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7)

7.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7)

古羌人為華夏民族的主要祖族之一,她不僅孕育了包括「犬戎」、「白狗」、「白狼」等大部分西戎族,還孕育了漢族、藏族等民族,直到現在,許多漢字還帶有古羌人的游牧血統的胎記,例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美……從羊,從大羊。」「美」字就由「羊」字和「大」字組合而成。徐鉉註釋道:「羊大則美,故從大。」即華夏先祖帶有游牧民族的審美觀。

西北游牧民族犬戎為西羌的一支。西周中期以來,戎狄逐漸興起,西周都城豐鎬(現西安市)西北被犬戎佔領,周幽王被犬戎殺於驪山下,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象徵地位的「九鼎」寶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強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西周亡后,晉、鄭、衛、秦等諸侯聯軍又將犬戎軍隊打敗,擁立宜臼為平王,為避開游牧民族侵襲,遷都雒邑(洛陽),史稱「東周」。

古羌族流入蒙古草原的分支部族還參與了蒙古草原民族的形成。在青藏高原東南部,藏族早期的神話傳說認為藏人起源於東方,即現四川、西藏、青海相鄰地區。「羌入藏」是有關中國青藏高原藏族祖先族源的一個史學觀點,即認為藏族的祖先是古代羌人。「羌」是古代羌人部落的一支。約在晉朝時期,「羌」後裔退入青藏高原。在6世紀以前,整個西藏高原都分佈著很小國家和部族,多說藏語,也有羌人與鮮卑人的後代。這些部落後來合併為12個小邦,其中以位於山南地區雅隆河谷的羌族的一支最為強大,不但統一了諸邦,而且後來還建立了吐蕃王朝。

漢代初期羌人居住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邊緣地區。最大的單一的民族聚居地可能在西藏和青海高原,個別集團還分佈在整個西域、甘肅、雲南和四川。事實上,從古代到秦漢時期,已經出現了羌人自西北向西南的大遷徙。根據《後漢書》記載,直到漢代,還有不少於150個規模大小不等的羌人部落。

吐蕃即今天的藏族,古代羌族的一支,唐朝初年吞併了羊同和孫波兩部形成吐蕃國;党項為羌族的一支,宋朝時在西北建西夏王國,后被蒙古人滅亡;氐人,古人常氐羌合稱,大量資料表明其為羌藏一系,后被漢族融合。

羌人也中國最早西遷的民族。遠古時代羌人居住在現陝西、甘肅和青海境內,其東面的鄰居先是秦國,繼而是漢朝,北方是強大的匈奴,為躲避戰爭和民族壓迫,羌人被迫不停地西遷。張騫通使西域前,羌人就已經散處於塔里木盆地南緣各地和帕米爾高原。漢朝西域的羌人從事畜牧業生產,逐水草而居,其在西域活動的歷史蹤跡除文獻記載外,還遺留有「婼羌」這一地名和在新疆現的「漢歸義羌長」銅印等文物。

北狄,狄,使犬之人,狄也是中原諸夏對北方民族的稱呼。《山海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即北狄也是黃帝族群後人,一直居住于山海世界的北方。

北方荒蠻的土地造就了狄人堅韌野蠻的個性,以殺戮,好戰聞名。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在夏朝時稱皮服島夷,商朝時稱薰育、嚴允、鬼方、犬戎、土方、邛方、御方,周朝時稱薰育、嚴允、犬戎、肅慎、北戎、山戎、赤狄、白狄、東胡、林胡、樓煩、匈奴,主要分佈在現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

春秋時期,北狄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小國都受其嚴重威脅,即使晉國、齊國等大國也常要遭到戎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通過稱霸而相互聯合,許多戎狄部落漸融入華夏。

春秋時期的北狄有三個較強的勢力。即赤狄、白狄、長狄,赤狄主要分佈於現山西一帶,與晉國相鄰,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狄族部落,大部分為晉所滅。白狄,在春秋前期主要分佈在現陝北一帶。前550年,因受秦國的打擊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東遷至現河北省石家莊一帶。東遷后的白狄主要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4個氏族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為晉國所滅。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前453年,韓、趙、魏三家三分晉國,戰國時代開始,前406年鮮虞中山國為魏文侯攻滅。前381年左右,中山桓公重新「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現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其間,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元前296年滅中山國,之後打敗林胡、樓煩兩個游牧部落,辟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長狄,曾從屬於赤狄,分佈於齊、魯、宋、衛之間,曾攻打過齊、魯、宋、衛等國,前607年為齊、衛所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