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生存本領》(2)
大智若愚:不爭勝天下的智慧
大智若愚是基於東方傳統文化而催生的一種智慧人生境界,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達此境界者,退可獨善其身,進可兼濟天下。大智若愚既是一種世事洞明的智慧,也是風霜雪雨、坎坷跌宕之後的頓悟;既是心懷遠大,舉重若輕的一種謀略,也是淡泊名利,泰然安詳的境界;既是一種氣宇軒昂、洒脫不羈的氣度,更是掃除障礙、迂迴進取的人生策略。經常研習大智若愚術,你的就能真正做到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擁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大智若愚是一種人生至境
因為看透,所以寬厚;因為明白,所以不爭;因為智慧,所以純樸。真正的智者,是不會把聰明兩個字時刻寫在臉上的。
明代大作家呂坤寫道:「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詩》雲『靡哲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其意思是: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只有既聰明但是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照字面解釋,「大智若愚」的意思就是有大智大慧大覺大悟的人不顯露才華,外表上好像很愚呆。事實上,這既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大謀的回答。就前者而言,大智的人如同風一樣自由,無牽無掛,無拘無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後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斂自己的智慧,一種混混沌沌的樣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應變能力好像差一些。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現。假裝愚鈍,讓人以為自己無能,讓人忽視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時,可以不動聲色,先發制人,讓別人失敗了還不知是怎麼回事。做人應盡量避免顯山露水,不要成為別人妒忌的目標;愚蠢而危險的虛榮心滿足之日,就是一個人失敗之時。
另外,「大智若愚」,並非故意裝瘋賣傻,並非故意裝腔作勢,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虛,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方式,一種態度,即:心平氣和,遇亂不懼,受寵不驚,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隱而不顯,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從從容容,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裡都清清楚楚,明鏡兒似的,而表面上卻顯得不知、不懂、不明、不晰。大智若愚既表現在人的面部表情上,也表現在人的行為舉止上。大智若愚的人給別人的印象是,即:時常笑容滿面,寬厚敦和,平易近人,虛懷若谷,不露鋒芒,有時甚至顯得有點木訥,有點遲鈍,有點迂腐。但我們需要切記: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因此「若愚」只是一種表象,只是一種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而只要是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的人往往給人的印象總是顯得有點愚鈍。因此,中國才有了「大智若愚」這個含有很深哲理意義的成語,從而也豐富了中國的人生哲學。
大智若愚,這的確是中國人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一大結晶啊!
大智若愚讓人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
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面兩件事上的神通廣大,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可比。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註腳。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會防範呢?他因此而得以在無聲無息中做了這兩件大事: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很姦邪,反覆無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后間進行離間。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只要寫出來,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說法。」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蠧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大智若愚的人總有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另一個晉代人謝萬,是謝安的弟弟。曾經和蔡系爭一個座位,蔡系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系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這些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忍讓的故事,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和損失而大發其怒,記恨於心,相反地,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傷人者感到無地自容。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客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交際方面不要過於「精明」。交際應是人與人情感的溝通和交流。只要誠懇待人就足夠了,難道還需要什麼別的東西去摻雜么?對人,不必精明;對朋友,傻點更好。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純樸真摯的關係,人為地弄複雜,使人感到刁鑽姦猾,敬而遠之。這樣精明的結果,只能以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而告終。
大智若愚讓人有好的運氣
有的時候不妨裝裝傻,可以減少人生的不少阻力。
看古典小說《紅樓夢》后,特佩服薛寶釵的謀略,其待人接物極有講究,且善於從小事做起:元春省親與眾人共敘同樂之時,制一燈謎,令寶玉及眾裙釵粉黛們去猜。黛玉、湘雲一千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間甚為不屑,而寶釵對這「並無甚新奇」,「一見就猜著」的謎語,卻「口中少不得稱讚,只說難猜,故意尋思」。有專家一語破「的」:此謂之「裝愚守拙」,因其頗合賈府當權者「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訓,實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之高招。讀之而想,不由拍案:絕了!
