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下一統(1)——攻滅梁師都

第十九章 天下一統(1)——攻滅梁師都

巍巍大唐:開國正文第十九章天下一統——攻滅梁師都李唐王朝的建國戰爭當中,中原內地,被各個割據勢力所佔據。與此同時,雄據於塞北草原之上的突厥勢力,也在趁機坐大。為了阻撓唐王朝的統一大業,突厥扶持多個反唐政權,壓制新生的李唐王朝。

然而,隨著唐朝的統一戰爭,逐漸取得勝利,薛氏父子、李軌、劉武周、竇建德、劉黑闥等勢力,相繼覆滅。一直對突厥多番容忍的唐朝,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是時候解決突厥問題了,也該和這個草原霸主一較高下。最終,唐朝以消滅突厥扶持的梁師都,為十年的統一戰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梁師都長期依附於突厥,是威脅唐朝大後方的一顆釘子。所以,若要打敗突厥,先要消滅梁師都,拔掉這顆釘子。因此,攻滅梁師都之戰,成為了唐朝統一戰爭的最後一戰,也是收官之戰。

那麼,梁師都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了消滅梁師都,打贏統一戰爭的最後一戰,唐朝又做了哪些精心籌劃?消滅梁師都后,唐朝又是如何趁熱打鐵,一舉盪滅突厥,從而真正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

李唐王朝十年的統一戰爭,始終有一個問題,貫穿於整個唐初統一戰爭,令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兩代帝王,感覺頭懸利劍。什麼問題呢?那就是突厥勢力的從中作梗。所以,一方面,唐朝要四面出擊,掃滅中原內地的割據政權;另一方面,李唐則要厲兵秣馬,應對來自突厥的挑釁。

自南北朝後期至唐朝初年,突厥一直是草原上的霸主,兵強馬壯,實力雄厚。隋朝建立之後,隋文帝採取強硬的軍事手段,對突厥實施攻擊。最終,突厥在隋王朝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元氣大傷,分裂為東、西兩部,並向隋朝稱臣。一時間,中原王朝取得了對草原游牧民族的空前勝利。

不過,好景不長。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陷入混戰,自顧不暇。此時,突厥看到中原大亂,覺得機會來了,重新發展壯大,公開與隋朝決裂。在那段時期,突厥的勢力,幾乎達到了鼎盛狀態,甚至比當初的匈奴、柔然還要強大。根據史書記載,突厥的勢力強大到了何種地步:

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突厥強盛之時,不僅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都是它的臣屬;就連中原內地的一些割據政權,像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李軌、王世充等人,也和突厥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有些人還依附於突厥。

然而,隨著唐朝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李唐逐一掃滅群雄,入主中原,突厥開始愈發不安起來。原因很簡單,突厥不希望看到一個大一統的唐王朝。那樣一來,突厥向中原內地的滲透,便會受到很大的阻礙。

出於維護在中原的既得利益,突厥與唐朝的關係,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突厥不斷派兵南下,入侵唐朝邊境,燒殺擄掠;另一方面,突厥則扶植多個反唐勢力,與唐王朝抗衡,梁師都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梁師都成為了突厥牽制唐朝,壓迫唐朝的一顆棋子,也成為了唐朝開國戰爭中的最後一個敵人。

比起其它割據勢力,梁師都與突厥的關係,最為親密。雖然,隋末唐初的北方群雄,都與突厥,或多或少有著聯繫;但是,它們與突厥的關係,卻遠遠不如梁師都與突厥的關係。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介紹一下樑師都其人。

梁師都,夏州朔方人氏。梁氏一族,世代都是朔方郡的當地豪族。梁師都自幼喪父,他是被叔父梁毗撫養長大的。成年之後的梁師都,開始步入仕途,擔任隋朝的鷹揚府郎將。

但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在這樣的亂世中,梁師都是不可能安安穩穩地當一個普通武將。果然,大業後期,梁師都被罷免官職,返回家鄉朔方郡。回到家鄉后,梁師都四處結交黨徒,聚為盜賊。很明顯,梁師都雖然沒有公開起兵反隋,也在為日後的舉事做準備。

終於,梁師都等待的機會來了。大業十三年二月初一,梁師都發動兵變,殺死了隋朝朔方郡丞唐世宗,趁機佔據朔方郡,正式起兵反隋。拿下朔方后,梁師都自稱大丞相,並主動與突厥連兵。不久,隋將張世隆率軍前來,梁師都引兵與其交戰,一舉擊敗張世隆所部隋軍。

一個月後,大業十三年三月,梁師都乘勝出兵,連續攻佔雕陰、弘化、延安等郡,初步打下了一些屬於自己的地盤。於是,梁師都覺得,自己擁有了與隋朝分庭抗禮的實力。同月,梁師都正式稱帝,國號「梁」,於城南舉行祭天儀式,「坎地瘞玉得印,以為瑞」,建元「永隆」。

為什麼說梁師都與突厥的關係,最為緊密呢?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梁師都佔據的地盤,大致位於今天陝北至寧夏一帶,與突厥直接接壤,具備地利優勢。第二,梁師都的地盤規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唯獨地廣人稀,遠遠不如其它北方割據勢力。所以,梁師都若想站穩腳跟,只有抱住突厥這棵大樹。

