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0)

40.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0)

整個中亞普遍使用駱駝,但一般不是用於看管牲畜,而是用於馱運物品和旅行。駱駝原產中亞,具有極強的適應那裡嚴酷環境的能力;當然,眾所周知,它們能靠吸收駝峰貯備的水和脂肪的氧化,而長時間不吃不喝;它們也能靠多刺、堅硬、味苦的植物和連山羊都拒絕的略鹹的水維持生命;它們柔軟擴展的腳使它們較易在鬆軟或深沙層上行走。駱駝還有透明的副眼瞼,在頻繁的灰塵或沙暴中也能視物。駱駝是中亞地區內部和跨越中亞貿易的主要馱運者,其品質和較大運貨量遠比馬匹合用。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也將駱駝用手騎兵,但這種用途在歐亞大陸東部游牧民族中較少見。駱駝肉和奶偶爾也作為食物的補充,駱駝皮也加以利用或出售,但這些都不是飼養駱駝的主要目的。中國人堅持嘗試將農業擴展到他們的於草原邊境地帶,往往不顧缺少現代灌溉技術支持的環境長此下去可能引起的後果。沿中亞的很多段邊境線上,宜農地區和傳統技術條件下不可能長期宜農的地區之間,存在著廣闊的過渡地帶。在這一地帶內,游牧制度與定居農業制度之間的競爭,從游牧制度出現后反覆進行了數千年。只是到了20世紀,由於出現了許多新事物——鐵路、公路、動力設備、水壩、抽水機、運河、新農業技術以及大大活躍的全國性及國際市場——得到現代國家多方面支持的農業才徹底佔了上風。

當然,正是通過這一傳統競爭地帶,建起了中國的長城,它雖然主要用作軍事壁壘—事實證明它完全可以滲透——它也是乾草原和農耕區的分界線,是游牧民族放牧區和中華帝國領土的分界線。長城以內,中國管轄權和中國制度居支配地位;長城以外,中國的威望迅速衰減,進入長城以外地區的人是要自擔風險的。毫不奇怪的是,在前3世紀後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幾百年,就實際上建起了好幾條城牆,其目的是要在可以作為一個地帶的地方標誌出這樣一條分界線。降雨充沛年份在分界線以外建立的定居點和城牆,隨著降雨量長期達不到平均水平而逐漸被放棄,愚蠢地擴張太遠的中國農業殖民地也跟著衰退而被拋棄了。現存的長城乃明王朝於15世紀全面重建,它代表著無需現代大規模灌溉工程也能夠持久耕種的地區經常變動的範圍的合理平均界限。印度的壁壘則是基本無間斷的高聳山脈——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它們構成了次大陸北部和西北部的邊界。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之間的關係很少是真誠的,通常是相互敵對的。游牧民族試圖在很多方面盡量減少對貿易和實物交換的依賴,但他們不得不依靠農業區提供他們需要的大部分穀物、鹽、金屬和金屬製品(儘管有些游牧民族偶爾自己開礦、冶鍊和製造金屬品,或雇請外國鐵匠或冶金專家幫忙做這些事),以及後來需要的茶葉和瓷器。為了支付他們之所需,游牧民族用羊毛、皮革、馬匹、駱駝、有時也用裘皮作為交換。周圍定居民族的帝國對馬匹的需求幾乎沒有止境,絕大多數馬匹當然用於作戰;他們自己繁殖的馬匹永遠不夠用,乾草原則是天然的馬匹繁殖場。

[23]克烈:克烈是遼、金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部族。其居地在土拉河黑林、鄂爾渾河上游。亦或譯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凱烈等。《遼史》稱之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達旦」。據拉施德丁《史集》記載: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膚黝黑,因此被稱為「克烈」,後來諸子之後裔自立姓氏,唯嫡系仍舊以克烈為名。有人認為克烈有烏鴉的意思。關於克烈族屬,學術界意見不一,有主突厥說,有主蒙古說。前者認為是九世紀中葉隨黠戛斯南下的謙河地區部落,或認為是回鶻汗國滅亡以後留居本土的遺民;後者認為是唐朝中西遷的韃靼後裔。元朝人視克烈為蒙古,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就將克烈列於「蒙古七十二種」之列。有趣的是,任何有關蒙古人起源的傳說也與克烈無關。十世紀中葉前,克烈曾被塔塔爾征服,遼朝中期征服了克烈諸部,敍利亞文史料提到,遼初克烈部長在狩獵昤遇大雪,遇到在這裡活動的景教教士,舉部皈依景教。1100年,部長磨古斯(marcus)反叛失敗,被殺。金初,其子忽兒扎胡斯汗即位,與蔑兒乞人衝突,其子脫斡鄰勒(王汗)被掠為奴,忽兒扎胡斯汗救出。后和塔塔爾人衝突,脫斡鄰勒與其母被掠。其父逃亡乃蠻。乃蠻助他復國,父死,脫斡鄰勒殘害兄弟,爭取汗位。把其叔菊兒汗逐出部落,脫斡鄰勒靠也速該幫助奪得汗位。與也速該結為契友,成吉思汗曾藉助脫斡鄰勒討伐塔塔兒,王汗應戰,有功,受封為王。1190年代,克烈內亂,王汗逃亡西遼,於1196年返回黑林,後來在成吉思汗幫助下復國,後來和乃蠻衝突,在1203年和成吉思汗衝突,蒙古部先敗后勝,克烈大敗,王汗逃亡乃蠻,被邊將豁里。速八赤所殺。其子桑昆先逃亡西夏,前往庫車,為國主所殺,克烈正式滅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0.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