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希臘的傾向
對於與王室,以及政府關係密切的公司,君士坦丁已經發揮了自身的影響力,知會他們做好防備。
對於那些純粹的私人企業,他們會不會聽從政客們的招呼,君士坦丁也無可奈何。
畢竟,私人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只會聽從自家老闆的指揮,政府本身並沒有權利強行干涉。
······
之後,君士坦丁就將注意力放在了歐洲波雲詭秘的外交局勢中,密切關注著歐洲局勢的走向。
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之後的一個月,以此為導火索引發的一連串反應不斷發酵。
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賽爾維亞提供兇手和賠償,而自知不敵的塞爾維亞選擇了向俄國求助。
8月1日,奧匈帝國正式對塞爾維亞宣戰。
這天下午七點,聖彼得堡,俄國外交大臣薩索諾夫的辦公室中,德國駐聖彼得堡大使,普塔萊斯,在秘書的引導下,面色凝重地走進來。
看到普塔萊斯的身影,薩索諾夫從辦公桌後站起身,前來迎接自己的老朋友。
普塔萊斯在聖彼得堡居住了七年的時間,對於俄國有很深的感情,因此今天的任務,對於他來說,有些沉重。
「俄國是否能同意德國的最後通牒?」普塔萊斯面沉如水地問道。
儘管極力壓制內心掀起驚濤駭浪的情緒,普塔萊斯的聲音依然有些顫抖。
就在昨天(7月31日)上午,德國分別向法國和俄國發出了雙重最後通牒。
其中對俄通牒內容為:如果俄國不立即停止針對奧匈帝國的軍事行動,德國將在12小時後進行軍事動員。
面對普塔萊斯的詢問,薩索諾夫面色平靜地回答道:「盡俄管國已經無法停止戰爭動員,但俄國希望繼續參與談判,俄國認為尚有希望避免戰爭」
普塔萊斯從口袋中拿出最後通牒,大聲地讀道:「如果俄國不立即停止針對奧匈帝國的軍事行動,德國將在12小時後進行軍事動員」
讀罷,普塔萊斯大聲地再次說道:「不同意德國最後通牒的後果極其嚴重」
薩索諾夫將方才的回答重複了一遍:「盡俄管國已經無法停止戰爭動員,但俄國希望繼續參與談判,俄國認為尚免有希望避免戰爭」。
普塔萊斯再次說道:「不同意德國最後通牒的後果極其嚴重」
薩索諾夫再次重複了方才的回答。
空曠的辦公室中一片寂靜。
沉默了片刻后,普塔萊斯從懷中拿出了德國的宣戰書,遞給了薩索諾夫。
這一刻,兩人的眼睛都有些濕潤。
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借口德國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對德國宣戰。
整個歐洲燃起了戰爭的硝煙。
儘管戰火首先在巴爾幹的多瑙河沿岸引燃,但此時的希臘依然平靜。
此時的歐洲各國,都認為這次戰爭將會通過幾次大兵團決戰決出勝負,就像普法戰爭那樣速戰速決,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戰爭就會結束。
因此參戰的各國,都沒有將戰爭範圍擴大的意願。
雅典的國防部大樓,君士坦丁召集了希臘軍隊的高層,討論歐洲戰爭局勢的發展。
總參謀長埃馬依努爾首先向大家講述了戰場的詳細情況。
「現在整個歐洲因為戰爭的緣故,已經亂作一團,你們總參謀部有什麼想法呢?有什麼計劃么?」
埃馬依努爾馬上道:「王儲殿下,歐洲的戰火目前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我認為雖然短時間內戰火沒有擴大的跡象,我們希臘軍隊依然要做好防範準備」
「一旦戰爭有變成長期消耗戰的跡象,恐怕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為了增強己方的力量,削弱對方,會使用威逼利誘的手段,或拉攏或強迫歐洲的中立國家進行站隊」
埃馬依努爾說罷,向君士坦丁問道:「那麼我們希臘的傾向呢,在殿下您看來,哪一方獲得勝利,對希臘來說更有利呢?」
同盟國和協約國,哪一方獲得勝利,對於希臘更為有利呢?