對於突厥而言,梁師都佔據的地盤,簡直就是一塊寶藏之地。在突厥人看來,當時,天下的中心,遠在長安。只要攻下長安,便可號令天下。如今,梁師都坐擁陝北高原,主動與突厥聯繫。如此一來,從今往後,突厥出兵南下,就可以一馬平川,直接通過陝北高原,威逼長安。

可以說,梁師都對於突厥的意義,相當於日後「幽雲十六州」,對於遼國的重要性,擁有了一塊戰略要地。因此,突厥非常重視梁師都,對其極力拉攏,給予他與劉武周一樣的待遇。比如,始畢可汗贈與梁師都狼頭大纛,並賜以「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的稱號。與此同時,劉武周也被突厥賜以「定楊可汗」之號。故而,劉武周、梁師都二人,一東一西,成為了突厥牽制唐朝的兩把彎刀。

得到了突厥的鼎力扶持,梁師都頓時信心暴漲。很快,梁師都引領突厥兵馬,襲取河套以南之地,攻破鹽川郡。於唐朝而言,梁師都的實力不算太強,對付他,唐朝並不害怕。可是,梁師都背後有突厥支持,這讓唐朝難免有些顧慮。所以,唐朝攻打梁師都,看似只對付梁師都一人,實際上則是對付梁師都、突厥兩方勢力,需要慎之又慎。

同時,自從有了突厥的扶持,梁師都感覺腰桿都硬了,不由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在他看來,自己的實力是不如李唐,但自己有突厥老大罩著,唐朝不敢把自己怎麼樣。因此,梁師都仗著有突厥支持,打起了小算盤,準備趁機大撈一筆,向唐朝發動進攻,再打下一些地盤。

就這樣,唐朝欲滅梁師都,梁師都則要趁機敲唐朝的「竹杠」。雙方互有盤算,劍拔弩張,由此展開了長達數年之久的拉鋸戰。在長期的拉鋸戰中,梁師都屢戰屢敗,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導致了日後的覆滅、失敗。

唐朝與梁師都的第一次交鋒,發生在李唐剛剛建國不久。這一次,是梁師都主動發起的挑釁。武德元年七月初四,梁師都率軍進犯靈州。結果,駐守靈州的唐朝驃騎將軍藺興粲,指揮唐朝靈州守軍,固守城池,順勢反擊,擊敗了梁師都的進攻,大獲全勝。梁師都第一次挑釁唐朝,以失敗告終。

進攻靈州失敗,損失了不少兵馬,這對梁師都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打擊。自從起兵以來,梁師都還沒有遭受過這樣的失敗。連一座靈州城都拿不下,梁師都還有什麼臉面指揮部隊,他自然是不甘心的。

隨後,武德二年三月初一,經過半年的休整,梁師都捲土重來,第二次率軍進攻靈州。在此期間,李唐與劉武周、宋金剛在河東的戰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就在梁師都第二次進攻靈州之前,他曾經主動與突厥共同出兵,策應劉武周、宋金剛攻略河東的行動。

武德二年二月底,始畢可汗親率突厥主力,渡過黃河,直至夏州。夏州正是梁師都的地盤,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夏州的治所,便是赫赫有名的「統萬城」。統萬城位於今天陝西榆林靖邊縣一帶,這裡,曾經是東晉十六國時期胡夏的都城。締造統萬城之人,正是胡夏的開國皇帝,一代亂世雄主——赫連勃勃。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下令,徵發嶺北十萬胡人、漢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胡夏都城,命名為「統萬城」。之所以取名「統萬城」,那是因為,赫連勃勃曾經自己說過:「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

為了確保統萬城的工程質量,冷血的赫連勃勃,採用了一種非常殘忍的手段。負責營建統萬城的將作大匠叱干阿利,非常聰明,卻也極其殘暴。他為了檢測統萬城的城池堅固程度,命人用塵土修築城牆,然後用錐子猛扎城牆。如果錐子可以插進城牆一寸,便立刻殺了修築城牆的工匠,並將其屍體築入城中:

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勃勃以為忠,故委以營繕之任。

由此可見,統萬城堅固到了何種地步!隋朝時,統萬城隸屬於朔方郡管轄。梁師都佔據朔方,自立為帝,即以統萬城作為大本營。所以,始畢可汗此次率軍前來,行至夏州,就是要和梁師都會合。

見突厥老大主動前來,梁師都當然不敢懈怠,主動出兵接應突厥大軍。隨後,始畢可汗派遣五百騎兵,為劉武周助陣,準備慫恿劉武周,讓他從句注出兵,入侵太原。在這個過程中,梁師都搖旗吶喊,充當了突厥人的忠實馬仔。

但是不久,突厥國內發生巨變。怎麼回事呢?始畢可汗去世,其弟俟利弗設即位,是為「處羅可汗」。由於突厥易主,自然無暇顧及劉武周、梁師都,遂引兵返回草原。劉武周、梁師都夾擊唐朝的計劃,也不了了之。

突厥撤軍不久,梁師都發起了第二次進攻靈州的戰爭。這一次,梁師都鉚足了勁,也要攻下靈州,挽回上次攻打靈州失敗的顏面。沒想到,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梁師都捲土重來,二攻靈州,又被鎮守靈州的唐朝長史楊則,揮兵擊退。第二次進攻靈州,梁師都再次遭遇失敗。

