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西遊八十一案:大唐泥犁獄》(
附錄
人物、地理史料
法雅
法雅,河東良家子,修長姣好,黠慧過人,懂拈鬮戰陣之術。李淵仕隋,偶遇於長安市上,與他交談,「雅其博達,遂相友愛」。將他引至邸中,命諸子禮拜。太原起兵時,又置之帷幄,秘參機要,言聽計從,權傾左右。后李淵稱帝,欲官之,雅不願,乃立之為化度寺主。
——《大唐創業起居注》
(貞觀)三年,有沙門法雅,初以恩幸出入兩宮,至是禁絕之,法雅怨望,出妖言,伏法。兵部尚書杜如晦鞫其獄,法雅乃稱寂知其言,寂對曰:「法雅惟雲時候方行疾疫,初不聞妖言。」法雅證之,坐是免官,削食邑之半,放歸本邑。
——《舊唐書·裴寂列傳》
長捷
長捷,俗家名陳素,玄奘的次兄。風神朗俊,體狀魁傑,有類於父,好內外學。長捷兄姐共四人,長捷為次,玄奘最小。長兄的名字、身份俱不可考。其姐嫁到瀛州張家。長捷早年出家於洛陽凈土寺,玄奘五歲亡母,十歲喪父,於是攜幼弟前往凈土寺出家,「以奘少罹窮酷,攜以將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論」。
唐武德元年,洛陽戰亂,長捷攜玄奘逃難至長安,同年冬,越秦嶺抵達益州多寶寺。長捷精通佛學與老莊,善講,較具名士之風格,益州路總管酇國公竇軌、益州行台民部尚書韋雲起,均對其欽重。時人傳誦道:「昔聞荀氏八龍,今見陳門雙驥。」
武德四年,玄奘欲離開益州外出參學,但唐初制律,實行關禁政策,凡行人往來,關令「必據過所以勘之」,即必須勘驗過關文書。若遊方的僧侶沒有攜帶文書,將受盤問禁止。私自度關者,徙一年。長捷考慮到玄奘的安全,堅決禁止他出川。於是玄奘留書作別,通過往返長江水路的商人幫助,私自搭上船隻,沿江而下。從此與長捷失散,終玄奘一生,再未相見。
據《三藏法師傳》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續高僧傳》等整理
崔珏
崔珏,字子玉,山西祈州古城縣人,生於隋朝。崔珏父名讓,母劉氏,平時「厚德好施,夢岱嶽神賜以雙玉」,令夫妻吞之,生下崔珏。其後,舉孝廉,唐貞觀七年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言其入地府為判官,執掌生死簿。
據明王世貞《列仙全傳》、清姚福均《鑄鼎余聞》等整理
崔珏,字夢之。唐朝著名詩人。嘗寄家荊州,大中年間登進士第,由幕府拜秘書郎,為淇縣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全唐詩》第五百九十一卷錄其詩九篇,盡為佳作。其為李商隱摯友,《哭李商隱》一詩中「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為千古絕句。
據《全唐詩》等整理
本書中的崔珏,乃是將二人糅合為一。
崔珏最早的故事見敦煌變文《唐太宗游冥記》,武則天天授時期已經成型。因幽冥還魂,崔珏被唐太宗封為「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採訪使」,后官至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
天寶年間,安史叛亂,玄宗南逃川蜀。崔珏給玄宗託夢道:「毋他適,賊不久平矣!」後果然平定安史之亂,玄宗返回長安,感念其報信有功,特命在長安新建一廟,封為靈聖護國侯。
北宋太宗時,有公主向崔府君祈福,「祈之有應」,而被賜名「護國」。宋仁宗景祐二年加封崔府君為護國顯應公。宋哲宗元符二年改封為護國顯應王。宋徽宗時又加封為護國顯應昭惠王。即使與宋為敵國的金朝,也未曾冷待,命崔珏代享南嶽之祭。
北宋末年,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康王趙構欲北上媾和,途中停留在崔府君廟,擲珓占卜吉凶,崔珏顯靈,阻止其北上,遂得偏安百餘年。(據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此事,成書於南宋年間的《靖炎兩朝見聞錄》記載得更為詳細:……康王遂從宗澤之請,不果使北,將為潛歸之計。且聞去年斡離不自遣康王歸國后,心甚悔之,既聞康王再使,遣數騎倍道催行。康王單騎躲避,行路睏乏,因憩於崔府君廟,不覺睏倦,依階腳假寐。少時,忽有人喝云:「速起上馬,追兵將至矣!」康王曰:「無馬,奈何?」其人曰:「已備馬矣,幸大王疾速加鞭!」康王豁然環顧。果有匹馬立於旁。將身一跳上馬,一晝夜行七百里。但見馬僵立不進,下視之,則崔府君泥馬也。