看《射鵰英雄傳》,忽然發現,郭靖之所以成為郭靖,並不只是因為黃蓉,而是他的傻。在他成功的道路上,有無數的善良人心甘情願地為他當鋪路石,黃蓉只是最大的那一塊而已。想想吧,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所有的聰明人都把他當成弱者,忙不迭地為他出謀劃策,江南七怪為他貢獻了下半輩子,全真派老道守著內功心法不肯指點梅超風,可是卻不惜千里到他身邊手把手地教他;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是人人都想要的,卻無一例外落到他的手上。人們常說:傻人有傻福。為什麼?因為無論是聰明人還是傻人,都喜歡關照傻人。
小陳和小張一起進了公司。小陳是農村孩子,辛辛苦苦考上了上海的大學。據說他第一次坐火車上學時,是他爸爸騎自行車把他送到車站的;小張是上海小囡,學習優秀,技能多樣,一看就是精幹的樣子。兩人進了一個部門,遇到的是同一個部門經理,待遇卻大相徑庭。
經理覺得小陳實在是不容易,所以不忍心打擊這個艱難長大的孩子,小陳效率低,因為他不熟悉上海;小陳業績差,因為他在上海沒有根基。而小陳謙虛、誠懇,看見部門經理立刻把她當成了大人物,態度恭敬,為人熱情。這些安慰著部門經理在職場上已經滄桑的心。小張很敬業,工作上手很快,成績斐然,可是經理覺得這是應該的,遇到小張犯了一點錯誤,經理會說:「小張,這種錯誤你也會犯?聰明面孔白長了?」小張有點嬌氣,且大二就開始在大公司實習的她見過不少大人物,一個小小的部門經理還不在她崇拜的名單上,所以遇到經理批評她,臉色就有點難看。她的臉色難看,經理的臉色自然也好看不了。
於是經理每次派給小陳的活總比小張的簡單,因為他能力有限。工作業績評估的時候,小張聽見的讚揚也沒有小陳多,因為小陳的態度好,主觀能動性強。小張很有點不甘心。其實小張應該看開一點,黃蓉的資質多好,洪七公硬是沒有把降龍十八掌傳給她,到了《神鵰俠侶》的時候,還差點兒成了一個壞人,她不是比小張還冤?
看似精明的人成功起來的確會難一些,因為你還未開口,別人已經把你當成了假想敵,和防備著你的人合作總會有點難。或者周圍的人覺得你有不錯的資質,對你的期望過高也是一種阻力,因此你讓他們失望的概率會更高。
——如是看來,人還是傻一點好,不夠傻的話,就裝裝傻吧。
裝傻,看似愚笨,實則聰明。人立身處事,不矜功自誇,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即所謂「藏巧守拙,用晦如明」。
人人都想表現聰明,裝傻似乎是很難的。這需要有傻的胸懷風度,既能夠傻,又愚得起。《菜根譚》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也就是說老鷹站在那裡像睡著了,老虎走路時像有病的模樣,這就是他們準備獵物吃人前的手段,所以一個真正具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顯才華,這樣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古時有「扮豬吃虎」的計謀,以此計施於強勁的敵手,在其面前盡量把自己的鋒芒收斂,「若愚」到像豬一樣,表面上百依百順,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恭,使對方不起疑心,一旦時機成熟,即一舉把對手結果了。這就是「扮豬吃虎」的妙用。
不過,裝傻實在是一門高超的大智若愚術。它需要出色的表演才能:拿出來表演的,是為了愚人耳目,真功夫卻不可告人。或者裝瘋,或者裝啞,或者裝傻,或者裝不知道。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掩藏真實目的;要求也只有一個,即逼真,使旁觀者深信不疑。
既是演戲,除了演技之外,頂要緊的是自信。自信自己會成功,自信自己確能愚人耳目,自信自己演技勝人一籌。這樣,演起戲來才會面不改色心不跳,沉著冷靜,應付自如,彷彿完全進入角色。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慾望或精力不加節制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里,在店面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只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裡面。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面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即表面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
所以聰明不露,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人們不管本身是機巧姦猾還是忠直厚道,幾乎都喜歡傻呵呵不會弄巧的人,這並不以人的性情為轉移,所以,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沒有機巧權變是不行的,要學會裝傻、懂得藏巧,不為人所識破,也就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讓人更能保護自己
愚笨的人會遭到別人的恥笑,聰明的人卻會遭到別人的懷疑。只有內心聰明,外表卻表現得很愚笨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
《詩經》中說「靡哲不愚」,聰明人沒有不裝做愚笨的,可見如果不裝做一副很愚鈍的樣子,就不是真正的聰明人。
成大事的人知道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真正聰明的、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即做到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讓人家不眼紅你,最終達到成大事的目的。
箕子佯狂就是運用此計的一個典型。
殷商時期,紂王的太師箕子因無法勸說紂王放棄暴政,便佯裝痴傻。一次,紂王進行長夜之飲,喝得酩酊大醉,連年月日也忘記了,便問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懼紂王兇殘,不願惹禍上身,都跟著說不知道。於是,紂王派人去問箕子。箕子聽了這樣一個簡單而奇怪的問題,想了一下,也說自己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問箕子道:「你明明知道,為什麼也說不知道呢?」
箕子回答說:「紂王是天子,他終日沉迷酒色,連年月日都搞不清了,這說明殷朝快要亡國了。紂王身邊的人因害怕紂王兇殘無道都說不知道的事情,獨獨我說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嗎?所以,我也假裝酒醉說弄不清啊!」