兩次進攻靈州,均以失敗告終,梁師都內心充滿了挫敗感。於是,梁師都決定,改變進攻方向,不打靈州,轉而攻打另一個軍事重鎮——延州。然而,此次進犯延州,梁師都卻碰到了一個難纏的剋星——延州總管段德操。

武德二年八月末,梁師都糾集突厥數千騎兵,大舉進犯延州,紮營於野豬嶺。當時,負責鎮守延州的唐軍大將,正是行軍總管段德操。段德操此人,出身將門,是北齊名將段韶之子,歷經數朝,極善用兵。唐朝建立后,段德操奉命鎮守西北,成為了大唐西北邊軍中的一面旗幟。

可以說,梁師都此番進犯延州,遇上段德操,算他撞槍口上,不幸的開始。面對梁師都的大舉入侵,段德操沒有驚慌失措,反而非常淡定,冷靜地分析戰局。段德操認為,自己手上的兵力不如梁師都,絕對不能與其硬碰硬。為今之計,若想戰勝梁師都,只有消耗他的有生力量,一舉將他擊敗。

故而,段德操下達軍令,嚴令麾下將士,按兵不動,堅守營壘,不許擅自出戰。段德操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慢慢消耗梁師都軍隊的戰力、耐心。等到梁師都兵困馬乏之際,再發起反擊,一定可以大獲全勝。

果然,段德操堅壁清野的戰術,起到了應有的效果。到了武德二年九月,梁師都的軍隊當中,逐漸人心浮動,騷動不已。段德操心中暗喜,反攻敵軍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於是,趁著梁師都沒有防備的空隙,段德操派遣副總管梁禮,率領唐軍主力,大舉出擊,從正面猛攻梁師都所部兵馬。由此,兩軍陷入酣戰之中,不分勝負。就在這個時候,段德操親率一支輕騎,出其不意,悄悄繞到敵軍身後,伺機而動。對於唐軍的這一舉動,梁師都還渾然不知。

成功迂迴到梁師都身後,段德操命令手下輕騎,張開旗幟,造成大軍突襲的態勢。而後,段德操親率輕騎,瞬間掩殺過去,直擊敵軍戰陣。可想而知,此戰的最終結果,梁師都大敗,其部眾大多四散潰逃。緊接著,段德操乘勝追擊,追亡逐北二百餘里,襲破魏州,獲取男女兩千餘口,大勝而歸:

德操以眾寡不敵,按甲以挫其銳。后伺師都稍怠,遣副總管梁禮率眾擊之,德操以輕騎出其不意。師都與禮酣戰久之,德操多張旗幟,奄至其後,師都大潰,逐北二百餘里,虜男女二百餘口。

此次進犯延州,梁師都偷雞不成蝕把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本來,梁師都以為,自己的兵力遠遠勝於唐軍,看似勝券在握。結果,唐將段德操出其不意,巧妙反擊,最終扭轉乾坤,將梁師都打得大敗。可以這樣說,兵敗延州,是繼兩攻靈州失利后,梁師都所遭遇到的最為慘重的一次失敗。

然而,梁師都的性格之中,似乎具有一種倔強的成分,屬於打不死的小強。在梁師都看來,第一次失敗了,那是因為自己準備不足,說不定下次就能成功。下次又失敗了,說不定再下次便能成功。因此,越是遭遇失敗,梁師都越覺得不甘心,越想找回面子。這樣一來,梁師都走入了一個極端。

延州之敗沒過多久,梁師都再次集結五千步騎,二度入侵延州。沒有想到,他這一次又遇上了剋星段德操。段德操率領唐軍,又一次大破梁師都,斬首兩千餘級,將梁師都的部眾俘斬略盡。這一次的延州之戰,比上一次還慘,梁師都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只得率領一百餘名騎兵,倉皇逃離戰場。

因為段德操數次大敗敵軍,戰後,唐高祖李淵論功行賞,段德操因功加拜柱國,賜爵平原郡公。但是,在作戰當中,段德操麾下的得力部將,鄜州刺史、鄜城壯公梁禮,不幸陣亡,也得到了朝廷的追贈、撫恤。

無論是先前的兩攻靈州,還是最近的兩攻延州,幾番接戰下來,每一戰,梁師都都是敗得很慘。通過這幾次的較量,也讓梁師都切切實實領教到了唐朝的實力,自己的確不是唐朝的對手。

所謂禍不單行,正當梁師都損兵折將,內心無比沮喪之時,又有一個壞消息傳來。什麼壞消息呢?李世民親率唐軍將士,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擊敗劉武周、宋金剛主力,收復太原,一舉消滅劉武周政權,取得了「河東大捷」。

劉武周政權的覆滅,頓時讓梁師都陷入不安。當初,突厥扶植劉武周、梁師都,就是要讓他們兩個一東一西,成為牽制唐朝的兩個割據勢力。現在,劉武周覆滅,無疑讓突厥的計劃,遭受重創。

要知道,劉武周的地盤、實力,比梁師都要強出多少倍。並且,劉武周曾經一度肆虐河東,佔領太原,險些動搖了李唐王朝的龍興根基。如今,連劉武周都被唐朝給滅了,梁師都這點一畝三分地,唐朝如果想要拿走,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偏偏這個時候,聽聞劉武周敗亡的消息后,梁師都內部的不少將領,也開始惴惴不安,開始為自己準備後路。比如,梁師都手下的一些將領,紛紛背叛梁師都,向唐朝投降。梁師都的兩員大將張舉、劉旻,相繼投降唐朝。對於這兩員大將的降唐,梁師都內心無比驚懼,不知如何是好。

