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生存本領》(3)
放低姿態:無往而不利的做人藝術
地低為海,人低為王。歷史經驗證明,高調者易招禍,低調者易致福。低調行事,可讓人有效保護自身,有效贏取他人信任,可輕易化解他人忌妒,可輕易贏取人心,受到別人的歡迎,可讓自己擁有好心情。大智若愚者把低調謙虛作為自己為人之良策,是做事之良方,處處避免高調自大,保持謙虛謹慎,通過放低姿態來避免他人的妒忌,做到無往而不利,無路而不順,無事而不成。
高調自大容易招致禍端
大凡歷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都常常是身懷絕技,但他們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後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贏得勝利,后發制人,都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自以為是,他們為人處世以謙虛好學為榮。張揚從來都是他們的禁忌,而低調才是他們堅守的做人原則。他們常以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向別人求教,豐富和完善自我是他們的目的。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會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剋制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相反,那些驕傲自大的人卻常常招致禍端。
「出頭的椽子先爛」,過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首先會招致對自己的損害,尤其是容易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擊。忍耐住這種自我顯示的心情,一則能使自己謙虛向學,二則可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害,有利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有很多知識分子,常常向別人顯示自己的清高與孤傲。三國時候的禰衡,具有很高的才學,要是生逢其時,也許能發揮他的才幹,然而他生逢亂世,又恃才傲物,結果被殺。
漢獻帝建安初年,曹操考慮派一個使者到荊州勸說荊州牧劉表投降。謀士賈詡建議說:「劉表喜歡與有名的人士交往,最好能物色一位著名的人物前去,才有希望達到目的。」曹操覺得有道理,就問另一個謀士荀攸說:「你認為誰可以去?」荀攸回答:「當然以孔融去最好!」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擔任過北海侯國的相,以能寫文章與慷慨好客聞名,是當時文學界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當然是比較理想的人選。曹操點頭答應,並囑咐荀攸去給孔融打招呼。孔融聽到荀攸的話,立即介面說:「我有一位好友叫禰衡,字正平,他的才學比我高十倍。這個人足以在天子身邊工作,做一個使者,更不成問題。」後來孔融並沒有把禰衡直接推薦給曹操,而是向漢獻帝上了一個表,大大誇耀了禰衡的才能。獻帝把表章交給曹操,曹操心中老大不高興,就隨便叫人去把禰衡喊了來。禰衡來后,按例行了禮,曹操卻一反以往尊重人才的常態,不給禰衡安排座位。平時頗為自負的禰衡見到這個場面,不覺仰頭向天,一聲長嘆說:「天地雖然這樣寬闊,為什麼跟前連一個像樣的人都沒有呢?」
曹操自傲地說:「我手下有幾十位能人,都是當代英雄,憑什麼說沒有人呢?」
禰衡又笑了一聲:「那就說給我聽聽吧!」
曹操不無得意地說:「荀攸、郭嘉、程昱見識高遠,前朝的蕭何、陳平,都不如他們。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猛無敵,過去的岑彭、馬武,也不是對手。呂虔和滿寵替我說管文書,于禁和徐晃擔任我的先鋒官。夏侯悼是天下的奇才,曹子奇是世上的福將。這怎能說沒有人呢?」
禰衡哈哈笑了起來:「閣下全講錯了,這些人我都認識,荀攸只是個看墳墓的料子;程昱僅能開開門;郭嘉倒還可以讀幾句辭賦;張遼在戰場上只配打打鼓,敲敲鑼;許褚也許能放放牛,牧牧馬;樂進和李典噹噹傳令兵勉強湊合;呂虔不過能給人家磨磨刀,鑄幾支劍;滿寵是喝酒的能手;于禁是打磚的泥水匠;徐晃只有殺豬、扒狗的本事,夏侯悼是一個僅能保全性命的將軍;曹子奇被人稱為只知道要錢的太守。其餘都是飯袋、酒桶而已!」
禰衡這一頓諷刺、挖苦,激怒了曹操,曹操呵叱起來:「你又有什麼能耐?」
禰衡毫不客氣:「我?天文地理門門都能;三教九流樣樣都知道:輔助天子,可以使他們成為堯、舜;個人道德,可以與孔子、顏淵相比,怎能與這些凡夫俗子相提並論呢?」
這時,張遼在旁邊,聽到禰衡這樣狂妄,公開侮辱大家,氣得抽出寶劍要砍,曹操止住他說:「我目前正缺少一個敲鼓的人,早晚朝賀和宴會,都要有人敲鼓,就讓禰衡去做吧!」老奸巨猾的曹操,企圖用這個辦法狠狠羞辱一下禰衡,誰知禰衡一點也不拒絕,很快答應這個辦法,告辭去了。張遼恨恨地問曹操:「這個傢伙講話這般放肆,為什麼不讓我殺他?」
曹操笑笑說:「這個人在外面有點虛名,我今天殺了他,人家就會議論我容不得人。他不是自以為很行嗎,那就叫他打打鼓,丟丟他的人吧!」
第二天中午,曹操在丞相府大廳上邀請了很多客人赴宴,命令禰衡打鼓助興。原先打鼓的人叮囑禰衡打鼓時必須換上新衣,但禰衡卻穿著舊衣服進入大廳。禰衡精於音樂,打了一通「漁陽三撾」,音節響亮,格調深沉,發出金石般的聲音,座上的客人都被激動得情緒熱烈,流下淚來。曹操的侍從們突然挑剔地叫道:「打鼓的為什麼不換衣服?」誰知禰衡竟當眾脫下身上的破舊衣服,赤裸裸地站在那裡,客人們驚得一齊掩起面孔。禰衡又慢慢地脫下褲子,一直不動聲色。曹操看見這個情景,呵叱起來:「在朝廷的廳堂上,為什麼這樣不懂禮儀?」
禰衡嚴峻地回答說:「目中沒有君主,才是不懂禮儀。我不過是暴露一下父母給我的身體,以顯示我的清白罷了!」
曹操抓著禰衡的話,逼問說:「你說你清白,那麼誰又是污濁的?」
禰衡直指曹操說:「你不識人才,是眼濁;不讀詩書,是口濁;不聽忠言,是耳濁;不通曉古今的知識,是頭腦污濁;不能容納諸侯,是胸襟污濁;經常打著篡奪皇位的念頭,是心地污濁。我是社會上知名的人,你強迫我打鼓,這不過如同當年奸臣陽虎輕視孔子,小人臧倉毀謗孟子一樣。你要想成就稱王稱霸的事,這樣侮辱人行嗎?」
禰衡這樣犀利地當面抨擊曹操,使大家都非常吃驚。當時孔融也在座,生怕曹操一氣之下會殺害禰衡,便巧妙地為禰衡開脫說:「大臣像服勞役的囚徒一樣,他的話不足以讓英明的王公計較。」曹操聽出孔融在幫禰衡講話,事實上他也不想在這賓客滿座的場合承擔殘害人才的惡名。只見他裝作肚量極大的樣子,用手指著禰衡說:「我現在派你到荊州出使。如果說得劉表來歸降,我就重用你擔任高官。」禰衡知道劉表是不會歸附曹操的,派去的人也會凶多吉少,這分明是曹操在使借刀殺人的伎倆,不肯答應。曹操立即傳令侍從,要他們備下三匹馬,由兩人挾持禰衡去荊州,一面還通知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員,都到東門外擺酒送行,真是既毒辣又狡猾!
