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3)

23.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3)

歷史上,漢族人口大量聚居、漢文化占統治地位的區域被稱為中國核心地帶,這些地帶由於漢族強勢地帶隨朝代不同而擴張或縮小。***近代所指「中國本部」的核心地帶,即明朝所指的兩京十三省,或關內十八省等,包括兩京,即南京與北京,十三省指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

中華文明的源地和核心地帶,包含三大流域,華北的黃河流域、華中的長江流域以及較小的華南西江流域。至今,三大流域聚集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城市、工業、貿易和耕地。數條支流從南北方向的匯入,使長江容納了半個中國的河流儲量。長期以來,長江流域一直是中國主要的商業中心和城市中心。滬寧杭三角洲地區千年來就是中國最城市化和商業化的地區。這個地區還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絕大多數中國大城市都是在大江大河邊逐漸形成的。

美國地緣政治家羅伯特·d。卡普蘭曾在《即將到來的地緣戰爭》的一書中提到,在這個以歐亞大陸為主體的整個世界,地理已經安排幾乎一切了。在東亞是中國作為新興國家對於美國二戰格局的挑戰。在中東地區是伊朗為的伊斯蘭世界對於歐洲格局的挑戰,而印度和巴西,更像是歐美政治格局的附庸。而「越是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就越有動力儘可能地影響事的結果。」「雖然地理不一定不能確定未來,卻大致地劃定了什麼可以實現,什麼不可以。」

卡普蘭認為,「大大小小的沿海國家和島嶼國家都追求擴大海上力量,並視其為理所當然,而像中國這樣大陸性的歷史上孤立的國家這樣做,卻不失為一種奢侈。」從歷史看,中國一直是個陸上民族,航海的重大事件也只有鄭和下西洋,英國人被自然條件逼得不得不往大陸上擴張勢力,歐洲人也不得不積極尋找西的大陸,以解決內部展空間受限的困境。而中國,卻不存在這一問題,遼闊的陸上領土,使得中國的爭奪一直就在陸地上。中國人對海洋的依賴低,導致對海軍展的不重視。地理將直接影響政治,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遏住了中國通向印度洋的喉嚨。同樣的形,美國也曾面臨,加勒比海就遏住了美國通向太平洋的喉嚨,促成巴拿馬運河的修建。

在人類處於沒有蒸汽動力因而還不能征服大海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並無海上之憂。但當人類歷史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並因此征服了大海之後,海洋成了中國最憂心的地方,沙俄東進來到遠東后,中國就開始面臨著南北夾擊的安全形勢,這種形勢迫使中國不能全力以赴應對來自北陸俄國和來自南方海上對中國的威脅。這從南北兩個方向都給中國帶來安全的壓力,甚至在上個世紀曾險些造成中國以長江為界的南北分裂。但中國畢竟遇到了更為強大的國家從南北兩向施加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中國人保住了自己的基本國土,但同時也失去了曾經含括東亞大陸的中華大帝國。

蒙古的獨立是對中國安全環境最大威脅,它從中國正北方部位深深切入,蘇聯直進即可直逼中國都北京,通過中長鐵路可直插遼東半島,控制旅順基地。斯大林去世后,中國東北地區也徹底擺脫了蘇聯的影響。蘭州至新疆的鐵路線建成后,又使中國對新疆控制力的加深,由斯大林時期的**立對中國造成的負面影響已大為弱化。

在未來,中國既面臨著外部的壓力,也有著內部展的不協調。對中國而,對於周邊的國家,更多的還是依靠「影響力」,在陸地上四周都有天然的屏障,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是內斂的,而中國的海權則意味著要實現最大的經濟保障。人的需求是一個多層次的,國與國的問題,還得回歸到人的需求上。地理對人的影響體現在人的展不能離開土地而生活,「不管個人成就多麼巨大,地理的力量往往會作用於人類文化,並最終贏得勝利。」

註釋:

[1]漠南:即大漠(戈壁沙漠)以南,主要指今天的內蒙地區,這一地區是蒙古高原邊緣和長城之間的戈壁和戈壁草原地區,進入漠南地區的標誌是雁門關和大同,根據雙方軍隊在這一線的位置,可以判斷雙方的軍事態勢。漠南在歷史上為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在理藩院則例中,此名一直在官書中使用,與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相對。元朝末年農民起義,明朝建立,元朝殘餘勢力退至長城以北,史稱北元。北元後分裂成許多部落。察哈爾部為漠南蒙古中一支顯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后金甫興起時,與察哈爾部交戰,林丹汗兵敗后逃亡,其子額哲於1635年向後金皇太極投降,並獻出當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帶走的傳國璽。漠南蒙古遂被併入后金(後為清朝)版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3.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