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博弈智勝》(2)

第十五章《博弈智勝》(2)

博弈人生:人生無處不博弈

人的一生可以看成是由無數的博弈組成的,上什麼大學、選擇什麼專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等等,都是一個個的博弈,甚至早上我們幾點起床,要不要吃早飯,走哪一條路線上班,今天買什麼菜,晚上怎麼度過都離不開博弈,最終博弈的結果則會影響我們的人生。

人生就是在博弈

博弈與人生關係密切,它可以解釋我們人生的中的各種關係——朋友、家人、同事,無一不與博弈有關。

我們的人生中充滿了博弈,即使最小的瑣事往往也能體現出博弈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吸煙傷肺,不吸煙卻又「傷心」,煙民是選擇抽煙還是不抽煙,這就需要進行權衡。如果這個煙民非單身貴族,而是有妻子或女友,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形成一個博弈。這也就是說,博弈者的身邊充斥著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決策者,他們的選擇與其他博弈者的選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種互動關係自然會對博弈各方的思維和行動產生重要的影響,有時甚至直接影響其他參與者的決策結果。

再比如,有7個人組成一個小團體共同生活,他們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吃飯問題——分食一鍋粥,但是沒有任何容器稱量。怎麼辦呢?這樣的小事只要善於運用博弈論就非常好解決了。他們是怎麼把博弈論運用到這件事情上的呢?

大家試驗了這樣一些方法:

方法一:擬定一人負責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換了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結論: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且有剩餘,其餘6天都飢餓難耐。結論:資源浪費。

方法三:選舉一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還能維持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結論:畢竟是人不是神!

方法四: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於監督委員會經常提出多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粥分完,早就涼了!結論:效率太低!

方法五:每人輪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後一個領粥。結果呢?每次7隻碗里的粥都是一樣多,就像科學儀器量過的一樣。

怎麼樣?以博弈論解決喝粥問題,最後大家都高高興興地喝粥。這就是博弈論在人生中的妙用。

博弈是一種生活常識

每個人都要學用自己的智慧來生活,讓自己在社會上活得更加出色,在博弈組成的人生中贏得更多,效用最大。我們沒有辦法脫離社會,那麼能做的就只有融入社會,做一個強大的社會人。

博弈還是一種生活中的常識。計程車漲價了,打車的人都會掂量一下,還要不要打車呢?聽說牛奶要漲價了,電費要漲了,排隊買奶粉、買電的人是不是排成了長龍呢?你去買菜,還要貨比三家的時候,賣菜的大嬸趕緊說:「還不放心呀,我可是天天都在這兒賣的,大家都知道我的菜最好了」,於是你也就買了。

這些其實都是一種無意識的博弈了,它不需要我們故意絞盡腦汁,也不像談判一樣激烈,只是一件很簡單的、很平常的事情。

實際上,這種有利益的爭奪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礎。現代經濟學對此有專門的研究,最基本的假設就是經濟人的效用最大化,參與博弈的博弈者正是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爭鬥,大家就形成了一種對抗的關係,以爭取己方的效用最大化,而一定的外部條件又決定了競爭和對抗的具體形式,這就形成了博弈。

所以說,每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要為著生存而不斷地進行著與人、與環境的抗爭活動,在活著的幾十年裡面,如果不和社會上的人、環境聯繫的話,是活不下去的。因此,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也同時和社會進行著博弈的。

博弈為人生作了鋪墊

博弈組成的人生其實是很豐富的,仔細想想自己的人生就會發現,每一種博弈的選擇都給自己的後來作了一定的鋪墊。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一個美好的人生旅程,但我們要記住只有選擇好了才會讓自己更加成功。

首先,我們首先要學會接受「無處不在的博弈」這個觀點,不管你怎麼去看待這個問題,它都是事實,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能做的事情就只有去接受它,客觀地看待它,這樣才能更客觀地做好它。

其次,就是要認識到博弈的作用,它能為我們帶來什麼,這個理論的運用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其實博弈原理弄清楚了,作用是很大的,第一就是能給我們帶來信心。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都是當時的小國,吳王夫差把越國打得只剩下5000甲兵,躲在會稽山上惶惶不可終日。越王勾踐被迫向吳國求和,送了一大批的珠寶美玉,最後還被迫親自和夫人、大臣一起去吳國做奴隸才暫時保住了國家的安危。勾踐的忍辱負重讓驕傲的吳王以為勾踐屈服了。

