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

22.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

中國中心地區處於溫帶,這種相對優越的原始生存條件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歷史學家錢穆曾在《中國文化史導論》提到:古代中國的文化環境,與埃及、巴比倫、印度諸邦截然不同。后三者有的只借一條河流或一個水系,有的只是兩條小水合成一流。只有中國,同時有許多河流與水系,而且都是極大和極複雜的。……只有中國文化,開始便在一個複雜而廣大的地面上展開。有複雜的大水系,到處有堪作農耕憑藉的灌溉區域,諸區域相互間都可隔離獨立,使在這一個區域裡面的居民,一面密集到理想適合的濃度,再一面又得到四圍的天然屏障而滿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則極適合於古代社會文化之醞釀與成長。但一到其小區域內的文化展到相當限度,又可憑藉小水系進到大水系,而相互間有親密頻繁的接觸。因此中國文化開始便易走進一個大局面,與埃及、巴比倫、印度,始終局限在小面積里的形大大不同。因此,中國地理環境對於文化的影響,體現為在大環境下展開之中國文化,有助於產生一個內部統一的大國家,對於外來入侵有抵抗能力,不易走向頂點而退化。相對封閉的地理區域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中國的地理格局,對一個中國文化的形成與展有重要影響。中國的地理環境極為完整。山脈河流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地勢宜合而不宜分,因此易容形成大一統的國家。這種態勢,加之周沿海國國家文化在歷史上落後於中國,容易使閉關鎖國政策長期實行。地緣態勢決定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明區,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延續性,也使中國人逐漸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形態。

在漫長的中世紀歷史上,中國版圖也有不定的伸縮變化。但總的說來,它只有「胖瘦」之分而無巨大的裂變。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象中國這樣能存在下來並一直保持大國版圖且資源豐富的國家極其罕見。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對對四大文明古國進行比較,黑格爾提到:「假如我們從上述各國的國運來比較它們,那麼,只有黃河、長江流過的那個中華帝國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國家。征服無從影響這樣一個帝國。」

在一個放大了的世界中,中國仍然是一個「中國」。當前,在中國的周圍至少有三個大國,分別在中國的北方、東方和西南方。俄國正在復甦之中;日本正在成為正常國家之中;印度正在崛起之中。

從中國的角度看,俄、日、印三個亞洲大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和中國有漫長的邊界線,或在陸地或在海洋。它們把中國包圍在中間,使中國成為亞洲的「中國」。雖然有三個大國的合圍,中國的地緣環境並不很局促,因為印、俄、日三大國的實力都有限。喜馬拉雅山脈把印度和中國分開,中國從東到西都佔有制高點;俄國的重心在歐洲部分;日本又受制於美國。在這三個國家之外,美國正在中國四周鞏固軍事同盟,建立軍事基地。中國周圍還有一些力量在第二等級的國家正處於上升時期。如韓國,越南。這兩個國家都是半島國家。在海上則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它們控制著馬六甲海峽,並與越南、菲律賓一起,在地理上包圍著南海。

因此,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陸地,中國都是真正的「中國」。中國已經從中國的「中國」,變成了亞洲的「中國」。當人們「放眼世界」時,中國還是世界的「中國」——夾在美國和歐洲之間。歐洲較遠,而美國的海疆一直向西推進到第一島鏈,兵臨中國城下。

中國的國土分別屬於不同的地理和地緣政治區域。在地理上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東北在東北亞,新疆在中亞,內蒙古在北亞的南緣,西藏的南部在南亞,雲南、兩廣、台灣和海南是東南亞的一部分,中國的其餘部分才是東亞。這些區域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係。

綜觀中國的歷史,做為東亞中央帝國的中國,亡國滅朝的契機多來自北方,中國有三分之二的時期受到東北亞民族的統治,包括金朝統治華北期間,千年之都之北京必須同時位於運河終端和東北國防線上,而失去中土的集團在海外建立流亡政權也成為一種規律。同時,中國的向東位移,則使古代中國的核心區域如關隴地帶淪為落後的「大西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2.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