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西遊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記》(

第七十五章《西遊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記》(

附錄

阿羅那順

阿羅那順此人並非虛構,只不過正史中所言寥寥,資料極少。主要是在新舊唐書介紹天竺國時以關聯事件出現。

《舊唐書·西戎·天竺》: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咸遣使朝貢。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

二十二年至京師,太宗大悅,命有司告宗廟,而謂群臣曰:「夫人耳目玩於聲色,口鼻耽於臭味,此乃敗德之源。若婆羅門不劫掠我使人,豈為俘虜耶?昔中山以貪寶取弊,蜀侯以金牛致滅,莫不由之。」

《新唐書》記載大體與《舊唐書》類似,只是過程更加曲折詳細。但關於阿羅那順的記載,史料闕如,有人說他是戒日帝國的宰相,有人說他是權臣,西方的一些史料乾脆宣稱,此人根本不知是何來歷。印度的歷史隱藏在宗教經典中,一旦此人和宗教沒有關係,就很難流傳下來。但阿羅那順是通過篡位登基毫無疑問,從王玄策借兵攻打曲女城之時,幾乎沒有國王幫助阿羅那順一事,就知道他是如何不得人心了。

根據戒日帝國的薩蒙塔制度,阿羅那順只不過控制了曲女城周邊地區,甚至王玄策俘虜一萬多人、趕著三萬頭牛羊返回大唐,周邊國王也沒有加以阻攔,恐怕是各國也樂見其滅亡。之後鳩摩羅王與大唐交好,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說明鳩摩羅王等諸王與王玄策之間存在著不少合作。當然,這些歷史肯定沒有記載,王玄策所著的《中天竺行記》也早已散佚,筆者也只好在小說中予以最大限度的還原了。

至於本書中的阿羅那順,來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玄奘記錄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日,戒賢法師親自向玄奘開講《瑜伽師地論》,聽講的有數千人。正講述時,一位旁聽的婆羅門忽而悲哭,忽而大笑。戒賢法師詢問,原來此人是東天竺人,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發下一個很古怪的願望,希望成為一個國王。這願望連觀世音菩薩都受不了了,當即現身呵斥他,不應該有這種想法。菩薩說,今天戒賢法師要開講《瑜伽師地論》,你去聽講。聽了佛法,就能見佛,何必為王?

其後的故事更有意思,不知為何,戒賢法師把這個婆羅門送到了戒日王處,具體的原因玄奘沒講,有可能是戒賢法師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點化之人,要成全他一場富貴?估計戒日王比我們這些讀者更要茫然,但以戒賢法師在天竺的地位,戒日王也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賞賜給他三個村莊。根據天竺的薩蒙塔制度,這三個村莊就是封地,這個婆羅門也算願望成真,做了國王。

因此,阿羅那順,就算是二者合一吧!

另外,唐史中關於阿羅那順還有一項記載:李世民駕崩后,將一生所滅國家的國王雕像立於昭陵。站在昭陵神道上的國王雕像中,其中一位便是阿羅那順。

伊嗣侯三世

伊嗣侯三世(?—公元651年)又稱耶茲底格德三世,中國史料中有稱之為伊嗣俟,是《新唐書》記錄錯誤導致的錯別字。

伊嗣侯三世是波斯薩珊帝國的末代皇帝,庫斯魯二世的孫子。庫斯魯二世時代是薩珊波斯最強盛的時代,公元628年,庫斯魯二世被長子希魯耶弒殺之後,薩珊波斯的政治徹底崩亂,一直到公元634年,短短六年時間,九位皇帝輪番上台,輪番被人弒殺。最終大家殺疲憊了,把潛逃民間的伊嗣侯三世給找了出來,擁立登基,政局算是穩定了下來。是年,伊嗣侯三世二十一歲。

伊嗣侯三世像極了明末的崇禎,帝國瀕於崩潰,政局不穩,外族壓境;國庫空虛,賦稅透支;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人的崛起。

擴張時代的阿拉伯,兵鋒銳不可當,同時開三條戰線,東打波斯,北伐拜占庭,西征埃及。波斯連戰連敗,雖然偶有勝利,最終無法改變大勢,在決定性戰役卡迪西亞之戰中,連帝國宰相,國之柱石魯斯塔姆也被擒斬首。

這中間發生過一起事件,公元637年,卡迪西亞之戰的前夕,阿拉伯人派出使者到泰西封勸降。伊嗣侯三世被激怒,認為他們是討飯吃的蠻荒之人,就說:「你們若是想討些吃穿,我可以賞賜你們一些,然後就滾回沙漠吧。」阿拉伯使者請求賞賜給他們一塊泥土。伊嗣侯三世果然命人弄來一塊土,讓阿拉伯使者背走了。

