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統轄六部!"朱元璋怒喝一聲,"那不就是宰相嗎?"
到底是後代的哪個垃圾乾的!
看那朱允炆,也沒有讓那翰林院,直接統轄六部啊!"什麼不自信,我看那時候的內閣自信的很!六部都是他們的了,還有什麼他們不敢幹?!"
【所謂的「統轄」並不是直接內閣下轄,而是利用考成法來提高六科地位,以內閣監察六科,以六科監察六部的方式來達成的。】
大家擦了擦汗。
心想自己還好沒有像老朱那樣著急。
朱棣覺得相比上面的,這個稍微可以接受了些,並且他對這個「考成法」,很感興趣。"提高內閣地位再議,但提高六科地位,不妨試試。"
【大致就是官員有績效指標了,每件事情都要設置一個deadline,按死線清查完成情況。所有工作計劃表都有三份,一份發給六部+都察院,一份發給六科,一份發給內閣。六部等負責逐月清賬,六科督查績效匯總表格,內閣再監督六科的監察情況。】
"妙啊!"老朱脫口而出。
他竟忘了幾秒鐘之前,自己還勃然大怒的那點事兒,已經轉而開始大喊妙哉。"這是哪個賢才想出來的好辦法?咱看,可以辦得很!就該這麼辦!"
文臣們、武將們:"……"這一次沒有什麼文武之分。他們全部為這恐怖故事而腿軟。
這種預感是正確的,因為老朱的手指,已經指向了那群很久沒有干正事的吃瓜皇子們。他直接對朱橚說:「一年之內,我要看見我那大蘿蔔,明白嗎?」朱橚:"?
老朱想想,又說:"不對,這樣也不夠明確。每個月,你都要給我那蘿蔔不斷變好,欣欣向榮的改變。"
朱橚:"???'
接著老朱再轉向朱棣。哪用老朱說話了。朱棣都要忍著才不讓嘴角翹起來:"哎,這監察的重擔,合該讓兒子擔起,爹你放心吧!"
這一刻,老朱還是很欣慰的。此兒肖我!
「都叫死線了,真是形象啊,之前聽後輩提起這話,都沒有那太多的感想,原來,死
線死線,就是到了這條線,就得死了嗎?可真是形象啊。"
「陛下三思啊……」郁新聲音都顫抖起來。
「銘本放心。"老朱安慰他,「我們也不會像兔朝那樣酷烈的。我們實在完不成,只要用心了,一定會法外開恩的,最多永充吏役。"
郁新高興的哭了起來。
【我們前面聊了很多通政司、六科與門下省的聯繫。已經能夠看得明白,六科在監察體系中的重要。
不過很顯然,皇權也具備著監察權。朱元璋不要太愛偷窺他臣子的小九九。
正德時期,出於皇權對宦官群體的信任。大太監劉瑾專權,司禮監代行「監察六科」之權。
而考成法則改變了它,也是利用皇權的信任,以內閣代替司禮監。
內閣+六科重新具備了完整的中書門下的能力,有決策+行政之權。】
朱允炆:
什麼呀,為什麼這萬法看來,都似我改革之風。我那通政司和翰林院改革不也有著相似的味道嗎?只是沒有想出那考成之法.…
【本來這種組織架構有機會被編入新版《大明會典》,成為一種固定法條,但最終沒有。它仍是不合法的,完全依賴於首輔的個人威信+皇帝的放權。
明末的槐宗也搞考成法,他之考成與最初的考成權力構架就不是一碼事了,他酷愛微操,更多的在行使皇權之監察,自然而然的內閣在明末考成的重要性就下降了。
內閣就暫時聊到這裡,後面的吏治改革還會聊到考成法,現在暫且不提。】
朱元璋若有所思:"這考成法,似乎遠不止上面所說的。"
茹常:"..
這激進的兵部試尚書也狠狠罵道:差不多得了!