勾踐給夫差當了3年馬夫,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后,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被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於是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自己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要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遇近乎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制定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要文種管理國家大事,要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讓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重新復興,最後一舉滅掉了驕傲的夫差,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這個故事是以弱滅強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得出來暫時的強弱並不能和勝負畫上必然的等號,弱小的一方用策略同樣可以戰勝對方,所以,博弈讓我們有信心戰勝對手。

博弈其實和古人的對弈是相通的,都是雙方或者多方的對峙,自己要全面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實力,獲得足夠的信息,根據對方的策略做出自己的策略,以求一勝。

無獨有偶,著名的故事「田忌賽馬」也是這樣,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場比賽完后,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第二,博弈的理論能讓我們理智,能讓我們進行均衡的考慮。均衡的原理是什麼呢?就是根據對方的策略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法,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雙方都沒有得到最大的利益,而是雙方都得到最壞的結果。像勾踐這樣的大勝利在生活中並不多見,這樣的事情風險太大,因為作為「全輸」的一方很容易「豁出去」,想要拼個魚死網破,最後的結果肯定都不會怎麼樣。

而且即使是吳越爭霸中也有均衡的對策,試想當年夫差在會稽山中為什麼要接受勾踐的投降?勾踐當時有兩種選擇:如果不接受投降,可以率領最後人馬決一死戰,那麼越國真的就全部毀滅了;接受投降,至少可以暫時爭取到喘息的時間。而夫差一方面很貪戀財產,一方面也顧忌著勾踐的魚死網破之爭,於是就答應了投降,在均衡的原理上這是正確的。

下面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

a、b兩個囚徒,a坦白,b抵賴,b判10年,a判1年,若兩人均坦白則各判5年,若兩人均抵賴則都判2年。a、b面臨抉擇。

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2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按照亞當·斯密的理論,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這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監獄,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1年,而他會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對方招不招,對自己而言都是招了划算。兩個人都會動這樣的腦筋,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招,結果都被判5年刑期。

這樣,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賴)和結局(被判1年刑)就不會出現,在囚徒困境中,博弈雙方所形成的局面,在博弈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的定義是這樣的:假設有n個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策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即在給定別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人有足夠理由打破這種均衡。

但是,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遵守納什均衡的原則,很多時候都是像上面故事中的人物一樣,都是不理性的,純粹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沒有全盤去考慮,沒想到別人也會為自己採取最有力的措施。

所以,每一個理性的博弈者,都要學會雙贏的策略,在自己全勝的時候,也要給對方留下一條出路,保住對方最低限度的利益,在這個基礎上的均衡才是長久的。例如,現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提出、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是這個原理。

既然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博弈的行為,而一個明確的博弈能給大家帶來如此的好處,我們就要很好地利用這個道理,用博弈來創造美好的未來。

具體來說,我們都是在和個人、社會在進行著博弈的行為,如果每個人都只是人人為己的話,就很難形成合作性博弈,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的交易分配都面臨著嚴重的不穩定性,而且還反過來阻礙生產和消費。

第二就是要有一個合作性競爭的意識,競爭能夠提高效率,合作就可以長久,所以惡性的競爭只會導致大家的滅亡。

所以就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有一些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能夠處理得很好,即使看起來吃虧,實際上卻不會,而有一些人利欲熏心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

社會是複雜的,但也是簡單的,從一些簡單事情的處理方法上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處事方式,一個成功的人處理任何事情都是很理智的,因此在進行處理大事件之前,我們要注意自己平時處理小事情的方法,學會博弈的精神,用智慧、用策略給自己的未來打造一個美好的基礎。

小博弈,大智慧

博弈的故事雖然小,但往往給人以很大的啟迪,往往能從一個小故事中體味出人生的大道理。

人生是一個不斷與人合作和競爭的過程,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但有一點是不變的,無論合作還是競爭,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獵狗捕食公司的發展歷程,相信能給你帶來不少的啟迪。

一條獵狗追逐一隻兔子,追了好久也沒有追到。

牧羊看到此種情景,譏笑獵狗說:「你居然不如一隻兔子跑得快。」

獵狗回答說:「因為我們兩個跑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我僅僅為了一頓飯而跑,它卻是為了性命而跑呀!」

