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節書這種東西(1)
讀蘇青的書
漸漸地你就會進入
那麼一種狀態
毫不費力的變成書中的主人公
穿透時空經歷了那個時代所生的事
哭哭笑笑幾個回合
便把現在
手心裡握著的片刻寧靜
看得格外珍貴了
我有個熟人買了整整一架子書,遮天蔽日,幾乎佔了大半個屋子,而且全都是精裝書,平裝的書他一律不要。***我覺得很怪,就去問他:「平裝的也有不少好書呢,你怎麼……」
他回答我:「你以為我真有時間讀這些書嗎?這些書買來不過是些擺設,充充門面罷了,透著咱也有文化。」
書就成了這樣一種裝腔作勢的東西。後來我還聽說有整柜子的書隨書櫃出售的,這樣就省得房間的主人一本本上書店去挑了。這倒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可能有人到死都沒把那些書打開過一回,雖然他們的的確確擁有過這些書。
我在客廳里是不放書的,因為我認為書像其他私人物品一樣,不宜展覽給別人看。圖書的擁有量並不是學問的見證,不要以為客廳里擺著大書櫃的人他一定懂得多。好書都是藏起來看的,沒誰敲鑼打鼓招集起一幫人來,然後再開始讀書。
那是請客吃飯不是讀書愛書。總喜歡熱熱鬧鬧的人是沒心一個人坐下來品一本書的。讀書的心境與品茶頗為類似,是屬於只可意會不可傳的。一本好書從書店裡買了來,放在擦得乾乾淨淨的案頭上,總好像在勾人心頭的痒痒肉。即使當時沒有時間細讀,也總想忙中偷閑翻上兩頁,看他個只片語。好小說斷章取義從中間看兩眼也能看得進去,這就是語的魅力。而那些立意很好、語卻乾巴巴的小說,冷不丁從哪兒一讀感覺就很難受。這類書並不是因為多少深刻而使人看不進去,只是因為它太難看了。一個要演技沒演技、要長相沒長相的醜女在台上扭來扭去,觀眾當然有權唾棄她。讀書也是這樣,寫得太差的書,乾脆一眼也不要看,省得污染眼睛。
要找那些和自己精神上能夠相通的書去讀,讀的時候才能體會精神上類似於飛翔的感覺。讀書其實不是被動的行為,而是一種互動的過程,一本好書常能激人的想象力,讓你的思維充分展開。書將我們帶到了平常到不了的地方。我身邊很有幾本像夥伴那樣關係親密的書,這些書並不是裝潢頂頂漂亮的書,也都不是精裝本,我不看重那些,我喜歡一本書是愛屋及烏的,包括裡面排版的字。讀書是在與人格上令你欽佩的人交談,讀書是最自由的一種會話,沒誰能鑽到你內心去,只有書籍能夠做到。
讀書的另一個快感來自於對語的感覺,每個人對語的感覺是天生的,這就像有的人天生適合表演,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會唱歌一樣,喜歡讀書的人大都有一種對文字的癖好和自己特殊的領悟力,看見白紙黑字的方塊字打心眼裡就那麼喜歡,不自禁地要往下看下去。影視劇是一種美,但文字表達出來更是一種美,據說信息時代文字的東西正在逐漸消退,有人甚至擔心到了下個世紀書這種東西會消失,我想只要有那麼多愛書人存在,書就不會統統跑到計算機里去成為「電子讀物」。在《數字化生存》這本書里,作者提到現在電腦還沒有展到可以蜷縮在床上閱讀的程度,所以「電子讀物」暫時還取代不了傳統的書籍。我想,即便是電腦小巧到可以放進被窩裡,我還是想用傳統的方法來讀小說。因為「電子讀物」是無論如何取代不了傳統書籍的柔軟和溫馨的。
那些買書來裝飾牆壁的人家,很難明白書的妙處。書里的話印在紙上,並不像電腦里的信息那樣過眼煙雲。書是值得反覆體味、細細追究、一句一句掰開來揉碎了看的。小說更是話裡有話、音里有音,並不是只看故事,單純看故事的讀者可以去看電視連續劇。
在我個人看來,一個人藏書不宜過多、過雜,就好像交友,泛泛的皮毛之交,這種朋友不如不交。書太多、太雜、太新、太昂貴,反倒成了一個人精神上魄負擔而不是財富了。
一個人的生命旅程中,不管你曾經擁有過多少書,但和你終生相伴的最多也就是幾本,這幾本書,在做女孩子的時候讀過,在為人妻為人母的時候又讀過,在滿頭白坐在養老院里曬太陽的時候還依然想讀,而每一次讀它,總感覺有初讀的激動,甚至是,讀得不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