仔細思考之後,君士坦丁還是傾向於協約國獲勝,更符合希臘的國家利益。
首先,協約國的英法俄,都是老牌列強,整體來看,這三個國家都是走下坡路的。
儘管英國仍然是世界霸主,已經過了巔峰狀態,輝煌不在。
法國與俄國也是相似的狀態。
英國自從布爾戰爭之後,就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文題。
而且,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並不是依靠強橫得無可爭議的實力得來的。
英國依靠著島國的地理位置,揚長避短,左右逢源,建立了統治海洋的大艦隊。
但同樣的,英倫三島狹小的空間,導致英國本土擴張範圍有限,也限制了英國的發展潛力。
只要看看後世俄國的領土面積,和英國領土的差別,就可以看出島國對英國發展的限制。
同樣是兩百年的擴張,後世俄國保住了自己擴張的大部分成果。
哪怕是幫助英國崛起的海軍,也並非完全無敵,一直面臨著法國的挑戰,例如北美獨立戰爭時,路易十六統治下的法國艦隊,多次戰勝英國艦隊。
換句話說,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更多的是依靠稱霸海洋的艦隊,以及出色的外交手段,兩者相互扶持,幫助英國走向霸主之位。
拿破崙戰爭時,英國組織反法聯盟,拉攏俄國,普魯士等國對抗法國。
克里米亞戰爭時,英國又拉攏法國,聯手暴打俄國。
而現在,英國人的手段如出一轍,拉攏俄國與法國,對抗德國。
英國人的外交手腕,比他的艦隊戰績還要出色,因為英國自從崛起以來,在外交上就沒有輸過。
從這些實力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來,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並不是依靠純粹的硬實力,得來的。
英國的政治家,對自己的實力,一直都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比如陸軍,到了近代,英國幾乎已經放棄了陸軍,她的常備陸軍只有十萬人的微小規模。
相比之下,德國的常備軍在戰前是八十萬,而法國是六十八萬。
這次戰爭開始之後,英國才開始在本土擴招軍隊。
她卓越的外交手段,與強橫的海軍艦隊結合起來,讓英國得以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霸主的。
(相比之下,二戰之後,美國巔峰時期的工業產值,佔到了世界工業產值總量的一半以上,換句話說,其他所有國家的工業產值加起來,還不如美國多,美國是真的依靠著無可爭議的硬實力,登頂世界霸主之位的,後來美國人還特意向英國學習外交藝術)
法國就更不用說,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在歐洲的地位直線下降,為了向德國人復仇,不惜花費重金,拉攏俄國這個盟友。
俄國的實力外強中乾,在日俄戰爭中暴露無疑。
除了讓人瞠目結舌的500萬「灰色牲口」(俄國士兵的蔑稱),亮點並不多。
在幾大列強中,俄國的社會制度最為落後,封建專制的制度,效率低下,腐敗橫行,生產落後。
如果協約國獲得戰爭勝利,歐洲的局勢不會有翻天覆地式的改變,因為現在的格局對於這些老牌國家來說,更為有利。
甚至英國人為了歐洲均勢的戰略目標,還會儘可能阻止法國人徹底肢解德國的意圖。
而德國則不同。
與美國相似,德國是新興國家,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綜合國力飛速增長。
換句話說,因為國家實力處於快速上升期,德國有更強烈的擴張慾望。
如果德國所在的同盟國獲得了戰爭勝利,那將會是什麼局面呢?
打敗了英法俄的德國,就會變成拿破崙時期的法國,甚至比拿破崙時期的法國還要強橫,因為拿破崙時期,最起碼還有俄國與英國制衡法國。
而打敗了英法俄的德國,沒有誰能來制衡了,歐洲將會再次迎來一家獨大的局面,整個歐洲將會在德國面前瑟瑟發抖。
歐洲的局勢將會徹底失衡。
哪怕德國客觀上沒有稱霸歐洲的野心,也已經不重要了,關鍵不在於想不想,而在於能不能。
而且誰又能保證德國沒有這種想法呢?