當時大臣認為賞賜泥土意味不祥。果然,幾個月之後阿拉伯人攻進了泰西封,伊嗣侯三世放棄都城,倉皇逃亡。這也成為伊嗣侯三世心中永遠的痛,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他才執著地要從天竺帶走一抔泥土,可惜,不是他的無論如何也帶不走。

伊嗣侯三世一路抵抗,一路逃亡到帝國最東部的呼羅珊行省的山區,屢次派遣使者向大唐求助,但大唐當時並未打通西域通道,對此也愛莫能助。

貞觀十二年,伊嗣侯三世遣使者求助,送給李世民一隻活褥蛇,形狀像鼠,長九寸,能捕穴鼠。

貞觀十三年,伊嗣侯三世又一次派遣使者求助,但依然沒有結果。

貞觀十八年,伊嗣侯三世退到吐火羅,雇傭吐火羅的軍隊抵抗阿拉伯人,再次遣使懇求大唐幫助。

貞觀二十二年,伊嗣侯三世和吐火羅聯合派遣使者,向大唐求援。也就是在這一年,唐軍重創西突厥,征服大部分地區,控制區域基本與吐火羅接壤,但仍然沒有能力直接派遣軍隊。

到唐高宗永徽二年,在一次與大食的戰爭中,伊嗣侯三世雇傭吐火羅軍隊作戰,但戰後他賞賜寡少,態度倨傲,引發吐火羅人兵變。伊嗣侯三世逃到木鹿城的一個磨坊中,被磨坊主所殺。波斯國滅。

伊嗣侯三世向大唐求援的心愿最後在他兒子卑路斯身上完成了。公元658年,唐高宗最終滅掉西突厥,與吐火羅接壤,於公元661年設置波斯都督府,封卑路斯為波斯王,正式支持波斯人抵抗大食。

戒日王

戒日王(約公元590—公元647年),本名曷利沙·伐彈那,意譯喜增,戒日王是其德稱。父親光增王,兄長王增,妹妹羅伽室利。

戒日王喜好戲劇文學,至今流傳有他創作的戲劇《龍喜記》《瓔珞記》《鍾情記》等多部著作,是古印度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

在公元600年前後,笈多王朝崩潰之後的北印度逐漸形成以四大王國形成的軍事對峙,分別是西部的坦尼沙國,光增王在位,定都坦尼沙城;中部的穆克里國,攝鎧王在位,定都曲女城;偏西南部的摩臘婆國,其王不可考,都城位置目前在史學界仍有爭議;東部高達國(高達為西方譯名,唐人意譯為金耳國),設賞迦王在位,都城奔那伐彈那。

四個大國互相結盟,彼此對抗。高達國和摩臘婆國結盟之後,光增王也將女兒羅伽室利嫁給穆克里國的攝鎧王,兩國正式結盟。

坦尼沙國靠近西部,當時嚈噠人被驅逐出印度后,盤踞在吐火羅一帶,時而入侵。在一次入侵中,光增王派王增和喜增討伐嚈噠人,自己身患重病。喜增離開前線返回國內伺候父親,光增王臨死前要剝奪王增的繼承權,讓喜增即位。但喜增只同意暫攝國政,父親死後,又將王位還給了王增。玄奘和宮廷詩人波那雖然記載了大量兄弟辭讓的感人故事,但光增王剝奪長子繼承權的真相仍然撲朔迷離。

王增即位一年後,四國大戰爆發。摩臘婆進攻穆克里國,殺死攝鎧王,俘虜了羅伽室利。王增和婆尼率領騎兵復仇,喜增隨後帶領象兵增援。激戰之後,摩臘婆國覆滅,國王戰死。

設賞迦王宣布調停,其後便是王增之死的歷史疑案。戒日王在位時,王增死亡的地點便存在兩種說法,又語焉不詳,如今能夠流傳下來的只有玄奘的記載和波那所著的《戒日王傳》以及出土的戒日王銘文。

《戒日王傳》記載:

戒日王得知,兄弟(王增)雖然輕而易舉戰勝摩臘婆軍隊,卻中了高達國王設賞迦王的詭計。王增對設賞迦王深信不疑,拋棄武器,獨自一人在自己的住所遭遇了不幸。

戒日王銘文則記載:

戰爭中,吉祥天護等國王,彷彿難馴的戰馬,在他(王增)的鞭打下低眉順眼,統統被收監。

他剷除了敵人,贏得大地和人民的愛戴,卻在敵軍營帳,由於高尚的誓願,拋棄了生命。

另外王增遇害的時間、遇害的過程語焉不詳。

因此印度歷史學家馬宗達(R.C.Majumdar)提出:雖然設賞迦王直接殺死王增,但戒日王很可能參與了殺害兄長的陰謀。另外王增遭遇危險的主要原因是大臣婆尼的失職,而從婆尼和戒日王的關係看,也很難脫罪。