禰衡大膽地痛斥曹操,在當時有一定的正義性。但由於他恃才傲物,往往出語傷人,也不討劉表喜歡。劉表察覺到曹操有心把禰衡送來,好讓自己殺他,既解了曹操的恨,又把殺害賢人的罪責推到自己頭上,便也便了一個與曹操同樣的圈套,把禰衡轉派到生性殘暴的江夏太守黃祖那裡。果然,禰衡在宴席上諷刺黃祖,說黃祖好像是廟裡的菩薩,只受香火,可惜並不靈驗,最後被黃祖所殺。
雖有一定的才智,但過於自傲,會樹敵過多,於己不利。這是禰衡給我們的教訓。事實上,為人處世的道理也是如此。太過張揚,不懂得謙虛之禮,是為人大忌;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謙謹低調才是做人的真學問。
低調是保護自身的有效策略
行事低調一點,態度謙卑一點,是保護自己、發展自己的有效策略。
郭解,是西漢的一位俠客,為人行俠仗義,在當時很有聲望。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面子。後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託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所託,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郭解還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技巧的處理方法。
一切講清楚后,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過去當地許多有名望的人也來調解過,但都沒有調解成。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面子,我把這件事解決了。但我畢竟是個外鄉人,占這份功勞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我這個外地人來解決了,未免會使本地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感到丟面子啊。」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麼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面上讓人以為我沒辦成,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頭面人物還會上門,你把面子給他們,算是他們調解成的,好不好?拜託了!」
郭解很懂得照顧別人的面子,因為他知道,那些當地的頭面人物是愛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們,以後還怎麼在這裡混?所以自己還是當個幕後英雄,成全他們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以後,權奸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勞,散布流言飛語說:「王守仁以前是與朱宸濠同謀的,等到已經聽說各路大軍開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脫。」王守仁聽了這種傳說,於是把朱宸濠交給了協同參戰的張永,使皇帝能夠親獲朱宸濠,滿足自己御駕親征、生擒逆首的虛榮心。後來張永也在皇帝面前極力稱讚王守仁的赤膽忠心和謙遜讓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於是赦免了王守仁。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循良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飢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輕車簡從來上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戶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持刀帶劍的人,他勸道:「為什麼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務點正業?」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
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到了長安后,這位王先生還是終日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這兒來,我有話要對他說!」一副醉漢狂徒的模樣,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這位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加官晉爵。
還有一個例子:唐朝元和年間,大將李恕平定了蔡州叛亂,將叛將李元濟活捉,為國家立了一件大功。他的上司、招討使裴度來淮西檢查工作,李恕讓軍隊列隊整齊,十分莊嚴地出城迎接,他還跪拜於道路邊。裴度正想謙恭避讓,李恕阻止說:「蔡州人野蠻強橫,不知道尊卑之節、上下之禮已經有幾十年了。請裴公藉此機會讓他們看一看,讓他們了解朝廷的尊嚴。」裴度這才接受了李怨的大禮。
李怒立了大功以後,態度謙虛,心裡裝著領導,這樣的人怎能不被人喜歡,怎能不被賞識?
