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6)

6.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6)

穆王時期,徐夷(現江蘇,安徽一帶)開始興起,前988年(周穆王十三年),西征天山王母族。徐夷領徐偃王「率九夷以伐宗周」,共有36個方國參加了這次以徐偃王為的聯合行動。東夷聯軍一直打到周王朝東都洛邑(現洛陽附近)附近,這時周穆王正在巡狩西戎的征途上,驚聞東夷聯軍侵洛,火速回兵。據《史記》載:「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穆王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1980年安徽舒城縣九里墩出土的徐國《銅鼓座》,鑒定為周穆王時的產物,其上銘文所載的「東土(曲阜)至於淮」,大約就是當時的徐國疆域。穆王見徐國強盛有點害怕,就封徐偃王為東方諸侯的宗主。春秋時期徐夷為楚國所敗,山東、淮南一帶的夷人被納入周人的統治範圍,成為周人等級體系中的方國。並失去了部分領地,周人向這些地區移民立國,統治當地的夷人,

齊國就建立在夷人的分布區域。齊國初建時,曾經與萊夷有過激烈的爭奪。此後,萊夷與齊人的爭奪時斷時續,萊夷和齊國成為世仇,《左傳》中齊伐萊的記載非常多,一直進行到前567年被齊國滅亡。前512年,徐夷也為吳王闔閭所滅。

春秋時期,諸夷中以淮夷為最強大,並不斷和魯國生衝突。淮夷還參加楚國主持的盟會,又隨楚伐吳。戰爭中,一部分夷人逐漸被逼著逐漸南遷,與當地「苗蠻族」雜居融合,形成了百越的一支,中國歷史學家何光岳認為,東夷的一支藍夷,早在商代就已開始南遷,並成為瑤族中的大姓之一。後來又從中分出一支,與其他族相結合,展為丁畬族的四大姓。夷人還有一支加入苗族,歷史學家何英德認為苗族源自東夷。

夷人最終走上「夷狄而進於中國」的道路,開始與炎黃系族群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後的《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書在《東夷傳》中,《後漢書·東夷傳》將夫余、挹婁、句麗、沃沮、貊均列入東夷之內,這些並不是指周朝所說的東夷。不是指山東、淮南一帶夷人的歷史,而是指尚未加入漢人的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的夷人後裔的歷史。

春秋時期,中國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一直到戰國中葉以前,戎狄往往混稱,原因是這些游牧民族只是地域分佈不同,但族類卻比較接近。到了戰國時期,有許多部落已經華夏化,到了秦漢時期,北狄與西戎都被稱為「胡人」,胡人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胡人以東有東胡,胡人以北有匈奴。

西戎是古代中國中原王朝對其邊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提到:「戎者,凶也。」夏朝時稱西戎為崑崙、析支、渠搜等。《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記錄。

在春秋時期,西羌被劃為西戎的一支,羌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部族,從秦漢時便屢見史書記載,據歷史學家翦伯贊的《先秦史》,「羌人」分為「先古羌」,又叫「東羌」(春秋戰國之前的炎黃族群)和「后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戰國之後的西羌「胡夷」族群)。兩者都以羊為祭祀的圖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司馬遷、揚雄都稱夏禹為羌人。中國歷史學家徐中舒曾提到:「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后氏,就是以羌族為主體並與唐虞兩個聯盟部族在黃河流域完成的一個統一大國。」

羌人在商朝被稱為「羌方」,是商朝西北的強國,常遭到商朝人的征討。商朝末年,羌人與周一起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羌人一部分東進,和東部諸族融為一體,形成漢族、藏族及西南各少數民族。留在西北部的即為西羌,春秋戰國之後的西羌屬於游牧的「胡夷」族群。《後漢書·西羌傳》記載:「西羌……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

《說文》中提到:「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稱:「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即古代羌人中國西部以養羊為特色的游牧民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