關於這場疑案,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波那的《戒日王傳》。這是波那奉戒日王命令所寫,記述了戒日王王位的正當合法性,比如:天神預言幼子成為轉輪王;父親光增王希望幼子即位;長子王增愚鈍且不願即位。

仔細看看,這三條合法性理由李世民曾經原封不動地用過。

但是在《戒日王傳》裡面,波那用了大量的雙關和隱喻,有一處是致命的:像天神之主梵天一樣,喜增彷彿忙著抹去殺死Agraja的污點。

Agraja,在梵語里具有雙關含義,既為婆羅門,又為兄長。因為梵天(原文翻譯為因陀羅)曾經殺死他的兄長眾色,砍掉了眾色的三個頭顱。

王增死後,喜增在婆尼的擁戴下繼承了王位。玄奘記載了大量戒日王推辭不受的感人事迹,甚至最後連菩薩都親自現身,出來勸說他即位,戒日王才勉為其難登基。

戒日王登基后,找到妹妹羅伽室利,但羅伽室利已經出家為比丘尼。於是戒日王代理了穆克里國的政權,幾年之後將兩國合併,成立戒日帝國。隨後經過十多年的攻打,終於在公元619年戰勝設賞迦王,統一整個印度北部。

之後戒日王繼續擴張,南征南印度的遮婁其國,結果在耐秣陀河戰敗。

戒日王在位四十一年,整個天竺獲得了三十年的和平,各種姓和教派之間和平共處,經濟發達。然而他無子,駕崩后,被阿羅那順篡位。戒日帝國滅。

欲谷設

欲谷設(?—公元653年),稱號乙毗咄陸可汗。

欲谷設是東突厥阿史那·始畢可汗之子,公元630年東突厥被大唐攻滅后逃奔西突厥,於公元638年自立為乙毗咄陸可汗,統一西突厥的東部,與原西突厥各部展開爭奪。

欲谷設於公元639年擊敗同俄可汗,公元640年擊敗同俄的兒子乙屈利失乙毗可汗,於公元641年擊敗同俄的侄兒薄布,大體統一西突厥,隨即對唐朝邊境展開攻擊。公元642年被郭孝恪擊敗后,開始向粟特地區用兵。欲谷設為人殘暴獨斷,引發部眾的不滿,胡祿屋部率先反叛,最終欲谷設勢力崩散。欲谷設逃亡吐火羅,於公元653年病死。

蓮華夜

蓮華夜形象來自於佛經故事中的蓮華色比丘尼。其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譽為神足第一,又譯作優缽羅華色。因她的故事涉及一些普通讀者難以接受的倫理觀,加以小說演繹需要,故此將她的名字和身世加以修改。

蓮華色的故事在佛經中有諸多版本,流傳最廣的版本是,蓮華色前世是一個可憐女子,因年老色衰而被丈夫拋棄。她供養獨覺聖者,許下願望:願於來世,得一端正莊嚴之身,像青蓮花一般色香俱足,嬌艷動人,隨念所求,男子不缺;像獨覺聖者一樣得大神通,並能遭遇大善知識,大師佛陀,親自承事供養。

等她轉世為蓮華色之後,這些願望一一應驗。

蓮華色一生下來便美貌絕倫,姿容無雙,卻先後遭遇了丈夫與自己母親亂倫,自己又與親生女兒共侍一夫。她絕望之下淪為妓女,成了王舍城中的名妓,一夜五百金幣。

之後蓮華色勾引了一位賣香少年,兩人生下了一對龍鳳胎后將嬰兒雙雙遺棄。這對龍鳳胎長大之後卻訂下婚約,更離奇的是,龍鳳胎中的男嬰長大,又娶了蓮華色為妻,她等於又和自己的女兒一起嫁給了自己的兒子。縱觀蓮華色的人生,可以說是史上最為令人驚詫的亂倫史。

之後蓮華色受到目犍連的點化,出家為比丘尼。可是當年她身為妓女之時,有個貧窮少年愛上了她,蓮華色告訴他湊夠五百金幣再來找他。那少年為了一親芳澤,賣苦力賺到五百金幣,來找她時,蓮華色已經做了比丘尼,拒絕了他。那少年卻趁著她熟睡之時強暴了她。蓮華色驚醒后施展神通,少年被嚇死。

但蓮華色最終修成了阿羅漢果,待到提婆達多叛佛后,遭到蓮華色斥責,提婆達多憤怒,打碎了她的頭顱。這便是佛教五逆罪中第三罪「殺阿羅漢」的由來。第四罪「破和合僧」,第五罪「出佛身血」,全部與提婆達多有關。