思來想去,梁師都覺得,經過幾次大敗,也讓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唐朝是不好惹的。所以,暫時還是不去招惹唐朝。如果想要長期割據,在梁師都看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繼續抱住突厥這棵大樹。

其實,梁師都的想法很簡單,繼續依附突厥,一方面,可以慫恿突厥,出動鐵騎南下,入侵唐朝腹地,替自己出一口惡氣;另一個方面,梁師都則能藉機恢復元氣,重整兵力。於是,梁師都委派尚書陸季覽,出使突厥,遊說處羅可汗,希望突厥可以出兵,攻打唐朝邊境。陸季覽到了突厥,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向處羅可汗陳述局勢:

比者中原喪亂,分為數國,勢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滅,唐國益大,師都甘從亡破,亦恐次及可汗。願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師都請為鄉導。

本來,這個時候,唐朝與突厥的關係,正在逐漸趨於惡化。突厥勢力向中原滲透,扶持多個割據勢力,阻撓唐王朝統一戰爭的推進。來而不往非禮也,面對突厥的從中作梗,唐朝也不甘示弱,先後消滅薛氏父子、李軌、劉武周等割據政權,粉碎了突厥的企圖。一時間,唐朝與突厥之間,劍拔弩張。

偏偏此時,梁師都遣人出使突厥,遊說處羅可汗,攛掇突厥出兵南侵,進攻唐朝。別說,梁師都的攛掇,還真起作用了,處羅可汗頭腦一熱,居然答應了梁師都的出兵請求,開始積極部署兵馬。當時,處羅可汗是這樣部署的,布置了三路大軍,對唐王朝形成巨大的軍事威嚇:

第一路,突厥兩員大將莫賀咄、泥步設,分別率軍從陝北高原一路南下;莫賀咄率軍入侵五原,泥步設則前往延州,與梁師都會合。

第二路,處羅可汗親率突厥主力,進攻太原,威脅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進而席捲河東地區。

第三路,突利可汗聯合契丹、靺鞨兵馬,進軍幽州,配合竇建德的夏軍,兩軍由滏口出兵,會師於晉絳地區。

如果這三路大軍,真的大舉南下入侵。那麼,對於李唐王朝而言,將會是巨大的軍事威脅。到時候,唐朝將會和突厥、梁師都、竇建德三股勢力,陷入激戰,肯定疲於應付。然而,上天總是會眷顧李唐王朝。眼看大戰就要一觸即發,關鍵時刻,竟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原來,就在突厥大軍出發前夕,處羅可汗突然暴斃,死因不明。因為處羅可汗的突然去世,突厥國內,再次面臨汗位更替的過渡。因此,已經計劃好的三路並進,突厥未能如約與梁師都會師。

由於突厥沒能按時出兵,所以,這次的三路並進,就變成了梁師都一人的單打獨鬥。很快,駐守延州的唐將段德操,趁機發起反擊,大破梁師都。不出意外,遇上段德操,梁師都再次敗下陣來。

此後的幾年的時間,梁師都稍微比較老實一些。也許,幾次較量之後,梁師都被打疼了。不過,梁師都消停了,唐朝卻開始主動發起進攻。時間到了武德五年,唐朝開始向梁師都大規模用兵,試圖一舉攻滅梁師都。

武德五年二月,時任唐朝延州道行軍總管的段德操,盡起延州邊軍,進討梁師都。其實,段德操率軍討伐梁師都,絕不是他個人擅自行動。可能,唐高祖覺得,只要梁師都一天存在,長安以北,便猶如扎著一根木刺,疼痛不已。所以,李淵認為,必須快刀斬亂麻,拔掉梁師都這根木刺,命段德操主動出擊。

段德操率領邊軍精銳,大舉討伐梁師都。首先,段德操兵鋒所到之處,直指梁師都下轄的一處重要軍事據點——石堡城。段德操指揮邊軍,對石堡城展開了猛烈攻勢,擺出了一副不惜一切代價的陣勢。

石堡城固若金湯,如果強行進攻,唐軍必然損失慘重。段德操沙場宿將,難道不懂得這個道理嗎?他當然知道。實際上,段德操強攻石堡城,只是他的虛晃一槍罷了。他真正的目的,四個字:圍城打援。

強攻石堡城,當然不是段德操的主要目的。段德操非常清楚,石堡城的重要意義,梁師都絕不會輕易放棄。因此,段德操假意佯攻石堡城,大造聲勢,以此迷惑梁師都,誘使梁師都率兵救援石堡城。然後,段德操提前設伏,等到梁師都主力全部來到石堡城,唐軍突然出擊,將梁師都所部悉數攔截圍殺。

但凡稍微通曉一點兵事的人,都能看出,這是段德操的圍城打援之計。然而,梁師都顧不了那麼多了。在他看來,石堡城萬萬不能丟掉。於是,梁師都果然親率大軍,前來馳援石堡城。

梁師都親來救援,正中段德操下懷。結果,梁師都的兵馬,剛到石堡城,事先埋伏好的唐朝邊軍,從四面八方衝殺出來,猛攻梁師都部。一場血戰下來,唐軍大獲全勝,梁師都慘敗。最終,梁師都只得帶領僅僅十六名騎兵,狼狽逃離。而後,唐軍一鼓作氣,趁勢攻克石堡城。