當世人皆醉而一人獨醒時,這人將會永遠孤獨。更何況,高處不勝寒,舉世皆醉又怎能容得下不醉之異端?歷史智慧點點滴滴地告訴我們,聰明與糊塗是相對的。不少時候,有人自恃才高,結果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從政的過程中,在職場浮沉的過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進,不知退;只知耍小聰明,不知深藏於密;只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
「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有人大智若愚,同樣也有人大愚若智,區別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誇成功,反而會成就大事,這就是大智若愚。那些盲目自傲、不寬容、耍小聰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好大喜功、愛出風頭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難成大事,這便是大愚若智。
常言道,難得糊塗,糊塗難得。深藏不露,大智若愚,一可防權勢顯赫者害賢之心,二可防同道之人的嫉妒之心,三可防小人的記恨破壞之心。
聰明外露易傷害自身
如果不該聰明時刻意展露聰明,反而是最大的不聰明了。
《孟子·盡心章句下》中說:只有點小聰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足以傷害自身。盆成括做了官,孟子斷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殺了。孟子的學生問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無疑,孟子說:盆成括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但卻不懂得君子的大道。這樣,小聰明也就足以傷害他自身了。小聰明不能稱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讓人逞一時之能,但最終會禍及自身。《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意思。只有大智才能使人伸展自如,只有大智才是人生的依憑。
「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楊修恃才放曠,最終招致殺身之禍。他的才華,大智者看來,其實只是小聰明。大智者雖心裡明白而不隨便表露出來,絕不是表現比別人聰明。如果楊修知道他的聰明會給他帶來災禍,他還會耍小聰明嗎?所以他的愚蠢處就在於他不知道自己的聰明一定會招來災禍。這樣的人是聰明嗎?顯然不是。多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顯然是曹操不喜歡他的緣故,對此他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厭惡,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該聰明的時候他反倒真糊塗起來了。如果他能迎合曹操不表現他的聰明,或適時適地適量地表現才能,那麼他很可能會成功的。人們也許會說,楊修之死,關鍵在於曹操的聰明和他的多疑。但是換了誰,哪一個上級能願意讓部下知道他的全部心思、他的用意呢?顯然楊修最終非失敗不可。這可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羅貫中說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也只是說對了一半。他的才華太外露了,從謀略來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那麼除了災禍降臨,他還會有什麼結果?曹操何等聰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當然不會受重用,才能太露又有「才高蓋主」之嫌,非但不會受重用,還能引來災禍。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會掌握「度」,過猶不及,就是說,太聰明反倒不如不聰明,實在是至理名言啊!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豐富的閱歷和對歷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寫出了《吟呻語》這一千古處世奇書。書中說了一段十分精闢的話:「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今得禍,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人之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
這就是說,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使用。財富可以使人過得很好,也可以使人毀掉。凡事總有兩面,好的和壞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時不要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渾厚,讓人家不眼紅你。一味耍小聰明,其實是笨蛋。因為那往往是招災惹禍的根源。無論是從政,是經商,是做學問,還是治家務農,都不能耍小聰明。
西方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聰明,後者則是假聰明。培根認為,不論這兩國人是否真的如此,但這兩種情況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許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聰明的外貌,卻並沒有聰明的實質——小聰明,大糊塗,冷眼看看這種人怎樣機關算盡,辦出一件件蠢事,簡直是令人好笑。例如有的人似乎是那樣善於保密,而保密的原因,其實只是因為他們的貨色不在陰暗處就拿不出手……這種假聰明的人為了騙取有才幹的虛名,簡直比破落子弟設法維持一個闊面子詭計還多。但是這種人,在任何事業上也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因為沒有比這種假聰明更誤大事的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一個不知道「急流勇退」的人實在是一個傻瓜,一個機關算盡的人最終會被算到自己身上。俗語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絕好寫照。
