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人性密碼》(2)

第二十八章《人性密碼》(2)

人性如斯:看透人性弱點,掌控命運

正如你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一樣,你也可能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當你具備了某種品德,能接納自己,約束住了內心的慾望,心靈變得成熟起來,你就會欣喜地發現你已經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了。隨著你的行動,你一定會了解到真正支持你邁向成功之路的人,正是你自己。

誰會是你心中的敵人

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只有暫時的挫折和失利,沒有永久的失敗,也沒有永久的成功。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使你沮喪消沉。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不論做什麼事,結果往往不能如願。出了問題,也只好責怪自己。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敵人,如流氓、無賴、小人,此等衣冠禽獸之徒可惡之極,但看穿了,也無非是一堆垃圾。人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一個人能戰勝自己,也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茫然不知,處事猶豫不決,或過高地估價自己,由此而自大;或過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戰勝自己,也就在思想上有了一個飛躍,人生會打開新的一頁。

有一個潦倒落魄的人,非常想使自己糟糕的處境有所改變,然而在工作上卻偷奸耍滑,應付了事。他認為自己的薪金太少,在工作上偷懶是應該的。這樣的人並不懂得改變處境的方法,他的懶惰、自欺欺人的想法,不僅無法擺脫貧窮,而且還會使自己深陷於更加困苦之中。

這個故事說明這樣的道理:自身是造成所處環境的原因(雖然人們平時並未意識到)。一些人一方面展望美好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卻不斷抱怨自身的處境,將所有原因全部歸咎於他人,因此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人如果真正懂得思想的巨大作用,環境就不會成為失敗的借口了。

人生沒有永久的成功與失敗,人生就是由成功和失敗串聯而成的。

很多人在有機會贏之前,便已失去鬥志。其實,輸贏之間的界限很模糊,「贏」意味著擁有許多美好的事物,「輸」意味著負面的一切不如意的事物,換句話說,贏就是成功,輸就是失敗。

教人如何成功的書很多,但是,要做個全面成功的人又何其艱難,何不用「遊戲」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這裡所說的「遊戲」不是漫不經心,而是用輕鬆的心情,再度揚帆。許多時候如果你能夠重新看世界,你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只有暫時的挫折和失利,沒有永久的失敗,也沒有永久的成功。

失敗是一種過程,成功才是目標,有了過程的艱辛,才有成功的喜悅。有的人因為害怕失敗,一碰到挫折就又退回原來的地方,寧願平庸也不願接受考驗,就和大部分有鴕鳥心態的人一樣,即使對現況不滿意,也不願意放手一搏,總是自我安慰或者為自己找借口,通常,這種人都是與成功無緣的人。

一個人在逆境的時候,保持樂觀絕非易事。你必須在一個又一個向你撲來的困難面前不屈地站住,臉上帶著笑容,心中充滿陽光,然後用自信的步伐走上前去,把困難踏碎!

心態決定命運,思想極其重要。只要知道你在想什麼,就可以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在一天里,我們腦海中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生命並不單純,我們應該選擇正面的態度,而不是採取反面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我們的問題,但不能憂慮。當我們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時,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力,改變自己的心境,我們應當記住:思想運用和思想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只有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才是一種理智的人生,只有自己把自己感動了才是一種升華的人生,只有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才是一種成熟的人生。

認識和發揮自己的長處,同時也是一種心理上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讓這種積極的心態和行動成為思維習慣,成為不用有意控制的心理活動。

當我們開始自感不如人的時候,大聲問自己:「我是只知道對著缺點嘆氣的人嗎?」只有擺脫自卑心理的陰影,不再悲傷、寂寞、煩躁、頹廢、痛苦,才能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從一所小學的六年級學生中,挑出一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告訴校長和老師們,這是經過他們測試認定為能力超群的兒童。

經過15年的追蹤調查,人們發現,這些能力超群的兒童果然不同凡響,都成為學校的尖子生,畢業後走上社會,也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

心理學家最後一次來到學校,與校長交流的時候,告訴他:當年那些研究對象都是用隨機的方式挑出來的,根本沒有經過任何測試。研究的結果表明,一個人如果相信自己能力超群的話,那麼他就會變得能力超群。