唐軍在段德操的指揮下,大破梁師都,攻克石堡城,軍心士氣大振。就在此時,唐高祖李淵從長安派來援軍,前來為段德操助陣。本來,唐軍新破梁師都,加上長安派來援軍,段德操一時底氣十足。因此,段德操打算乘勝出擊,徹底滅掉梁師都。於是,段德操集結邊軍將士,兵鋒直指梁師都的大本營——夏州。

前文說過,夏州治所統萬城,是一座固若金湯,堅不可摧的軍事重鎮。所以,段德操若要拿下夏州,必須要攻破統萬城。當時,統萬城分為東、西兩部分。梁師都將大部分精銳,全部集中於東城。

因此,段德操指揮唐軍,全力進攻東城。唐軍將士奮力攻城,捨生忘死,終於攻下東城。東城被唐軍攻克,梁師都率領數百殘兵,被迫退守西城。拿下東城后,段德操轉而進攻西城。直到此時,梁師都仍然冥頑不靈,困獸猶鬥,頑強抵抗。故而,唐軍一時攻擊受阻,無法迅速拿下統萬城。

偏偏又在這個時候,梁師都故技重施,向老大哥突厥求救。不久,突厥的頡利可汗,親率一萬精騎,馳援夏州統萬城。突厥增援梁師都,形勢瞬間對唐軍極端不利。夏州一時無法攻克,突厥援兵又到。如果不能快速結束戰事,唐軍很有可能陷入突厥、梁師都的雙面夾擊之中,不能抽身。

最後,經過深思熟慮,遠在長安的唐高祖李淵,作出了一個決定,撤兵。唐高祖下詔給段德操,命他率軍及時撤出夏州。在唐高祖看來,此次針對梁師都的軍事征討,取得了應有的效果,殲滅了梁師都的大部主力。現在,夏州久攻不克,又碰上了突厥大軍。此時此刻,唐軍絕不能和突厥糾纏,撤兵是最明智的抉擇:

庚辰,延州道行軍總管段德操擊梁師都石堡城,師都自將救之;德操與戰,大破之,師都以十六騎遁去。上益其兵,使乘勝進攻夏州,克其東城,師都以數百人保西城。會突厥救至,詔德操引還。

梁師都依靠突厥勢力,再次有驚無險地度過一關。唐朝此番征討梁師都,儘管戰果豐碩,可由於突厥的插手,還是沒能攻克夏州,消滅梁師都。但是,另一個方面,這次征討梁師都,唐軍重創其主力,令其羽翼盡折。

安全度過一關后,梁師都竟然開始忘乎所以,自己給自己挖坑。在這之後,梁師都的一個愚蠢行為,致使其內部的軍事實力,迅速直線下滑,部下紛紛叛離,為他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起初,稽胡大帥劉仚成與唐朝為敵,經常騷擾唐朝腹地。後來,太子李建成率軍征討,擊破稽胡部眾。沒有辦法,稽胡賊帥劉仚成率領部眾,前來投靠梁師都。實際上,也就是找一個靠山。

然而,劉仚成一來,梁師都見到稽胡人數眾多,內心非常不安。他擔心,萬一有一天,劉仚成率眾反水,會對自己構成威脅。最後,梁師都聽信讒言,隨便找了個由頭,殺死了劉仚成。

劉仚成率眾來投,結果,竟然遭到了梁師都的無端懷疑,慘遭毒手。梁師都此舉,簡直愚蠢到了極點。不僅稽胡部眾群情激奮,就連梁師都的一些部下,也看不下去了,人人自危。故而,梁師都許多部下,相繼叛離出走,投降唐朝。比如,武德六年三月,梁師都部將賀遂、索周二人,率領所部十二州之地,歸降唐朝。

梁師都冤殺劉仚成,激起內部公憤,不少人對他失望透頂,紛紛叛離投唐。應該說,梁師都的這個舉動,作繭自縛,自己削弱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讓他逐漸陷入了四面楚歌,孤掌難鳴的困境。

估計,殺了劉仚成后,梁師都就後悔了,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兵勢的衰弱。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現在補救還來得及。如何補救呢?梁師都也是江郎才盡,拿不出什麼新花樣來,還是老掉牙的伎倆,依附突厥。

經過數次與李唐的交鋒慘敗,以及殺死劉仚成帶來的負面影響,梁師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大不如前,不可能主動再和唐朝交手,那樣只會敗得更慘。所以,當務之急,緊緊跟著老大突厥的步伐,抱住突厥的大腿,壓制唐朝,在梁師都眼中,才是最正確的,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時局不利的情況下,梁師都頻繁地求助於突厥,煽陰風,點鬼火,慫恿突厥入侵唐朝內地。受到梁師都的一番挑撥、攛掇,此後數年,突厥時常由河套地區南下,侵略唐朝腹地,令唐王朝頭疼不已:

師都勢蹙,乃往朝頡利,為陳入寇之計。自此頻致突厥之寇,邊州略無寧歲。頡利可汗之寇渭橋,亦師都計也。

其實,梁師都慫恿突厥入侵唐朝腹地,還有另外一層深意,那就是讓唐朝轉移目標,讓李唐轉移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抵禦突厥的戰事,從而放輕對梁師都的重視。趁著這段時間,梁師都也好苟延殘喘,夾縫求生。