這話被獵人聽到了,獵人想:獵狗說得對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獵物,就得想個好法子。

所以,獵人又買來幾條獵狗,凡是能夠在打獵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幾根骨頭,捉不到的就沒有飯吃。這一招果然有用,獵狗們紛紛去追兔子,因為誰都想吃到骨頭。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問題又出現了。大兔子非常難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頭差不多。獵狗們善於觀察,發現了這個竅門,專門去捉小兔子。逐漸所有的獵狗都知道了這個方法。獵人對獵狗說:最近你們捉的兔子越來越小了,為什麼?獵狗們說:反正沒有什麼大的區別,為什麼費那麼大的勁去捉那些大的呢?這裡獵狗所說的就是人力資源里的平均主義是不可取的,激勵機制要體現出差別來。獵狗與獵人的博弈也為管理提供了借鑒。

獵人經過思考後,決定不將分得骨頭的數量與是否捉到兔子掛鉤,而是採用每過一段時間,就統計一次獵狗捉到兔子的總重量的方法。按照重量來評價獵狗,決定其在一段時間內的待遇。

於是獵狗們捉到兔子的數量和重量都增加了。

獵人很開心。但在這以後,新問題又出現了,獵狗抓的兔子又少了很多,而且越有經驗的獵狗,捉兔子的數量下降得就越厲害。於是獵人又去問獵狗。

獵狗說:「我們把最好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您,主人,但是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老,當我們捉不到兔子的時候,您還會給我們骨頭吃嗎?」獵狗的擔心不無道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長遠發展考慮,一旦喪失工作能力,如果再得不到養老的保障,那麼我們的青春和精力也就浪費了,我們不得不為自己考慮,一旦發現唯利是圖的老闆,我們就只有跳槽了。

獵人經過一番思考之後,分析與匯總了所有獵狗捉到兔子的數量與重量,規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過了一定的數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頓飯也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骨頭。獵狗們都很高興,大家都努力去達到獵人規定的數量。一段時間過後,終於有一些獵狗達到了獵人規定的數量。這時,其中一隻獵狗說:「我們這麼努力,只得到幾根骨頭,而我們捉的獵物遠遠超過了這幾根骨頭,我們為什麼不能給自己捉兔子呢?」於是,有些獵狗離開了獵人,自己捉兔子去了。獵人意識到獵狗正在流失,並且那些流失的獵狗像野狗一般和自己的獵狗搶兔子。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獵人不得已引誘了一條野狗,問他到底野狗比獵狗強在哪裡。野狗說:「獵狗吃的是骨頭,吐出來的是肉啊!」接著又道:「也不是所有的野狗都頓頓有肉吃,大部分最後骨頭都沒得舔!不然也不至於被你誘惑。」於是獵人進行了改革,使得每條獵狗除基本骨頭外,還可獲得其所獵兔肉總量的n%,而且隨著服務時間加長,貢獻變大,該比例還可遞增,並有權分享獵人收穫的總兔肉的m%。就這樣,獵狗們與獵人一起努力,將野狗們逼得叫苦連天,野狗紛紛強烈要求重歸獵狗隊伍。

這樣下去,時間越長,兔子越少,獵人們的收成也一天不如一天。而那些服務時間長的老獵狗們老得不能捉到兔子,但仍然在無憂無慮地享受著那些他們自以為是應得的大份食物。終於有一天,獵人再也不能忍受,把它們趕出了家門,因為獵人更需要身強力壯的獵狗……被趕走的老獵狗們得到了一筆不菲的賠償金,於是他們成立了獵狗捕食公司。他們採用連鎖加盟的方式招募野狗,向野狗們傳授獵兔的技巧,他們從獵得的兔子中抽取一部分作為管理費。當賠償金幾乎全部用於廣告后,他們終於有了足夠多的野狗加盟,公司開始贏利。一年後,他們收購了獵人的家當。

獵狗捕食公司許諾加盟的野狗能得到公司n%的股份,這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這些自認為是懷才不遇的野狗們都以為找到了知音:終於做公司的主人了,不用再忍受獵人們呼來喚去的不快,不用再為捉到足夠多的兔子而累死累活,也不用眼巴巴地乞求獵人多給兩根骨頭而扮得楚楚可憐。這一切對這些野狗來說,比多吃兩根骨頭更加受用。於是野狗們拖家帶口地加入了獵狗捕食公司,一些在獵人門下的年輕獵狗也開始蠢蠢欲動,甚至很多自以為聰明實際愚蠢的獵人也想加入。好多同類型的公司雨後春筍般地成立了。一時間,森林裡熱鬧起來。