外愚內智是處世的高超方法
裝傻有時候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智慧永遠不會因為外表愚笨而失去。
明朝時,況鍾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隨尚書呂震左右。況鍾雖是小吏,但頭腦精明,辦事忠誠。呂震十分欣賞他的才能,推薦他當主管,升郎中,最後出任蘇州知府。
初到蘇州,況鍾假裝對政務一竅不通,凡事問這問那。府里的小吏們懷抱公文,個個圍著況鍾轉悠,請他批示。況鍾佯裝不知,瞻前顧後地詢問小吏,小吏說可行就批准,不行就不批准,一切聽從下屬的安排。這樣一來,許多官吏樂得手舞足蹈,個個眉開眼笑,說況鍾是個大笨蛋。
過了三天,況鍾召集全府上下官員,一改往日溫柔愚笨之態,大聲責罵道:「你們這些人中,有許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卻阻止我去辦;某某事不可行,他則慫恿我,以為我是個糊塗蟲,耍弄我,實在太可惡了!」況鐘下令,將其中的幾個小吏捆綁起來一頓狠揍,鞭撻后扔到街上。
此舉使餘下的幾個下屬膽戰心驚,原來知府大人心裡明亮著呢!個個一改拖拉、懶散之風,積極地工作,從此蘇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樂業。
況鍾用外愚蒙蔽了對手,待到時機成熟,內智噴薄而出,好似偽裝成不會武功的叫花子,探明了對手的虛實后拔劍而出,一刀制敵,乾淨利落。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李忱,是第十一位皇帝唐憲宗的十三子。李忱自幼笨拙木訥,與同齡的孩子相比似乎略為弱智。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變得更為沉默寡言。無論是多大的好事還是壞事,李忱都無動於衷。平時遊走宴集,也是一副面無表情的模樣。這樣的人,委實與皇帝的龍椅相距甚遠。當然,與龍椅相距甚遠的李忱,自然也在權力傾軋的刀光劍影中得以保存自己。
命運在李忱36歲那年出現了轉折。會昌六年(846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食方士仙丹而暴斃。國不可一日無主,在選繼任皇帝的問題上,得勢的宦官們首先想到的是找一個能力弱的皇帝——這樣,才有』利於宦官們繼續獨攬朝政、享受榮華富貴。於是,身為三朝皇叔的李忱,就在這一背景下被迎回長安,黃袍加身。但李忱登基的那一天,令大明宮裡所有人都驚呆了。在他們面前的,哪是什麼低能兒,簡直就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不懷好意的宦官們都被皇帝的不凡氣度所震驚,後悔選了李忱作為皇帝。
唐宣宗李忱登基時,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暮氣沉沉的晚唐呈現出「中興」的局面。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此被後人稱之為「小太宗」。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無奈大中年間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只依靠統治階級枝枝節節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之勢。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東農民裘甫帶領五百農民起義。起義軍后發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打下了基礎。傳說宣宗繼位之前,為逃避唐武宗的迫害,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大中十三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歲。謚號聖武獻文孝皇帝。
李忱的裝傻功夫可謂爐火純青。他自信沉著地演了36年戲,將愚不可及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保全自己的同時,用內智成就了一番偉業。
古人云:「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其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句話的具體含義。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如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的外愚內智處世方法。
積極修鍊「愚」的本事
人生並非永遠一帆風順,身處逆境時必須有保全自己的辦法,而大智若愚就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種。
「愚不可及」這句話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用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傻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但要是查一下出典,就會知道此話最早出於孔子之口,原先並不帶貶義,而是一種讚揚:「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有名的大夫,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謚號。寧武子經歷了衛國兩代的變動,由衛文公到衛成公,兩個朝代國家局勢完全不同,他卻安然做了兩朝元老。衛文公時,國家安定,政治清平,他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發揮了出來,是個智者。到衛成公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情況險惡,他仍然在朝做官,卻表現得十分愚蠢魯鈍,好像什麼都不懂。但就在這愚笨外表的掩飾下,他還為國家做了不少事情。所以,孔子對他評價很高,說他那種聰明的表現別人還做得到,而他在亂世中為人處世的那種包藏機心的愚笨表現,則是別人所學不來的。