在梁師都的攛掇、慫恿,甚至是帶路之下,此後數年間,突厥多次入侵唐朝,甚至一度兵臨長安城下,對唐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其中,也有梁師都的一份「功勞」。關於突厥入侵唐朝,後文會馬上寫到,在此不多贅述。

完全依附突厥,突厥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絕不違背突厥的意願,是梁師都多年以來總結出的一條生存法則。梁師都狹隘地認為,只要抱緊突厥的大腿,甘願做突厥人的附庸,就能在亂世中存活下去。

這種做法,在短時間內,或許是個存身之策;但是,歷史的事實證明,這絕非長久之計。說得難聽一點,梁師都就是突厥的一條狗。一旦失去了利用價值,突厥便會瞬間將他棄如敝履。當初的劉武周、宋金剛,勢力那樣強盛。結果,突厥一朝翻臉,說殺就殺,前車之鑒不遠。

更何況,梁師都自以為依附於突厥,就可以永保太平,其實不然。倘若有一天,突厥的保護傘轟然倒塌,僅憑梁師都佔據的微薄領地,又能支持多久?遲早有一天,有人會揮起斧子,砍倒突厥這棵大樹,這正是李唐王朝。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唐朝與突厥之間的戰爭,不可迴避,終會爆發。基本掃平國內割據勢力之後,解決突厥問題,成為了唐王朝邊防的重中之重。此時的唐王朝,不再對突厥處處隱忍,逐漸強硬起來。

自從武德七年開始,唐王朝基本實現了對南、北地區的統一,相繼消滅了國內的割據勢力,統一戰爭接近尾聲。所以,抵禦突厥入侵,成為了武德後期的主要國防問題。由於突厥連年入侵,唐王朝的大量兵力,全部用於抵抗突厥進攻,雙方一直處於互不相讓的狀態。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突厥更是變本加厲。比如,李世民即位的當年,突厥在梁師都的引領下,大軍南下,深入唐朝腹地,直逼長安,算是給唐太宗登上皇位的一份「大禮」。因此,唐太宗對突厥的忍耐,到達了極限,決定用武力解決突厥問題,以軍事手段,征服這個草原霸主。

既然決定與突厥正式展開決戰,唐太宗首先要做的,就是逐一拔掉依附於突厥的割據勢力,掃除出兵突厥的障礙。比如,貞觀元年,經過反覆勸降、爭取,依附突厥,割據於恆安鎮的軍閥苑君璋,主動歸降唐朝。到了貞觀二年,唐太宗正式決定,一舉消滅長期盤踞朔方的梁師都。

唐太宗決定消滅梁師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極具戰略眼光的考慮。梁師都佔據陝北高原、河套地區,與突厥相互勾結,對唐王朝構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並且,梁師都經常作為嚮導,引突厥大軍從河套南下,入侵唐朝內地。所以,在唐朝眼中,梁師都已經被列入「頭號戰犯」的黑名單中,必須堅決剷除。

另一方面,唐太宗決定向突厥亮劍,就必須先要滅掉梁師都。如果要與突厥決戰,先要出兵攻滅梁師都。消滅梁師都,對於唐朝用兵突厥而言,主要有兩點好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消滅梁師都,則能將陝北高原、河套平原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有了這兩處要地,唐朝便可有效地組織兵力,攔截突厥大軍南下,不至於像從前那樣被動,讓突厥大軍深入腹地。

第二,如果能夠一舉攻滅梁師都,拿下陝北高原、河套平原。屆時,唐朝便能以這兩地為支點,打造成出兵反攻突厥的橋頭堡。那樣一來,將來唐軍出兵攻打突厥,會順暢容易許多。

無論怎樣,唐太宗決心已定,集結大軍,準備隨時出擊,消滅梁師都這個統一戰爭中的最後一個敵人。為了能夠做到畢其功於一役,乾淨徹底地消滅梁師都,唐太宗分別從梁師都的內部、外部,雙管齊下。

首先,唐太宗採取了先禮後兵的做法,招降梁師都。自從冤殺劉仚成后,梁師都政權內部人心浮動,兵勢日益衰弱。事實上,對於梁師都的虛弱,唐太宗李世民一清二楚。所以,唐太宗還是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不費一兵一卒,解決梁師都。於是,唐太宗傳諭夏州,希望梁師都認清形勢,主動獻地降唐。

但是,梁師都簡直頑固到了極點。在他看來,自己和唐朝打了這麼多年的仗,而且多次勾結突厥,入侵唐朝內地。所以,梁師都認為,自己一旦降唐,肯定沒有好果子吃,必死無疑。因此,梁師都打定主意,拒絕了唐太宗的招降,堅決不肯降唐,準備頑抗到底,反正還有突厥支持自己。

很明顯,梁師都已經表明了態度:拒不降唐。唐太宗覺得,自己也算做到了仁至義盡,是梁師都你自己沒有珍惜。和平招降梁師都,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接下來,唐太宗打算採用軍事手段。

