很少有人發現教科書的編纂權多麼重要!
這個編纂權,不是一直在皇帝手中的。
當時,朱祁鈺為了編纂教材,向徵求全社會的意見,這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情,之後讓很多人參與進來編纂,再一點點刪改,最後出爐。
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一種制度。
由社會各界參與,不限於從政高官、民間學者、進士、學生家長、校園學生、研究人員等,雲集社會各界人流,編纂教科書,再經過審核篩選,差不多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時間,就要重新換一套教科書。
教科書是新思想,也要不停更新換代的,首先要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其次要符合教育需求,也要與時俱進,畢竟新時代新眼光新發展嘛。
而教科書的編纂權和決定權,也就留在了宮中。
文官不是沒發現,就連武將都搶過教科書的編纂權,可是,除了皇帝外,沒有人能夠統籌世界各地的意見稿。
後來,這個權力就留在了宮中,一直延續至今。
別以為隆慶帝被張居正壓制的,腦袋都不敢抬,他確實不敢當一個皇帝,但教科書的編纂權,他死死抓在手裡。
十幾年來,他一直親自編纂教科書。
這就很恐怖了。
皇帝掌握了輿論權,就是無敵的存在。
尤其隆慶帝,他確實丟了皇權,問題是他不做錯事啊,一個潔白無瑕的人,怎麼變黑呢?
隆慶帝這些年,專門在宮中當個學者,發表文章,給讀者回信,同時編纂教科書,極為重視教育,反而在民間頗有好名聲。
重視教育呀,他就能引導未來十五年孩子的思想。
教科書的編纂,是根據上一套教科書,適當增減的,等於說,他的思想會引導起碼三十年的學生。
當這些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恨死了張居正。
再說了,世界大戰落幕之前,張居正已經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民間輿論都在說隆慶皇帝好,應該還政於隆慶。
主要是隆慶帝這些年偽裝得太好了。
他處處在學朱祁鈺,將內帑的收支報給民間,然後全部捐出來,這是犧牲錢財要美名。
同時注重教育,他當皇帝這些年,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超過所有皇帝,還身體力行的編纂教科書,親自走訪民間課堂,看看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並聆聽各界的聲音,編纂教科書。
他有教書皇帝的美名,他還提高了老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重視學校孩子的聲音,聽聽孩子們有什麼想法。
張居正也知道,隆慶帝在邀買美名。
但他也沒辦法。
原因很多,其一軍政事務繁忙,其二他也不能什麼都管隆慶帝,他和隆慶帝是合作關係,隆慶帝願意讓權,他得知道感激,如果他不懂事,隆慶帝非要鬧,中樞政治不穩定,他也沒法一心對外。
所以,只要隆慶帝不鬧,也就由著他去吧。
隆慶帝謹小慎微,這些年一直在要美名,其他方面都很聽話。
還有一個限制張居正的,就是馮保。
他能順利掌控朝政,和馮保相得益彰息息相關,問題是,馮保是太監,他天生是隆慶帝的人。
如果張居正廢了皇帝制,馮保何去何從?
皇帝都沒了,哪來的太監?沒有太監,司禮監有個屁用?馮保的權力如何保證。
就算張居正告訴他,沒了皇帝,你照樣做我的大管家,馮保就一個字:滾!
所以,馮保是皇權的最大保護者。
這就是朱祁鈺越來越重用太監的核心原因!
太監,是皇權的最後一道保障。
但不能用禍國殃民的太監,得經過宮中嚴密制度的遴選,其實和科舉差不多,都是慢慢培養出來的幹練之才。
只要司禮監能夠正常運轉,哪怕皇帝不上朝,大明也不會亂。
所以朱祁鈺時期,就對太監製度進行了極為嚴格的限制,爬上來的太監,保證個個都有能力,心智如何且不看,就看能力咋樣。
而馮保,是嘉靖帝留給隆慶的死忠。
他對隆慶是非常忠心的。
張居正當權臣可以,但不能當亂臣。
甚至,大明龐大的勛貴,也絕對不會同意張居正亂政的,一旦大明沒了,他們與國同休的爵位怎麼辦?
還有他手下的主力軍,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這些人也不會同意的。
我們是為大明效力呀,大明沒對不起我們呀,我們為什麼造反?