其實,真正學不到的是寧武子的那種不惜裝愚以利國利民的情操。在這個意義上講,寧武子是個不折不扣的處世高手。至於裝愚本身,歷來是中國人慣用的一種策略。中國人素來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聰明人處世難,容易招致嫉妒、物議,甚至為聰明而喪生。曹操為了嫉妒楊修的才能(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而殺了他;隋煬帝為了嫉妒王胄的詩才,也所以,從老子開始,中國人就深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聰明,表現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別人的輕視和疏忽中經營自己的天地。寧武子實質上也就是運用了這一策略。
裝愚可以掩蓋自己的聰明,更可以掩護自己的失誤。中國人喜歡「藏拙」,把自己不行、不能的地方藏起來,不讓人發現,而最好的藏拙辦法就是裝愚。愚笨似乎總是一個可以並且應該得到原諒的缺點。一個人已經愚笨了,對他還能有什麼要求?特別是處於某種輕重不得的尷尬局面時,裝愚也許是最佳選擇了。
明武宗南巡,揚州知府蔣瑤少不得要接待聖駕,但蔣瑤為人清廉方正,不肯橫徵暴斂來巴結皇上身邊的那些小人,因此,得罪了他們。
明武宗是個遊獵釣魚迷,這一天正好釣到一條大鯉魚,想找個人賣給他。御釣之魚豈是常人買得起的?那些小人一看機會到了,就對皇帝說,這條魚賣給揚州知府最合適了。明武宗聽了,真的把蔣瑤叫來,要他買下鯉魚。
蔣瑤回家取來了妻子的首飾和幾件好一點的衣服,跪在地上獻給皇帝,說道:「皇上此魚乃無價之寶,臣這裡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飾和衣物,臣死罪死罪。」
蔣瑤一則拿不出錢,二則拿得出錢也難以同皇上做買賣,三則更不能同皇上鬥智,冒犯龍顏,以免遂了小人們的心愿。所以,蔣瑤進退無路,乾脆裝傻,好像同普通漁翁做生意一般,把妻女的東西拿來換。這樣做,充其量出一回洋相罷了。
認真做好藏拙的功夫
藏拙是一種修為,是一種對人生的理解,必須把自己調整到以一個合理的心態去踏踏實實做人。
面對物慾橫流的世界,做人難,做一個善於藏拙的人更難,難於從躁動的情緒和慾望中穩定心態,當然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人們好好品味的內容。
首先,在行為上要藏拙,「才大不可氣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太精明,例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樂極生悲。
其次,在心態上要藏拙,不要鋒芒畢露,不要恃才傲物,要知道謙遜是終生受益的美德。
第三,在姿態上要藏拙,「大智若愚,實乃養晦之術」,毛羽不豐時,要懂得讓步;時機未成熟時,要挺住。所謂「高處不勝寒」,藏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第四,在言辭上要藏拙,說話時莫逞一時口舌之快,不可傷害他人自尊,不要揭人傷疤,得意而不忘形,要知道禍從口出,沒必要自惹麻煩。
藏拙,不是指低聲下氣,奴顏婢膝,而是指要始終把自己當成普通一分子,使自身融入到大眾中去,融人到社會中去,不追名逐利,不自命不凡,為人處事不張揚。
沒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多的朋友,沒有人不期望自己得到更多尊重,沒有人不期望自己成就更多事業,沒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與人相處,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只要你稍微有點處理不當,就很有可能招來不少麻煩。輕者,工作不愉快;重者,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在與人相處的藝術中,藏拙相當重要,特別是在與小人的相處中,更加重要。
學會藏拙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費在無謂的人際鬥爭中,即使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也要學會保留,學會隱藏,學會克制,這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種能量的內斂。不招人嫌、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嫉妒、無聲無息地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永遠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不要抱怨自己的功績成了別人的功德,不要抱怨自己懷才不遇,不要自視清高,不要招搖過市,那是一種膚淺的行為。我們要相信:我們還有很多不懂的,不懂的比懂的多;我們同樣要相信:世界上厲害的人比不如我們的人多。
作為年輕人,有衝勁,敢闖敢拼確實不錯,但是什麼事情都要有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謬論,凡事都是過猶不及,所以,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冷靜,做人要藏拙。藏拙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鍊。不要想著自己什麼時候都是焦點,都是明星,有時候做一個默默無聞的、韜光養晦的人更合適。
美國開國元勛之一富蘭克林年輕時,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進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進門,「嘭」地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穫。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富蘭克林記住了,也成功了。
藏拙,是一種品格,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姿態,一種風度,更是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堅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藏拙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藏拙,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人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藏拙不僅是一種境界,一種風範,更是一種哲學。絕大多數成功者都或多或少受到過這一哲學思想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