謙而不爭可贏得他人器重
謀而有功是聰明,不居功自傲則是大智慧。
丙吉是西漢魯國人。他自幼學習律令,曾任魯國獄吏,因有功績,被提拔到朝中任廷尉右監,後來調到長安任獄吏。宣帝即位後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職。
漢武帝末年,發生了「巫蠱之禍」,禍及衛太子。漢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衛太子全家及其黨羽。衛太子被迫自殺,全家被抄斬,長安城有幾萬人受到株連。當時,後來成了漢宣帝的病已剛生下來幾個月,也因衛太子的事被牽連入獄。丙吉奉詔令檢查監獄時,發現了這個小皇曾孫。丙吉知道衛太子被害並無事實根據,因此,對於皇曾孫的遭遇很是同情。丙吉就暗中讓兩個比較寬厚謹慎,又有奶的女犯人輪流餵養這個嬰兒,每天親自去檢查餵養情況,不準任何人虐待這個孩子。若是沒有丙吉的關懷愛護,可憐的皇曾孫或許早就死在獄中了。
后元二年,漢武帝生病,有一個會看天象的人說:「我們看到長安監獄的上空有天子貴人之氣。」漢武帝便下令將監獄里的囚犯統統殺掉,並派郭穰連夜來到監獄。丙吉得知后立即關閉監獄門,不準郭穰進去,還說:「監獄裡面是有一個無辜而又可憐的皇曾孫,無緣無故地殺死普通的人都不應該,何況這個孩子是皇帝的親曾孫啊!」說完,丙吉就坐在監獄門口,雙方一直僵持到天明。郭穰進不了監獄,便回去向漢武帝告丙吉的狀。漢武帝聽了稟報后,有所醒悟並說:「這大概也是天命吧!」於是下令把監獄里關的死囚一律免去死罪,皇曾孫得以保全下來,但是皇曾孫體弱多病,在一次大病痊癒后,丙吉給皇曾孫起名叫「病已」意思是病已全好了,再也不會得病了。
丙吉知道把皇曾孫長期放在長安監獄中總不是辦法,他聽說有個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就駕車把皇曾孫送到她家撫養。漢昭帝繼位后不久就死了。由於昭帝無子,造成了無繼承王位之人的局面。大將軍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便商議如何立新帝。丙吉此時任大將軍府長史、光祿大夫、給事中等職務。他對霍光說:「如今國家百姓的性命就掌握在將軍手中了。皇曾孫病已寄養在民間,現年已十八九歲了。他通曉經學儒術及治國之道,平日行為謹慎,舉止謙和,是理想的繼承人。希望將軍明大義,參考占卜的結果,先讓他人宮侍奉太后,待天下人明白真相后,再決定大策,輔立即位,這是天下人的大幸啊!」霍光採納了丙吉的奏議,輔佐皇曾孫登基,這就是漢宣帝。漢宣帝即位后,封丙吉為關內侯。
丙吉為人深沉忠厚,處世低調謹慎,從不炫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丙吉對病已在危難之中有養育呵護的大恩大德,但卻絕口不談自己的護駕之功,因此,漢宣帝根本就不知道丙吉對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朝中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大恩大德,丙吉依然毫無怨言地為國事盡心儘力。等到霍氏被誅滅,宣帝親政,並親自過問尚書省的事情。但是,出乎意外的是,一位名叫則的宮婢說她曾經有保護養育皇帝的功勞。漢宣帝詔令官員查問此事,宮婢就說:「此事的詳情丙吉都知道。」丙吉還認識這個宮婢,她根本就不是餵養過皇帝的乳母。丙吉指著宮婢說:「是曾經讓你照顧這皇曾孫,但是你不盡心餵養,你還有什麼功勞好講的。只有渭城的胡組,淮陽的郭征卿才是對皇帝有恩的人。」這樣漢宣帝才恍然大悟,知道丙吉是自己在大難之際的救命恩人。漢宣帝立即召見丙吉,稱讚他有如此大的功德,平日卻隻字不提,真是難得的賢臣。於是下令封丙吉為博陽侯,升任丞相。
臨到受封時,丙吉正好病重,不能起床。皇帝就讓人把封印紐佩帶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但是,丙吉依然是那樣的謙恭禮讓,一再辭謝。當他病好后,正式上書辭謝對他的賞賜,謙虛地說:「我不能無功受祿,虛名受賞。」漢宣帝感動地說:「我對你進行封賞,是因為你對朝廷確實立有大功,而不是虛名。可是你卻上書辭謝,我要是同意了你的辭謝,就顯得我是一個知恩不報的人了。現在天下太平,沒有太多的事,你儘管安心養病,少操勞,只要你把身體保養好了,其他一切事你就放心好了。」就這樣丙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賞,從此,為朝廷更加盡忠盡職。
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腥風血雨中,丙吉冒著生命危險,不但救了皇曾孫的命,將他撫養長大,而且輔佐他登上皇帝的寶座,此恩可謂深似海,此德可謂比天高。但是丙吉卻絕口不提。這既說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現出了他深沉的處世智謀。
因為,從處世的智謀說,大德不言謝,低調而為之,是一種避禍自保的韜晦之計。侯門似海,君心難測,皇帝對臣下的要求,歷來是只准你出力,不准你邀功。丙吉對此是不會不知道的。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謙而不爭,低調行事,既可以贏得他人的敬佩,又可以因你的穩妥而受到領導的信任和器重。
用低調來化解他人嫉妒
當你事業有成或取得令人艷羨的職位和榮譽時,千萬不要忘乎所以飄飄然。你的一言一行都要為對方的感受著想,學會安撫對方的心靈。否則就會招致他人的嫉妒,帶來一睦不好的後果。
李小姐被調到市人事局,可在人事局工作了幾個月,同事中連一個朋友也沒有,她自己也搞不清是什麼原因。
原來,她認為自己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滿意得不得了,每天都向同事們炫耀她在工作中的成績,炫耀每天有多少人找她幫忙。但同事們聽了之後不僅沒有人分享她的「得意」,而且還非常不高興。
後來,還是她當了多年領導的老父親一語點破,她才意識到自己的癥結。從此她很少在同事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噓,把自己的成就說出來,這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後來,每當她與同事閑聊的時候,她總是讓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得意炫耀出來,與其分享,久而久之,她的同事們都成了她的好朋友。
嫉妒是基本人性之一,只不過有的人會把嫉妒表現出來,有的人則把嫉妒深埋在心底。
嫉妒是無所不在的,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親子之間,都有嫉妒的存在。而這些嫉妒一旦處理失當,就會形成足以毀滅一個人的烈火,在這裡我們簡單談一下朋友、同事之間的嫉妒。
朋友、同事之間嫉妒的產生都是因為以下的情況:例如,「他的條件又不見得比我好,可是卻爬到我上面去了!」「他和我是同班同學,在校成績又不比我好,可是竟然比我發達,比我有錢!」……換句話說,如果你陞官了、受到上司的肯定或獎賞、獲得某種榮譽時,那麼:你就有可能被同事中的某一位(或多位)—嫉妒。女人的嫉妒會表現在行為上,說些「哼,有什麼了不起」或是「還不是靠拍馬屁爬上去」之類的話;但男人的嫉妒通常擺在心裡,有的擺在心裡也就算了,有的則開始跟你作對,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
因此,當你一朝得意時,你應該注意幾件事:——同單位之中有沒有比我資歷深、條件比我好的人落在我後面的?因為這些人最有可能對你產生嫉妒。
——觀察同事們對你的「得意」在情緒上產生的變化,以便得知誰有可能嫉妒。一般來說,心裡有了嫉妒的人,在言行上都會有些異常,不可能掩飾得毫無痕迹,只要稍微用心,這種「異常」很容易發現。
而在注意這兩件事的同時,你也要做這些事情:——不要凸顯你的得意,以免刺激他人,升高他的嫉妒,或是激起本來不嫉妒的人的嫉妒。你若為你的得意而洋洋自得,那麼你的歡欣必然換來苦果!