朱棣則注意到另一件事:「這考成和吏部選人息息相關,那槐宗參與了這部分監察,就是深深介入了吏部之選人。如此這般,天下敗壞了下去,他明明有著不可推卸之責任。多少得擔一個識人不明的錯。"
朱樉喝茶:"好皇帝各有各的好,壞皇帝各有各的壞,但都很喜歡推卸責任。"
【中央剩下的官制改革,都是一些禮儀類的、馬政類的、更變品階類。唯
一可能還要提一嘴的,就是朱允炆大幅調整了各地藩王屬官的品階。增設了兩個正三品的?輔。(郡王為正四品,以此類推)
舊制,王府長史最高正五品,大部分時候,寫做『教導』,實為監視。有時也是犯了事兒的王爺們的替罪羊。
正三品比正五品職位高得多,話語權也重,估摸著是想增強對藩王的掌控力。嘛……都削藩了,這個舉動就相對累螯了。】
湘王撇撇嘴:「侄兒你不是最喜歡削叔叔嗎?何必還搞這種冗官呢?你想監視,也沒有叔叔給你監視了,正三品呢,好多錢呢。"
在場除了又被埋入地府的朱允炆外,叔叔們齊聲道:"是啊,是啊!浪費工資!這點錢,留著少裁幾個正經官吧!"
【相比較而言,朱棣他就很實在,他以各種方式收回了賜給王府的商稅。】
朱棣:
其他皇子們:
朱樉冷哼一聲:"叔肖侄兒,也是很正常的。"
朱棣:"……我必定以各種方式補償了大家。"
【朱元璋這人啊,雖然不給兒子實封土地稅,但是會把某地的城市商稅(即稅課司)的錢賜於個別兒子。(有些有,有些沒有)具體多少錢,和地域有關。】
朱元璋撇撇嘴:「現在沒有了。」
他收回了給兒子的稅,卻並沒有任何的不好意思。並且他還語重心長的對兒子們說:「這未來幾百上萬億的東西,你們拿著,不覺得不安嗎?」
兒子們:"?沒有啊,不覺得啊,恨不得就現在就拿到呢。
老朱欣慰道:「你們果然很不安,不用不安,我幫你們把不安消除了。」
兒子們:"……
【稅課司需要派巡攔——類似基層城管一類的人,去人口稠密的徵收。
稅課司的官吏們有些給錢,有些不給錢。不給錢的官吏生活所需由巡攔們提供。巡攔們會在收稅過程里拿提成。
一般有營業稅(攤位費,凡擺攤都征)
商品稅(為了給小民方便,農產品、書籍類、畜牧、日用器皿等全都免稅,其他三十稅一)契稅(房產、田產等交易稅)屠宰稅
酒醋
稅(類似性質的都有專稅)牙稅。(人口雇傭、買賣等)
這個就和你城管位置好不好,輻射範圍廣不廣,查得嚴不嚴有直接聯繫了。】
郁新既不滿,又糾結:"所以增值稅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他挂念了很久,卻總沒有聽到答案。
【一開始朱元璋規定,各地多設稅課司,每個稅課司收固定稅額的錢。多的他不要,少的他要催征。
為啥會這麼奇怪的征,和洪武型財政偏向實物稅收也密切相關。你布商交稅就給布,這麼個流程。洪武18年,才改折收金銀、錢鈔。
這種吃地域、較為死板的收稅方式就導致很多地方的稅課司它收不到額定稅額。洪武13年,朱元璋裁撤了很大一批位置不好的稅課司。後來感覺還是僵硬,便在洪武20年規定各地稅課司實收,有多少稅,交多少稅。】
老朱點點頭:「懂了,死板,真的很死板。還得多多征商人的稅,少少征農民的稅。」
朱棣也思考著:"這樣說來,稅務司不應該裁撤,而應該多多增加。多多給大明創收,但也要謹防他們濫征無度。"
【實錄里朱棣對商稅的認知是很割裂的。
像有一回,官員建議他針對剌泥國(今印度馬拉巴海岸一帶)用帶來的胡椒和百姓互市這一行為收取商稅時。
他很做作的說:商稅者,國家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萬萬矣。
看上去像是個根本不懂得工商稅重要的白痴。】
朱棣:"……"
他很冷靜。
他看向了楊士奇。他很難分辨,這到底是自己真的這樣認為,還是楊士奇等人,認為自己應該這樣認為,美化出他那不求金銀的孤高模樣。
【但他又很精明、快狠準的從商稅處下手,打響對王爺們削藩的第一炮。
洪武35年12月4日,朱棣改封遼王朱植到荊州,下旨對戶部說:王府歲用的祿米為定數,額外把荊州的「在城商稅」也交予之。
12月12日,變卦。下令把遼王的固定工資提高500石,但收回商稅,歸於地方政府。】
朱棣:
遼王朱植幽幽道
:「八天,他甚至等不了八天。」
朱棣笑道:「八天讓你憑空增加了500石,這豈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在荊州那種地方,這商稅可不一定能收得到啊。"
【12月27日,用400石工資換了岷王的商稅。】
岷王很疑惑:"為什麼我少了100石?"
