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六章.博弈與平衡,蘇阿戰爭(1)

14.第六章.博弈與平衡,蘇阿戰爭(1)

1979年12月25日15時,蘇聯軍隊侵入阿富汗,揭開了蘇阿戰爭的序幕。在這場持續9年1個月19天的戰爭中,蘇軍參戰軍人先後達到62萬人,文職人員也有2。1萬名;其中近1。5萬名官兵陣亡,受傷人數為53753人,其中不少人成為殘廢,生病者達415932人。

中亞自古就是四戰之地,整個中亞地區由於高山阻隔,基本屬於氣候乾燥的內陸地區。阿富汗因扼守歐亞通道,是亞洲的十字路口,也是蘇聯伸向印度洋必由之路。彼得大帝在3個世紀前就說過,當誰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誰就能統治世界。因此,歷屆沙皇們都謹遵彼得大帝遺命,不遺餘力地向這條通道擴張。

到了19世紀末后,沙俄拚命與英國爭奪阿富汗這塊不毛之地。由於英俄雙方勢均力敵,阿富汗成了「緩衝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大國曾對阿富汗虎視眈眈,但都一無所獲,因為這時強大的蘇聯已把阿富汗當成了它的「南方戰區」。二戰結束后,阿富汗成為「中立國」,但事實上已經淪為了蘇聯的勢力範圍。

蘇阿戰爭十分慘烈,阿富汗也遭受巨大的損失,130萬餘人喪生,還有不計其數的傷殘者,總計1500萬人口中的500萬平民被迫離開家園,其中200萬人到巴基斯坦,100萬人去伊朗尋找避難所。

自彼得大帝開始,俄國的基本目標都是為了獲得不凍港出海口。但數百年來,俄國的領土範圍從沒有在向西方向走出過波羅的海,向南方向走出黑海和阿富汗,向東方向也未伸入西太平洋的東海,儘管俄國在這些通往大海的道路上曾進行過多次反覆拉鋸的大規模戰爭。

二戰結束后,斯大林對出海口的訴求也只是希望通過南斯拉夫和中國分別在地中海和太平洋間接地獲得出海口。原因是出海口雖事關俄羅斯的命運,但它處於俄國戰略能力極限之外。

斯大林之後的蘇聯領導人卻將手越伸越遠,為進入印度洋,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將越南、印度及北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國家拉入「社會主義大家庭」后,並在1979年選擇了一個較弱的對手阿富汗,以試圖以此敲開通往印度洋之門。

然而,蘇阿戰爭既沒有給當時年邁的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帶來速勝的桂冠,也沒有得到哪怕是「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讚揚,所以在陣亡將士的棺材一批批地空運回國之前,蘇聯領導人對戰爭真相一直諱莫如深。

1973年,當得知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要擺脫控制時,蘇聯暗中扶持國王的堂兄穆罕默德·伊德里斯·達烏德推翻其統治,建立一個新的親蘇政權。1973年7月17日凌晨,在蘇聯支持下,達烏德動軍事政變,終結了統治阿富汗40年的查希爾王朝的宿命。

達烏德上台開始還懂得「感恩」,因此深討蘇聯的喜歡。但達烏德還是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不甘心為蘇聯所控制。於是開始漸漸疏遠昔日的「恩人」。之後,蘇聯故伎重演,1978年4月27日,得到蘇聯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導人塔拉基動軍事政變,推翻了達烏德政權。

上台後的塔拉基一直是蘇聯的「好朋友」,只是1979年9月,阿富汗國內又生奪權大戰,塔拉基重傷死去,很不受蘇聯歡迎的阿明利用西方的支持執掌總統大權。蘇聯只好違心地對阿明表示「祝賀」,稱阿明是「蘇聯的一個忠實朋友」。阿明不但不買蘇聯的帳,還堅持要蘇聯召回大使,因為蘇聯大使同塔拉基一道密謀策劃要暗殺他。在他的指使下,大量親蘇政治家和軍人遇害。蘇聯面臨抉擇:要麼丟掉阿富汗,要麼軍事干涉。這時,阿富汗反對派已擁有4萬兵力,並控制了全國92%的領土,美國已陳兵于波斯灣和迭戈加西亞島。

最終蘇聯決定出兵,事實上,入侵阿富汗絕不是蘇聯心血來潮,也不是簡單為了教訓阿明而做出的魯莽決定,這是一個精心策劃、蓄謀已久的軍事行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4.第六章.博弈與平衡,蘇阿戰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