——把姿態放低,對人更有禮,更客氣,千萬不可有倨傲的態度。這樣就可降低別人對你的嫉妒,因為你的低姿態使某些人在自尊方面獲得了滿足。
——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地顯露你無傷大雅的短處。例如不善於唱歌、外文很爛等等,好讓嫉妒的人心中有「畢竟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幸災樂禍的滿足。
——和心有嫉妒的人溝通,誠懇地請求他的配合。當然,也要提示、讚揚對方有而你沒有的長處,這樣或多或少可消減他的嫉妒。
遭人嫉妒絕對不是好事,因此必須以低姿態來化解。而話說回來,嫉妒別人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有了嫉妒之心,又無法加以消除,那麼千萬不要讓它轉變成破壞的力量。因為這種力量會傷人也會傷己,而且嫉妒也會阻礙你的進步。因此,與其嫉妒,不如想辦法追上對方,甚至超越對方!
永遠保持謙卑的姿態
行為與內心的平衡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條件。只有謙虛謹慎的人才能保持行為與心靈的平衡。而那些失去了平衡的人,對社會所要求的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因而招致災禍,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可挽回的失敗。
也許早在中國文明肇始之初,中國人就把謙虛謹慎視為人類的最為可貴與美好的道德之一,儘管謙謹退讓可能會讓人覺得某種程度上的吃虧,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種所謂的吃虧亦不過是自己的謙卑美德的一種表現而已。
所謂的謙卑,即虛心而不自滿,不自滿,便能經常保持一種似乎不足的狀態,因而能獲得更大與更多地益處。「滿招損,謙受益」,自滿將招來禍患,而謙卑則能得到好處。謙卑是一種低姿態,不僅對一般的人有用,對處於高位的人更為有用。《易經·謙卦》中說:「謙尊而光」,即尊者有謙卑的美德,更能使人光明盛大。在此卦中還有一句話是:「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有作為的人,常用謙卑來培養自己的道德品格與指導人生的方向。
禍患在人謙卑時往往會消失,這是《易經》中所說的。考慮得周到,謹慎小心就沒錯。唐朝郭子儀爵封汾陽王,王府建在首都長安的親仁里。汾陽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憑人們自由進進出出,而郭子儀不允許其府中的人對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儀帳下的一名將官要調到外地任職,來王府辭行。他知道郭子儀府中百無禁忌,就一直走進了內宅。恰巧,他看見郭子儀的夫人和他的愛女正在梳妝打扮,而王爺郭子儀正在一旁侍奉她們,她們一會兒要王爺遞毛巾,一會兒要他去端水,使喚王爺就好像奴僕一樣。這位將官當時不敢譏笑郭子儀,回家后,他禁不住講給他的家人聽。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整個京城的人都把這件事當成笑話來談論。郭子儀聽了倒沒有什麼,他的幾個兒子聽了卻覺得大丟王爺的面子,他們決定對父親提出建議。
他們相約一齊來找父親,要他下令,像別的王府一樣,關起大門,不讓閑雜人等出入。郭子儀聽了哈哈一笑,幾個兒子哭著跪下來求他,一個兒子說:「父王您功業顯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卻不尊重自己,不管什麼人,您都讓他們隨意進入內宅。孩兒們認為,即使商朝的賢相伊尹、漢朝的大將霍光也無法做到您這樣。」
郭子儀聽了這些話,收斂了笑容,對他的兒子們語重心長地說:「我敞開府門,任人進出,不是為了追求浮名虛譽,而是為了自保,為了保全我們全家人的性命。」
兒子們感到十分驚訝,忙問其中的道理。
郭子儀嘆了一口氣,說道:「你們光看到郭家顯赫的聲勢,而沒有看到這聲勢有被喪失的危險。我爵封汾陽王,往前走,再沒有更大的富貴可求了。月盈而蝕,盛極而衰,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們常說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讓我歸隱;再說,即使歸隱,也找不到一塊能夠容納我郭府一千餘口人的隱居地呀。可以說,我現在是進不得也退不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緊閉大門,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一個人與我郭家結下仇怨,誣陷我們對朝廷懷有二心,就必然會有專門落井下石、陷害賢能的小人從中添油加醋,製造冤案。那時,我們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由此可見,正因為郭子儀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和德性修養,才能善於忍受各種複雜的政治環境,必要時犧牲掉局部利益,用謙謹的作風,確保全家安樂。人們若能像郭子儀那樣時刻保持謙卑謹慎的狀態,禍患自然不會產生。所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是很有必要的。過於堅硬的,容易折斷,過於潔白的,則容易被污染。驕兵必敗,驕將必失,同樣一個人在自己的事業達到頂峰時,更需要牢記忌盈之理,以警惕自己的失敗。凡想做一些大事情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了以下四條忠告,而爭取改掉這四種缺點:其一,盛氣凌人;其二,妄自尊大;其三,趾高氣揚;其四,好大喜功。
這四點不過是人類的劣根性中的幾種表現而已,它們都越出了謙卑,而走向人類之美德的反面。如果人們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會帶來或大或小的損失。
當一個人走在傲慢與謙卑之間的那條窄窄的小道上時,寧取謙卑,而勿取傲慢。
富而不奢可免遭記恨
富可敵國讓人羨慕,富而不奢卻可以讓人敬佩。
眾所熟知,全世界第一個擁有十億美元以上的富翁是洛克菲勒,不用說,他的家庭生活遠遠高於普通家庭,甚至超過了一般的王室家族。雖然如此之富有,但洛克菲勒自始至終對兒女的零用錢都管得很緊。
他規定,兒女的零用錢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七八歲時每周三十美分;十一二歲時每周一美元;十二歲以上時二美元。並給每人發一個小賬本,讓他們詳細地記錄每筆支出的用途,在發放零用錢時他要審查。錢和賬都清楚,且用途正當的,下周遞增五美分,如果賬目不清楚且用途不當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遞減。兒女們還可做家務活來賺得報酬,補貼自己的零用。就像逮一百隻蒼蠅十美分,逮一隻耗子五美分,背柴、剁柴、拔草等等都有報酬。兒女們都搶著干。當副總統的二兒子納爾遜和興辦新興工業的三兒子勞倫斯曾主動要求合夥承包替全家人擦鞋的零活兒:皮鞋五美分每雙,長筒靴十美分每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全家人都各自吃配給的份額,在烤蛋糕時要兒女們交出等量的食糖。在此期間男孩子們合辦「勝利」菜園,種瓜菜賣給家裡和附近的食品雜貨店。納爾遜和勞倫斯還一起養兔子賣給醫學研究所。