我們總會受一些心理暗示的影響,就像下面故事中的金佛,用泥土掩蓋了真正的自己。

在泰國,有一座叫金佛寺的廟宇,裡面有一座10.5尺高,全身由黃金打造的實心佛像,重達兩噸半,價值將近兩億美元。

1957年,由於泰國政府決定在曼谷市內興建高速公路,位於路段上的某間寺廟因此被迫遷移,寺內的和尚只得將廟中的土造佛像放置到其他地點。

這座佛像體積龐大,重量驚人,所以在搬運的過程中開始出現了裂縫。更糟的是,此時又下起滂沱大雨,寺內的大師為了不讓神聖的佛像卻再受到損害,便決定先將佛像放回原地,然後用大幅的帆布覆蓋,以免遭受雨水的侵襲。

晚上,大師拿著手電筒,掀開帆布檢查,想看看佛像有沒有被雨水淋濕。燈光照到裂縫處時,他發現那裡反射出一道怪異的光芒,大師趨前仔細檢查后,懷疑這層土塊藏有別的東西。

他回廟中取來了鑿子和榔頭,小心翼翼地開始敲打佛像表面。當他敲掉第一片土塊時,驚異地發現閃閃的金光。大師用了好幾個小時,終於讓一座純金的佛像重見天日。

據說,幾百年前,緬甸軍隊曾出兵攻打當時稱為暹羅的泰國,暹羅和尚知道敵軍即將來襲后,便在珍貴的黃金佛像表面上覆蓋泥土,以免被緬甸軍隊掠走。

據說這些和尚後來全被入侵者殺害,但這座價值連城的佛像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直到1957年才被後人再次發掘。

其實我們都像那座佛像,本質上是個純金的,但在成長過程中被種種東西裹上一層厚厚的殼。從小開始,我們就學會了將內心中那個如黃金般純真的自我隱藏起來。

其實,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安石說:「知己者,智之端也。」只有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才是一種理智的人生,只有自己把自己感動了才是一種升華的人生,只有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才是一種成熟的人生。事實上,有力量征服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不要自己放棄自己

情緒的感染有時像野火般快速蔓延,不管是快樂或者悲傷的情緒都具有傳染的因子。

晴兒是一名外資公司的白領,收入頗豐。在外人看來她是成功而快樂的,但是她卻越來越感到自卑和焦慮,經常感覺壓抑、沉悶、抑鬱,與同事關係緊張。晴兒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妥當,如別人有一點不滿,即自責不止;工作認真努力,寫一份文案需要修改多次卻仍然不滿意;由於身材稍胖,現在每天幾乎不吃麵食;對自己的長相、衣著要求也很苛刻,每天早晨必須有一個小時的化妝時間才能出門。但越是這樣她越會經常與別人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短處,這種感覺使晴兒長期失眠,陷於壓抑、痛苦、焦慮的心理狀態之中,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

每個人都有情緒,只是這個情緒來得是不是時候,最重要的是別讓負面的情緒來左右你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困擾,要掌握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掌握情緒。

情緒的感染有時像野火般快速蔓延,不管是快樂或者悲傷的情緒都具有傳染的因子。負面的情緒有時來自他人,有時來自本身,為了不要讓負面情緒影響到你,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對負面情緒有免疫的能力,別迷失在不愉快情境中而無法自拔。

其實,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不能接受所有的自己。過於苛求使我們失去更多,甚至越來越不能面對自己。

在佛經中,有這樣的一段譬喻:

一位牧牛人,擁有250頭牛。他每天都會到一個水草豐足的曠野放牛,讓牛群優哉游哉地吃草、喝水。

有一天,忽然跑出一隻老虎,咬死了一頭牛,這250頭牛,因此少了一頭。牧牛人萬念俱灰,他覺得少了一頭牛,對他來說,已經不完美了,為此,他心中很懊惱,一直耿耿於懷!

過了幾天,他覺得少了一頭牛,已經不是原來的250頭。那其餘249頭牛,又有何用呢?於是就將249頭牛趕落懸崖,那群牛就這樣全被他滅殺了。

這段佛經的譬喻是說,不要因為失去了一頭牛,而抹殺了其他249頭牛的生存權利。人生亦然,不要因為自己一點小小錯誤,而抹殺了其他的優點,接受自己的全部,才能擁有真實的自己。

在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使人沮喪、悲哀、痛心、寂寞、內疚、懊惱、憤怒、恐懼、焦慮甚至絕望。所有這些情緒,都讓我們心亂如麻,這種感覺比身體上的痛苦更令人難以忍受。

