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史記觀止本紀(12)
秦始皇統一天下當了皇帝以後,有人說:「黃帝於五行中得土德,有黃龍和大蚯蚓這樣的祥瑞出現。***夏朝於五行中得木德,有青龍停留在都城郊外,草木長得茁壯茂盛。殷朝於五行中得金德,銀子從山中流出來。周朝於五行中得火德,有紅色烏鴉這種符瑞出現。如今秦朝取代了周朝天下,正是得水德的時代,過去秦文公出外打獵,曾捉到一條黑龍,這就是水德的祥瑞。」於是秦朝人改稱黃河為「德水」,以冬季十月作為每一年的開端,崇尚黑色,以六為尺度的單位,音律崇尚大呂,政事崇尚法治。
秦始皇登上帝位后的第三年,向東方巡察各郡縣,在騶縣的嶧山立祠祭祀,以歌頌秦朝的功業。這時他徵召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人,隨他來到泰山下。有的儒生建議道:「古時候舉行封禪大禮時,乘坐的車子的車輪要用蒲草包裹好,是怕損害山上的土石草木;只要打掃乾淨地面這裡就能作為祭祀場地,用莖稈來編墊席即可,這說明古禮是很容易辦到、易於遵行的。」秦始皇聽到他們的議論各不相同,而且怪異離奇,難以實行,由此罷黜了這些儒生。於是又修車道,自泰山的南坡登上頂峰,立石碑來頌揚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到過泰山祭天。從北坡下山,在梁父山祭地。始皇封禪的儀式多採用太祝在雍城祭祀上帝時所用的儀式,這些禮儀都秘而不宣,使得後世人無法知曉也無從記載。秦始皇上泰山的時候,在山腰上遇到暴風雨,只好在大樹下避雨。諸儒生已經被始皇貶退,不能參與封禪大禮,聽說始皇遇到風雨,就紛紛譏笑他。封禪既畢,秦始皇又繼續向東行到海邊巡遊,一路舉行儀式祭祀名山、大川以及八神,訪問羨門等仙人以祈求福佑。
從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起,騶衍等人著書論述五德相生相剋、周而復始的道理。到秦始皇稱帝后,有齊人向始皇奏明了這套理論,秦始皇便採用了。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都是燕人,講求神仙道家的法術,宣揚人的**消亡而靈魂不滅、依託鬼神等事。騶衍靠著陰陽交替主宰運數的理論而聞名於諸侯,而燕、齊地區沿海一帶的方士傳習他的理論又不能融會貫通,於是一些荒誕怪異、阿諛奉迎、因循苟且的人從此多了起來,其人數多得數不清。
從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代起,他們就派人去海上尋找蓬萊、方丈、瀛州這三座神山。相傳這三座神山在勃海之中,離人間的路程並不算遠,困難在於,當船將要到達山側的時候,就會有海風將船隻吹開。據說可能曾經真的有人到過那裡,那裡有眾位仙人以及長生不老葯。那裡的物產、禽獸都是白色的,宮闕是由黃金和白銀製成的。沒到山上以前,遠望那裡如同一片雲海;到了那裡,就現三座神山反而在海水的下面。一靠近那裡,則船隻每每被風吹走,終究是不能到達。世間的君主帝王無不對此處念念不忘。等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到海邊遊覽,來與始皇談及這些事的方士數不勝數。始皇自以為親自到海上也不見得就能找到三座神山,於是便派人帶著童男童女去海上尋找。船從海上回來,都說遇到風不能到達,但確實看到了三座神山。第二年,始皇又巡遊海上,到了琅邪,經過恆山,取道上黨回京。三年後,始皇巡遊碣石山,查問被派遣到海上尋找三座神山的方士,從上郡返回京城。過了五年,始皇向南巡遊到湘山,又登上會稽山,並沿海而上,希望能得到海中三座神山上的長生不老葯,結果沒能如願,在回京的路上途經沙丘時病死。
二世元年,秦二世向東巡行到碣石,沿海南下,路過泰山,到達會稽,到達每處都按禮儀來祭祀神祇,並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勒文記事,以頌揚始皇的功德。這年秋天,諸侯兵反叛秦朝,三年後,二世被人殺死。始皇舉行封禪大禮以後十二年,秦朝滅亡。儒生們都痛恨秦皇焚毀詩書,屠殺和侮辱讀書人的行為,百姓們都怨恨秦朝的嚴刑酷法,天下人都背叛了秦朝,因而都謠傳道:「始皇上泰山時,因被暴風雨所阻,所以沒能行封禪大禮。」這難道就是方士們所謂的無封禪之德卻勉強行封禪之禮的君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