在外出上大學時,兒女們的零用錢和一般同學的也大致相同,要是有額外花消就必須申請,四兒子溫斯格普喜歡吃喝玩樂、交女朋友,有次欠賬還不出,只能向大姐巴搏借錢救急。
在讀大學時,小兒子「胖娃娃」戴維(大通國民銀行總裁)同樣恪遵家教。有次從學校放假返回紐約,他記賬時被同行的一個同學看到:飲料、菜各花費多少,真是難以理解。洛克菲勒視唯一的女兒為掌上明珠,但他仍毫不放鬆地培養她在生活上要儉樸的作風。他自己出於對宗教的信仰從不抽煙,也不允許兒女們抽煙,規定如果兒女們在20歲以前不抽煙可得獎金二千五百美元。在他發現巴博抽煙后,極力勸她戒掉,要不然就不給她獎金式津貼。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洛克菲勒知道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孔還難,「現在的許多孩子都有這種傾向,走最容易的路,走阻力最小的路」,在這方面他要兒女們得到磨鍊。
百年來,洛克菲勒家族繁衍至今,世世平安,代代興盛,幾乎沒有什麼人對他們心存記恨,口出惡言,這是因為他們擁有世代儉樸、為人低調的家風。
由於受歷史習慣的影響,人們常將一些偉人、名人和有深遠影響的人稱為聖賢之人。這是相對於凡人、常人來說的,是因為聖賢之人有高於凡人、常人之上的品性、功德及才智。但在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今聖賢之人不僅有上述特徵,最主要的他們還具有隱炫之智。農家出身的曾國藩,念念不忘勤儉之家風,雖身居高官,但從不奢侈。他曾經說道: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並深知「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其中的道理。所以,在他為官的幾十年中,「不敢稍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他自己對衣食住行的態度是「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在吃的方面很清苦,穿戴方面也從不講究。當時一些人的一件衣服就價值千金,而他作為這樣的高官,「所有的衣服還不值三百金」。在衣服多時,便讓家人把存放在家中已經多年不穿的舊衣服送到軍營。他很愛喝茶,但卻很節省,便經常請人帶錢回家,讓家人幫他在家鄉買既便宜又好的茶葉捎到軍營中。
曾國藩以身作則地影響著他的家人,並「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在他率軍駐紮安慶之時,其夫人也在蜀中。要求夫人每日紡綿紗「以四兩為率,二鼓后即止」。夫人十分自覺,經常紡紗至深夜。
一次,夫人紡紗,沒有覺察到已是三更,長子曾紀澤已經躺下。害怕紡車聲影響兒子休息,夫人就對兒子說:「今為爾說一笑話,以醒睡魔可乎?有率其子婦紡至深夜者,子怒置,謂紡車聲聒耳不得眠,欲擊碎之。父在房應聲曰:吾兒可將爾母紡車一併擊之為妙。」曾紀澤聽后,不但毫無怨母之意,反而更加敬重母親。翌日早飯時,突然,曾國藩故做生氣地問,為什麼說讓孩子擊紡車?遂之,哄堂大笑,坐中無不噴飯。
為保持這種勤儉的家風,曾國藩對子女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曾國藩可謂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子女要勤儉治家。為此他曾多次強調:吾家子侄,人人須以「勤儉」二字自勉。還反反覆復講述這其中的道理: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多有賢智風味。勤儉自恃,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他以祖輩們這種勤儉治家的事迹來勉勵子女們一定要保持儉樸之風,強調: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但切不可忘卻先世之艱難,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僱工。居家之道,唯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
他這樣言傳身教地給子女們講勤儉治家的道理,同時更注重在行動上培養出他們良好的習慣。在兒子入學讀書時,不允許多帶銀兩;在過年過節之際,不允許奢華鋪張;在兒女們大婚之時,規定每人購妝奩不得超過二百銀,也不可多請賓客。由於他長年統兵在外,不在兒女們身邊,但是他經常寫信給他的弟弟,請他幫助管教子女。
在信中他給弟弟曾國荃這樣寫道:「聞林文忠(指林則徐)三子分家,各得錢六千串,督撫20年家產如此,真不可及,吾輩當以為法。」聞兒子紀澤訂婚,他馬上寫信回家,告訴家人諸事都要節省,新婚當日,不必過多請客。並強調:新兒媳始至吾家,教以勤儉,紡績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兒媳入門后,又提醒兒子:雖衣食豐適,寬然無慮,但也不能忘記勤儉。新婦初來,宜教之入廚做羹,勤於紡績,不宜因其為富貴子女而不事操作。在紀澤主家后,曾國藩又告誡他: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在紀澤主持其妹出嫁時,曾國藩吩咐紀澤:余向定妝奩之資二百金,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曾國藩在子女們成長過程中,絲毫沒有鬆懈地教育他們要勤儉治家。
在居家長久之計方面,曾國藩曾強調:盛時常做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一定要牢記此二語。在他寫給弟弟的家書中還指出:家道的長久,並非憑藉一時的官爵,而是依靠長遠的家規;也非依靠一兩個人的突然發跡,而是憑藉眾人的全力支持。如果我有福,將來罷官回家,定與弟弟竭力維持。老親舊眷,貧賤族黨,不可怠慢。一視同仁地對待貧窮之人和富貴之人。興盛時,預做衰時之想。這樣,我們的家庭自然會有堅固的基礎。
歷來,人們都敬佩曾國藩是為人處世善於為官的高手,從他嚴格要求家人勤儉生活方面便可窺見一斑。
不要告訴別人你更聰明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裴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做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
「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守拙」,是一種掩飾自己、保護自己、積蓄力量、等候時機的人生韜略,經常在敵對鬥爭中使用。如鄧小平在抗日戰爭中就做了這樣的指示:「要使敵人看不起我們,要善於採取一切手段麻痹敵人。」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這種策略仍經常被低調者所使用。