軍中也是這個聲音!
大明給發餉發補貼,一分錢不差,軍人社會地位還高,經常打勝仗,獎金拿到手軟,為啥造反啊?我造反了,我家人怎麼辦啊!
就說戚繼光,你逼著他造反,他也不會造反的。
都當侯爺了,還造反有病吧?
再說了,我家世代良民,就算我腦袋有病造反了,我弟弟們、叔伯侄子們,估計明天就把我送去精神病院,這是真瘋了。
我就是一個軍人,聽令辦事,大明給我爵位給我官途,皇帝對我很好,我為啥造反啊?就算我沒良心不是人,造反了,以後誰還會信我?這是大明,不是五代。
最核心的問題是,我戚繼光腦後沒有反骨,我是為大明效忠,不是為你張居正效忠的!
咱們可以是上下級關係,我可以依靠伱當官,我被罵也可以,但你當皇帝可不行,我戚家世代忠良,沒有造反的基因。
文官更不同意了。
如果上面坐著一個嘉靖,估計還有點心思,問題是隆慶帝老實啊,我們在大明幹得挺舒服的,而且大家都適應了大明的生活,忽然大明沒了,大家對未來的生活都很迷茫啊,不適應啊。
而且,文官最喜歡的就是穩定。
喜歡亂世的是武將。
到了亂世,文官的命也不是命了,誰願意過朝不保夕的生活呀?
政治鬥爭又不死人。
大家鬥來鬥去的,當玩了,反正敗了回去照常養老,過幾年說不定又出來當官了。
重點是,景泰朝的蒙蔭制度好啊。
誰家裡沒兩個不省心的兒子,總能進去當官的,就算過幾年被踢出來了,那也比亂世來了被砍了強吧?
就這種兒子,到了亂世,也是個坑爹貨,哪有太平盛世省心呀。
還有,就是大明還是盛世呢,大盛世,你造反?大哥,你神經病,我們可是正常人啊。
最關鍵的是,民間還有徐階和高拱虎視眈眈呢,你張居正敢往前走一步,他倆就能滅了你!
最核心的問題是,大明不亂!
別說不亂了,現在還是大盛世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碼大明還維持著世界霸主的地位,百姓生活向好,官員幹得舒服,皇帝不但沒錯,還特別重視教育,為什麼要撤皇帝制啊。
文官之所以在報紙上瞎嚷嚷。
單純的瞎嚷嚷,博流量而已。
你當真了?
別鬧了,你張居正能當權臣,就因為世界大戰來了,我們需要你辦事而已,你真當自己是真命天子啊,想多了吧?
天下人沒人把張居正當成皇帝看。
也就張居正自己當真了。
不過,在隆慶九年的時候,張居正也意識到不行了。
因為在隆慶九年,他做過一件事。
他想獨霸大明,必須得到軍方支持,而當時大明有四路大軍統帥,南路大軍統帥戚繼光,麾下170萬大軍。
戚繼光可以說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先天貼著他張居正的標籤。
所以,在隆慶九年,他給戚繼光下了一道調動大軍的旨意,上面沒加蓋天子寶璽。
結果戚繼光沒動!
他拍電報命令戚繼光按照旨意辦事,戚繼光置若罔聞。
直到從宮中請璽,蓋印后。
戚繼光才動。
這件事給張居正巨大的觸動,他不可能走什麼權力內閣制的,沒有天子寶璽,連戚繼光都不聽他的,就別說其他人了。
這就說明,大明在天下民心未失,老百姓心裡對大明有好印象,而且根深蒂固的好。
戚繼光會不明白他的深意嗎?
太明白了!
而且,戚繼光在朝中除了他,沒有任何依仗的靠山,不像胡宗憲,胡宗憲是進士出身。
可戚繼光寧願丟掉官位,也不敢有絲毫不臣之心,直接明告訴你了:我並不忠誠於張居正,而是忠誠於大明!你可別想歪呀,你敢走出那一步,我先滅了你!
也在同年,他也這樣試探了俞大猷,俞大猷直接當他放屁。
沒有天子寶璽,他任何人都調動不了。
而天子寶璽,是隆慶帝授權給他用的。
如果隆慶帝收回來,兵權也就收回來了!