獵人憑藉出售公司的錢走上了老獵狗走過的路,最後千辛萬苦地要與獵狗捕食公司談判的時候,老獵狗出人意料地答應了獵人,把獵狗捕食公司賣給了他。老獵狗們從此不再經營公司,轉而開始寫自傳《老獵狗的一生》,又寫了《如何成為出色的獵狗》《如何從一隻普通獵狗成為一隻管理層的獵狗》《獵狗成功秘訣》《成功獵狗500條》《窮獵狗,富獵狗》,並將老獵狗的故事搬上屏幕,取名《獵狗花園》,3隻老獵狗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收版權費,沒有風險,利潤更高。

整個獵狗捕食公司的成立和發展及落幕,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寓言故事,其中卻蘊涵了合作、背叛、合作的生存之道,小小的博弈故事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互動就會有博弈

博弈論是一種「遊戲理論」。其準確的定義是:一些個人、團隊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或先後,一次或多次,對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進行選擇並加以實施,並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

通俗地講,博弈就是指在遊戲中的一種選擇策略的研究,博弈的英文為game,我們一般將它翻譯成「遊戲」。而在西方,game的意義不同於漢語中的遊戲。在英語中,game即是人們遵循一定規則的活動,進行活動的人的目的是讓自己「贏」。而自己在和對手競賽或遊戲的時候怎樣使自己贏呢?這不但要考慮自己的策略,還要考慮其他人的選擇。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只要有涉及人群的互動,就有博弈。

比如,一天晚上,你參加一個派對,屋裡有很多人,你玩得很開心。這時候,屋裡突然失火,火勢很大,無法撲滅。此時你想逃生,你的面前有兩個門,左門和右門,你必須在它們之間選擇。但問題是,其他人也要爭搶這兩個門出逃。如果你選擇的門是很多人選擇的,那麼你將因人多擁擠、沖不出去而被燒死;相反,如果你選擇的是較少人選擇的,那麼你將逃生。這裡我們不考慮道德因素,你將如何選擇?

你選擇時必須考慮其他人的選擇,而其他人在選擇時也會考慮你的選擇。你的結果(博弈論稱之為支付)不僅取決於你的行動選擇(博弈論稱之為策略選擇),同時取決於他人的策略選擇。這樣,你和這群人就構成一個博弈(game)。

博弈是一種選擇與結果的互動

博弈涉及的「遊戲」範圍甚廣:人際關係的互動、球賽或麻將的出招、股市的投資,等等,都可以用博弈論巧妙地解釋。可以說,紅塵俗世,莫不博弈。博弈論探討的就是聰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採取行動,以及如何與對手互動的問題。

人生正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組成,你我皆在其中競相爭取高分。人的一生,本身就可以看成是永不停息的決策過程。在決策過程中,存在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你並不是在一個毫無干擾的真空世界里做決定。相反,你的身邊充斥著和你一樣的決策者,他們的選擇與你的選擇相互作用、互相影響。

19世紀中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洲已經發現了石油,成千上萬人奔向採油區。一時間,賓夕法尼亞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產量飛速上升。克利夫蘭的商人們對這一新行當也怦然心動,他們推選年輕有為的經紀商洛克菲勒去賓州原油產地親自調查一下,以便獲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經過一段時間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蘭。他建議商人們不要在原油生產上投資,因為那裡的油井已有72座,日產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這是盲目開採的必然結果。他告誡說,當別人全都開始進入一個行業時,我們自己的策略選擇就是退出。

因為利潤是有限的,人們全都進入一個行業瘋狂爭搶一塊蛋糕時,在這場博弈里最理智的選擇就是退出。洛克菲勒根據別人的選擇做出了自己在石油問題上退出的決策。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鋒的賺不到錢。」由於瘋狂地鑽油,導致油價一跌再跌,每桶原油從當初的20美元暴跌到10美分。那些鑽油先鋒一個個敗下陣來。3年後,原油一再暴跌之時,洛克菲勒卻認為投資石油的時候到了,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