「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這種韜略還可用來維持與改善同他人的關係,特別是當你發現了他人的錯誤而又不能不指出時,使用這一策略尤其重要。因為無論你採取什麼方式直接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因為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等於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你即使搬出所有的權威理論和所有的鐵定事實也無濟於事。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
因此,在指出別人錯了的時候,也應該做得低調一些,「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例如,你可以用若無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許是你自己錯了的方式提醒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記了的,或者提醒他錯了好像是他沒說清楚的。這將會收到神奇的效果,無論什麼場合,試問,誰會反對你說「我也許不對」呢?著名科學家玻爾就是這樣一位極其尊重他人但又非常堅持真理的人。當他對別人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時,他常常預先聲明:「這不是為了批評,而是為了學習。」這句話後來成為一句名言被人印在一期物理雜誌的封面上,作為獻給玻爾的生日禮物。
一次,有人發表學術演講,效果非常糟糕,玻爾也認為這個演講「完全是瞎扯」,但他仍然熱情地對演講者說:「我們同意你的觀點的程度,也許比你所想象的還要大!」
玻爾同愛因斯坦展開過一場為期近30年的學術大爭論,兩人的觀點完全相對立,但愛因斯坦認為,在反對他的觀點的陣營中,玻爾是最接近於公正地處理他所代表的學術觀點的人。玻爾這種低調的態度及他在為人方面的其他傑出表現,不但有助於他取得巨大的學術與教育成就,而且使他深受人們愛戴,使他的為人往往比他的科學教育成就更為人們所仰慕和歌頌。有人把他稱為「從天而降的佛祖」,有人頌揚他「與太陽神阿波羅的形象同輝」!
可見,低調一點,尤其是取得一定成就之後,你將會更平易近人、更受人尊敬。
放下「身架」才能提高「身價」
「身架」並不等於「身價」,有時候放下「身架」反而能獲得更大的「身價」。
對於每一個剛走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要成就一番事業,並不一定一開始就得從事「高人一等」的職業。縱觀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經歷,更多的人都是經歷了別人眼中所謂「低人一等」的工作,積累了經驗、增長了閱歷,才取得最後的成功的。甚至有人就在那些所謂「低人一等」的職業上干出了成績。
有一位大學生,在校時成績很好,大家對他的期望也很高,認為他必將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機關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賣蚵仔麵線賣出了成就。
原來他是在畢業后不久,得知家鄉附近的夜市有一個攤子要轉讓,那時他還沒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錢」,把它買了下來。因為他對烹飪很有興趣,便自己當老闆,賣起蚵仔麵線來。他的大學生身份曾招來很多不以為然的眼光,但卻也為他招來不少生意。他自己倒從未對自己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產生過懷疑。
現在呢,他還在賣蚵仔麵線,但也搞投資,錢賺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架。」這是那位大學生的口頭禪和座右銘:「放下身架,路會越走越寬。」那位同學如果不去賣蚵仔麵線或許也會很有成就,但無論如何,他能放下大學生的身架,還是很令人佩服的。這裡並不是說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類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時候,實在也應有這樣的勇氣。
人的「身架」是一種「自我認同」,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但這種「自我認同」也是一種「自我限制」,也就是說:「因為我是這種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種事」。而自我認同越強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厲害,千金小姐不願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飯,博士不願意當基層業務員,高級主管不願意主動去找下級職員,知識分子不願意去做「不用知識」的工作……他們認為,如果那樣做,就有損他的身份。
其實這種「身架」只會讓人路越走越窄,並不是說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時刻,如果還放不下身架,那麼就會讓自己無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來,那麼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學歷、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中」。同時,也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走你認為值得走的路。
有一位留學美國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后在美國找工作,結果接連碰壁,好單位沒人要,壞的單位又放不下面子,結果許多家公司都將這位博士拒之門外。這樣高的學歷,這樣吃香的專業,為什麼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萬般無奈之下,這位博士決定不在乎面子,換一種方法試試。
