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6)

36.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6)

城郭諸國基本上都是農業國,人民大都是定居的農業勞動者,有城郭、農田和牲畜。且末以西和以北各國都種五穀,土地草木、畜牧業和兵器生產等和僅族地區大體相伺。許多地方還出產葡萄等瓜果。

西漢時,西域已有手工業、採礦和冶鍊等生產。除著名的于闐玉以外,莎車以青玉著稱,鄯善也出玉。姑墨產銅鐵和雌黃,莎車有鐵礦山,龜茲出鉛。龜茲能進行冶鍊和鑄造。鄯善可製作弓、矛、刀、劍等武器。商業也初步興起。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疏勒,由於它地處通往大宛、大月氏和康居的絲綢之路北道的樞紐位置,從而形成了由若干商店組成的市場。其餘各國也開展以貨易貨的貿易。漢搜粟都尉桑弘羊說:輪台附近各國「少錐刀,貴黃金采增,可以易穀食」。「西域三十六國」於漢哀帝、平帝時(前6年—5年)分裂成55國。東漢初,都善、于寘(闐)和車師三國曾分別兼并附近的一些小國。大概在東漢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以後,都護進行了干預,被兼并的小國又紛紛恢復獨立。東漢時,于闐從西漢時的3300戶19300人增至32000戶、83000人。焉耆從4000戶、32100人增至15000戶、52000人。疏勒亦從1510戶增至21000戶。當時于寘、龜茲、疏勒是西域三大強國。

在「西域三十六國」中,有許多游牧「國」。其特徵是人民「隨畜逐水草」過游牧生活。除個別例外,都沒有城。國王以某一山谷為其統治中心。

游牧之國一般人口不多。實際上大多是一個游牧部落被稱為一個「國」。其中最大的是無雷國,有1000戶,7000人,並且「主治盧城」。5000人的游牧國有桃槐、蒲犁和山國。5000以下2000人以上的有4國。不到2000人的有9國。另外4國只有幾百人,其中烏貪訾離最小,僅41戶,231人。《漢書·西域傳》中載21個游牧國共有7380戶,49564人。其人口數僅佔西域總人口的15。3%。游牧諸國大都分佈在西域的邊緣地區,即昆崙山北麓和天山南、北麓一帶。昆崙山北麓,從玉門、陽關往西南,直到蔥嶺,在這一漫長地帶游牧的大多是羌人的部落。《漢書·西域傳》說:「出陽關,自近者始,曰婼羌。」即指羌人建立的婼羌國而。此外,小宛、戎盧、渠勒、于闐、難兜等國附近的南面,均有其他婼羌部落。昆崙山西段北麓的西夜、子合、蒲犁、依耐和蔥嶺上的無雷等國,也是「其種類羌氏行國」。1949年後在新疆沙雅縣現「漢歸義羌長」銅印,表明漢代羌族的足跡遠達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面的邊緣地帶。

游牧諸國中,族屬有明確記載的,還有塞種建立的休循國和捐毒國。烏貪訾離國則為匈奴部落。是前48—前33年(漢元帝)時歸降西域都護的東蒲類王部眾,被安排到烏貪訾離地方放牧畜群。其他游牧國家,大概多半是操古東伊朗語的部落。此外,三國時從婼羌國西到蔥嶺的昆崙山中,尚有「月氏余種」存在。

烏孫對於同它鄰近的游牧之國有一定影響,例如無雷雖然風俗習慣和子合國相同,但衣服穿戴卻類似烏孫人。衣服類似烏孫的,還有尉頭國,以及休循和捐毒兩個塞種之國。

上述游牧國家的牲畜有牛、馬、駱駝、驢和羊等。當時已有騾,《漢書·西域傳》中寫作贏。西漢時著名的大宛「天馬」和烏孫「西極馬」以外,蒲類國也出好馬。

游牧國大多不從事農業。他們用牲畜和畜產品向鄰近的城郭之國交換糧食。也有個別國家,例如依耐,生產少量糧食,但仍主要依靠鄰國供應。及至後漢時,在鄰近的城郭諸國和漢朝屯田的影響下,蒲類和東且彌兩國的游牧民雖仍以畜牧業為主,但也耕種一定數量的農田。漢代西域的游牧國,有的已知開採鐵礦石和生產鐵器。如婼羌國從當地的山中採鐵,加以冶鍊鍛鑄,自己製造弓、矛、服刀、劍和盔甲。山國的山中也產鐵。

游牧諸國在官職設置方面,塔里木盆地南北有所不同。南面昆崙山北麓的羌族等部落,因為地點偏僻遙遠,婼羌、西夜、子合、依耐和無雷等國均未設官。只有蒲犁國因人口較多,又離城郭諸國較近,所以設置了官職,但也只有侯和都尉各1名。北面天山一帶的各游牧國卻普遍設有各種官職,即使只有41戶的烏貪訾離國,也有輔國侯、左都尉和右都尉等3人。以上諸國交通比較方便,離漢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的駐地也近,在漢朝的督促下,他們的行政和軍事機構設置較為完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6.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