他有點委屈:「只差了十五天啊?」
朱棣:"……"
朱棣保持微笑:你都被廢為庶人了,你還要怎麼樣?這就是我救你的保護費啊。
【永樂4年,齊王謀反,免為庶人,應該收回了商稅。】好了!這傢伙來了!
朱棣精神一振,趕在所有人之前率先吐槽:「齊王!你怎麼反了朱允炆,還要來反我!去年你出征時,爹還特意告誡你,勿要與諸將爭功。都是你數次出征,處處以武略自傲,所行多為不法,比如洪武二十三年,你跟隨我出征,你做的種種,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底,我只恨,沒有及時指出你的錯誤,叫你一錯再錯!"
齊王:"???"
【永樂14年,周王「自願歸還」商稅。】
朱橚哼:「我自願的,肯定自願的,我哥的商稅我能不還嗎?不用加引號。」【永樂15年,谷王因謀反,被收回商稅。】大家:"……"又謀反了。
年僅13歲的谷王一驚而起:「我和李景隆一起開了城門啊!我為什麼要謀反?」朱棣面對這麼小的弟弟……
算了。
【永樂21年,晉王朱濟焓廢為庶人,山西太原稅課司收回。
ps:他主要是因為弟弟朱濟橫老是在朱棣面前嘴他壞話,說他心懷不軌,導致被廢。不過朱棣只下令讓他給朱櫚守墳,是他弟弟,新任晉王擅自把他囚禁了十年,後來被救。反倒是弟弟參與朱高煦謀反,被抓。】
晉王朱棢的大腦燒乾了。
首先,朱濟焓是他的嫡長子,其次,朱濟橫是他的庶三子。然後…總之.…
朱棣咳嗽一聲:"總之,你們家的倫理戲有點複雜啊三哥。"
br/>
【朱棣像是個不懂商稅得利多少的人嗎?】
皇子們瘋狂搖頭。
他可太懂了!
【講到這兒了,也可以引出朱允炆在地方上,官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了。朱允炆裁撤了大量的稅課司、河泊所。
稅課司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河泊所是針對漁業。大概就是國家開放河泊給你打撈,你所得部分需要交稅。
我們國家徵收過一段時間的漁業稅,現在不用了。不過出於對漁業資源的保護,國家會規定禁漁期,保障可持續發展。
很顯然,河泊所稅收所得和漁業資源的豐富、各地湖泊分佈也有直接聯繫。】
禁漁期?