他收起了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再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電腦公司錄用,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這是一份稍有學歷的人都不願去乾的工作,而這位博士卻幹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了他的出眾才華: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這絕非一般錄入人員所能比的。這時他亮出了自己的學士證書,老闆於是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畢業生對口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老闆發現他在新的崗位上遊刃有餘,還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這比一般大學生高明,這時他才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闆又提升了他。有了前兩次的經驗,老闆也比較注意觀察他,發現他還是比碩士有水平,對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談話。這時他拿出博士學位證明,並敘述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此時老闆才恍然大悟,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因為對他的學識、能力及敬業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這個博士是聰明的,碰了幾次釘子后,他放下身份與架子,不在乎博土的面子,甚至讓別人看低自己,然後在實際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次地對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漸高大起來。許多年輕人初人社會時,往往把自己的一堆頭銜、底牌全部亮出來,誇耀自己,結果或者讓別人反感難以與人合作,或者招來很高的期望值而讓人失望,稍有失誤便不好翻身。倒不如放下身架,低姿態走入社會,反而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成功。為何會如此呢?那是因為「放下身架」比放不下身架的人在競爭上多了幾個優勢: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而能吸收各種資訊,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的資訊庫,這將是他的本錢。
能放下身架的人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沒有身架的顧慮。
所以,即便你的水平再高,即便你的能力再強,即便你的頭銜再多,即便你的人際再廣,只有放下你的「身架」才可能真正提高你的「身價」。
聰明人不去自招妒忌
雖然出類拔萃的人難免有人妒嫉,但是能不招人妒忌還是不要自招妒忌的好。
自古以來「同行相妒」,而妒忌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人行走商場,最怕非議,最怕樹敵,因此還是謹小慎微比較可靠。胡雪岩對這一點深有感觸,他說:「不招人妒是庸才,可以不招妒而自己做得招妒,那就太、傻了。」無論在他的中興時期還是末路時期,他都非常注意自身的舉動,行事低調,避免鋒芒太露,因別人的嫉妒而招敵。
胡雪岩的不自招妒忌,是為了不在同行中處於孤立的地位,是一種深遠的眼光。在創業之初,他的這種眼光就表現出來了。
胡雪岩因資助王有齡而被錢莊掃地出門,王有齡當官后,自然要感恩圖報,給胡雪岩創業的機會。
不為賺錢而結怨,不搶別人的好處,這是調適人際關係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同時,為了不在同行中處於孤立地位,還有一條重要原則,即不自招妒忌。
胡雪岩要籌辦自己的錢莊,實際上還身五分文。不過他已經籌劃好了資金的來源,即以王有齡為官場靠山,憑他們的交情承辦代理打點道庫、縣庫的過往銀兩。代理道庫、縣庫,可以用公庫的銀子來做錢莊的流動資本,而且公家銀子不需付利息,這等於是白借本錢。當然,這樣做有一項條件,那就是王有齡必須得一個署理州、縣的實缺。當時王有齡剛剛仕途起步,還只是浙江海運局「坐辦」,一來他還不具備真正給胡雪岩提供代理公款的條件,二來他自己也確實需要胡雪岩的全力相助,因此,他不同意胡雪岩立即著手開辦錢莊。依王有齡的想法,等他在官場真正立足之後再著手胡雪岩的錢莊也不遲,反正他們的交情本來就不必瞞人。按當時官場通例,他把官庫銀子給胡雪岩錢莊「代理」,也是極普通的事情,不怕別人說什麼。不過,胡雪岩不這樣看。胡雪岩認為正因為已經有了代理道庫、縣庫的籌劃,所以更應該先立起一個門戶來。王有齡此時剛剛得意,外面還不大有人知道,因而也正是一個機會。這時把錢莊辦起來,即使內里只是一個空架子,外面也要弄得熱熱鬧鬧的,這樣一旦王有齡放了州縣,由自己的錢莊代理公庫,公款源源而來,空的自然變成實的。倘若一定要等到王有齡放了州縣得了實缺再來搭架子,那時浙江官、商兩界都知道有個王有齡,也都知道王、胡之間的交情,雖然自己的錢莊能夠得到代理官庫的好處是一樣的,或許錢莊生意的運作還會方便些,但外人的看法和說法卻會大不相同,人們會說胡雪岩辦錢莊是借了王有齡的官場靠山,也會說王有齡是動用公款交胡雪岩辦錢莊,營商自肥,如果有人開個「玩笑」,告上一狀,那也就真的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胡雪岩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做事要不落痕迹,不自招妒忌。商場上確實應該注意盡量不要招嫉。被人嫉妒,會在自己與同行之間造成一種無形的隔閡,生意上攜手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特別是自我招搖,凡事把調門都拔得特別高,這樣純粹是自招妒忌,不但會容易使自己在同行同業中處於孤立地位,甚至還有可能使同行聯起手來與你作對,果真如此的話,你也就會感到處處掣肘,四面支絀,要想獲得成功,也就難上加難了。
從這一角度看,自招妒忌其實也就是在為自己樹敵。而且,應該知道,由自招妒忌而樹敵,這「敵」比通常意義上的「敵」還可怕,因為他常常隱在暗處,難以對付,表面上嫉妒你的人和你一團和氣,暗地裡卻因為嫉妒你而給你下「絆子」,讓你知道有對手卻不知道對手在哪裡,等你找到對手之後,也許你精心籌劃開創的事業已經付之東流了。
所以,一個精明的商人,雖然知道遭人妒忌常常是免不了的,但決不自招妒忌。而他們不自招妒忌的方法,也不外乎與胡雪岩一樣,第一,不在同行中鋒芒太露,第二,不能總想著自己好事佔全,第三,時刻注意得饒人處且饒人以化解可能產生的敵意。總之一句話,做事得不落痕迹。
清朝末葉,西化運動逐漸生根,朝廷特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處理涉外事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等於是現在的外交部。不過,總理衙門不管拿主意,算是第二線事務機構,真正與外國官商打交道的第一線衙門有兩個,一個是設於天津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另一個則是設於南京的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朝廷派左宗棠到南京,當南洋大臣。左宗棠目空一切,到了南京就和李鴻章於上了,極力剷除李鴻章在江南地區的勢力。李鴻章也不好惹,當然也出計謀打倒左宗棠。兩雄相爭,先斬對方羽翼。毫無疑問,胡雪岩是左宗棠最大的羽翼,也成了整個北洋系最顯著的靶子。各種麻煩不打一處來,胡雪岩十分機警,見招拆招,一一應付。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胡家正趕上辦喜事,他家三小姐要出嫁了。