此時,洛克菲勒認為別人全都不幹石油了,自己的策略選擇就是干石油。洛克菲勒總是根據眾多商家的策略選擇來判斷自己的行為選擇,洛克菲勒在投資中已經運用了博弈論。

洛克菲勒與克拉克共同投資4000美元,與一個在煉油廠工作的英國人安德魯斯合夥開設了一家煉油廠。安德魯斯採用一種新技術提煉煤油,使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迅速發展。

後來,洛克菲勒決定放手大幹,他的合作者克拉克這時卻舉棋不定,不敢冒風險。兩個人在石油業務的決策上發生了嚴重分歧,最後不得不分道揚鑣。分手后,他把公司改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滿懷希望地干起了他的石油事業。洛克菲勒迅速擴充了他的煉油設備,日產油量增至500桶,年銷售額也超出了100萬美元。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克利夫蘭最大的一家煉油公司,並成立了標準石油公司。

1865年,洛克菲勒初進石油業時,克利夫蘭有55家煉油廠,到1870年標準石油公司成立時只有26家生存下來,1872年底標準石油公司就控股了26家中的2l家。

洛克菲勒成了美國十大超級富豪之一,從此以後洛克菲勒家族成了美國威望最高的家族之一。正是博弈的策略選擇成就了洛克菲勒的輝煌,他每一次都能根據別人的選擇判斷出自己進入的最佳時機,每一次選擇對洛克菲勒的事業都是一次極大的推動。

博弈是一種競合遊戲

一個博弈,並不僅僅是競爭,實際上競爭中有著潛在合作的種子,合作中有著潛在競爭的種子。

合作博弈並不是指合作各方具有合作的意向或態度,而是指在博弈中有一些對博弈各方有約束力的協議或契約,或者說是博弈各方不能公然「串通」或「共謀」。

合作博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歐佩克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歐佩克現在已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它統一協調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以石油生產配額制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把國際石油價格穩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比如有些時候為防止石油價格飆升,歐佩克可依據市場形勢增加其石油產量;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則可依據市場形勢減少其石油產量。

對於個人來說,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在人生、事業一籌莫展的時候,如何能尋找到一個快速突破困境的辦法?

首先要尋找一個合理的策略,而這個合理的策略,勢必要建立在一個牢固的基點之上,才能切實可行。如果在困境之中,有人與你因為同樣的原因無法抽身,那麼是否能夠和這個人一起擺脫不利的處境,在合作的基礎上走向雙贏呢?

《紅樓夢》里形容四大家族的時候,用過一個訐語,叫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因為這四個家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間有利益的合作,也有親緣關係,所以結成了一個牢固的聯盟。

那麼,如果兩個同時處在困境中的人也有這種利益+親緣的雙重關係,他們合作起來就會更加容易,而且形成的合力就會更大。正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而要做到「同心」,只有利益上的合作是不夠的,還要一種近乎親情的親緣關係。顯然,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親緣關係不是能夠隨便形成的。

智力遊戲與博弈相近似的本質是:在確定遊戲規則的約束下,遊戲參與者決策、行動的過程。各種智力遊戲實質上就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管理、政治等現象抽象出來的縮微模擬模型。在這個意義上不妨說,博弈論就是研究怎麼玩好遊戲的理論。

遊戲是一種抽象。面對複雜現象時,人們經常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抓住某種現象的關鍵所在。而在遊戲中,可以通過抽象出現實生活中的要點,並將干擾因素減至最低,從而輕鬆地分析問題並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

中國最古老的智力遊戲圍棋,其最初的功能形態就是模擬戰爭。圍棋包含最多的就是博弈的內涵,特別是戰爭中的博弈內涵,如「圍而殲之」「生死存亡為先,爭地奪利為上」。圍棋以獲得最大的利益為勝,抽象出戰爭的本質和目的,來研究戰爭的規律。

圍棋遊戲的規則極其簡單,不過是兩氣生,一氣死,附加貼目、打劫等輔助規則,最終以所佔地盤大小定勝負。不過,圍棋作為一項智力遊戲,與戰爭在很多方面都相通。圍棋棋手在小小棋盤上較量,就是戰爭、戰場、戰鬥在棋盤上的演繹。