有如此大功,崔珏在南宋備受禮遇,淳熙年間,宋孝宗秉宋高宗命,封其為「護國顯應興聖普佑真君」。(據《南渡記》)
更大的功勞還有一樁,據熊克《中興小紀》記載:宋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後繼者。趙昚出生前,其母夢見絳衣神人自稱崔府君者,抱一隻羊給了她,並說「以此為識」,然後便懷孕。高宗聽說后,認為此子必非尋常,就接到宮中撫養,紹興三十二年,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孝宗。孝宗即位后勵精圖治,成為南宋最傑出的皇帝。
有此恩遇,南宋的帝王對崔珏不吝厚賜,廣造廟宇,臨安城顯應觀更是華麗無比,殿名是御筆題寫,「祠宇宏麗,像設森嚴,長廊靚深,采繪工緻」。高宗、孝宗還常常臨幸,有次還以「丹堊故暗,賜金藻飾一新」。當時崔府君廟遍及全國,僅就山西而論,晉東南及周邊幾乎無縣不祀,甚至一縣有廟宇三四座者。
元朝時,崔珏被封為「靈惠齊聖廣佑王」。明洪武四年,太祖朱元璋賜封崔府君為神,正神文號,命歲歲致祭。
崔珏身後名聲之隆,蓋壓帝王,千年不滅。其廟宇至今猶存。
興唐寺
唐代興唐寺有多座,一座位於長安城內太寧坊,原名罔極寺。為神龍元年三月十二日太平公主替母后武則天祈福所修建。開元二十年六月七日,改稱興唐寺。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在長安時便賜居興唐寺。
第二座位於徽州府歙縣,唐高祖李淵建德二年,於西干山麓濱江處,敕建興唐寺。由於寺處練水之西,故當地人習稱「水西寺」。大詩人李白遊歷徽州時,曾到寺中參拜,並留下《題興安水西寺》詩一首:「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游,與中更無別。卉木划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迴流碎月。」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改名太平興國寺,並沿用至今。
第三座位於晉州霍邑縣境內,霍山主峰西南,霍邑縣與趙城縣交界處,今屬山西省洪洞縣,有興唐寺鄉。隋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滅隋,兵至霍邑,隋虎牙郎將宋老生據守霍邑,恐宋老生固守不出。李淵軍缺糧,又流傳突厥與劉武周將乘虛襲太原,李淵欲北還,被李世民勸止。後傳說得神人指點,以輕騎誘敵之計擊破宋老生,奪取霍邑。
《舊唐書·高祖本紀》記:「(大業)十三年秋七月,高祖率兵西圖關中……發自太原……隋武牙郎將宋老生屯霍邑以拒義師。會霖雨積旬,饋運不給,高祖命旋師,太宗切諫乃止。有白衣老父詣軍門曰:『余為霍山神使,謁唐皇帝曰,八月雨止,路出霍邑東南,吾當濟師』……八月辛巳,高祖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十一月丙辰,攻拔京城。」
武德年間,唐高祖「感神大恩,敕于山麓建寺,賜額『興唐』」。然亦有一說,為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建興唐寺以報神恩,派五百人修了三年而建成,並植四株油松於寺門兩側。北宋時,興唐寺被改名為崇勝院。金熙宗時毀於兵燹,后重建,元明時恢復興唐寺名。明末一度荒廢,時人有詩云:「碑生苔蘚無全字,樹雜隋唐不記年。僧舍數椽流水外,山雲一抹夕陽前。」
清康熙年間雖經重建,但亦敵不過歲月的荒蕪,現除清代修建的藏經樓殘留外,其餘盡毀。李世民所植油松亦僅存一株,高十四米,徑三米,樹榦向西北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