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八章.波羅的海,出海口之戰(1)

19.第八章.波羅的海,出海口之戰(1)

早在1703年,彼得大帝在俄國最接近進入波羅的海的地方建起了彼得堡,這意味著俄羅斯人決意不走蒙古人的陸上帝國的道路,而是要效仿英法,走海上帝國道路。***

從立國之初起,俄國就是一個大陸領土擴張型國家。它繼承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傳統,從一個內陸小邦擴張成橫跨歐亞大陸北部的大帝國。俄國走的是陸地擴張的路徑,到了中國邊界之後,成為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俄國和美國一樣,也是一個瀕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兩洋國家。俄國不僅四面濱海,在四面都有港口:東有海參崴,西有彼得堡,南有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租賃),北有摩爾曼斯克。但這些海港都不能直接通往大洋,都受制於別國的陸地或島嶼。俄國曾試圖向南打通波斯,從那裡通往溫暖的印度洋,成為一個四洋國家,但沒有成功。俄國的海洋野心以陸地為基礎,不能脫離與陸地的接觸。

一般而,地處內陸、沒有出海口的國家是「內陸國家」。內陸國家有蒙古、哈薩克、阿富汗等中亞國家,喬治亞等高加索國家。哈薩克瀕臨內陸海裏海,因裏海而多了幾個鄰國,地緣環境較完全為陸地所封閉的蒙古好很多。喬治亞有出海口,可以經黑海到地中海到大西洋,但海運並不便利。傳統上喬治亞為俄國的軟下腹,它的內陸國家地位更是針對俄國而。在歐亞大陸的西部,白俄羅斯、捷克也是內陸國家。內陸國家容易受制於鄰國,除非打通海洋,如同早期的俄國,否則不能改變被動局面。但是,海岸線國家大多是強國,而內陸國家都比較貧弱,不可能對強國形成威脅。內陸國家多不是富裕國家,它們的價值主要在資源上,以及地緣政治上。控制了內陸國家就可以牽制大陸上的大國,威脅其後方。

波羅的海得名於芬蘭灣沿岸從什切青到的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長1600多公里,平均寬度190公里,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波羅的海是個淺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只有55米。

波羅的海四面幾乎均為陸地環抱,整個海面介於瑞典、俄羅斯、丹麥、德國、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9個國家之間。

波羅的海三國是指波羅的海東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這裡是俄國夢寐以求的通往暖水洋的一個出口,由此,三國的命運就成了俄羅斯國家命運的一部分。為了進入波羅的海,俄羅斯人就必須征服和控制芬蘭灣南北兩岸的芬蘭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國文化差異較大,從文化、語、宗教等方面來看,波羅的海三國更接近於北歐諸國。立陶宛與波蘭關係密切,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雖然在三國裡面積最小,但人口最多。天主教徒比較虔誠,於是對異端就特別排斥,對於同樣被視為異端的東正教教徒的俄國人更排斥。

波蘭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在人種、語上同屬斯拉夫人,但俄羅斯與波蘭從中世紀後期起就不斷生衝突。13世紀中期,俄羅斯的前身羅斯諸公國和波蘭都遭到拔都率領的蒙古西征軍的攻擊,後來蒙軍撤出波蘭。羅斯諸公國成為欽察汗國的附庸,它們與波蘭經常生戰爭。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統治之後,逐步建立近代俄羅斯。波蘭也日益強大,1569年,通過「盧布林聯合」,波蘭-立陶宛聯邦誕生。為爭奪東歐霸權,該國與俄羅斯開始長期鬥爭。基輔和斯摩棱斯克等斯拉夫人居住的名城,都控制在波蘭手中,波蘭與俄國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反覆拉鋸戰,雙方所轄的哥薩克人,也相互侵襲。在烏克蘭,俄、波和奧斯曼土耳其及其藩屬克里米亞汗國三方反覆廝殺長達百年。

在波俄戰爭(1605年-1618年)中,波蘭-立陶宛聯邦攻佔了莫斯科,並在1610年9月27日至1612年11月4日的時間內堅守了這個城市,直至俄羅斯軍隊重奪回該城。1635年時期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版圖,除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外,版圖還包括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全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八章.波羅的海,出海口之戰(1)

%