這件事讓張居正驚出一身冷汗。
那不切實際的想法也徹底清除掉了。
這也是世界大戰又打了四年的原因,因為他不想結束,戰爭結束,意味著狡兔死走狗烹。
也許隆慶帝不會這樣,但朝中官員一定會進行反張的,就如當年徐階反嚴嵩,高拱反徐階,他張居正反高拱是一樣的死循環。
別以為天下離了他張居正就不轉了,別以為他張居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功勛卓著,就可以永遠掌權了。
別做夢了,不會的。
徐階、高拱都是人傑,後面的還有何宗彥、孫丕揚、葉向高,這些人一定不甘寂寞。
就連戚繼光、俞大猷都會跟他摘清楚關係后,揮師勤王,分分鐘讓他去死。
甚至,他連性命都未必保得住。
所以,在這次世界大戰之中,他必須攫取超級大的戰功,首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其次保住自己的權勢。
只要自己的功勞足夠大,他就不會被清算。
隆慶十三年,當各國出現疲態之後。
大明開始反攻世界。
隆慶十五年,大明滅郤國。
同年,滅息國。
大明獨霸整個東亞。
隆慶十六年,大明東征軍,蘇拉威海戰中,大勝周燕聯軍,於第二年,登陸大洋洲周國作戰。
隆慶十七年,大明太平洋海戰,戰勝美洲聯軍,攻克夏威夷。
同年,大明西征軍打贏開羅海戰,重新控制開羅運河,重回地中海。
隆慶十八年,大明西征軍登上非洲本土,攻打乾國。
隆慶十九年,大明重新奪回英倫島控制權,奪回冰島控制權,打敗法國海軍。
隆慶二十年,波羅的海明齊海戰,明軍大敗。
隆慶二十一年,大明以夏威夷為跳板,攻打南北美洲,戰爭從大明徹底擴散到了全球。
而世界大戰,已經整整持續了十七年。
戰爭波及到一百多個國家,參戰人數超過1.1億人,戰爭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
很多大明藩國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有國家崛起,有國家破滅。
大明的版圖達到了恐怖的2500萬平方公里,歷史之最。
而算上大明實際控制的國土,已經超過了4000萬平方公里。
可是,這也賭上了大明國運。
大明從戰時的短暫繁榮,逐年走向衰敗,大明徵兵數字已經達到了3000萬人,停戰的聲音,甚囂塵上。
百姓生活疾苦,生活質量直線暴跌。
領土越大,越難統治,就會滋生蟲豸。
且全民軍國化,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以當兵為榮,家裡管都管不了,可這樣的孩子上了戰場,不就是炮灰嗎,哪有什麼跨越階級的機會呀。
三千萬人,有幾個活著當上了基層軍官?
又有幾個真的跨越了階級,得到了爵位?
長達十七年的世界大戰,榮封爵位的只有127人,而參戰人數三千萬人,就知道這個基數多麼小了。
原因很簡單,大明勛貴勢力龐大,政治上沒有暢通途徑,軍隊就有了?
就像方瑛、楊信家的一條狗,都能當將軍,都能封爵位。
可普通人,廝殺半輩子,不過當個底層軍將罷了,往上爬,想都別想。
階級固化,其實對皇帝來說是好事。
皇帝只要拉攏好這些人,他的皇位就保證了。
就像今天,隆慶帝明明不理世事,張居正明明大權在握,卻絲毫動搖不了隆慶帝分毫,甚至,隆慶帝還隨時能奪回權柄。
就因為固化階級后,隆慶帝知道拉攏誰,這些人心在他,那麼他就永遠是皇帝。
之所以封了一些爵位。
那是給底層軍將一絲希望。
可這絲希望,約等於沒有,只是吊著天下人往前走的胡蘿蔔罷了。
畢竟不是誰都是戚繼光的。
全世界以普通人居多,普通人沒有驚才絕艷的天賦,靠自己的努力,和一點點運氣而已。
小人物,註定是小人物。
那些走在時代浪潮前面的大人物,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必然會發出自己的亮光,照亮這個時代。
張居正借世界大戰的借口,無非是繼續霸權。
他並不聆聽民間的聲音。