貞觀二年四月,唐太宗命夏州都督長史劉旻、司馬劉蘭成,率軍襲擾夏州,算是為唐軍主力總攻夏州打前站。劉旻、劉蘭成二人,抵近夏州后,採取了軍事、政治兩手抓的策略。

一方面,劉旻、劉蘭成派出小股部隊,四面出擊,襲擾梁師都所部兵馬駐地。例如,待夏州莊稼成熟之際,唐軍輕騎出動,踐踏糧田,蹂躪莊稼,致使夏州城內糧食短缺,軍民食不果腹,飢腸轆轆,人心愈發浮動。

另外一個方面,唐將劉旻、劉蘭成二人,巧施離間計,導致梁師都內部君臣互相猜忌,上下離心。如何巧施離間計呢?劉旻、劉蘭成下令,將擒獲的梁師都將領、部下全部釋放回去。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離間梁師都內部關係,令其君臣互相生疑。果然,對於這些平安回來的部將,梁師都產生了懷疑,認為他們已經成為了唐軍的細作。

恰恰就在此時,又出現了「天狗墜其城」的異常天象。所以,梁師都手下的許多人都以為,這是上天示警,梁師都大勢已去,不可長久。故而,梁師都手下大將辛獠兒、李正寶、馮端等人,私下密謀,準備抓住梁師都,趁機投降唐軍。不料,消息走漏了風聲,李正寶等人一看大事不妙,紛紛向唐軍投降:

頡利政亂,太宗知師都勢危援孤,以書諭之,不從。遣夏州長史劉旻、司馬劉蘭經略之。有得其生口者,輒縱遣令為反間,離其君臣之計。頻選輕騎踐其禾稼,城中漸虛,歸命者相繼,皆善遇之。由是益相猜阻。有李正寶、辛獠兒者,皆其名將,謀執師都,事泄不果,正寶竟來降。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梁師都,四面楚歌,搖搖欲墜。眼看著梁師都岌岌可危,關鍵時刻,又有人前來「實力補刀」,誰呢?正是梁師都一直倚賴的老大哥——突厥。所謂落井下石,突厥此時也拋棄了梁師都。

先前,梁師都一直奉行依附於突厥的策略,只要自己一旦出事,突厥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會施以援手。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突厥,早已不是從前的突厥。梁師都四面楚歌,突厥也是一樣,面臨著巨大危機。

自從唐太宗貞觀初年起,突厥國內政局動蕩,不斷發生部落叛亂,原先歸附於突厥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紛紛背離突厥,投靠唐朝。比如,唐軍襲擾夏州之前,原本屬於突厥附庸的契丹,在契丹酋長的帶領下,脫離突厥統治,向唐王朝投誠,尋求大唐的庇護。當然,契丹只是眾多部落的其中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突厥忙於鎮壓內部部落叛亂,分身乏術,對梁師都自然無暇顧及。甚至,突厥頡利可汗覺得,梁師都已然成為了突厥的一個沉重包袱。所以,當務之急,於突厥而言,唯有壯士斷腕,捨棄梁師都,全力鎮壓部落叛亂。

不久之後,頡利可汗派遣使者,前往長安,面見唐太宗李世民,向唐太宗提出了交換條件。突厥的交換條件,其實非常簡單,以梁師都交換契丹部落。意思是說,只要唐朝交出歸附的契丹部落,突厥將不再干涉唐軍對梁師都的用兵。實際上,突厥這是在和唐朝進行等價交換。沒想到,唐太宗嚴辭拒絕,當眾駁斥突厥使者:

契丹與突厥異類,今來歸附,何故索之!師都中國之人,盜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興兵致討,輒來救之,彼如魚游釜中,何患不為我有!借使不得,亦終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

唐太宗霸氣開懟,他告訴突厥使臣,契丹與你們突厥,並不是同宗同族。如今它們舉族歸附,大唐豈能將其棄之不顧,你們有什麼資格前來向大唐索要!更何況,梁師都本就是中原之人,只不過長期竊據土地,又被你們突厥所庇護。消滅梁師都,是我們大唐內部的事情,何須你們突厥同意!

這句話說得相當強硬,唐太宗明明確確告訴突厥,大唐若是要蕩平梁師都,隨時都可以一戰功成。其實,唐太宗這段話,是在警告突厥,你們最好不要插手,你們如果插手,那就連你們一塊收拾。同時,唐太宗也是在給梁師都下最後通牒,這是大唐給你的最後機會,你好自為之。

通過這件事,唐太宗也看出了一點,突厥已經徹底放棄梁師都了。所以,直到此時,徹底消滅梁師都的時機,已經成熟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現在,只待唐太宗一聲令下,唐軍便能對梁師都的勢力,實施雷霆一擊。

果然,沒過多久,唐將劉旻上表朝廷,向唐太宗陳述夏州軍情。在奏表中,劉旻陳說,梁師都元氣大傷,不堪一擊,朝廷此時可以大舉出兵,擊滅梁師都,攻取夏州。接到劉旻的上奏,唐太宗決定,正式出兵攻滅梁師都。

貞觀二年四月,唐太宗委派右衛大將軍柴紹、殿中少監薛萬均二人,率領唐軍主力,攻打夏州統萬城,直取梁師都政權。另外,唐太宗又命夏州長史劉旻,率領一隊精銳,陳兵於朔方東城,威逼梁師都,策應唐軍主力。

此次,唐太宗委派進攻梁師都的兩員主將,皆是軍功赫赫的百戰名將。其中,柴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夫,已故平陽昭公主的丈夫,常年追隨唐太宗四處征戰,戰績斐然,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唐開國元勛。