戰爭理念和戰爭指導思想是「基於毀傷」,以破壞、消耗、摧毀敵方為上。現代西方國家提出「基於效果」的作戰思想,美國人將這一戰爭理念上的革命稱為「新的戰爭哲學」。基於效果就是,著眼於敵方整個控制作戰系統,使之喪失作戰能力。美軍在伊拉克發動「斬首行動」的前一天,還專門召開了推出基於效果作戰理念的新聞發布會,接著就發動了進攻。

圍棋模擬出「基於效果」的戰爭理念,強調從全局上控制,而不是基於蠅頭小利。即所有的作戰方法都必須是有效的,著子要看在全局中是否有用、有效,而不再是基於棋理、棋道、棋風等虛幻的外在形式。基於效果的思想就是贏棋第一,實事求是。比如韓國棋手李昌鎬的棋路就是基於效果的典範。

智力遊戲可以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培養人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方法能使我們從錯綜複雜的現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質,從紛繁的因素中找到事物變化的主要原因,使事物呈現出條理性。

現在很多世界級公司都已經明白智力遊戲的作用。比如著名的微軟公司在招聘員工時出過非常「兒童化」的招聘考題,題目是這樣的:「某合唱團的4名成員A、B、C、D趕往演出現場,他們途中要經過一座小橋。當他們趕到橋頭時,天已經黑了,周圍沒有燈。他們只有一隻手電筒。現在規定:一次最多只許兩人一起過橋,過橋人手裡必須有手電筒,而且手電筒不能用扔的方式傳遞。4個人的步行速度都不同,若兩人同行,則以較慢者的速度為準。A需花1分鐘過橋,B過橋需花2分鐘,C需花5分鐘過橋,D需花10分鐘過橋。請問:他們能在17分鐘內過橋嗎?」

這可不是微軟公司的別出心裁,據說許多躋身世界500強的公司在招收新員工時,都要出類似的智力題。

思維方法是抽象的,它不像1+1=2那麼簡單,只有通過自己的想象,親自動手操作,經歷失敗,才能逐步形成。思維科學化程度越高的人,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這一點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在許多智力遊戲中,都存在這麼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參與者所選擇的策略對於勝負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一個遊戲的規則一旦定好之後,策略選擇的好壞就成了遊戲參加者所能自由運用的、左右遊戲結果的最關鍵因素。特別是在圍棋、象棋之類參與者的初始條件完全相同的遊戲中,策略選擇就成了遊戲結果的唯一決定因素。博弈論的策略思維是一種技巧。策略思維從一些基本技巧出發,考慮的是怎樣將這些基本技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任何遊戲都有自己的規則。事實上,現實中的人類社會自然也是如此,這就是法律、道德和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規章制度和慣例等。當然,這些規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情況的改變和人們的要求不斷修正,但是只要規則存在,這個規則就確定了人們行為的前提條件。

因此博弈與遊戲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徵:那就是這些規則規定遊戲參加者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按照什麼次序去做,什麼時候結束遊戲,一旦參與者犯規將受到怎樣的懲罰等。

遊戲者的策略有相互依存的關係。每一個遊戲者從遊戲中所得結果的好壞不僅取決於自身的策略選擇,同時也取決於其他參加者的策略選擇。有時甚至一個壞的策略會給選它的一方帶來並不壞的結果,原因是其他方選擇了更壞的利他而不利己的策略。這一點也是遊戲與博弈重要的相似之處。

大約40年前,貝爾電話公司實驗室中一位天資過人的數學家,也是資訊理論創始人香農發明了一個猜測機器來跟真人對決,這個機器成功擊敗真人,因為人們永遠無法隱藏自己的思考模式。

這個遊戲的最佳策略就是儘可能找出對手行為的規律,自己則隨機出招,簡單地說就是一面藏拙,一面利用對手的弱點。所有競賽遊戲都是這樣:橄欖球運動員盡量混合不同的跑位和傳球;機智的棒球投手會以快速球配合變化球來封鎖對手的攻勢;橋牌能手也不會每次都唬人。

但請注意,如果每次都在出其不意時使出絕招,這也是一種行為規律。假如雙方在猜玩石子兒遊戲時都很成功,不露破綻,那麼最後就會打成平手。它的技巧就是盡量利用對手行為的可預測性,並儘可能讓對方猜不中你的模式。香農的機器連續贏了好多回,最後才輸給一位企業總裁——他的思考是相當隨機的。

懂一點博弈的基本術語

博弈論研究的對象是理性的行動者或參與者如何選擇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動的決定。理性的人是對現實的人的基本假定,即假定參與者努力用自己的推理能力使自己的目標最大化。「理性的」與「道德的」不是一回事,理性的與道德的有時會發生衝突,但是理性的人不一定是不道德的。

博弈涉及哪些內容呢?