胡雪岩派他親信姨太太,帶著大筆現銀趕到上海,採購鑽石珠寶,作為女兒嫁妝。這姨太太很能幹,在租界里一家德國洋行,買到極為珍貴的一批鑽石首飾。
這德國洋行的經理久仰胡雪岩「財神」之名,成交之後,提出不情之請,希望姨太太能同意,把這批鑽石首飾在店裡陳列一個星期,讓店裡大做廣告,說是本店做成財神胡雪岩女兒出閣嫁妝的生意,以收廣告之效。
德國經理這份請求,卻讓胡雪岩姨太太頗傷腦筋,她和胡雪岩在上海的死黨兄弟古應春商量此事。一方面,現在外面整個北洋系人馬都在等機會,等著找胡雪岩麻煩,胡雪岩好歹是朝廷紅頂子宮,在上海灘這樣招搖,很容易落人話柄,說胡雪岩鋪張招搖,有礙官箴。所以公開展覽首飾並不妥當。可是,要是拒絕要求,自然有話傳出去,說是胡雪岩現在不比從前了,財力大為縮水了,連嫁女兒都拿不出像樣的首飾,否則為什麼不敢拿出來展示?要是真有這種傳言,對胡雪岩的信用是一大打擊,以後做起生意來,場面就要打折扣。
經過幾方面思考,最後姨太太與古應春決定,展覽還是展覽,不過,既是在德國洋行里,那麼,首飾旁的說明,就以英文、德文表示,不準寫中文。這種做法,其實滿鴕鳥的,但也不失為折中之道。
胡雪岩雖然是富敵王室的東南巨富,有財神之譽,但是,畢竟還是知道憂讒畏譏,儘管有部分實力,還是知道收斂,適時地放低調門。所,以,作為一個商人,一定要懂得不自招妒忌的道理,像胡雪岩一樣,反躬自省,收斂鋒芒。
做人做事放低一點調門
做人做事要放低一點調門,不但是對自己的一種自我保護,也是讓他人敬佩的一種內在氣質。
歐洲有一著名格言說:「愈是喜歡受人誇獎的人,愈是沒有本領的人。」反之,我們也可以說:「愈是有本領的人,愈是不需要別人的誇獎。」一個有本事的人,沒必要張揚著讓別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
中國人常說,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歡自吹自擂的,因為別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舉行的那場世紀拳王大賽一樣,雖然這場比賽被判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劉易斯獲勝的,真正的拳王當是劉易斯,霍利菲爾德再怎樣吹噓也是沒用的。
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過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戰後,南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李將軍還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去受審,簽訂降約。
格蘭特將軍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驕奢放肆、目中無人起來了呢?沒有!他是一個胸襟開闊、頭腦清晰的大人物,他絕不會做出這種喪失理智的行為來!
他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他雖然戰敗被擒,但態度仍舊鎮定異常。像我這種矮個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較起來,真有些相形見絀,他仍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軍服,腰間佩著政府獎賜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裝,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條代表中將官銜的條紋罷了。」
這一番謙虛的話在人們聽來,遠比數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對自己的成就發生疑問的人,才愛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飾那些令人懷疑的地方。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噓自我炫耀的,因為你的成績,你的成功,別人會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會記在心上。
也許你以為格蘭特將軍的自謙,固然值得讚美,而李將軍以敗將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齊,似乎有些示之驕傲吧?其實不然,李將軍雖然戰敗,但仍能坦然忍受恥辱,這正是他勇敢堅毅的地方。他這樣做,是表示他把失敗當做一種經驗,而非一種恥辱,如果能再給他一次機會的話,他仍能挺身奮戰、爭取光榮。所以他也可以說是不失為一位偉大軍人的風度。他之所以與格蘭特持相反的態度,並非不肯謙虛,實在是由於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
格蘭特將軍不但讚美了李將軍的態度,而且也沒有輕視他的戰績。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和李將軍的失敗,是綜合因素所造成的。他說:「這次勝負是由極湊巧的環境決定的,當時敵方軍隊在弗吉尼亞,幾乎天天遇到陰雨天氣,害得他們不得不陷在泥淖中作戰。相反的,我們軍隊所到之處,幾乎每天都是好天氣,行軍異常方便,而且有許多地方往往是在我軍離開一兩天後便下起雨來,這不是幸運是什麼呢!」
格蘭特將軍把一場決定最後命運的大勝利,歸功於天氣和命運,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終沒有被名利的慾念所埋沒。曾經有人說:「愈是不喜歡接受別人讚譽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為芝麻大的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別人的稱讚,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當作一樁了不得的事情,那你無異是在欺騙自己,就像那些被魔術欺騙了的觀眾一樣。從此你將走上失敗之路,因為你早已沒有自知之明,盲人騎著瞎馬亂闖,怎麼會有成功的希望呢?
實際上,只要我們仔細思考,就知道我們90%的成功,其實有不少機遇的成分夾雜在裡邊,我們應該看清這些機遇所在。即使是有點本事的人,也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只不過是他比別人更幸運一點而已。所以,無論做什麼事,調門還是放低一些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