一個人坐在公園裡抽煙,陷入深深的苦悶里。

一個牧師來到他的身邊:「您一定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吧?說出來讓我幫幫你。」

這個人看了牧師一眼,然後冷冷地說:「我的問題很多,我厭倦了,沒有人能夠幫我。」

牧師把自己的名片留下,約這個人明天見面。出於好奇,這個人如約而至。牧師把這個人帶到教堂後面的墓地里,指著一片墓碑對他說:「你看一看吧,這裡所有的人都沒有任何問題。」

是啊,只有在地下躺著的人,才不會有任何問題去煩他。

所以我們要接受所有的自己,不要因為失去了某種能力或才華,而放棄了自己。看重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的缺點,如果你是天生就失去某種能力或肢體上有所障礙,我想,上天一定還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究竟是誰在影響你

有時太尊重別人的意見,反而使我們失去應有的目標和快樂。所謂實踐出真知,任何時候我們相信的都應該是事實,而不是別人的意見。

有一次,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相信自己。

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他用手拿著一個蘋果,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後,他回到講台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有哪位同學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

有一位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

蘇格拉底又問:「還有哪位同學聞到了?」

學生們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台,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們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回到講台上后,他又問:「大家聞到蘋果的氣味了嗎?」

這次,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

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學生中間,讓每位學生都嗅一嗅蘋果,回到講台後,他再次提問:「同學們,大家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

他的話音剛落,除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都舉起了手。

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舉起了手。

蘇格拉底笑了:「大家聞到了什麼味兒?」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香味兒!」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隻假蘋果,什麼味兒也沒有。」

看到這個故事,所有的人都會笑,因為它太荒謬了。可是在生活中,我們也不同程度地扮演著學生的角色。從本質上來講,我們受到別人的影響與干涉,是因為對方具有一定的威懾力!

生活中,有很多形象不時在威懾著我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按照已有的思維定式去看這個世界,殊不知很多時候,世俗的眼光未必是正確的。

打從瑪麗嫁到這座農場來的時候,那塊石頭就已經在這裡了。石頭的位置剛好位於後院的屋角,而且是一塊形狀怪異、顏色灰暗的怪石。它的直徑大約一米,從屋角的草地里凸出將近兩厘米。如果不小心的話,隨時都有可能被它絆倒。

有一次,當瑪麗使用割草機清除後院的雜草時,不小心碰到了石頭,割草機高速運轉的刀片就這樣被碰斷了。因為常常造成不便,瑪麗就對丈夫說:「能不能想個辦法,把這塊石頭挖走呢?」

「不可能挖起來的。」丈夫這麼回答,瑪麗的公公也表示同意。

「這塊石頭埋得很深,」公公對瑪麗說,「從我小時候,這塊石頭就在這裡了,從來沒有人嘗試把它挖起來。」

石頭就這樣繼續留在後院里,年復一年,瑪麗的孩子們出生,然後成家,接著是瑪麗的公公去世,到最後,瑪麗的丈夫也去世了。

在丈夫的葬禮過後,瑪麗開始打起精神清理房子,這個時候她看見了那塊石頭,因為它的關係,周圍的草坪始終無法生長良好。

於是瑪麗拿出了鐵鏟和手推車,準備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挖走這塊石頭。沒想到才過了個幾分鐘,石頭就已經開始鬆動,而且一會兒工夫就被瑪麗給挖出來了。

原來,這塊石頭只不過埋了幾十厘米深而已。於是,那塊原本每一代都認定沒辦法移動的石頭,就這樣簡單地被移走了。

如果瑪麗沒有親自動手去做,關於這塊石頭困難的「神話」,或許也就這麼繼續流傳下去了。

有時太尊重別人的意見,反而使我們失去應有的目標和快樂。所謂實踐出真知,任何時候我們相信的都應該是事實,而不是別人的意見。

學會自己給自己做主

把自己快樂與否寄託於外物本來就已經是一種悲哀,由於這種寄託而被別人奴役,則更是一種愚不可及的做法。

在浩渺的太平洋上,有一座小島叫雅普島,島上有許多潔白如玉的石頭。

二戰期間,德國人為了奴役當地人,用大把的馬克來收買頭人,頭人卻嗤之以鼻。後來一打聽,原來在雅普島居民的心中,只有那些石頭才代表金錢,代表財富。

於是,狡猾的德國人派人把雪白的石頭都刷上小黑十字,雅普人頓感財富喪失,一貧如洗;德國人後來把小黑十字洗掉,雅普人立刻為財富的失而復得而歡呼雀躍,並出於感激幫助德國人築路。