而一直虎視眈眈和徐階和高拱,卻抓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朝中出現了張居正為自己的野心,枉顧家國利益,不顧百姓死活,國賊是也。
隆慶二十一年,又發生一個小契機。
隆慶帝病了。
朝中有聲音說是張居正給隆慶帝下毒,導致皇帝病重,關鍵一直和張居正配合無間的馮保,選擇了相信流言。
馮保走到張居正對面,有三個原因:
一、民間罵張居正的同時,馮保也沒少挨罵,他扛著可怕的輿論壓力,大明擴張之中他卻得不到更多好處,所以他很反對大明繼續擴張;
二、張居正確實有替代皇帝的心思,這讓他對未來的恐懼,太監終究是皇帝家奴,皇帝都沒了,太監還有什麼用?所以隆慶帝病重,他真的懷疑是張居正乾的;
三、宗室對馮保不滿。
景泰朝之後的宗室,已經逐漸成為朝中重要一股政治勢力。
朱祁鈺、朱見漭一直在構架,大明三角政治,文官、勛貴、宮中和宗室、外戚組成三個角,鐵三角政治,彼此制衡。
宗室、外戚和太監走到一起,容易左右皇權,這是漢唐衰落的原因。
可時代不一樣了,政治環境也不一樣了。
到了隆慶朝,宗室已經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且是隆慶在宮外的得力支持者。
隨著隆慶帝病重,太子朱常治懷疑真是張居正所為,站在宗室這頭,宗室政治勢力瞬間暴增。
大明宗室是推恩制的,宗室想獲得政治權力,要緊緊抱著皇帝、太子的大腿,不然幾代之後就變成平民了。
當宗室、外戚對馮保不滿的時候,尤其這裡面有太子,馮保可不敢不重視。
所以,馮保必須和張居正決裂。
而這個時候,連軍中都開始反對張居正了,最開始反對張居正的是胡宗憲。
胡宗憲當初走的是王憲的門路,後來王憲死了,他才成為張居正的人。
可他並不是楚黨。
這些年和張居正配合無間,也是虛與委蛇罷了,隆慶帝生病,胡宗憲立刻切斷和張居正的關聯,立刻站出來反張。
隆慶二十一年,隆慶帝生病,張居正才認識到,自己根本不可能篡了大明的江山,他連想當司馬昭的可能性都沒有。
皇帝只是生個病,民間就懷疑是他下的毒手,如果皇帝真死了,他必須得自殺謝罪。
最讓他心寒的是太子的態度。
太子朱常治,他已經極盡拉攏了,而且他倆是同學,都是徐階的學生,當初倒高拱的時候,太子是他這邊的中堅力量。
這些年,張居正秉政,太子也十分支持,可以說他們有共同的理想。
卻沒想到,他裝了十七年!
他就在等一個倒張的機會。
隆慶帝生病,不過是一次政斗的借口而已。
沒有人管隆慶帝到底生的是什麼病,病得重不重,而是要藉機把他張居正推倒。
更讓他心寒的是,在宮中的隆慶帝選擇裝死,一言不發。
如果他出宮出來走一圈,或者上電視上露一面,都不會讓張居正這般被動。
隆慶帝愣是不吭聲,逼著天下沸騰,反他張居正!
張居正垂淚:我為大明鞠躬盡瘁十七載,不說功勞,苦勞何多?天下若無我張居正,大明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勝?
天下若無我張居正,大明如何開疆拓土?維護世界霸主?
天下若無我張居正,百姓必然生不如死!
民間無知百姓不知道,朝中百官為權力利益而爭,可你隆慶帝不知道嗎?
沒有我張居正,你能坐得穩皇位?
沒有我張居正,你能打得贏世界大戰?
沒有我張居正……
可世界大戰節節勝利之時,正是攫取勝利果實的時候,你們一腳把我張居正踢走!
難道就不怕,後人心寒?
在我張居正之後,可會還有人為大明鞠躬盡瘁呢?
在我張居正之後,大明必無人可用,不超過五十年,大明必然衰落!
我張居正為人如何且不論,為大明鞠躬盡瘁的精神,不比諸葛武侯差,天下人不敢做的事情,我張居正做!天下人不敢背的鍋,我張居正背!天下人不敢打的仗,我張居正打!天下人不敢改的革,我張居正改!
卻落得這般下場!
日後還有誰,會為大明效忠?
張居正之後,天下再無張居正!
還有一章,抱歉,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