第一,博弈涉及至少兩個獨立的博弈參與者。

每個參與者通過採取行動,努力使自己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但是,他的行動的好處或支付的獲得取決於另外的參與者。

在買賣的交換行為中,買東西的人要盡量以低的價格買到,但是他是否能買到取決於賣者是否能賣;賣東西的人盡量想以高的價格將東西賣出去,但價格太高,買者不接受,因此賣東西的人能否將物品賣出去取決於買者。

第二,博弈涉及行動者存在著策略選擇的可能,博弈論用策略空間來表示參與者可以選擇的策略。

赤壁一戰,曹兵大敗,曹操落荒而逃,在選擇是走通往華容道的小路,還是選擇大路時,他面臨著在兩個策略之間進行選擇;囚徒困境中,小偷面臨著「不招認」還是「招認」的選擇。每個參與者從策略空間中選取他的策略,如果沒有選擇的可能,理性的人是無法去計算的,對自己的目標也就無能為力。

第三,參與者在不同策略組合下會得到一定的支付。

一賣主甲和一買主乙之間「一買一賣」的博弈,是一個討價還價過程,假定通過討價還價后確定了價格。在此價格下,賣者賣成后獲得的效用為6,賣不成的效用為5;買者買成的效用為4,買不成的效用為0。而如果他們之間的交易不成功,無論是買主還是賣主都要等待和進行討價還價,假定等待和討價還價的成本均為1,則支付矩陣為:第四,對於博弈參與者來說,存在著博弈結果。

所謂結果是參與者最終對策略的選擇造成的確定性的支付。如在曹操敗走華容道的博弈中,諸葛亮在「埋伏大路」與「埋伏通往華容道的小路」之間進行選擇,而曹操在「走大路」和「走通往華容道的小路」之間進行選擇。在這個博弈中,雙方猜測對方的行為,看誰猜得准。博弈的最終結果是,諸葛亮派關羽埋伏在通往華容道的小路,而曹操選擇走小路,被諸葛亮抓住。這就是曹操與諸葛亮之間的博弈的結果。

第五,博弈涉及均衡。

均衡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那麼什麼是均衡呢?

均衡即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於穩定值。在供求關係中,如果在某一商品市場的某一價格下,想以此價格買此商品的人均能買到,而想賣的人均能將商品賣出去,此時我們就說,該商品的供求達到了均衡。此時的價格可稱之為均衡價格,產量可稱之為均衡產量。均衡分析是經濟學中的重要分析。

那麼什麼是博弈論的均衡呢?所謂博弈均衡,它是一個穩定的博弈結果。均衡是博弈的一種結果,但不是說博弈的結果都能成為均衡。博弈的均衡是穩定的,因而是可以預測的。

納什均衡是一種最常見的均衡。它的含義是:在對方策略確定的情況下,每個參與者的策略是最好的,此時沒有人願意先改變或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

在上面的「買—賣」的博弈中,(賣出,買進)是納什均衡,這個博弈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現實中討價還價后買賣能做成,因為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優選擇。同時在「買—賣」博弈中,其均衡對雙方來說是全局最優的。

第六,重要的均衡一一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1950年,身為研究生的納什寫了一篇論文《論博弈的均衡問題》,該文只有短短一頁紙,可就是這短短一頁紙成了博弈論的經典文獻。在這篇論文中,納什給出了博弈均衡的定義,這樣的均衡被人們稱之為納什均衡。

那麼,什麼是納什均衡呢?簡單說就是,一個策略組合中,所有的參與者面臨這樣的一種情況:當其他人不改變策略時,他此時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說,此時如果他改變策略,他的支付將會降低。在納什均衡點上,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略的衝動。在囚徒困境中存在唯一的納什均衡點,即兩個囚犯均選擇「招認」,這是一個穩定的結果。