把自己快樂與否寄託於外物本來就已經是一種悲哀,由於這種寄託而被別人奴役,則更是一種愚不可及的做法。在生活中追求別人所表現出的快樂,和那些雅普人一樣,是和自己過不去。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把自己的感情和情緒寄托在某件事物上,於是往往會受到這件事物的影響。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幾個志願者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導下,志願者們很快就穿過了這間伸手不見五指的神秘房間。

接著,心理學家打開房間里的一盞燈,在這昏黃如燭的燈光下,志願者們才看清楚房間的布置,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這間房子的地面就是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動著各種毒蛇,就在這蛇池的上方,搭著一座很窄的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木橋上走過來的。

心理學家看著他們,問:「現在你們還願意再次走過這座橋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冷了場。

過了片刻,有3個志願者猶猶豫豫地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志願者一上去,就異常小心地挪動著雙腳,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個志願者戰戰兢兢地踩在小木橋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著,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個志願者乾脆彎下身來,慢慢地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

這時,心理學家又打開了房內另外幾盞燈,強烈的燈光一下子把整個房間照耀得如同白晝。志願者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才發現在小木橋的下方裝著一道安全網,只是因為網線的顏色極暗淡,他們剛才都沒有看出來。心理學家大聲地問:「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現在就通過這座小橋?」

志願者們沒有出聲,心理學家問道:「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呢?」志願者心有餘悸地反問:「這張安全網的質量可靠嗎?」

心理學家笑了:「我可以解答你們的疑問了,這座橋本來不難走,可是環境對你們造成了心理威懾,於是,你們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亂了方寸,慌了手腳。」

在生活中,我們不斷地與外界的人和物接觸,別人不斷給我們各種各樣的信息,而所有信息,就像上面試驗中的蛇和網子一樣,對我們的心情以及決策產生不同的影響。

如果我們太容易受到別人語言和信息的干擾,心隨境轉,而不願意自己做主,我們也會成為被人嘲笑的雅普人。

調整你生命的寬度

當我們把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時,首先弄髒的是自己的手。因此,我們要時時懷著善意的心,用實力擊垮比自己強的人。

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人有著比我們更漂亮的容顏、更優秀的才華、更豐富的財產,或者更高的官職權力。對此,我們無法做到無動於衷。我們的反應大約有三種:其一是羨慕。欣賞別人的這種優勢,讚美它、誇耀它;其二是奮起直追。別人的優勢激發我們的創造力,驅使我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取成功;其三是憤怒與怨恨。面對別人的優勢,心理失去平衡,不破壞別人不足以讓自己的心靈寧靜,這種反應即為嫉妒。

嫉妒實在是一把雙刃劍,傷人亦害己。一個人若有一點嫉妒心,本屬正常,它或許還是自己前進的動力,奮發的源泉。可這種情緒猶如野草,稍一放縱便蔓生滋長,遍布整個心靈,同時也給自己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一點空隙,就像兩輛車之間的安全距離——一點緩衝的餘地,可以隨時調整自己。

如果你手中有一副牌,這牌不論好壞你都要把它打完。人也是這樣,但唯一不同的是人生可以改變,而牌不行。還有,如果你打牌時輸了,你可以草草結束,但生命不可以,輸了一次,就要悔恨終生的,重新來過就只有等待虛實未卜的來生了。

有一對夫妻心胸很狹窄,總愛為一點小事爭吵不休。有一天,妻子做了幾樣好菜,想到如果再來點酒助興就更好了。於是她就拿瓢到酒缸里去取酒。

妻子探頭朝缸里一看,瞧見了酒中倒映著的自己的影子。她以為是丈夫對自己不忠,把女人帶回家來藏在缸里,就大聲喊起來:「喂,你這個死鬼,竟然敢瞞著我偷偷把女人藏在缸裡面。如今看你還有什麼話說?」

丈夫聽了糊裡糊塗的,趕緊跑過來往缸里瞧,他一見是個男人,也不由分說地罵起來:「你這個壞婆娘,明明是你領了別的男人回家,暗地裡把他藏在酒缸裡面,反而誣陷我!」

「好哇,你還有理了!」妻子又探頭往缸里看,見還是先前的那個女人,以為是丈夫故意戲弄她,不由勃然大怒,指著丈夫說:「你以為我是什麼人,任憑你哄騙的嗎?你,你太對不起我了……」妻子越罵越氣,舉起手中的水瓢就向丈夫扔過去。丈夫側身一閃躲開了,見妻子不僅無理取鬧還打自己,也不甘示弱,於是還了妻子一個耳光。這下可不得了了,兩人打成一團,又扯又咬,簡直鬧得不可開交。