朱元璋點頭:"確實不可一直採伐,會傷了這樹木漁業的根本。"
郁新:「這兔朝取消漁業稅的理由,應該是和取消農業稅差不多,已經不需要這些來填充國庫
了。
【朱允炆的這些裁革,有些根據後來很近的堡宗時期的舉措看。確實是收不上錢導致的冗官。正統11年,時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謙上奏,各地稅課司收鈔少而官員常年摸魚,徒廢俸祿。所有每年收不到3萬貫鈔的都應該裁革。收商稅的職能移交當地州、縣政府代管。
一時間上下稱便。
可又有人說,稅課司的稅務人員失去工作被埋沒了,有些人工資發鈔、鈔不夠了。戶部尚書王佐因而提議,那些小於3萬大於1.5萬貫的稅課司,那些集市地點離縣政府衙門很遠的,咱們都復設吧!堡宗從之。
寫實錄的人(李賢、陳文、彭時等)銳評:只有增設的花架子,壓根沒能收到該收的錢。工資開銷大,得少而失多。】
此時大家已經天然站在了于謙的立場上。
即使他們知道商稅的重要性,還是點評道:「這稅務人員失去工作被埋沒了,你吏部趕緊選啊!"
【朱允炆規定,天下稅課司的稅務工作人員,根據所收稅的多寡來定。多的吏典各一名,不到一百貫的只設司吏一名。
在一些江南地區的稅課司改制里,也看得出,比較接近于謙的移交職能給予當地政府這個做法。
比如說他裁撤了松江府一名稅課司副使。
但
是為了更好的管理松江府,增設了上海縣、華亭縣各一個縣丞、一個主簿、一個典吏。還有,合併蘇州府長洲、吳縣的稅課司於蘇州府稅課司。置長洲分司副使一員、吳縣分司副使一
員。
相對應的,是他也同時在蘇州吳縣、長洲增加了主簿一員。
問題是,商稅職能完全移交給當地政府是一件好事嗎?
于謙的提議,是那種貧瘠的收不上太多稅的地方進行合併。松江府、蘇州這種全國馳名的商貿發達地點,為什麼也跟著合併了?】
已經開闊了視野的老朱,對那些地方明白了:那就是會下金蛋的地方!可不能隨便合。
不過上海等地多設官員倒是可以考慮。看那兔朝,上海多大一個地方啊!定和上海可以出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棣呢,也想到了關鍵點:「我記得侄兒你裁撤了不少照磨所吧?有沒有把松江府等地的照磨也裁了?若是裁了,誰在衙門裡監察對賬?按你這個改法,對的帳只會更多吧!"
朱允炆:..
【明初的商業稅所得就很高。
在收取定額商稅時,每年收取363萬寶鈔。以洪武8年-9年的寶鈔兌換比算,每年商稅達1815石米,佔全國田賦的56%。
松江府、蘇州府,是土地稅大戶,也是商業稅大戶。
土地稅收取過程里到底有多容易貪污受賄,上下其手,我們已經藉由周忱改革一節詳細了解了。此時把獨立的商稅又併入土地稅收里,是加大了監察之難度。
因為互相獨立的情況下,明朝政府有時會派地方政府的同知一類的官員前去監督稅課司稅官。錢不從我這裡走,我就要讓你也和我一起過好日子(x)。】
幾萬億的小錢錢從朱元璋、朱棣眼前飛過。朱元璋發愁:"這樣的監察力度還遠遠不夠啊!"
朱棣:「那兔朝的稅都是先走中央,再和地方分成。咱們還得讓兩個手裡都沾錢,會截留錢的機構互相監督。能監督出什麼?都是當地宗族遍地的人。"
【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設定。
朱元璋規定,天底下的所有吏員,都必須是農民出身,不允許市民擔任。
——這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很多住在
城市裡的人,都是殷實之家,多為不親自耕種的地主階級。周忱改革還專門針對過市民階層出台了特殊服役政策。希望這些人承擔更多的雜役。他又規定,那些干城管拿提成的「巡攔」不能是農民,得是殷實之家。
參照糧長,巡攔的設計思路也是相類的,用中小地主去充當基層。但他又用農民出身的人去統治這群中小地主們。
多少是含了利用一部分階級矛盾的想法。——效果好不好另說,多多少少是嘗試過去切斷那些小地主一路往上全是自己人的通天大道。
朱允炆上位后,鑒於識字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就廢除了只能農民當吏員的設定。規定什麼人都可以當吏員。
那會咋樣,我想各位友友們也能腦補了。就——江南人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