是不是所有的博弈均存在納什均衡點呢?不一定存在純策略的納什均衡點。所謂純策略是指參與者在他的策略空間中,選取唯一確定的策略。但至少存在一個混合策略衡點,所謂混合策略是指參與者採取的不是唯一的確定的策略,而是其策略空間上的一種概率分佈。這就是納什於1950年證明了的納什定理。

我國研究納什均衡的專家謝識予博士在《納什均衡論》中,用通俗的說法表達了納什均衡含義:給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給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你最好的策略,這就是說,雙方在對方的策略下自己現有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即此時雙方在對方給定的策略下不願意調整自己的策略。這裡的策略包括混合策略。

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同時也是經濟學的重要概念。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有一句幽默的話:你可以將一隻鸚鵡訓練成經濟學家,因為它所需要學習的只有兩個詞——供給與需求。博弈論專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說:要成為現代經濟學家,這隻鸚鵡必須再多學一個詞,這個詞就是「納什均衡」。由此可見納什均衡在現代經濟學中的重要。

搞清楚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策略、報酬和信息規定了一局博弈的遊戲規則。均衡是博弈的結果,也是遊戲結束的最後結局。

博弈由很多因素構成,每個博弈都至少包含5個基本要素。

(1)局中人。也可以稱之為決策主體,或者叫參與者、博弈者。在一場競賽或博弈中,每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都成為一個局中人。只有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現象稱為「兩人博弈」,而多於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稱為「多人博弈」。博弈的參與者在遊戲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象棋,有這樣幾種角色:老將、相、士、車、馬、炮和小卒子,儼然一支軍隊。每個角色都是一次棋局博弈的局中人。當然,比起真實的人生,這個模型過於簡單了,但一樣可以映射出現實的生活。

也正因為人有爭強好勝的天性,所以在整個人生中,博弈才會無處不在,因為人們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與他人競爭,人們時時刻刻都把自己擺在一個局中人的角度。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博弈,而人則永遠是博弈中的局中人。

(2)策略。在博弈中有了局中人,就要開始進行策略地選擇了。一局博弈中,每個局中人都有可供選擇的、實際可行的、完整的行動方案,該方案不是某階段的行動方案,而是指導整個行動的一個方案。局中人的一個可行的自始至終籌劃全局的行動方案,稱為這個局中人的一個策略。如果在一次博弈中,局中人都只有有限個策略,則稱為「有限博弈」,否則稱為「無限博弈」。由於每個人在人生中都隨時扮演著局中人的角色,人生也就隨時面對各種選擇,所以在人生這場大遊戲里,策略的選擇也就異常重要。一旦選擇不慎,則可能出現整個人生的敗局,正所謂「一招不慎,全盤皆輸」。

策略固然能改變我們的人生,但不要忘了,我們之所以進行策略選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效用。

(3)效用。所謂效用,就是所有參與人真正關心的東西,是參與者的收益或支付,我們一般稱之為得失。每個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結束時的得失,不僅與該局中人自身所選擇的策略有關,而且與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有關。所以,一局博弈結束時,每個局中人的「得失」是全體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的函數,通常稱為支付(payoff)函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支付函數,整個人生中的每一步行動,其實人都為自己簡單地計算過支付函數中效用的得失,也就是干一件事情值還是不值。

(4)信息。在博弈中,策略選擇是手段,效用是目的,而信息則是根據目的採取某種手段的依據。信息是指局中人在做出決策前,所了解的關於得失函數,或支付函數的所有知識,包括其他局中人的策略選擇給自己帶來的收益或損失,以及自己的策略選擇給自己帶來的收益或損失。在策略選擇中,信息自然是最關鍵的因素,只有掌握了信息,才能準確地判斷他人和自己的行動。

兩軍對壘,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牌桌上,出老千的人總是贏面大一些。公司里的商業秘密絕不能透露,否則可能給公司帶來噩運。一個人如果提前了解了內部信息,則可能會改變他原來的計劃。

(5)均衡。均衡是一場博弈最終的結果。均衡是所有局中人選取的最佳策略所組成的策略組合。均衡就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於穩定值。在供求關係中,某一商品市場如果在某一價格下,想以此價格買此商品的人均能買到,而想賣的人均能賣出,此時我們就說,該商品的供求達到了均衡。所謂納什均衡,它是一個穩定的博弈結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博弈智勝》(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