最後鬧到了官府,官老爺聽完夫妻二人的話,心裡頓時明白了大半,就吩咐手下把缸打破。一錘下去,只見那些酒汩汩地流了出來。不一會兒,一缸酒流光了,缸里也沒看見半個男人或女人的影子。夫妻二人這才明白他們嫉妒的只不過是自己的影子而已,心中很是羞慚,於是就互相道歉,又和好如初了。

我們遇到懷疑的事,不宜過早下結論,要客觀、理智地去分析,才能夠了解真相。尤其在生氣的時候,不能像故事中的這對夫妻見到自己的影子,不能冷靜地思考分析,反被嫉妒心沖昏了頭腦而傷了和氣。

這一生我們可以一直生活在嫉妒別人的陰影里,我們也可以轉身面向陽光。

當我們把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時,首先弄髒的是自己的手。因此,我們要時時懷著善意的心,用實力擊垮比自己強的人。

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擴展它的寬度;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容貌,但我們可以時時展現笑容;我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們能掌握自己;我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們能利用今天。

在生活中我們要讓自己豁達一點,因為這樣才能俯視一切。

慾望影響你的行為

人的慾望是座火山,如不控制就會害人傷己。

對於人們的「慾望」,佛經中的分類更為詳盡。《大智度論》二十一卷中列出6類:一是色慾,二是形貌欲,三是威儀姿態欲,四是言語音聲欲,五是細滑欲,六是人想欲。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學者們近日宣布一項研究結果: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15種基本的慾望和價值觀所控制的。

參與測試和調查的2500名全美各階層人士代表必須如實回答300多個設計好的問題,經過專家學者結合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綜合分析,得出了這15種基本慾望:(1)好奇心:所有人對學習求知的渴望是不可抗拒的;(2)食物:對食物的飽腹感有慾望是人本能的需求;(3)榮譽感:以此滿足個人心理,並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4)被社會排斥的恐懼:這令人們被動且自覺地遵守規則;(5)性:弗洛伊德將其置於「清單」之首;(6)體育運動:人們對運動和健康的渴望是天生的;(7)秩序:人人都希望在日常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8)獨立:對於自作主張的渴望;(9)復仇:就像莎士比亞著作里的王子那樣不會輕易忘記仇恨;(10)社會交往:渴望成為眾人中一份子並擁有眾多的朋友;(11)家庭: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慾望;(12)社會聲望:對名譽和地位的渴望;(13)厭惡:對疼痛和焦慮的厭惡;(14)公民權:對服務公共和社會公正的渴望;(15)力量:希望影響別人。

那麼,是什麼控制人的這些慾望呢?專家學者研究后發現:一是信仰(道德),佔80%;二是制度(法律),佔20%。所以人的正確行為主要源自正確的信仰和道德。

慾望是每個人都有的,唯一不同的是慾望是什麼。古時候,當一個太監失去了男人所特有的慾望后就會對金錢特別感興趣,這就是錢的慾望。

當一個人有了想變漂亮的慾望后,他(她)就會變得一無所求而一心想要漂亮,但是一個不漂亮的人會有一種以其他方面來彌補自己不漂亮的慾望。這樣就可以看出,上天對每個人的慾望是公平的,是按比例分配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可以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慾望,那麼他不一定成功,但是如果不注意分配的話,他將一定失敗。

要記住:凡事皆有度。如果不懂得節制你的慾望,到頭來一定是得不償失。

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總在想,假如我手頭要有兩萬元錢就好了。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覺了一隻跑丟的很可愛的小狗,乞丐發現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窯洞里,拴了起來。

這隻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這位富翁丟狗后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隻純正的進口名犬。於是,他在當地電視台發了一則尋狗啟事:如有拾到者請速還,付酬金兩萬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兩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抱著狗又路過貼啟事處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3萬元。原來,大富翁尋狗不著,又電話通知電視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萬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間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了窯洞,重新拴了起來。

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都感到驚訝時,乞丐這才跑回窯洞去抱狗。

可想不到的是那隻可愛的小狗已被餓死了,乞丐還是乞丐。

其實人生在世,許多美好的東西並不是我們無緣得到,而是我們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剛要接近一個目標時,又會突然轉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西方一位哲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慾望是座火山,如不控制就會害人傷己。」

何須在意身外之物

因為貪慾而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為貪慾而喪失天良的人也隨處可見。貪慾不僅可怕,也是導致許多人失敗的原因。