另一位主將薛萬均,正是猛將薛萬徹的哥哥,兄弟二人以勇猛善戰著稱,曾在羅藝麾下效力,打退過竇建德的進攻。後來,羅藝降唐,薛萬均、薛萬徹兄弟二人,也跟著一起降唐,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效命。如今,薛萬均是唐太宗委以重任的大將,此番與柴紹共同領兵,進討梁師都。

兩路唐軍,對夏州步步緊逼。柴紹、薛萬均率領主力,直逼夏州,劉旻則指揮偏師,築營於朔方東城,威脅梁師都,形勢對梁師都非常不利。最後,經過短暫思考,梁師都決定,先攻破劉旻所部偏師,再迎戰唐軍主力。

於是,梁師都引領突厥部眾,出至城下,直攻劉旻所部大營。面對梁師都的主動進攻,劉旻麾下將領夏州司馬劉蘭成,沉著冷靜,不急不躁,命令將士偃旗息鼓,堅守營寨,不與敵軍正面交鋒。

梁師都率兵在營外挑戰,無論如何叫罵挑戰,唐軍紋絲未動,拒不出戰。很快,梁師都所部便泄了氣。到了晚上,梁師都引兵退去。看到敵軍後撤,劉蘭成覺得時機已到,戰機稍縱即逝。於是,劉蘭成率軍傾巢而出,在後追擊梁師都所部。結果,梁師都被打得大敗,損失兵馬不計其數。

原本,梁師都的計劃是,趁唐軍主力到來之前,先擊敗駐兵於朔方東城的唐軍偏師,解除夏州城的威脅,再全力與唐軍主力決戰。沒想到,事與願違,梁師都反被唐軍擊敗,損兵折將,只能龜縮城中,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就這樣,梁師都再也無力回天,唐軍將夏州團團圍住。

雖然,突厥此時自顧不暇,儼然已經放棄梁師都了。但是,雙方畢竟還是名義上的盟友關係。唐軍大舉圍攻夏州,作為梁師都的主子,突厥自然不能袖手旁觀,就是做做樣子也行。

因此,突厥頡利可汗派出了一支兵馬,前來支援梁師都。其實,突厥派兵救援,就是擺個姿態給梁師都看。當時,恰逢大雪降落,羊馬凍死不計其數。所以,這樣一來,突厥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當柴紹、薛萬均兩員大將,率領唐軍主力,行至距離統萬城數十里的地方時,與前來救援的突厥大軍,狹路相逢。遭遇突厥大軍之後,柴紹、薛萬均迅速指揮唐軍,奮力出擊,向突厥軍隊發起猛攻。最終,在唐軍將士的強悍衝殺之下,突厥軍隊兵敗如山倒,四散而逃,被迫撤圍退去。隨後,唐軍順勢圍住朔方,展開猛烈攻勢。

經過救援梁師都的大敗,突厥遭遇重創,也清楚地意識到,唐軍對梁師都志在必得,便再也不敢前去救援。沒了突厥的救援,梁師都徹底成為了一顆棄子,無人問津,城破覆亡是遲早之事。

不過,到了這個地步,梁師都依舊不肯認輸,率部負隅頑抗。不久,朔方城中糧食耗盡,變得岌岌可危起來。人心惶惶之下,梁師都的堂弟梁洛仁,發動兵變,斬殺了梁師都,然後舉城投降。而後,唐軍攻佔朔方。朝廷擢升梁洛仁為右驍衛將軍,封朔方郡公,以梁師都所佔之地為「夏州」:

師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劉蘭成偃旗卧鼓不出。師都宵遁,蘭成追擊,破之。突厥大發兵救師都,柴紹等未至朔方數十里,與突厥遇,奮擊,大破之,遂圍朔方。突厥不敢救,城中食盡。壬寅,師都從父弟洛仁殺師都,以城降,以其地為夏州。

至此,梁師都政權正式宣告滅亡,唐王朝一舉拿下了陝北高原、河套平原的大片領地,拔掉了大唐開國的最後一枚釘子,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

梁師都從起兵到最後滅亡,前後歷時十二年,貫穿於整個唐初統一戰爭始末,算是隋末唐初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割據群雄,卻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官方史書中,這樣評價梁師都等人的滅亡:

沈法興狂賊,梁師都凶人,皆至覆亡,殊無改悔。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大唐舉義,兆庶歸人,高祖運應瑤圖,太宗天資神武,群凶席捲,寰海鏡清,祚享永年,功宣後代,謚曰神堯、文武,豈不韙哉!

經過十年努力,截至貞觀二年,李唐王朝終於掃平群雄,一統天下,實現對全國的統一,正式邁向了一個強大、昌盛的大一統王朝。事實證明,歷史選擇了李家,選擇了大唐王朝。

但是,話說回來。攻滅梁師都政權,並不是唐朝的最終目標。唐朝的最終目標,是要以消滅梁師都為跳板,掃平出兵突厥的軍事障礙,大規模對突厥實施武力征討。那麼,在此期間,唐朝與突厥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軍事博弈?唐朝最終又是如何打敗老對手突厥,將大唐旌旗插到塞北草原之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巍巍大唐:開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巍巍大唐:開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九章 天下一統(1)——攻滅梁師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