其次,假使同盟國獲勝,那同樣說明奧匈帝國獲勝。
獲勝的奧匈帝國,毫無疑問,將會吞併賽爾維亞,然後與希臘成為鄰國。
畢竟,奧匈帝國之所以與德國結盟,就是因為他的目標同樣是向巴爾幹半島擴張,這和俄國向地中花擴張的方向相衝突,出於制衡俄國的目的,奧匈帝國選擇與德國結盟。
一旦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那麼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大漲,希臘本國將首當其衝。
希臘將會面臨沉重的國防壓力,因為希臘將會和一個歐洲真正的列強成為鄰國。
歐洲列強的標準,人口總數達到數千萬,軍隊數量在動員之後達到兩百萬以上,擁有發達的軍事工業體系,可以生產大口徑的火炮等。
憑藉希臘現在的實力,還遠遠不足以對抗一個列強。
到時候希臘的生存環境,可以參考一下現在的塞爾維亞,以及同樣直面列強俄國鋒芒的羅馬尼亞。
別說什麼實現偉大理想了,恐怕希臘連自身都難保。
更嚴重的是,獲得歐戰勝利的奧匈帝國,成功吞併賽爾維亞之後,就會滿足么?
奧匈帝國會不會想要更進一步,將希臘也吞併了,就像吞併波黑與塞爾維亞一樣?
站在奧匈帝國的角度上來看,如果能更進一步吞併希臘,好處多多。
如果能吞併希臘,奧匈帝國就擺脫了狹窄的亞得里亞海出口的限制。
對於現在的奧匈帝國來說,無論是他們的海軍,還是海外貿易,都非常容易被截斷。
只要義大利海軍派遣一支小艦隊封鎖亞德里亞海,奧匈帝國馬上就會變成一個內陸國,切斷與海洋的聯繫。
為什麼奧匈帝國的高層,對本國海軍的發展總是不情不願的。
為什麼奧匈帝國作為一個列強,沒有像其他列強那樣攫取殖民地,奧匈帝國完全沒有海外殖民地。
就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實在尷尬。
而得到了希臘的奧匈帝國,就可以將自己的領土擴張至地中海,徹底擺脫亞德里亞海對奧匈帝國的限制。
到時候,奧匈帝國的艦隊,價值將會增值數倍不止。
因為戰略意義重大的達達尼爾海峽,以及世界性的黃金水道-蘇伊士運河,都將處於奧匈帝國海軍艦隊的影響力範圍內。
而這將會給奧匈帝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軍事利益。
奧匈帝國的影響力輻射範圍,將會大幅度增加。
按照君士坦丁的想法,如果自己是奧匈帝國的皇帝,吞併塞爾維亞之後,肯定也要再接再厲,把希臘拿下,好處實在太明顯了。
奧匈帝國吞併希臘的理由,和吞併塞爾維亞,以及波黑的理由如出一轍,並無什麼不同。
所以,協約國一方獲勝,歐洲大體的格局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德奧一方獲勝,那麼歐洲的局勢將會急劇改變,希臘的處境也將會急轉直下。
君士坦丁將自己的這些考慮,向在座希臘軍隊高層講述之後,大家的臉色都很嚴肅。
坦率的說,他們這些軍人,還真沒有想過這些幾乎將整個歐洲囊括在內的戰略層面的宏大問題。
「殿下的推演邏輯清晰,確實很有道理,這麼說來,協約國一方獲勝,確實對希臘更有利」總參謀長埃馬依努爾說道。
「真是慚愧,身位希臘的總參謀長,歐戰爆發以來,一直都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
君士坦丁搖搖手:「軍人和政治家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於政治家來說,軍事手段只是眾多解決問題辦法中一種,而且不到迫不得已,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不會主張使用軍事手段,那只是最後的選擇」
「政治家需要從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而你們是軍人,你們只需要清楚打敗敵人需要多少後勤補給,需要多少軍隊,使用什麼樣的戰術,那就可以了,你們看待問題更加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