不知是在哪本書上,有過這樣一句話:慾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故事。

1856年,亞歷山大商場發生了一起盜竊案,共失竊8隻金錶,損失16萬美金,在當時,這是相當龐大的數目。

就在案子尚未偵破前,有個紐約商人到此地批貨,隨身攜帶了4萬美元現金。當他到達下榻的酒店后,先辦理了貴重物品的保存手續,接著將錢存進了酒店的保險柜中,隨即出門去吃早餐。

在咖啡廳里,他聽見鄰桌的人在談論前陣子的金錶竊案,因為是一般社會新聞,這個商人並不當一回事。

中午吃飯時,他又聽見鄰桌的人談及此事,他們還說有人用1萬美元買了兩隻金錶,轉手后即凈賺3萬美元,其他人紛紛投以羨慕的眼光並說:「如果讓我遇上,不知道該有多好!」

然而,商人聽到后,卻懷疑地想:「哪有這麼好的事?」

到了晚餐時間,金錶的話題居然再次在他耳邊響起,等到他吃完飯,回到房間后,忽然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你對金錶有興趣嗎?老實跟你說,我知道你是做大買賣的商人,這些金錶在本地並不好脫手,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商量商量,品質方面,你可以到附近的珠寶店鑒定,如何?」

商人聽到后,不禁怦然心動,他想這筆生意可獲取的利潤比一般生意優厚許多,所以他便答應與對方會面詳談,結果以4萬美元買下了傳說中被盜的8隻金錶中的3隻。

但是第二天,他拿起金錶仔細觀看后,卻覺得有些不對勁,於是他將金錶帶到熟人那裡鑒定,沒想到鑒定的結果是,這些金錶都是假貨,全部只值2000美元而已。直到這幫騙子落網后,商人才明白,打從他一進酒店存錢起,這幫騙子就盯上了他,而他一整天聽到的金錶話題,也是他們故意安排設計的。

歹徒的計劃是,如果第一天商人沒有上當,接下來,他們還會有許多花招準備誘騙他,直到他掏出錢為止。

因為貪慾而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為貪慾而喪失天良的人也隨處可見。貪慾不僅可怕,也是導致許多人失敗的原因。

貪婪自私的人往往目光短淺,所以他們只瞧見眼前的利益,看不見身邊隱藏的危機,也看不見自己生活的方向。

托爾斯泰說:「慾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話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針對「慾望越大,人越貪婪,人生越易致禍」而言的。古往今來,被難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貪婪者,多得不計其數。

就如同故事中明知道金錶是「贓貨」的商人,因為被自己的貪念打敗,最終抗拒不了騙子的誘惑而自食惡果。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票子等,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屬於你的,那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託於你,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了最後,物歸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這些財富統統視為身外之物。

學會節制慾望

人是絕對不愁為自己的慾望找不到借口的。

有一位禁慾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只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考慮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裡面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里,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要貓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只吃一些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頭乳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里,找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帶著他到山中,幫他照顧乳牛。

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慾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這其實正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慾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絕對不愁為自己的慾望找不到借口的。

慾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人有活著的慾望,有要飯吃要衣穿要房住的慾望。最基本的慾望得不到滿足,當然是一種痛苦。但是,所有的慾望都得到了滿足也未必是一種幸福,何況,人壓根兒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慾望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因為,慾望的盡頭還是慾望。

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就是:一點慾望都不存在的人是找不到的。慾望確實是很難抵擋的,連聰慧異常的夏娃都禁不住種種告誡而偷吃了那個禁果,何況我們這些在攘攘紅塵中穿行的凡人。

世界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是人人都嚮往的。正是這種嚮往,激勵著人們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馳向理想的彼岸。嚮往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的是為別人,有的是為自己,若控制不當,嚮往就會迷失方向,泛濫成災,「慾壑難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在各種年齡階段會有各種不同的慾望,這本不是我們的錯。我們的錯是不能使我們的慾望接受理智的規範與約束,這中間的分別不是有沒有慾望,而是有沒有管束慾望的能力與剋制自己某種慾望的功夫。

蒙克夫·基德是一位登山家,他在未帶氧氣瓶的情況下,多次跨過6500米的死亡線,最終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這一壯舉在1993年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在頒發吉尼斯紀錄證書的記者招待會上,蒙克夫·基德這樣描述無氧登山的奧秘:「無氧登山的最大障礙是慾望,因為在山頂上,任何一個小小的雜念都會使人感覺到需要更多的氧。所以,我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為我學會了清除慾望和雜念。」