東女國

東女國,因為記載中西方的拂懍國(東羅馬古譯名)西南海島有一個女國,被稱為西女國,所以位於青藏高原上的蘇毗國便被稱為東女國,也就是西域女兒國。《隋書》中記載其「王姓蘇毗,字末羯」。

便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

大雪山中,有蘇伐剌拿瞿呾羅國,即東女國也。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東接吐蕃國,北接于闐國,西接三波訶國。

但事實上,在中國境內的女兒國並非蘇毗國一個,《舊唐書》中記載:

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党項接,東南與雅州接……女王號為「賓就」……女王若死……更於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為王,其次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

這個位置說得很清楚,是在川西北一帶,可以稱之為川西女兒國。

然而在新舊唐書中,這兩個女國被糅合為一,包括呂思勉先生在內的歷史學家曾做過大量的工作進行剝離,但至今仍有爭議。

作者寫作此書時,因為西域女國的資料實在太少,便沿用了部分川西女國的架構。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之時,蘇毗國已經被吐蕃兼并。

另外必須指出,玄奘並沒有到過蘇毗國。他行走過一百一十個國家,但《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國家更多,其中很多都是他聽說的,包括蘇毗國。玄奘雖未去過蘇毗國,記載得卻很準確。因此作者在小說中安排玄奘去了一遭,也算應景。

王玄策

王玄策出使天竺一共有三次,也有人說去了四次。第一次是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因為戒日王派遣使者出使大唐,李世民命李義表、王玄策前往天竺回訪。這一事件應該和玄奘有關,玄奘於公元641年離開天竺回國,戒日王於公元642年派遣使者出使大唐,公元643年抵達長安。所以說,天竺和大唐的邦交由玄奘促成並不是虛言。只不過玄奘在路上耽擱了三年,直到公元645年才回到長安,戒日王的使者並沒能見到他。

當時王玄策在路上走了九個月,於公元643年來到曲女城,見到戒日王。隨後遊覽天竺,登上靈鷲山,刻銘文于山中,又到摩訶菩提寺立碑文,至今碑文猶在,只不過太長,不便摘錄。所以,王玄策第一次去天竺,其實不是給玄奘做徒弟的。作者將他去的時間提前到了公元641年,只不過是出於小說的演繹而已,不必深究。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按《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是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實際上經考證,應該是公元646年出發,公元647年抵達,公元648年是他回到長安的時間。

這一年王玄策出使的任務很難考察,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所說,是因為鳩摩羅王求《老子》,李世民命玄奘翻譯《老子》,讓王玄策送過去。另有說法是李世民命王玄策去求長生藥。

這次出使天竺,王玄策創造了一個傳奇。《舊唐書》所言寥寥,《新唐書》則記載詳細:

二十二年,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以蔣師仁為副;未至,屍羅逸多死,國人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玄策。時從騎才數十,戰不勝,皆沒,遂剽諸國貢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曲女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東天竺王尸鳩摩(鳩摩羅王)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

娑婆寐

無論在哪一篇正史記載中,娑婆寐始終和王玄策牽連在一起。

《舊唐書》:

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是時就其國得方士那邏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雲有長生之術。太宗深加禮敬,館之於金飈門內,造延年之葯。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主之,發使天下,采諸奇葯異石,不可稱數。延歷歲月,葯成,服竟不效,後放還本國。

《新唐書》:

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得方士那邏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有不死術,帝改館使治丹,命兵部尚書崔敦禮護視。使者馳天下,采怪葯異石,又使者走婆羅門諸國。所謂畔茶法水者,出石臼中,有石象人守之,水有七種色,或熱或冷,能銷草木金鐵,人手入輒爛,以橐它髑髏轉注瓠中。有樹名咀賴羅,葉如梨,生窮山崖腹,前有巨虺守穴,不可到。欲取葉者,以方鏃矢射枝則落,為群鳥銜去,則又射,乃得之。其詭譎類如此。后術不驗,有詔聽還,不能去,死長安。

對於李世民服娑婆寐長生藥導致駕崩之事,唐朝正史中,多有記錄。

《資治通鑒·唐紀十七》:

冬,十月,戊午,以烏荼國婆羅門盧迦逸多為懷化大將軍。逸多自言能合不死葯,上(唐高宗)將餌之。東台侍郎郝處俊諫曰:「修短有命,非葯可延。貞觀之末,先帝服那羅邇娑婆寐葯,竟無效;大漸之際,名醫不知所為,議者歸罪娑婆寐,將加顯戮,恐取笑戎狄而止。前鑒不遠,願陛下深察。」上乃止。

《舊唐書·憲宗本紀》:

唐憲宗時重臣李藩言道:「文皇帝(李世民)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對娑婆寐此人,作者不能說太多,因為他就是王玄策從天竺給李世民帶回來的死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遊八十一案(全4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偵探推理 西遊八十一案(全4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五章《西遊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