蒙克夫·基德是明智的,正如塞涅卡所說,能約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最能成功。

我們若能在上學時,剋制住玩及談情說愛的慾望;工作時,剋制住享樂的慾望;做一件具體的事情時,剋制住其他慾望,這樣,定能讓自己活得更有成績,更有意義。

擁有簡單而明凈的內心

俗語說:家有黃金千噸,一日不過三頓;家有千間房,晚上一張床。儲水萬擔,用水一瓢;大廈千間,夜眠八尺。這些都是戒貪慾的金玉良言。

一個富有的旅行者看見一個貧窮的漁夫也悠閑地在這舉世聞名的海灘曬太陽,感到很不可思議,忍不住走上前去問他。

你為什麼不工作呢?

漁夫答:我今天已經工作過了,打上的魚已經夠我一天所用了。

旅行者很可惜:那你可以打多一點魚,多賺點錢呀。

漁夫: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富翁:可以買更多的船,打更多的魚呀。

富翁繼續想象:還可以有自己的船隊,然後建立遠洋航運公司……最後當上百萬富翁。

漁夫:當了百萬富翁又怎樣呢?

富翁:那時你就可以什麼都不用做,可以躺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海灘上曬太陽啊。

漁夫哈哈大笑:我現在不正在這裡曬太陽嗎?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的人在「如蛾撲燈」般地放縱自己的慾望,最終身敗名裂,得不償失。

慾望是人的心中最大的陰影,如果你不能告別慾望,你的心中永遠也不能填滿陽光。那麼,我們要節制那些慾望呢?

首先,我們應該節制金錢欲。錢這個東西,目前還起著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還得靠它。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該你得的,千萬不要有非分之想。

其次,我們應該節制色慾。有人說,錢、色是一對孿生兄弟,所謂飽暖思淫慾。社會中有一些玩弄女性、養情婦、包二奶的,甚至還有嫖娼宿妓的人。但是,我們不妨靜下心來看,這些人的結局不是走進監獄,就是身敗名裂。

再次,我們應該節制權力欲。一個人踏上從政的道路,在政治上追求進步,也是正常的。然而,官有兩種做法,一是往上做,一是往下做。顯然,愈往上做,位置愈少,資源也就越稀缺。因此往上做,有時是可遇不一定可求,有時又是可求而不一定可得。一個人如果官欲太強,為了達到目的,往往還會不擇手段。

梁啟超曾說:「富貴利達,耳目聲色……皆足以奪志。」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持平常之心,力戒貪慾。俗語說:家有黃金千噸,一日不過三頓;家有千間房,晚上一張床。儲水萬擔,用水一瓢;大廈千間,夜眠八尺。這些都是戒貪慾的金玉良言。的確,人的一生真正需要的其實非常有限。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慾望,我們的內心自然是明凈的,簡單的生活總會讓我們感受到快樂。

制服一念之間的慾望

其實人的需求是很低的,遠遠低於人的慾望。

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慾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有歡樂,也有缺憾,不能搞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有一戶從農村來城裡打工的人家,男人做的是城裡人都不願做的清潔工,每天拖著垃圾車往垃圾站轉運垃圾,女的剛來時身懷有孕,生了孩子后,就出去給人擦皮鞋。他們租住的房子,是一戶人家在圍牆邊搭蓋的簡易廚房,房子很小,裡面只能放下一張雙人床。他們的傢具都是別人丟棄的,根本就放不進房間裡面,只能放在屋外,就連吃飯的飯桌也沒有,有了也沒地方放,所以他們只能在屋外吃飯,有時將菜碗放在板凳上,有時乾脆將炒菜的鍋當菜碗用,在鍋里吃。

他們是屬於那種城市貧民,是城市裡的邊緣人,可是他們看上去沒有一點愁苦的感覺。他們住的地方是宿舍大院的大門口,經常人來人往,那男的每天哼著小曲,忙進忙出,跟來來往往的人打著招呼、聊著天,而且有求必應,特別的熱心,也特別的快樂,一臉的滿足。他們覺得他們的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所以,他們很知足。

這對夫妻的財富和那些腰纏萬貫的人比起來一貧如洗,可他們的快樂卻比腰纏萬貫依然愁容滿面的人多了許多。這是為什麼?

其實人的需求是很低的,遠遠低於人的慾望。你的房子再多再大,你也只能在一間屋子裡,一張床上睡覺;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擺在你的桌子上,你也只能吃下你胃那麼大小的東西;你的衣櫃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高檔名牌時裝,你也只能穿一套在身上;你的鞋子有無數雙,你也只能穿一雙在腳上;你的汽車有無數輛,你也只能開著一輛在街上跑……可是,人們追求物質享受的那種無窮盡的慾望,有時卻使人們的財富變成一種累贅。買了大房子還想買更大的房子;屋子裝修了一遍又一遍;小汽車換了一輛又一輛;傢具換了一套又一套;家用電器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有錢,只是希望那些東西、那些身外之物看上去更氣派、更豪華、更先進。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你那無限膨脹的對財富的慾望,影響了你的健康、你的愛情、你的婚姻、你的家庭、你的快樂,讓你整天為此疲於奔命,讓你寢食難安,帶給你無限的煩惱,更有甚者,如果這種慾望變成了一種無法滿足的貪慾,並促使你走上了犯罪道路,不僅毀掉了自己的一生,甚至還搭上了性命。那麼這種生活方式對你來說就太不值得啦!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世界其實很簡單,錢本無善惡。錢能買到房子,但買不到家;錢能買到藥品,但買不到健康;能買到床,但不能買到休息,錢不是萬能的!

人生必不可少的東西其實是很少也很便宜的。認識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活得從容一些。不那麼忙碌,不那麼心浮氣躁。因為不管社會怎麼發達、物價如何上漲,你只要具備一份平常心,只追求一種平常生活,做到一生衣食無憂就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我們還可以騰出時間精力來,有一些別的追求和享受。

擁有夢想的慾望不能少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順利,少一些挫折。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此時,我們要相信,只要擁有夢想,就有成功的機會。

作家林語堂曾勉勵我們:「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是到頭來,許多人都只會怪生活磨蝕了夢想,卻從不責怪自己為何不踏實築夢。「美夢成真」這句話,也許聽起來很遙遠,但永遠不會嫌遲,晚來總比不來好,成功是沒有時間表的。

海倫14歲時就夢想成為作家,但沉重的經濟壓力使她像一般人一樣,過著勞碌奔波的生活,從來沒有創作過任何一樣作品。

到了50歲時,好不容易卸下生活的重擔,她才有機會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新的規劃。

海倫加入一個寫作團體,開始嘗試寫作,並將自己的第一部懸疑小說寄給三家出版社。

結果,她收到三份退件。海倫仍不死心,又將書稿寄給33家代理商,只是這33家代理商同樣寄了33份退件給她。

他們客套地稱讚海倫頗具創意,但是從事寫作,光有創意是不夠的,言下之意,他們認為海倫除了創意之外,一無可取。

海倫並不為此感到沮喪,她很高興聽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並虛心地把這一切都看成是學習的機會,讓自己知道在哪些方面比較缺乏,在哪些部分需要加強。

憑著對寫作的熱情,她參加了一個犯罪調查和辯論技巧的研習班,開始收集有關犯罪事件的文章,並經常請教犯罪專家,從中汲取各種經驗。

經驗使人成長,海倫內心積累的能量越來越多,也受到許多啟發,並把各種零星事件串聯起來,開始構思故事。

後來,海倫帶著完成好的前半部作品參加一個作家會議,與會之前,海倫用心調查每位代理商的背景,並決定把書稿交給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家。

這一次,代理商沒有支支吾吾,看完海倫的小說,只問了一個問題:「你想要多少稿酬?」

海倫想了片刻,大膽提出足以令她安心寫作兩年的價錢:「12萬美元。」

代理商欣然同意。於是,海倫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說《鹽的世界》,當時她已經52歲了。

人只要還有夢想,無論到了什麼年紀,都還有圓夢的希望。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把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都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的時候,仍全心全意地堅持著自己心中的夢想,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逐一數過,並且不止一遍。後來,他又根據自己認真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定做的劇本前去拜訪。但第一遍下來,所有的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面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他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的拜訪中,500家電影公司依然拒絕了他。

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四輪拜訪,當拜訪完第三百四十九家后,第三百五十家電影公司的老闆破天荒地答應願意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

幾天後,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

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

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就叫席維斯·史泰龍。現在翻開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後紅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在這個世界上,有陽光,就必定有烏雲;有晴天,就必定有風雨。從烏雲中解脫出來的陽光比從前更加燦爛,經歷過風雨的天空才能綻放出美麗的彩虹。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順利,少一些挫折。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此時,我們要相信,只要擁有夢想,就有成功的機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人性密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